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脸谱下的大明》

脸谱下的大明_分节阅读_第73节

《脸谱下的大明》 狂风徐徐 6848 2021-11-29 11:04

  D-于言谈举止间的随意,在于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心思如发的处事。

  一句话,侄儿长大了,而且走的不是传统士大夫路线。

  虽然钱铮也知道钱渊这两年多次守城抗倭,以至于得震川公、文衡山之赞誉,但也想象不到其在这已经持续两年的抗倭战争中聚拢起的人脉,这是让无数人眼红的人脉。

  之后事件的发展变化让钱铮瞠目结舌,几封信寄出去,吴百朋在回信中拍着胸脯保证,他和殷正茂关系不错。

  胡宗宪倒是没回信,但直接派心腹幕僚王寅和长子胡桂奇回了趟徽州,六县的知县尽皆俯首,就连一直不露头的徽州知府也忍不住用诧异的眼神打量钱铮。

  所有关卡都打通了,钱铮正式开始操作将人丁丝绢税转为银两缴纳,正准备亲自去南京一趟,结果南京户部尚书下了公文,令徽州府将人丁丝绢税转为银两拨付给浙直总督衙门充当军资。

  钱渊给赵文华去了一封信,总督衙门正在向南直隶、福建、山东等地推广提编法,有了徽州府这个突破口,虽然转为银两也就五六千两银子,但赵文华也自然笑纳这份大礼。

  似乎那一顿晚饭之后,自己什么都不用做了……钱铮有强烈的失落感。

  “叔父,一条鞭法没那么简单,推广难度更是难于上青天。”钱渊拿着牙签剔着牙齿,随口说:“如今朝中严分宜、徐华亭,你觉得谁有这等魄力?”

  “未必吧。”顾承志对徐阶抱有期望,“徐阁老这些年被严分宜压着,过几年登首辅之位,自然……”

  “绝不可能!”徐渭嗤之以鼻,“看着吧,到时候徐华亭第一件事是算旧账,第二件事是召回之前被严党罢免的官员,固守其位,第三件事是抱残守缺……甘草阁老而已。”

  钱渊斜眼瞥了瞥徐渭,这厮倒是看得准,徐阶倒的确是这种人,从某种角度来看,徐阶和严嵩之争,和日后徐阶和高拱之争,没有本质的区别。

  在徐阶看来,严嵩是祸及天下的罪臣,但在高拱看来,不作为的徐阶不比严嵩好多少。

  顾承志舔舔嘴唇,低声问:“吏部尚书李默?”

  “更不可能了。”钱渊失笑道:“虽然今上不讲规矩,李时言以吏部右侍郎转吏部左侍郎,再直升吏部天官,难道还能再入阁?”

  钱铮忍不住转头看了眼侄子,八股写的普普通通,这种朝中弯弯绕绕的事倒是一清二楚,吏部侍郎一般是不允许升任吏部尚书的,吏部尚书一般也是不允许入阁的,如徐阶、严嵩、夏言、吕本等人履历中都没有担任过天官。

  最近这些年,在吏部中担任侍郎位置的只有徐阶,但随后就请求外避,任翰林院学士教导庶吉士,之后掌院事迁礼部尚书。

  钱渊曾经将徐阶的升迁路线细细研究过,这一步实在如天外飞仙妙不可言,一般来说出了翰林院,就不会往回走,顶多在升迁路上兼翰林学士为拜相入阁铺路而已。

  但徐阶早年还在翰林院就被贬谪出京,所以回京后费了多少心思才重新搭上翰林院这条路,而且还因为抛掉吏部左侍郎这等权重官位得众人赞誉。

  从这个角度来说,徐阶虽然曾经出京任亲民官,但走的是明朝特有的储相路线。

  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徐阶的心机以及一门心思向上爬的韧性……要知道叔父和徐阶有仇,自己和徐璠有怨,去年还不自量力拒绝了徐家的联姻试探,钱渊如何不仔细去研究徐阶呢。

  今年乡试,明年会试,即使不顺利的话也可能会入京,朝中已有旧友书信,钱铮很可能今年就会调回京中任职,钱渊八成会随叔父一同入京。

  钱渊倒是想不显山露水,但去年发生的一切……他也通过赵文华知晓,钱渊这个名字早就在朝中是人尽皆知了。

  叹了口气,将烦心事暂且抛开,钱渊偏头看了眼徐渭,“哎,什么时候走?”

