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的女人》

三国的女人_分节阅读_第72节

《三国的女人》 三国女人 6764 2021-11-29 11:08

  D-思是,司马懿不过是想夺我的权罢了,我的侯爵之位还保留着,也能享有富贵生活。

  桓范哭说:“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矣。”

  于是,曹爽请免职,随曹芳回京。

  曹爽兄弟一回府,即被司马懿派兵包围。在曹爽府宅四角修高楼,派人在楼上密切监视着。

  曹爽拿弹弓到后园中,楼上人就喊:“故大将军东南行!”曹爽愁闷,不知所措。

  不久,司马懿以谋反的罪名,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ya

  )、丁谧、邓飏(yá

  g)、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但对曹爽门下的二流人物,司马懿特别宽大处理,如鲁芝,辛敞,王沈等人,后来还有人成为晋朝新贵。

  同年二月,曹芳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增繁昌、鄢陵、新汲、父城为其封邑,前后其计八县,食邑二万户,特许奏事不名。

  司马懿固辞丞相之职不受。十二月,诏命加九锡之礼,朝会不拜,司马懿又固辞九锡。

  嘉平二年(250年)春,曹芳命司马懿在洛阳立庙。司马懿久病,不任朝请,每遇大事,天子亲自到他府中去征询意见。

  王凌是司徒王允的侄子,早年和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贾逵等人是好友,曹叡(

  ui)死时,为征东将军假节督都扬州军事,曹爽对他积极笼络,因破吴有功,把他提升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又升为司空。

  司马懿诛曹爽,王凌心生不满,与侄子令狐愚图谋废黜曹芳,立楚王曹彪为皇帝。还未行动,令狐愚便已死亡。

  嘉平三年(251年)正月,王凌借口吴人塞涂水,请求出兵征讨。司马懿知其阴谋,不令兴兵。并于四月亲率中军讨伐王凌。

  司马懿故技重施,先下赦书赦免王凌之罪,写信安慰他,但不久大军突至。王凌自知势穷,便独自乘船迎接,派属官王或请罪,送上印绶、节钺。

   《三国的女人》正文 176 司马懿和他相关的女人(七)

  司马懿军到武丘,王凌在水边自缚等待,说:“我如有罪,公可用半片竹简召回,何苦亲自来呢?”

  司马懿说:“因为君非折简之客啊!”

  说罢,命将领率六百人马把王凌解送洛阳。

  王凌向司马懿要棺材上的钉子,想试探一下司马懿想不想杀自己,司马懿命手下人找来送给他。五月,王凌到项城,绝望,服毒而死。

  司马懿进军寿春,参与王凌之谋的人都出来自首。

  司马懿推知其事,凡牵连在内的一律诛灭三族。

  派人挖开王凌、令狐愚的坟墓,在附近的市上,剖棺暴尸三天,然后,烧掉他们的印绶、官服埋于土中。逼楚王曹彪自尽。并且把魏之王公全部拘捕,放置邺(yè)城,命有司监察,不准他们互相交结往来。

  曹芳策命司马懿为相国,封安平郡公,孙及兄子各一人为列侯,前后食邑五万户,封侯者十九人。司马懿固辞相国、郡公之位不受。

  司马懿心里非常清楚,杀掉曹爽一党,不能撇净朝廷对他的怀疑。

  不久,就看到了这个征兆:郭太后送给司马懿一个叫静姝侍妾,实际就是个卧底,相国府一旦有个风吹草动,静姝就前去告知太后,使司马懿如在桎梏,这个女人还不能随便杀了。

  不久,静姝怀孕,临产,应该给吃催生药,司马懿反其道用药,致使静姝死于难产,司马懿终于除去了窝底之荆。女人死于难产,郭太后还不能说什么。

  影视剧里,把静姝说成是曹丕送给司马懿的,那只是为了剧情的需要,其实,曹丕时根本用不着送司马懿一个卧底的。

  司马懿那时,什么不都是屁颠儿屁颠儿的?只有曹芳时的“孤儿寡母”,才需这样低等的窥视。

  …… ……

  嘉平三年八月戊寅(251年9月7日),司马懿在洛阳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当年九月庚申,司马懿被葬于河阴首阳山,谥文贞,追封相国、郡公,司马孚秉承他的遗愿,辞让郡公和殊礼,遗命简葬,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树不坟,不设明器。

