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大家请我当皇帝

大家请我当皇帝 第483章

大家请我当皇帝 四代重奸 5267 2023-10-03 22:47

  待到那信使把朱大典的军令奉上,温县知县这才急急忙忙去寻那把总去了。

  只是等这知县一出了房门,却不曾想他把手里的书信“刺啦”一下撕开,打开里面的书信一瞧,顿时又惊又喜。

  “左帅,究竟是什么情况?”须发花白的邢如虎不由开口问道。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非功夫!”原来这温县知县不是别人,正是当日糊弄朱大典等人的假知县真义军李信。

  “那朱大典在怀庆府待不住了,带领万余大军沿着沁水往武陟逃去!”

  “他担心义军在温县方向的动向,一则命令那把总汇报军情,二则希望他及时归队,一同退往武陟。”

  “那他还去的成吗?”邢如虎不由笑道。

  “就算他去的成,恐怕朱大典也不敢见他啊!”李信闻言也不由笑了。

  原来自洪承畴带领大军北上,命令他和准备渡河的马进忠、左勷汇合以后,插入怀庆府和修武之间,断了官兵的归路。

  他便趁着自己标营赶来的机会,骗出来那把总,让邢如虎一刀剁了,并了他手底下的五百士卒。

  死人当然不能再和朱大典汇合了,但是活人却未必不能。

  “邢如虎听令!”李信不由笑道,“我明你挑选五百士卒,单独成军,打着那把总的旗号前往沁水沿岸和明军朱大典汇合!”

  “这……”邢如虎闻言一愣,随即反应了过来,这是李信要送给自己一份军功,顿时不由万分感谢。

  “不用感谢,这一次就由你带一带我的堂弟李洋,你俩好好建功立业一场,日后少不了你俩的好处!”李信不由提点道。

  如今义军正是大举用兵之时,人才、兵马奇缺,这两位都算得上可靠之人,若是静心培养一番,少不得能别领一营人马。

  两人商量已定,那邢如虎便返回屋中,一刀剁了那信使,然后兴高采烈的挑选起麾下的人马来。

  他的弟子和李洋带来的李氏子弟是他们两人的亲信,自然优先留在自个身边,除此之外,李信麾下标营的人马个个英勇健壮,也差点挑花了两人的眼睛。

  好容易凑齐了五百人,分出亲信子弟充当伍长、什长,整编了队伍,这才换了官兵的衣甲旗号,一路向沁水沿岸赶去。

  而李信亦舍了温县城,只留下两个可靠之人传话,根本不等马进忠、左勷二人,竟一路往朱大典约定地点东南方向去了,竟是要断其归路,准备一举歼灭此獠!

  第179章 怀庆府大捷

  “捷报,捷报,义军在怀庆府大破漕运总督朱大典,获甲首三千,斩杀溺死不计其数!”

  这一日张顺正院子里在帮李三娘锛地,便接到了这个消息。

  “终于来了!”张顺放下了手中的三齿钉耙,揉了揉磨的生疼的手掌,不由笑了。

  “我说不让你干,你非要干,是不是手上起泡了?”李三娘见状不由奚落,一边拿出来一根针道。

  “别,别啊,你干嘛?啊~啊~”张顺一愣,只见李三娘伸手把他的手拉过来,熟练的把他手掌磨的泡给挑开了,只疼得张顺哇哇叫。

  前来报喜的王锦衣眼观鼻鼻观心,一副什么都没看到的模样。

  而竹儿和侍书一个抱了一个孩子,只站在旁边吃吃的傻笑。

  原来这些日子出征的准备工作已经做的差不多了,但等时机一到,义军就准备大举进攻。

  暂时闲了下来的张顺,也不再有大的举动,反而抽出一些时间来陪一陪众女。

  近些日子,张顺收获颇丰,除了红娘子、马英娘和王奇瑛三人怀孕以外,最近大夫查出来原唐王妃曾氏也有了喜。

  这四人因此被迫养胎,一时间张顺的后宫倒安静了许多,使得他也能够享受一番普通的夫妻生活。

  李三娘可谓是他的青梅竹马,对他最了解不过。

  所以,虽然因为三女照顾两个孩子,忙的不可开交,让张顺享受不到双栖双飞的快乐,他也时不时来小憩一番。

  不多时,李三娘挑开了水泡,又给他上了药,张顺这才接过捷报一看,战况果然正如自己所料那般。

  虽然其间细节颇有些出入,大是大致结果不出当初筹划之外。

  原来当初义军筹划怀庆府之战的时候,张顺便对洪承畴提出来“两点一线”战略。

  所谓“两点一线”,一个点指遏制渡口的孟县,一个点指怀庆府府城,一线则是指天井关、府城和温县三个支点,形成的战线。

  义军进入怀庆府第一步就是夺取渡口,全据孟县。

  第二步就是趁敌人没有反应过来之时,直扑怀庆府城,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府城,像一个钉子一般死死的钉在怀庆府。

