首页 男生 其他 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1-1218)

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 第428章

  巨大的声音让朝堂上的所有人都给吓了一跳,陛下好像很久都没有发火了,这陡然一发火,所有人都是有些发怵。

  倒是李世民这会儿心里忍不住骂了几句李恪:这个混账,前段时间他说要修缮一下龙椅,李世民根本没在意就直接让他去整了。

  好家伙,这个扶手是特意做过的吧?这是空心还是怎么弄的?这拍一巴掌倒是没以前疼了,声音倒是还挺大,给李世民都吓了一跳。

  一天天的,心思都不知道用到什么地方去了。

  不过看这效果倒是还不错,而且这椅子从外面也看不出来什么区别。

  “这几年一个个的,好日子过多了吗?还是说,以为朕现在不会杀人了?看看你们都做的什么事情了?置大唐律于何地?”

  “这次也就是李恪来处理,不然的话,朕高低得让你们看看,做这些事情的后果是什么!”李世民怒声道。

  下面的大部分大臣都噤若寒蝉,不少人心里多少对秦王殿下有些感激,确实,秦王在这方面那可是相当的仁慈了,真要是陛下的话。

  站在李世民身边的常林嘴角不自觉的抽动了一下,如果老臣没记错的话,当初这件事老臣跟您汇报的时候,您可是听都没听完,就留下一句按照秦王殿下的处理来处理就看小说去了。

  “好了,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但是后面的事情,自己把握。接下来让李恪说说,大唐明年开始要办的一件重要的事情。”李世民摆摆手道。

  李恪干咳了两声,这些人还是得自己老爹吓唬才行,一般人是真不行啊。

  李恪的位置自然是坐在下面的,他看了看周围大臣们,这才开口道:“是这样的,今年六月份的全国统考结束,选出来的这一批新的官员和人才素质以及才华还是不错的,但他们毕竟有不少人学习时间都较短,所以在某些方面还有所欠缺。”

  “他们想要真正的独当一面还需要漫长的学习,而大唐现在又处于高速发展期,对人才的渴求是无止境的,大唐不嫌人才多。”

  “所以,我们现在大唐朝廷唯才是举,只要你有才华,并且不违背大唐律,那么就可以接受举荐。当然了,既然是寻求人才,那大唐传统的招募人才的方式自然也不能落伍,所以明年春节休沐结束之后,在大唐公历2月25日,大约是正月十七,我们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科举考试,还是按照大唐前面的传统方式来进行。”

  “这一点诸位有异议吗?”李恪看着诸多朝臣直接将自己的目的说了出来。

  下面所有的朝臣都是一脸愕然?科举?继续铨选?这……大家一下子就懵逼了,不是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操作?殿下之前的统考,也算是殿下赢了吧?

  可以说殿下一下子剪除了世家门阀两三千年控制朝堂的根本制度,将世家门阀以及士族的力量削弱到了极限,只要明年或者是后年再进行一次统考,形成规矩。

  海量的官员弥补进来之后,这些人就算是根基浅薄,但随着时间流逝,他们只要有才华,必然会对原本的世家门阀出身的官员形成巨大的冲击。

  几十年之后,整个大唐的局面就算是彻底稳定,那个时候世家门阀,士族对大唐朝廷的影响也降低到了最低。

  这么好的局面,殿下突然要科举?这……他们都有些看不懂了。

  以殿下的聪明才智,怎么可能看不到这些,那这是……

  “殿下,臣有异议。”房玄龄直接开口道。

  “哦,你说。”李恪点点头。

  “殿下,既然全国统考已经招募了大量的人才,传统的科举考试还有举行的必要吗?我们是否进行商讨再说?”房玄龄直接问道。

  房玄龄的话代表了大部分朝臣的疑问,以及想问的问题。

  第1180章 你们要是好过了

  “当然有必要了,任何改革都不是请客吃饭,随随便便就能定下来的,一个国家的前进,都是在摸索当中前进的,任何制度的改进也是在摸索当中改进的。”

  “固然现在的统考制度看起来很不错,但是也不能对旧的制度全盘否定,我们的百姓承受不了太大的变动变革,所以身为官员,身为这个国家的掌舵者,每踏出一步都要谨小慎微。”

  “因为国家政策的一点变动,对整个百姓的影响也许就是一生。”

  “那么在没有确认过去的制度就是不合理的,就是陈旧的前提下,我们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无比坚定的决心改革,但又要以谨小慎微的步伐变动。”

  “统考制度选出来的人才目前看起来是不错,但传统的科举制度,传统的铨选制度选出来的人才就更差吗?”