  谥号后改为文宣。但《三国志》和《晋书?文帝纪》均记载谥号为“宣文”,故多以后者为准。同年十一月,有司奏请将各位已故功臣的灵位置于魏太祖庙中,以配享祭祀,排位以生前担任的官职大小为序。太傅司马懿因位高爵显,列为第一。

  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之子晋武帝司马炎受魏禅,给司马懿上尊号为宣皇帝,称其陵墓为高原陵,庙号高祖。

  …… ……

  司马懿的主要成就:

  除军事方面外,司马懿在魏明帝大修宫室之际他加以劝谏,魏明帝驾崩后他奏请罢修宫室,雕玩物之人力,节用务农,使天下欣赖。

  识拔人才上,司马懿从寒门中提拔了邓艾、王基、州泰等人才,如虞预所说,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经济上,司马懿在上邽兴屯田,京兆、天水、安南兴冶铁,穿成国渠,筑临晋坡使雍凉足食,并有余力供给关中不足。后来又大兴屯田于淮北,穿广槽渠,这些作为,不但厚植了国力,也为日后统一华夏殿定基础。

  司马懿在推广屯田,特别是军屯事业上有很大的建树。约在建安二十三、四年,司马懿由转为丞相军司马后,向曹操建议:“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

  曹操行之。

  魏国一时“务农积谷,国用丰赡。”(《晋书?宣帝纪》)

  曹操采纳这个建议仅两年就驾崩了,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要使军屯走向正规,大规模的铺开推行当然是困难的。管理军屯的主要官吏——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度支都尉等官员,都是在黄初年间(220—226年)设置的,说明军屯走上正规是在曹丕时期。

  曹魏军屯推行很广泛,但主要基地是设置在边境驻军地区,特别是在和吴、蜀的军事对立地带。曹魏和吴、蜀对立地带的两大军屯基地的开创,都和司马懿有关。

  …… ……

  李世民为《晋书?宣帝纪》作史论,指出了司马懿在性格、军事、政治等多方面的矛盾或曰不平衡。

  何去非对司马懿的忍耐、气度和用兵能力,都给予分析,不与诸葛亮正面对战并非胆怯,而是高明的耗敌军之策:

  “仲达提秦、雍之劲卒,以不应而老其师者,岂徒然哉!将求全于一胜也。然而,孔明既死,蜀师引还,而仲达不穷追之者,盖不虞孔明之死,其士尚饱,而军未有变,蜀道阻而易伏,疑其伪退以诱我也。

  “向使孔明之不死,而弊于相持,则仲达之志得矣。或者谓仲达之权诡,不足以当孔明之节制,此腐儒守经之谈,不足为晓机者道也”。评其“制其兵,出奇应变,奄忽若神,无往不殄,虽曹公有所不逮焉”(详见《何博士备论?司马仲达论》)。

  司马懿在世的时候,在魏国威望是相当之高的,即使毋(guà

  )丘俭、文钦在其死后讨伐司马师,檄文中依然对司马懿有“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等赞誉。史书上称其使“天下欣赖”“天下大悦”。

  到晋朝初年,司马炎在太康年间做到了“天下无穷人”的太康之治,人们对推动三国统一的司马懿还是相当推崇。乃至司马遹(yu)被传像司马懿,而能在当时“誉流于天下”。

  …… ……

  司马懿的名声毁败,是从永嘉之祸以后开始。其不肖子孙自相残杀带来诸多浩劫,南方的东晋,又长期被世家大族把持,司马懿在人心中的地位也逐渐下降。

  晋室南渡,情况与当年蜀汉类似,以蜀汉为正统的呼声日高;东晋灭亡后,情况更加明显,到隋唐时代,民间说书戏曲日盛;而唐代官修的《晋书》,以帝王的立场更不鼓励效法。到明代《三国演义》之后,“空城计、火熄上方谷、见木雕魏都督丧胆”等不实的司马懿形象就被演义广传于民间了。