  而第三步,在夺取怀庆府城以后,分兵分别占据天井关和温县,把怀庆府切为两段,压缩明军腾挪空间。

  实际上,由于郑王世子朱翊钟的倒行逆施和张顺在此地的良好声望,第一步、第二步进展都非常顺利。

  然而就在第三步进展的关键时刻,主帅洪承畴脑子犯了浑,居然异想天开,妄想指挥刚刚渡过黄河的义军主力和朱大典决战。

  以至于战略要地怀庆府城空虚,若非王定等人拼死抵抗,几为杨嗣昌所得。

  只不过无论是张顺,还是洪承畴都不知道。

  在张顺前世的历史线中,也有一支军队打着同意的主意,攻入到怀庆府附近,他便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太平天国北伐军林凤祥、李开芳部。

  当时太平军从温县渡河以后,第一反应就是抢攻武陟,完全没有把怀庆府当回事儿。

  然而等到进攻武陟受挫,这才开始猛攻怀庆府城。

  只是当时太平军给怀庆府城留足了反应时间,再想攻克,哪有那么容易?

  双方在怀庆城下大战六十余日,结果太平间一无所获,最终不得不绕道垣曲西行。

  只是如此一来,不但损兵折将,而且延耗时日,失去了战略突然性,给清军的防守留足了时间,为后来北伐军的失败提前蒙上了一层阴阳。

  好在洪承畴及时反应过来,在王定等人苦战多日以后,突然率领大军赶到怀庆府城,导致杨嗣昌、朱大典的攻城计划无法继续。

  至此,义军以天井关、怀庆府城和温县三个支点组成的“一字长蛇阵”彻底成型。

  杨嗣昌、朱大典二人无力回天,不得不退走卫辉,遂为义军所趁。

  张顺草草的看完了捷报,心中稍安,不由感慨道:“甲首三千,看样子明军主力也遭受了重创!”

  行军打仗,若是一方能够缴获三千甲士的首级,那意味着什么?

  除了极个别特殊情况以外,损失“甲首三千”的一方,基本上又上万人失去了战斗力。

  除非有其他明军来援,不然杨嗣昌、朱大典二人几乎失去了有效的进攻能力。

  说实话,在义军捷报传来之前,张顺心中也不免忐忑不安,早晚牵肠挂肚。

  只是他是三军统帅,虽然有百般本事,也做不到事必躬亲,故而许多事,必须假手于人。

  南路军作战计划制定完毕以后,他所能做的事情只能是相信自己委任的统帅。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八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千难万难。

  特别是在自己眼中三下五除二就能解决的问题,却被委托人笨挫的折腾了许多时日,还没有捷报传来。

  实在是让人心焦,恨不能以身代之。

  不过,张顺最终还是忍住了。他只能默默以待,趁着气等待南路军的最终结果。

  其间他想了很多,南路军胜了固然可惜,如果败了又当如何收底?

  好在其间虽多波折,洪承畴依旧顺利了完成了自己的计划。

  想到这里,张顺伸手又往信封里一摸,果然又掏出来几张纸来。

  张顺打开一看,果然是洪承畴写的请罪书,如实承认了自己在指挥过程中犯的错误,请求张顺进行处罚。

  张顺不由哈哈一笑,遂向侍书讨来纸笔,挥毫写就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胜而不骄,败而不馁,早定河内三府,以待大业!”

  “锦衣,你让信使给他捎回去吧!”张顺写完晾干,这才递给王锦衣道。

  “啊?就这些,没有军令?”王锦衣不由奇怪道。

  “作战计划和战略目标早已经定死,本王又何须多致一辞?”张顺闻言笑了。

  “若是洪承畴问起有何命令,你就让他说,按照原计划行事便是!”

  王锦衣闻言这才去了,李三娘见状不由上前,轻轻问道:“胜了?”