  “在没有选出来这批人才之前,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所以我们要给他们一次机会,甚至多次机会,让他们认真的去参加科举考试,然后选出来人才之后,让他们也去进入各个衙门工作,证明他们自己。”

  “如果他们确实更厉害,那我为什么要取消科举?因为他们也是人才啊!”

  “但如果他们不厉害,就像是外界的一些风言风语,什么以往贵族的这些弟子之所以显得精英是因为他们没有竞争,之所以他们能考中,是因为人数太少,实际上他们都是蠢材,蠢货之类的论调。”

  “这样的风言风语是少不了的,但任何事物的出现必然是要经过质疑,经过检验最终才能够流传下来,就像是统考一样,刚开始民间说什么的都有,我听说很多百姓都说鸡窝里面还飞不出金凤凰呢。但不依然有很多百姓出身的学子也考出了不错的成绩,拿到了甲等,现在在各个衙门的表现同样很出众,深的在座各位的夸奖吗?”

  “这就说明,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

  “民间有一句土话,叫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一遛。所以我们非但不要取消科举考试,反而还要加大规模,明年的科举扩大规模,以往的所有有资格的学子都可以加入进来,并且明年录取的规模也会扩大。”

  “现在大唐正处于高速前进的道路上,大唐需要大量的官员,只要他们有才华,我就给他们展现的平台!大唐朝廷就给他们施展才华的平台!”

  “甚至一些民间自诩有实力,但曾经没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又过了年龄没有办法参加统考的士子,同样可以自荐参加这次科举考试。”

  “成绩如何,考试结束,走上岗位,一年两年之后,自见分晓。”李恪面色平静的开口道。

  “梁国公,你可还有异议?”

  房玄龄弯腰行礼:“启禀陛下,殿下所言甚是,臣无异议,相信其他大臣也无异议。”

  “其他人呢?”李恪看向了其他人。

  大家左右看了看,他们还能说什么?或者说李恪都已经将话说到这里了,他们好像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因为你要是还反对的话,难道你觉得门阀世家的士子们,从小开始培养的这些精英们还比不上那些上了几年书的穷苦百姓的孩子?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确实好像这科举考试也没什么存在的必要了,是可以不存在了,殿下都说的很清楚了。

  所以他们当然不会反对了,这件事自然也是理所当然的通过了整个朝堂的同意。

  见大家都没有反对的,李恪就直接开口道:“史官在吗?”

  “臣在。”朝堂旁边坐着的史官站了起来。

  “将我刚刚说的话,原文不动,一字不改的抄录一遍,然后送给宣传部,由宣传部交给大唐周报对天下发行,告诉天下所有的百姓士子。”李恪直接道。

  “是!”

  众臣:“……”

  大家都沉默了下来,如果通告天下的话,想必明年科举的规模也是不小的。

  毕竟这里面还允许不少人自荐的。

  朝堂会议结束之后,这个消息迅速以惊人的速度传遍了整个长安城,甚至等到两天后大唐周报发行的时候,长安城里面的百姓基本都已经知道了。

  “还是秦王殿下大气,殿下说的太好了,任何事情都不能全盘否定,只要为了百姓好,殿下愿意小心翼翼的去求证。”

  “哼,到时候就看看这些所谓的精英是不是真的那么厉害。”

  “是不是那么厉害我们又不知道,自然有朝堂之上的相公们评判,不过那些相公们也都是出自门阀世家吧。”

  “那肯定是出自门阀世家的,不过殿下必然是会监督他们的,再说了,这又不是什么比赛,只要他们有才华,能让大唐变得更好就可以。殿下不是说了唯才是举吗?”

  “就是不知道这些百姓家考出来的到底能不能比上这些人,我觉得悬,人家都是精英教育,我们拿什么比,人家领先了多少年,我们才学了几年就想追上人家?”