   《三国的女人》正文 177 司马师和他相关的女人(上)

  司马师。

  司马师(208年-255年3月23日),字子元,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的长子,晋文帝司马昭的同母兄,晋武帝司马炎的伯父。

  司马师沉着坚强,雄才大略,早年与夏侯玄、何晏(ya

  )齐名。

  高平陵之变后,以功封长平乡侯,旋加卫将军。

  司马懿死后,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大权,次年升为大将军。

  掌权后,他制定选拔官吏的法规,命百官推荐贤才,整顿纲纪,使其各有职掌,朝野肃然。

  司马师也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曾用计于新城之战击溃吴国诸葛恪的大军。

  嘉平六年(254年),魏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等人密谋除司马师,事情泄露,司马师杀死参与者,迫郭太后废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máo)为帝。

  次年,亲自率兵平定毋(guà

  )丘俭、文钦之乱。

  回师途中病死,时年四十八岁,谥号“忠武”。后被追尊为晋景王。

  西晋建立后,被追尊为景皇帝,庙号世宗。

  …… ……

  225年,司马师17岁娶了14岁的夏侯徽为妻。

  夏侯徽(211年-234年),字媛容,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司马师第一任妻子。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之女,母德阳乡公主为大司马曹真之妹。

  她的哥哥夏侯玄是司马师的好友,就是哥们儿妹妹。少年时,玄、师二人总连连在一起,不免和徽相熟,大一大,二人就相恋,提亲,结合在一起。

  夏侯徽与司马师生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

  司马师过继司马昭的次子司马攸为自己的养子。

  夏侯徽很有见识器度,每当司马师有什么想法时,都由她从旁策划协助。

  当时司马师之父司马懿位居上将重位,而他的儿子们都有雄才大略。夏侯徽深知司马师绝非曹魏忠臣,而司马师对出身曹魏家族的夏侯徽也非常顾忌。这为他们俩后来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 ……

  魏景初年间司马师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

  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司马师亲自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都。事后,论功封为长平乡侯,加卫将军之职。

  事变前夜,当司马懿将计划告诉司马师与司马昭后,司马昭担心的整晚都睡不着,而司马师却像平常一样安睡。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去世,司马师成为抚军大将军,执掌魏国军政大权,嘉平四年(252年),升为大将军,意欲攻取东吴新建的堤坝。

  十二月,发兵攻打东兴,并听取诸葛诞的计划;分三路攻击,主力放在诸葛诞自己的部队,并架起浮桥。

  东兴之战却被诸葛恪所击败,朝臣众议要把诸葛诞等参战的武将下贬职位,司马师把战败归咎于自己,并说道,“我不听公休,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司马昭因为是监军所以被削弱称号,其他武将都没有过大的惩罚,只是将防区对调而已。

  嘉平五年(253年)五月,吴国孙亮的太傅诸葛恪带了大军来攻打“合肥新城”(合肥西北三十里的一个小而坚固的新城,满宠所造)。

  司马师命令镇东将军毋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用深沟高垒、以逸待劳的方法抵抗诸葛恪。诸葛恪因欲战不得,而羁留在合肥新城的城郊有好几个月,终于粮尽退兵,在归途中被埋伏在合榆镇的文钦杀得惨败。

  嘉平六年(254年)二月,曹芳打算令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等人欲发动政变,废除司马师,欲改立太常夏侯玄为大将军,可惜计划泄露,三人被司马师诛杀(好哥们儿,大舅哥,动起刀来,毫不手软,说,“哥们儿,对不起,来世再结交吧。”),夷灭三族,废张皇后,魏国一时陷于混乱。

  这时候,估计家里也乱了——把自己的亲哥哥杀了,夏侯徽能消停了?

