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大家请我当皇帝

大家请我当皇帝 第551章

大家请我当皇帝 四代重奸 5585 2023-10-03 22:47

  “卿若助我,公侯可待,不知惟华以为如何?”

  那吴惟华闻言不由大喜,不过依旧确认道:“王是何王,爵为何爵?”

  “王为亲王,爵为公爵!”本来洪太还想含糊一下,但是渡过刚刚收到消息的震惊之后,立即反应过来此事对“大清国”来说极度有利。

  如果宣府、大同两镇投向自己,那么后金军在关内就有了立足之地。

  东可以觑京师,南可以压山西。

  到时候明国京师门户洞开,义军山西防线只能设在偏头、宁武、雁门一线,一如北宋故事。

  此事若能实现,堪比辽国夺取燕云十六州,诚子孙万代帝王之业也。

  莫说一个亲王,就是十个亲王也当得!

  那吴惟华闻言顿时喜出望外,又先后向洪太为平遥商帮讨要了皇商身份及蒙商专营之权,这才心满意足的拜别了洪太。

  那洪太虽然许以亲王之位,心中犹不自安。

  他不但亲自相送,又让士卒从劫掠的财货之中挑取了金银珍宝、皮毛奇货二十三件,权作礼物赠予宣府巡抚张维世。

  待到吴惟华一去,那睿亲王多尔衮眼见洪太面带忧色,不由开口问道:“吾皇身为九五至尊,如今礼贤下士,赐以亲王之位,此事理当十拿九稳,陛下何以忧心忡忡耶?”

  “按理来说,理当如此!”洪太闻言点了点头道,“只是兹事体大,朕恐突生变故,节外生枝!”

  多尔衮闻言一愣,不由拜道:“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讲!”

  “是,殿下。以吾之见,我满洲自起兵以来,以兵锋盛,威震四海。”多尔衮不由慷慨激昂道。

  “如今宣大两镇事关生死,殿下何以寄希望于他人,而独不相信我军兵锋耶?”

  “嗯?”洪太闻言顿时恍然大悟,“你的意思是……”

  “臣请令兵马三万尾随而去,若那张维世果然投我,便可借机驻军,以免反复。”多尔衮冷笑道。

  “若是那张维世态度仍在两可之间,我便以威临之。”

  “若是那张维世转而投顺,我便伺机杀其人,夺其城,如此方为万全之策。”

  “好,好个睿亲王!”洪太闻言不由哈哈大笑,“我满洲有如此睿亲王,合当夺取天下!”

  而就在吴惟华、多尔衮一前一后前往宣府的时候,大同巡抚叶廷桂、大同总兵王世仁和宣府总兵李国樑三人正快马加鞭赶回大同。

  然而他们刚出石岭关,抵达忻州境内便被人拦住了。

  叶廷桂、王世仁和李国樑不由大急,连忙喝道:“如今我三人已经投靠舜王,急欲前往宣府说降宣大两镇,若是误了大事,罪过不小!”

  “咦,竟有此事?”三人话音刚落,却不料从旁边走出来以后仙风道骨的老道士来。

  那老道士不由笑道:“我乃舜王麾下谋士宋献策是也,若是果然如此,且细细说给我听,我自有一番计较!”

  三人眼见走脱不得,无奈之下只得粗略的把事情经过提了一提。

  不意那宋献策刚听完大半,不由一拍大腿道:“糊涂糊涂,大事坏矣!”

  第292章 先下手为强

  话说那大同巡抚叶廷桂、大同总兵王世仁及宣府总兵李国樑听了宋献策之言,不由奇怪道:“先生何出此言?”

  “大同距离太原六七百里,宣府距离京师不过三百五十里。”那宋献策不由苦笑道。

  “虽说宣大两镇为了要价,先后派遣王清之、吴惟华分别前往两地游说。”

  “奈何京师路短,太原路长,吾恐诸位尚未赶到宣府,张维世已降虏矣!”

  原来当初宣大两镇眼见义军围困后金阿济格部,占据了上风,自度不能胜,故而有些将领便心生异心,找来王清之请其在其中穿针引线。

  然而,等到王清之走了几日之后,有些“旅蒙商”得到消息以后,到处串联,又拉拢出来一批支持投靠“大清国”的将领出来,于是这才有了这两面下注之事。

  在这两种倾向之中,在倾向于义军一方中,武将占据了优势,而倾向于后金一方中,乃是商人和勋贵占据了优势。

  表面上双方实力看似五五开,但是由于武将作为军队的掌控者,自然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故而王清之才得以先下手为强,率先联系上了张顺。

  只是由于宣大两镇的特殊情况,张顺不得不先招降了朱燮元部,然后再谋取宣大。

  如此一来一回,耽误了不少时日,反倒让吴惟华后发先至,占据了先手。

  “这……这该怎么办?”大同巡抚叶廷桂、大同总兵王世仁和宣府总兵李国樑闻言一愣,不由连忙开口问道。

  “三位既然已经归顺义军,那么招降宣大两镇,难道还非得亲至宣府不成?”宋献策眼见三人中计,不由开口笑道。

  “此话怎讲?”三人闻言不由相视一眼,面上露出惊疑不定之色。

  宣府大同两镇,乃是大明京师西面重镇,除了督抚总兵以外,还设有镇守太监、副总兵、兵备副使、参将、守备等一干官吏。

  如果他们不能除掉镇守太监,拉拢以下副总兵、兵备副使、参将、守备,那又如何控制宣府大同投靠舜王?