  “就是,一个个刚学了几年就觉得自己了不起的人也太自大了,人家只不过是真正的精英还没出来考试罢了。”

  “哎,殿下既然还举行科举考试,是不是说明我们普通百姓考出来的官员根本不行啊,不然的话,为什么不禁止他们,都用普通百姓考出来的官员呢?显然,能力比不上啊。”

  “你们这么吹这些门阀世家的考生,他们给了你们多少钱,要我说,咱普通百姓的学子,就是厉害,至少几年的学习就能够入朝为官了不是吗?给他们更久的时间学习,他们肯定可以做的更好。我们要对他们有一定的容忍,给他们时间来发展,不要自己人那么严苛。”

  “我凭什么不对他们严苛,那是朝廷大事,岂能儿戏?至于那些门阀世家的弟子,人家祖辈都是为官的,看都看会了,一个跟我一样种地的人生的孩子,就学校学几年就会当官了?那这也太简单了,如果真有这么简单,为什么过去一千多年都没有普通百姓家出身的当官呢?”

  长安城百姓议论纷纷,各种各样的声音都有。

  第1181章 那我不是为你们负重前行了?

  相较于普通百姓的讨论,他们也就是茶前饭后,闲暇之余讨论讨论,真正的事情跟他们也无关,但谁让现在殿下给他们创造了这个平台呢,各种茶馆,评书的场所等等,不就是干这个的吗?

  还有那遍布大唐不夜城以及长安城的不少小茶馆里面,里面有许多评书人,这些人评书人不仅仅说书,很多还针对当前的朝廷政策,针砭时政,分析政策,或者是进行一番推测。

  很多不懂这些的百姓趋之若鹜,去听的人可是有不少。

  这些人里面的观点也是各不相同,总而言之也就是一句话,有支持普通百姓的,有支持门阀世家的,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道理。

  李恪则是满意的点了点头,这些说书人的背后自然是有人控制的,能做针砭时政的说书人,那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的,没有点口才,没有一些对时政的理解,没读过书那说个屁啊。

  这些人基本也都是由李恪这边的控制的,后续他们都将会逐步的转给宣传部门以及相关部门进行控制,至少是要登记,出了问题,个人负责。

  而他们引导的这些评论,引导的这些风潮自然是李恪所想要的。

  至于为什么?当然是为了让他们卷起来啊,当这些新晋的官员开始疯狂干活,疯狂加班,疯狂努力的时候,你猜他们的上官有没有压力?

  尤其是这并不是什么私人商行,而朝廷目前的风气是能者上,庸者下的时候,你猜上官会不会继续努力?

  当上官也开始继续努力的时候,这影响都是一节一节的,到时候抵达了李恪这里的工作自然也就少了许多了。

  很多事情他们都需要处理完毕才能够送过来,李恪到时候再给他们放点权利,尤其是给房玄龄他们三个人放权,让他们先去处理。

  很多事情其实他们处理的跟李恪处理的几乎相差无几,没必要事事都给李恪汇报,等到国家大事的时候再交给李恪拿主意就行了。

  虽然现在是改革时期,很多事情有很多,但李恪还是有一个坚定的摸鱼的心,能摸鱼就得摸鱼啊,不然的话老李累坏了怎么办?

  好家伙,他都开始不吃午饭干活了,这历史上著名的勤政皇帝也果然是名不虚传。

  昨天离开的时候,李恪还特意交代了常林和御膳房那边,主要是李恪特意跑了一趟自己母后居住的紫宸殿,跟自己母后说了一声,让盯着点老李。

  现在老李也就是听一听长孙皇后说的话了,连自己母妃都不行,母妃性子软,向来都是听老李的,她一般也劝不动。

  说起来,这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本来是大明宫进行三朝的宫殿,结果因为朝会一直都在太极殿举行,这里老李干脆都自己住了。