  同年,司马师对曹芳有所猜疑,废曹芳为齐王,司马师本打算立彭城王曹据为帝,但郭太后要求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在郭太后的坚持下,司马师争执不过,于是派使者迎立曹髦到洛阳登基,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继续掌握大权。

  …… ……

  正元二年(255年),镇东将军毋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司马师,并把自己的四个儿子当成人质送到东吴,向孙亮讨好,却并未得到东吴的大力支援。

  春一月,毋丘俭、文钦渡过淮河由寿春向西进发,没有办法捣洛阳占许昌,走到了项县就停住了。

  司马师吩咐监军王基带领前锋部队扎在“南顿”,对毋丘俭、文钦监视,另派诸葛诞带领豫州的兵,进攻寿春;派胡遵带领青州、徐州的兵,斜出谯(qiáo)县与今日的商丘之间,断绝毋丘俭、文钦从项县回归寿春的路。

  司马师自己亲率主力,屯聚在汝阳。另外,司马师又叫邓艾带一万多名“泰山诸军”部队到乐嘉县,做出不堪一击的样子,引诱毋丘俭、文钦出击。

  毋丘俭果然就叫文钦来打邓艾,司马师就指挥大股骑兵,从后面袭击文钦,文钦大败。毋丘俭在项县城里听到消息,慌忙弃城而走。

  毋丘俭走到慎县以后,躲在河旁的草丛里被老百姓射死。

  文钦一口气逃往了东吴。

  毋丘氏与文氏两家的人,凡是留在魏国的,都一齐被斩杀。

  …… ……

  当初,文钦之子文鸯带兵袭营,司马师惊吓过度,再加上本来眼睛上就有瘤疾,经常流脓,致使眼球震出眼眶。于正元二年(255年)正月二十八日(255年3月23日)痛死于许昌,终年四十八岁。

  二月,曹髦素服临吊,谥号忠武。咸熙元年(264年),司马昭受封晋王,追尊司马师为晋景王。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马炎称帝,尊司马师为景帝,其墓称峻平陵,庙号世宗。

  …… ……

  我们刚才说了司马师一生的过往,许多,都是一些现象,那么,司马师骨子里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一句话概括:他是一个极为可怕的人。

  许多成功的人通常会在早年遭遇挫折,并靠着这份挫折来磨练心志。司马师便有这样的经历,而他在遭遇挫折前后表现出的反差,可以说令人瞠目结舌。

  司马师19岁时魏文帝曹丕去世,他的父亲司马懿成为了托孤重臣之一,司马师也跟着成为了曹魏的顶级公子哥。

  这是司马师人生中一段风光的时候,晋书记载司马师“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誉”,也就是气质不凡、内涵丰富、名声远扬,这时的司马师算是春风得意,前途无量。

  当时司马师有两位好友,一位是曹操的女婿何晏(ya

  ),另一位是已过世的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之子夏侯玄。

  这俩人和司马师有些类似,也是属于有外貌、有内涵、有名气的顶级公子哥。何晏甚至很狂妄地给了自己这个三人团体很夸张的评价。

  他们三个再加上其他一群年轻人引领着当时的风尚,可谓风头一时无两。但之后就出问题了:司马师所在的这个公子哥团体同时得罪了董昭等曹魏老臣和魏明帝曹叡(

  ui)本人,于是被以“浮华”为名加以贬斥,这便是曹叡在位时期有名的“浮华案”。

  关于“浮华案”这件事,容易让人望文生义,以为这些公子哥整天凑在一起搞些奢侈无用,败坏风气的事。

  实际上,受“浮华案”牵连的人员里不乏夏侯玄、司马师、诸葛诞这类有出色才能的俊杰之士,他们聚在一起时讨论的很多都属于和时政、学术相关的话题,夏侯玄、何晏、邓飏(yá

  g)都是玄学的代表人物。

  从后来正始年间这些人主导的改革来看,他们基本上都属于颇有政治理想抱负的人。相比于游乐团体,浮华党更类似于一个政治团体甚至是学术沙龙。

  他们之所以遭到贬斥,一方面是他们提出的一些观点冲击了当时的观念,在学术和行为等方面悖逆传统,招来了许多人的反感;另一方面是他们的交友模式本身差不多就是党锢之祸前东汉“清议”的再现,所谓“四聪”“八达”几乎就是“八俊”“八厨”的翻版。

  于公,这样随便议论朝政、互相标榜的行为严重影响朝廷运行;于私,很多曹魏老臣甚至魏明帝曹叡本人也很讨厌其中的许多参与者。所以,这帮人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