  “还有赶客人的,真不讲究!”徐渭抿了口茶,“明前松萝茶还没喝够呢。”

  钱渊习惯性又怼了几句,一旁的钱铮和顾承志半闭着眼品茶听着这两人的互怼。

  这段时间这一幕已经出现太多次了,两个人或引经据典,或拐着三个弯……最后总是以钱渊口吐英语,或者徐渭喷出绍兴话而告终。

  不过今天,两人没能尽兴,外头杨文送来几封信。

  “胡汝贞倒是挺看重你的。”徐渭一眼就认出最上面那封信是巡抚衙门寄来的。

  钱渊拆开看了几眼,“不好说,汝贞兄更看重你徐青藤,还在问你什么时候去杭州。”

  “他管得着吗?过些日子还要去松明山逛逛呢。”

  “伯玉兄好像就是松明山人?”

  “汪道昆?和他无关,不过据说他对你倒是另眼相看,还写了首诗赠你?”

  “那是惟锡兄的情面。”

  一旁的钱铮听着“汝贞兄”、“伯玉兄”、“惟锡兄”这种称呼,忍不住手抚额头觉得有点头痛,个个都是大人物。

  浙江巡抚、浙江巡按就不说了,即使汪道昆如今只是兵部武选司郎中,但文坛地位不低,诗文遍传天下,与王世贞、李攀龙关系极好。

  那边徐渭还在叽叽咕咕,钱渊却沉默下来,胡宗宪在浙江也挺难的啊,信中说直接跑到南京去告状的士绅都不止两三人了。

  也是,胡宗宪推行提编法,又将富商单独列为一甲,这是实打实从海商身上抽血。

  在海商背后的那些大户看来,胡宗宪比当年的朱纨更可恶,至少人家是直接明刀明枪,姓胡的却是手段下作。

  钱渊沉思片刻后直接将信递给了徐渭,后者迅速看了遍嗤笑道:“还真不怪那位总督大人缩着脑袋。”

  钱渊笑了笑,杨宜上任浙直总督已经三个多月了,在赵文华的压迫下毫无作为,已经成了空架子,不过似乎他也并不以为意。

  取过下面的信件,一封是食园的王氏,一封是绍兴的孙家,还有一封来自京城。

  拆开看了几眼,钱渊的神情有些黯然,转头木然盯着闪烁的灯火。

  “渊哥儿?”顾承志诧异问道。

  “呃,没事,没事。”钱渊将信件递过去,“有惟锡兄去信,又有凤洲先生出面,殷正茂那边无碍。”

  王世贞在普通官员中地位不低,而且其父虽然没当上大司马,但也进了步升迁兵部左侍郎,有他出面讲和,殷正茂自然没什么话说。

  但钱渊那黯然神情是为何?

  钱铮接过信看了眼,忍不住也叹息一声。

  就在上个月末,一直被关押在诏狱中的杨继盛因病死于狱中,严世藩强令不得收尸安葬。

  张经、李天宠早在年前就被弃市,原本钱渊还以为自己略微提了一笔能有些作用,没想到兜兜转转了一大圈,杨继盛还是没能逃得一命。

   正文 第一百八十一章 见鬼了!

  杨继盛这个名字在明朝历史中有着不轻的分量,后世的史书上细细描述着这个读书人不顾安危弹劾严嵩的高洁品性,以及在狱中用一块碎片割腐肉的强悍意志。

  或许在某些人看来,杨继盛只有血勇没有谋略,但他的死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钱渊并不清楚,他虽然没有改变杨继盛的命运,但那封信却让杨继盛的死成为了一条导火索,虽然这条导火索并不会立即点燃。

  之后钱渊又连续接到张居正、王世贞两封信,让他意外的是,虽然多有人同情杨继盛,但朝中一片风平浪静,反而是外地群情汹汹。

  比如徽州府。

  同样是山区,但徽州府和贵州、云南是不同的,这里文风颇盛,读书人的比例很高,明朝从永乐之后基本每一科都出进士,这些年又连续出了胡宗宪、汪道昆、殷正茂这些名人,士林中对严嵩持有的态度和东南保持一致。

  四月初已经略略有些热了,钱渊坐在半山腰亭子的最外围,无奈的看着被围在中央的徐渭在那破口大骂。

  一阵山风拂过一旁的树林,钱渊偏头侧耳细听,努力忽略徐渭那带着污言秽语的骂声。

  和其他士林中人一样,徐渭痛恨严嵩窃权罔利,惟意媚上,贪污受贿,但他的痛恨显然比其他人更加强烈。

  钱渊倒是能够理解这种情绪,徐渭的老师薛应旂几番被严嵩诬陷最终罢官归乡,他的好友兼姐夫沈炼弹劾严嵩被发配关外,如今杨继盛死于狱中,很难说沈炼有什么样的下场。

  好好一场诗会最终成了徐渭的个人表演,钱渊这些日子实在是听腻了,干脆起身在山上兜了圈。

  松明山位于西溪南乡,这里就是汪道昆的老家,今天的诗会也有汪家子弟参加,钱渊按照方位推算了下,估摸前世也曾经到这块儿旅游过,他记得歙县周围有不少古民居景点。

  从山上放眼望下去,粉砖黛瓦的民居点缀着青山绿水,远远看见高耸的马头墙,拿出望远镜还能看见巷子里有行人穿梭,井口处有妇人捶衣。

  “少爷,要不要逮几只?”护卫指着不远处林间飞窜的野鸡。

  钱渊偏头看了眼,“算了吧……对了,刘洪,丹阳那边有回报吗?”