  李恪倒是也没说什么,怎么了啦,现在大明宫是老李自己的,别忘记了,这一点在大唐律里面都已经规定了。

  现在大明宫是私人的,老李想干啥干啥。

  主要是老李不好好使用这个大明宫,不住这里,李恪那秦王庄他住的也不踏实啊,他那秦王庄比老李这大明宫都离谱了。

  虽然说很多住所不如这大明宫的大殿宏大,但李恪要那么宏大干啥,有一说一,这大殿住起来是真的不舒服。高度又高,每个房间又大,很多设施都是都是屏风隔开,其实并不好用。

  也就是看起来庄严,肃穆,奢华一些,实际使用的话,比他那秦王庄的各处院子差远了。

  别说老李现在住的那几个,就李恪所在这个两仪殿,有时候没人,各种窗帘,幕布不放下来一些,你说话都有回音。

  那大明宫的含元殿最大,本来是进行每年元正等大朝会的日子,宣政殿原本也是用来上朝的,是每月月初,十五较大规模朝会所用的。

  而紫宸殿就是用来召开一些日常朝会的日子。

  现在紫宸殿那边直接就自己母后和母妃都住那边,反正紫宸殿够大,要是分割成李恪秦王庄那个260平米的主卧大小的话,紫宸殿能分割出来接近十五六个。

  这还不算紫宸殿的偏殿。

  紫宸殿光是宫殿的建筑面积就接近四千平方米,南北宽度超过五十米,东西宽度八十多米。这还没有老李现在所在的宣政殿面积大呢。

  反正李恪不太喜欢住这么大规模的宫殿,当然李恪也能理解,其实一些宫殿的设计本身具有防刺杀的作用,虽然说这个作用很小,但只要有用就可以。

  老李喜欢就让他住呗,大一些减压。

  让这些人内卷起来,给李恪减负,也顺便给老李减减负,免得老李劳累过度。

  至于这些大臣啊,以及这些门阀世家的士子这些年轻人啊,他们就得多工作,想要成为大唐的顶梁柱,不好好工作怎么能行。

  想成为大唐的佛油吃儿,不卷起来能行吗?

  你们要是不卷起来,岂不是成了我李恪为你们负重前行了,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所以,适当的舆论引导是非常重要的,一定得让他们心里压力矗立起来。

  这也是在考验他们,身为朝廷官员,没有足够的心里抗压能力怎么能行?

  就像是李恪所想的那样,王晰他们这些官员在经历了那一波事件之后,确实是有一种意气风发的感觉,连这些门阀世家的诱惑我们都可以不在乎,还有什么可以阻挡我们?

  虽然他们工作也更加努力认真,但这种心态如果长期下去的话也容易滋生一些自大的情绪,而现在突然之间传出来的科举消息,一下子让所有人都警觉了起来,压力自然是铺面而来。

  包括王晰在内,虽然他不是百姓出身,但他觉得自己家的寒门跟百姓也没什么区别了,更重要的事无论如何他自然的将自己划分到了殿下的阵营。

  殿下所说的有错吗?没有!殿下是不会错的,而且王晰对殿下的心胸也极为佩服,在这样的情况下,殿下却依然让他们参加科举考试,这就是格局,这就是为了天下百姓的仁心!

  而他们这些殿下派系的新晋官员,他们能让殿下失望吗?不能!他们能禁得起考验吗?不知道。

  第1182章 都卷起来了

  王晰很快就下了决定,今天晚上再晚睡一个小时,现在长安城的蜡烛也并不贵,也能买得起,更何况身为官员朝廷还有发放蜡烛,回去之后多看看书,尤其是将往年的一些朝廷政事的处理方式进行回溯,复盘思考。

  看看自己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在当时的大唐情况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明年就会有很多新的门阀世家的精英进来了,相较于普通百姓和商贾世家出身的,身为寒门的王晰更是清楚,这些大的门阀世家的弟子,到底有多强。

  可以说他们真的是从各个方面的强,君子六艺不敢说多精通,但是绝对都会。琴棋书画,也绝对都会,至少精通好几样。

  而他们呢?他们这些人光是字就得让人家嘲笑死。

  也就是殿下发明了那个铅笔以及诸多的硬笔书写,让他们的字没有那么难看,但毛笔字他们也是要练的,毕竟现在的主流书写手段依然毛笔。

  不过好像听说会有钢笔出现了,他见过,但那个好像是殿下送给这些朝中老臣的,有贡献才有,据说造价高昂。

  那些钢笔书写起来跟硬笔很像,不过纸张如果太软的话就不行,但现在朝廷用纸已经质量很好了,而且据说史书部门书写的都是钢笔了,都是殿下赠送的。

  每个史官殿下都赠送了一支钢笔,因为钢笔书写起来以及记录起来比毛笔要快得多,并且灌装一次墨水可以记录好多。

  只是钢笔造价高昂,而毛笔字依然是主流,他们现在的毛笔字,王晰是因为从小就有意识的在练字,他的字还算是不错,但跟这些门阀子弟根本没得比。

  而那些出身普通百姓家的人就更不要说了,连硬笔字都谈不上有多好,毛笔字……拿出来估计笑死个人。

  连文人最基础的字都写不好,其他的君子六艺,琴棋画跟他们说那更是谈都不要谈,这些方面他们还差得远。

  虽然这些东西对于管理朝廷,处理政务没有太多的关系,但你要说它们完全没有任何影响也并不准确。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