  “你说,如果我们直接宣称宣府大同两镇归顺舜王,那会怎样?”宋献策不由捋了捋胡须,嘿嘿笑道。

  “这……这不是天下大乱吗?”那叶廷桂闻言一愣,不由苦笑道。

  宣府大同虽然是两个军事重镇,督抚和总兵对其有一定的控制力。

  但是由于明朝制度问题,镇守太监、副总兵、兵备副使、各路分守参将以及各堡守备也各司其职,拥有很大的权限。

  往日里,这些督抚、总兵在自己权限内行使职责,那么这些人自然无话可说。

  但是,一旦这些督抚、总兵一旦越权,他们究竟肯不肯听令,那只能是天知道了。

  所以那叶廷桂、王世仁和李国樑三人才急于赶回宣府大同,准备控制住主要将领以后再宣布“降顺”之事。

  宋献策闻言不由笑了,对着叶廷桂道:“抚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按照常理来说,理当如此行事。只是如今事出有因,理当反其道而行之,方可竟全功。”

  “敢问当如何行事?”叶廷桂和王世仁、李国樑三人相视一眼,自度没有更好的办法,不由开口求教道。

  “第一,以左柱国朱燮元、宣大总兵张凤翼,还有你和宣府巡抚张维世,以及另外两位总兵一同发布通告,晓谕两镇上下归顺义军之事。”

  “第二,大张旗鼓,大肆渲染舜王仁义,封赏宣大两镇上下之事。”

  “第三,别遣信使下令各地副总兵、兵备副使、各路参将、守备改旗易帜,遥尊舜王。”

  “第四,大肆批判明朝恶政,欠粮欠饷,民不聊生事迹;大力宣扬华夷之辨,批判东虏、北虏烧杀劫掠恶行,人人得而诛之!”

  “尽快将此事宣扬的人尽皆知,然后趁着两处镇守太监、宣府巡抚张维世及东虏惊疑不定之际,突袭大同宣府,彻底掌控这两地。”

  “这……”叶廷桂闻言,不由和王世仁、李国樑相顾骇然。

  你道为何?

  原来这时代还虽然有一些“闯王来了不纳粮”之类的宣传口号,但是受限于信息传输限制,还没有出现舆论战这个概念。

  本来那老道士宋献策对此也懵懵懂懂,似懂非懂。

  直到前些日子,张顺带领大军进攻山西的时候,曾经为了配合“大纵深作战”,狠狠地搞了一波“认知作战”,这才彻底颠覆了他的以往观念。

  故而今日,他学有学样,给宣大两镇也玩这么一手。

  由于左柱国朱燮元、宣大总督张凤翼身死,而叶廷桂、王世仁和李国樑又不曾返还,此时的宣大两镇可谓是群龙无首,正是人心惶惶之际。

  如果这个时候,舆论到处纷纷扬扬,而上司命令又适时到达,那么绝大多数人由于从众心理,肯定也会很快就接受这个“现实”,这就是“认知作战”的威力。

  当然,这个“认知作战”也不是万能的。

  如果叶廷桂、王世仁和李国樑三人不能在人们头脑清醒之前拿下宣府大同两镇,那么舆论便会反噬。

  在受人欺骗的屈辱之下,大多人的立场很快就会转向反对义军。

  “成,此事我们三人倒没问题!”叶廷桂、王世仁和李国樑三人思量了片刻,便点了点头道。

  “只是兹事体大,一旦出现什么差池,恐怕我们三人担待不起。”

  宋献策何等人物,听到这里,哪里不知这三人已经心动。

  他不由趁热打铁道:“不妨事,不妨事。老道士与舜王殿下关系非同小可,此事若是果有不谐,自有某一力承当!”

