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幻想言情 这个大明太凶猛

这个大明太凶猛 第59章

这个大明太凶猛 无语的命运 2548 2021-11-25 01:49

  “静芸,你来这可是有什么事?”

  “有事?”

  愣了愣,静芸摇头说道。

  “已经不需要了,”

  这会朱国强才注意到她手中拿着几张的纸,于是便拿过来看了下,纸上居然是用笔绘制的服装。

  “这是?”

  盯着纸上有些眼熟的制服,朱国强疑惑道。

  “军装,我原本看着你给那些步枪兵做的军装挺好看的,就想给女兵们一人定制几套军装,似乎原来的衣裙不太适合军中穿戴,我就想……现在也不需要了。”

  “怎么不需要!”

  将纸样收起来,朱国强安慰道。

  “到时候,那些女兵里,肯定还有不少人不愿意,而且济南还有那么多战争遗孤,所以呢,我寻思着或许可以建一个抚孤营,让那些女兵去照顾他们,这件事交给你办,怎么样?”

  不想让一个人胡思乱想,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忙起来。

  “我?”

  睁大眼睛,李静芸疑惑道。

  “管孤儿院?我能行吗?”

  “不是普通的孤儿院!”

  摇摇头,朱国强说道。

  “这个孤儿院与其说是孤儿院,倒不如说是少年军校。”

  “少年军校?”

  李静芸不解的看着世子爷。

  “对,那些孤儿没有什么去处,所以我寻思着把他们都送到学校里,入校的孤儿将在里面接受正规的军事教育和训练,除了要学习普通教育的基本知识外,更多的是学习军事知识和掌握军事技能,十一二岁的孩子可塑性很强,尤其是男孩子从小就对当兵习武有着浓厚的兴趣,加之年龄小,接受能力快,所以很容易接受军事基本知识……”

  这是朱国强借鉴另一个世界俄罗斯的传统,少年军校的办学传统在俄罗斯由来已久。第一所少年军校成立于1730年,名为少年武备学校。目的是为了使那些喜欢枪炮、具有军人潜质的男孩子和战争孤儿从小就接受正规的军事教育。二战期间,为抚养战争孤儿,苏俄政府重新恢复俄罗斯时期的武备学校的办学传统,那些武备学校的学制7年,后来少年军校又成为培养军队预备人才的摇篮。解释着创办“少年军校”的意义,朱国强看着李静芸用颇为认真的语气说道。

  “静芸,你知道,现在天下纷乱,内有流寇四起,而且又有虏寇不时入寇,而这些孤儿就是你我在乱世中生存下来的的本钱,毕竟,有几年的时间接受军事教育,几年后他们就不仅仅是孤儿,而是军官!”

  军官!

  这同样也是朱国强深思良久才想到的办法,或许他不能在未来的五年中维持一支军队,但是他却可以借助“抚育孤儿”用五年的时间去训练一支军官团!

  出身世袭指挥使家的李静芸,怎么不知道军官的重要性,几乎是第一时间就有些不太自信地说道。

  “我,我能行吗?”

  “不试试,怎么能行,况且……”

  笑看着李静芸,朱国强笑道。

  “不还有我嘛,到时候,我们一起办这件事,况且,还有你还有女兵们帮忙不是……”

  第49章 女兵

  女兵营。

  其实并没有什么女兵营,只是七万五千多苦命的孤女而已,她们的家人被建奴残杀,自己被建奴掠走,原本按照历史的轨迹,她们会和其它的八万多被掠走的男子一样,被掠到关外,成为八旗的奴隶,从今往后饱受摧残。

  但是她们的命运却在那天和济南城一样,发生了一些根本性变化。而为了守城,当然也是为了避免引起什么乱子,所以她们都被集中于城东的一片地空地间。在过去的一个月里,这些女子就像是军人一样接受训练。

  “一二一……”

  尽管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可是在李静芸的训练下,这些女子队列训练已经有模有样。其实,她们也就只练成了站军姿和队列行进这两项(1)。其他阵列之类――压根就没有进行训练。

  作为军人,这些女兵自然不能拉上战场。但乍看上去,却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即便是作为女兵营“统帅”的李静芸,往往也会惊讶于队列的整齐和气质的变化。其实,这也是现代军姿训练最大的特点,可以在短期内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不过,军姿和队形训练只是女兵营训练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她们还学习了外伤包扎等战场急救知识。

  “……急性大出血是战伤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战地抢救时首要的是采取紧急止血措施,防止因大出血引起休克与死亡。急救止血方法主要有:手压止血法、塞物止血洗、止血带……”

  在帐篷里,本身就是医家出身的王紫萱,和往常一样教着台下的女子学习着战场急救手册里的知识,手册是世子爷命人送来的,原本她们的任务就是在清军围城时,为将士们包扎伤口,救治伤患。这些天来她和姐妹们一直学习着手册里的内容,不过,今天姐妹们似乎都有些心不下焉。注意到她们偶尔会交头接耳的说着悄悄话,王紫萱便放停了下来问道。

  “大家今天都怎么了?”

  “回教官话,我,我们在想,想过两天,能配上什么样的人家。”

  赵二丫满面通红地答道。

  “什么人家啊,都是咱们一样的,没有家人的苦命人。”

  “那样也好,不用担心婆婆姑子欺负了。”

  “就怕万一人长的歪眼歪嘴的那可怎么办?……”

  “那样的人,还真不一定的能活下来,估计早都被建奴给杀了……”

  一时间帐篷里的女兵们纷纷讨论起了“亲事”,她们都已经送过八字了,对于这些没了家人的女子来说,她们明白,嫁人或许是她们最好,也是唯一的归宿。所以当官长们把事情告诉她们后,她们也没犹豫多长时间,就纷纷按照官长的吩咐递上了写有个人名字籍贯八字的字条。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