  “胜了!”张顺点了点头,老夫老妻,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那就好!”李三娘松了一口气,可见其实她心里并不是像她平常表现的那般轻松。

  “如果我所料没有的话,过些日子你也要出发了!”李三娘沉吟了片刻道。

  “不让让侍书跟着你吧,路上也好有个照应。”

  “呃……如此也好。”其实前几日张顺分别答应了黄氏和大朱氏,万万没想到李三娘提出这些要求来。

  不过她是家中大妇,张顺还是对她足够的尊重,倒没有驳了她的情面。

  第180章 朱燮元的判断

  “杨嗣昌大败?”年近七旬的左柱国、左督师朱燮元闻言心里一个咯噔,暗道:坏了!

  那朱燮元不愧是经略西南五省的名将,一下子就反应过来事情不对。

  “怎么了,督师?”新任山西巡抚杨文岳一看朱燮元这神情,不由奇怪道。

  “事情不对!”朱燮元不由摇了摇头,断言道。

  “那杨嗣昌虽非名将,好歹也历经州县,又就任中枢,有一番见识。对上一般贼人,即便不能大胜,也不会大败。”

  “而那朱大典先后担任山东巡抚、漕运总督多年,历经登莱之乱和夺回凤阳之战,也算的久经兵事之人,怎会一战损伤泰半?”

  “据闻杨嗣昌、朱大典等人猛攻怀庆府不下,忽闻贼人突至,两人不得已分路别走。”杨文岳闻言不由解释道。

  “那杨嗣昌渡河返回清化镇,而朱大典则沿沁水往武陟退却。”

  “不意忽然有贼酋率兵断其归路,而贼人大军亦到,遂被围沁水岸边。”

  “官兵背水列阵,苦战至晚,贼不能破。”

  “不意贼人红夷大炮已至,以炮击之,无不碎裂。又有士卒哗变于内,内外夹击,遂致官兵大溃。”

  “贼人趁机掩杀三十里,官兵尸体枕藉,沁水尽赤。我自失陕西以来,未尝有如此大败。”

  “不,我说的不是这个!”朱燮元摇了摇头,提醒道。

  “先前杨嗣昌说贼人率精兵万元,渡河而觑山西。如今看来,此话也不尽然!”

  “哦?此话怎讲?”杨文岳闻言一愣,不由奇怪道。

  “任凭那贼人如何凶悍,又岂有以一当十之理?”朱燮元闻言皱了皱眉头,他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这杨文岳还没听明白其中含义?

  “以吾度之,贼人之数,并非万余,理当在三四万之数!”

  “这……”杨文岳听了这话,顿时脸色大变,“督师,你是……你是说……”

  “贼人有夺取山西,甚至北上京师顺天府之意?”

  “此吾所以为国家虑也!”朱燮元这才不由长叹一声道。

  “昔日吾与杨嗣昌争,非惟利也。唯虑顺贼‘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若此,此战必不在小,此兵必不在少,其图必不在河内,其志必不在晋豫!”

  杨文岳听到这里,哪里还不明白朱燮元什么意思?

  “你……你是说,贼人意欲破山西,围北直,直取京师?”

  “没错!以吾度之,贼人将动用大军十万,与我争山西之地。”朱燮元眉头紧锁道。

  “这……这可如何是好?可是要支援右督师等人?”

  “如今大举进攻之贼,不过一偏师耳。当有六七万大军虎视眈眈,伺机准备犯我山西!”

  “这……这可如何是好?”杨文岳闻言不由急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新任山西巡抚杨文岳就职一来,如何不知山西镇实情?

  在宣大三镇之中,以宣府、大同两镇为重,山西镇不过是二线边镇罢了。

  然而就这么一处边镇又刚刚经历了前任山西巡抚叛逃、山西总兵降敌之事,愈发虚弱起来。

  经新任巡抚杨文岳清点核实以后,山西镇实在籍万余人,大多数都分布在偏头、宁武和雁门三处要地。

  再除去驻守在风陵渡、蒲坂渡和禹门渡三地的两三千守军,杨文岳麾下竟无一兵一卒。

  即便再加上朱燮元麾下标营及罗向乾两营、保定总兵刘国柱一营,总计也不过两万之数,如何对付得了六七万之贼?

  “一个要赶快加快城池修葺,这个由你负责;一个要请宣大总督张凤仪尽快率兵支援,这个由我负责;还有一个需要支援杨嗣昌、朱大典等人稳固形势,我准备派遣保定总兵刘国柱前往。”朱燮元心中早有成算,不由一一叮嘱道。

  “好,如此甚好!”山西巡抚杨文岳闻言思索了半晌,发现自己竟不能置一辞,不由对朱燮元佩服万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