  那三人听到此处,自度无忧,这才点了点头道:“既然如此,我等自是无话可说。”

  四人计策商议一定,遂快马加鞭前往忻州城,寻了笔墨纸砚及布帛若干副,开始挥毫泼墨。

  第一桩,先写露布十余条,遣使者奔赴四方,以左柱国朱燮元、宣大总督张凤翼及两巡抚、两总兵六人名义晓谕宣大各处,归顺舜王。

  第二桩,又写书信军令,分嘱士卒前往各处副总兵、兵备副使、参将、守备等处,命其改旗易帜。

  由于张顺自起兵以来,并没有设置特殊旗号。

  那宋献策便选用杏黄旗一面,上书一个斗大的“舜”字,作为义军的标识,命人连夜赶制几十面,随联合署名军令一起送往各处。

  第三桩,遣士卒分赴各地,沿途锣鼓喧天,宣扬义军“敕封两王三公五侯,参将及参将以上皆为伯爵,士卒月饷实发粮米一石”的封赏。

  待这三桩事已毕,那叶廷桂心道: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既然我等道已经下令宣府大同两镇归降,那我何不借机再与山西三关三处各书信一封,使其一并归降,如此方不负舜王封我镇朔王之恩。

  想到此处,那叶廷桂又取来书信布帛,又挥毫写给偏关、宁武和雁门三地参将兵备,命其一并来降。

  那叶廷桂、王世仁和李国樑三人心中正计算的明白,不曾想那宋献策早笑破了肚皮。

  你道为何?

  原来宋献策和张顺,这两个一大一小的狐狸,早就算计了他们许多。

  先是张顺“一鱼两吃”,在取得三人信任之后,借口招降宣大两镇暂时剥夺了这三人麾下的标营,以免再起反复。

  而到宋献策事情做的这里更绝:我管你真心实意,还是虚情假意。我先把“归顺舜王”这事儿,先下手为强给你彻底坐实了,让你反悔不得,然后再作其他计较。

  可怜那叶廷桂、王世仁和李国樑三人一世英雄,结果利令智昏,竟然一步步入其彀中,被人拿捏的死死的。

  第293章 水深

  “急报,急报!左柱国朱燮元、宣大总督张凤翼、大同巡抚叶廷桂、宣府兼昌平巡抚张维世、大同总兵王世仁、宣府总兵李国樑及昌平总兵巢丕昌有令,携大同镇、宣府镇及昌平镇三镇人马城池,奉天昌义归顺舜王。”

  “啊?我们这就从贼了?奸臣,奸臣,全特么都是奸臣!”随着叶廷桂等人派遣的信使手持露布,沿途喧嚷,一时间闹得人尽皆知,群议纷纷。

  然而这些议论声还没有停止,又有一群骑士疾驰而来。

  这些骑士个个手持锣鼓,一阵喧嚣,然后大声叫嚷道:“谨遵舜王号令,敕封左柱国朱燮元为金王,宣大总督张凤翼为辽王,大同巡抚叶廷桂为镇朔王,宣府兼昌平巡抚张维世为镇代王,大同总兵王世仁、宣府总兵李国樑及昌平总兵巢丕昌为公爵。”

  “诸副总兵、兵备副使皆封侯爵,参将及参将以上皆封伯爵,士卒月饷实发米粮一石,钦此!”

  “你们听听,你们听听,都是些什么人呐!”早有人痛心疾首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些人往日间一个个高谈阔论,一旦贼来……”

  那些人正群情激奋,口诛笔伐,结果刚嚷嚷了一半,却听到“士卒月饷,实发米粮一石”一句,顿时如同正在打鸣的公鸡被扼住喉咙一般,半晌说不出话来。

  “哈……哈哈,这朱少师、张督师、叶抚军和张抚军一干人,虽然德性有亏,其实也情有可原呐!”

  “啊,对对对,就是情有可原!”

  “情有可原!”

  ……

  开什么玩笑,朱燮元一干人等加官晋爵与他们这些丘八何涉?

  但是“士卒月饷,实发米粮一石”,这对几乎大多数家里丁壮参军的宣大两镇来说,却是实打实的利益。

  大明月饷四五钱银子,还要被吃空饷、喝兵血,拖欠粮饷,每月所领银子不过粟米一二十斤而已,如何比得上义军“月饷米粮一石”?

  什么忠君爱国,什么“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些话听一听就算了,谁还能当真不成?

  然而,就在这一伙骑兵疾驰而去不久,又有一队骑兵又疾驰而来。

  不过,这一波人倒没有再宣扬什么,反倒示警道:“东虏入侵,禁闭门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谨守城池营寨,以免家破人亡!”

  “辽东苦寒,吃喝俱无。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见衣夺衣,见人掠人。男作奴隶,女作娼妇,稚子作羹,老做薪柴!”

  “千万避之,勿留衣粮。待些时日,义军将至。驱逐鞑虏,还看舜王!”

  “哎呀,狗达子又要来了吗?快跑快跑!”众人本来正在那里看热闹,听了这番话顿时慌乱了起来,纷纷往家中跑去。

  这宣大两镇,地处边塞前沿,直面蒙古土默特、插汉儿等部,常受骚扰。

  故而除了部分州县以外,几乎处处都是卫所和堡垒,人人都掌握了一定的军事技术。

  一旦听到示警,自然收拾了城外店铺作坊,纷纷躲回卫所、城堡,组织起来进行警戒防御。

  好家伙,经过宋献策这么一折腾,顿时整个宣大两镇都热闹了起来。

  那忻州距离大同不过五百里脚程,只用了两三日功夫,这“消息”便传到了大同镇守太监刘文忠耳中。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