  刘洪是最早跟着钱渊的那批人,因为胆大心细,又曾经出去跑单帮很受王义、张三看重,后来被钱渊派出去查王翠翘家世。

  “少爷放心,一直有人盯着,一明一暗两拨人。”刘洪低声禀报,“其实那女子不可能将家人接出海外,那可不是享福,反而是受罪,更别说还有个已经过了院试的秀才侄儿。”

  “但迁居他地是有可能的,让人盯紧点,后面可能用得上。”

  “是。”刘洪笑道:“昨儿刚接到王哥的信,据说在义乌大展威风呢。”

  王义跟着戚继光去义乌招兵,据说到现在才召了几百人,而且一个月下来淘汰了将近一半,王义现在是军中教习,据说名气不小,下手挺狠。

  钱渊往亭子那边漫步走去,“怎么?手痒了?”

  “嗨,少爷在哪,我们就在哪,不过好几个月……兄弟们也憋的慌。”

  “有吃有喝,还有银子拿,有什么憋的?”

  “这不是闲的嘛。”刘洪嘿嘿笑道:“大伙儿都说呢,五十多号人一年下来不少银子,都怕少爷把人散了去。”

  钱渊脚步一顿,半转身道:“如果顺利的话,可能明年就要入京,回头你问问吧,未必都肯跟着我……回松江,去杭州看宅子,或者从军。”

  “少爷说哪里话,拿了您的钱,吃了您的饭,那就是您的人,哪个敢起心思,小的锤死他!”

  的确,在这个时代,恐怕找不到一个比钱渊更好的主人了,因为那些护卫在钱财、饮食、住宿之外的得益下,心理层面最需要的是一份尊重。

  隐隐听见亭子里的互相吵闹声,喝得醉醺醺的徐渭都已经操起砚台要干架了,钱渊赶紧加快脚步。

  “别别别……”

  “啪!”一声钝响,一个中年人捂着脑袋栽倒,头上隐隐有鲜血流下。

  钱渊无语的看着徐渭还在那发酒疯,低头看看石桌上墨迹纵横的几首诗,呃,真心没看懂,也不知道这厮是书狂草还是因为喝醉了。

  “怎么回事?”

  一个稍微年轻点的文士苦笑道:“那位……姓严……”

  特么这也是原因啊!

  钱渊瞪圆了眼睛,半响说不出话来,要是徐阶日后万人唾骂,你徐青藤要不要往自己脑袋上来一下?

  一场诗会就这么潦草结束,大部分人无奈又兴奋的离去,估摸着徐青藤因为姓严就要痛殴对方的传奇事迹很快就能传播开了。

  其他人都走了,就钱渊留下来照顾吐得稀里哗啦的徐渭。

  看这厮脸色苍白还在嘴唇微动,钱渊捂着鼻子凑上去听了听,忍不住噗嗤笑道:“蒙蔽君上……人家严嵩还真没这胆子!”

  “今上登基没几年就驱逐首辅杨廷和,百官哭门都毫不动容,手腕如此了得,之后更有锦衣卫指挥使陆炳,严嵩就算想瞒怕也瞒不过……”

  “杨淑山?他不是病死的嘛。”

  “徐华亭又不是他爹,自然不会去救。”

  “对对对,徐华亭是他老师……”

  钱渊口中轻言细语,眼中毫无一丝笑意,虽然杨继盛据说是病死在昭狱中,但严世蕃强令不准为其收尸……拉得一手好仇恨,徐阶估摸在暗地里偷笑呢。

  钱渊知道自己几个月前的猜测没有错,在这次交易中,徐阶毫不犹豫的放弃了自己的学生,以生命为代价向严嵩发起挑战的学生。

  “你想做什么?”

  “呵呵,当然是考举人,考进士。”

  钱渊坐在石凳上悠悠道:“要不去汝贞兄幕府帮帮忙,就是不知道你是愿意做杨继盛,还是做李东阳。”

  “反正他胡汝贞是选了做李东阳……”

  正德年间刘瑾权倾天下,刘健、谢迁被勒令致仕,唯有李东阳即使遭士林嘲讽,旧友学生反目,也相忍为国,因循隐忍,委曲求全数年后,终得以清扫奸党,谥号文正。

  终于清醒了些的徐渭踉踉跄跄的扶着亭柱爬了起来,晃着脑袋喃喃道:“不行啊……徐某人这脾气……看到赵文华那厮就想骂!”

  “说不得操起砚台砸过去……上次也就是倭寇袭城……”

  “没你钱展才这左右逢迎的本事啊!”

  钱渊都被气笑了,是左右逢源还是左右逢迎?

  你徐渭都醉成这样了,居然还不忘刺我一句!?

  黑着脸的钱渊正要上前狠狠怼上几句,突然守在亭子外的刘洪一声暴喝。

  “少爷,小心!”

  钱渊讶然转头看去,十多个手持长刀的汉子正无声无息的掩来。

  毫不停歇的高速冲刺,古怪的发髻,狭长的刀刃,都显示出,这很可能是一股真倭!

  见了鬼了!

  老子都躲到徽州府,还能撞上倭寇!

   正文 第一百八十二章 开端

  嘉兴府海盐县。

  小河边数百兵丁环绕中,安坐在一块平坦大石上的胡宗宪面色严峻,平伸左臂让人裹伤,视线落在数百米外还在厮杀的战场上。

  自杨继盛病死狱中,胡宗宪的处境愈发艰难,虽然浙江文武官员更加俯首帖耳,但江南士林对他和赵文华的鄙夷已经是街头巷尾人人尽知的了。

  胡宗宪并不沮丧,他冷静的分析过,所谓的江南士林大部分都是士绅,而这些士绅往往就是那些富商甚至海商的幕后。

  在和钱渊的书信来往中,那位松江秀才很古怪的提起一件事,东南沿海大规模的抗倭已经持续两年了,但这两年徽州人丁丝绢税购买丝绢的价格并没有明显的浮动。

  胡宗宪从那影影绰绰的文字中发现,这是钱渊在提醒他,打了两年战,海商最迫切的商品,也是前些年出口量最多的商品,丝绢,价格居然没有浮动。

  这说明什么?

  只能说明虽然官兵和倭寇打得如火如荼,但私下的海贸并没有中断,甚至成交量都没有太明显的降低。

  胡宗宪心里在叹息,钱渊说的没有错,倭乱不是一两年平息的,也不是仅仅靠武力镇压就能平息的。

  裹好了伤口,胡宗宪试着挥动,手撑着石头再次站起,大踏步向前走去。

  环绕的将官眼中都透出佩服的神色,他们才不管胡宗宪是怎么爬上来的,他们只看到这位新任浙江巡抚上任之后,自己不再光着脚行军,能吃饱喝足,手中军械不再破破烂烂,甚至还亲身上阵以至于负伤三处。

  东南抗倭的文官中多有杰出者,但如胡宗宪、谭伦这般亲身上阵的并不多,胡宗宪短时间内就用他的魄力征服了大批军中悍将。

  看到后面主帅再次拔出长剑,官兵们士气更盛,这时候一股身穿蓝黑布衣的兵丁从河对岸大步冲来,两个回合就搅乱战阵,当先两将手舞两把苗刀冲锋陷阵,勇不可当。

  倭寇阵脚大乱分散逃窜,胡宗宪指挥若定让官兵谨慎追击,干瘦的脸上露出笑容,“久闻瓦氏双刀,真是名不虚传。”

  五日前八百倭寇从海盐登陆,汤克宽不能挡,胡宗宪亲率千余兵丁来援,三日苦战将倭寇驱逐至海边,又急调田洲狼兵来援,这一战仅仅斩获的首级就超过三百,是王江泾大捷之后胜果最大的一战。

  胡宗宪心里充斥着满足感,这是他第一次独立指挥作战,不仅仅树立了自己在军中的威望,也在向朝中诸公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胡中丞。”腰佩两把苗刀的瓦老夫人大踏步走来,“出海追击吗?”

  “不。”胡宗宪摇摇头,“俞总兵不在,海战倭寇优势太大。”

  瓦老夫人也赞同这点,抗倭将领中,唯有俞大猷最善海战,早在嘉靖三十二年就曾经在海上大胜倭寇,一个月前又在松江外海击败来犯的倭寇,烧毁船只十三艘。

  “老夫人,调配的补给还够吧?”胡宗宪请瓦老夫人在大石上坐下,“如有缺额尽管说,不然日后钱展才可是要问罪的。”

  “胡中丞说笑了。”瓦老夫人有点不习惯。

  自从来到东南沿海,胡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