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对坐许久,一时缄默无言,只听得外头风雪扑簌声。
“唉,得与天下第一的刀客交手,确是一阵幸事。只可惜玉白刀客向来不出天山门一步,我这刀痴儿也只能另择他人。”独孤小刀摇头叹道,忽而看向金五,“……你是候天楼的恶鬼。”
黑衣少年闭了眼,道:“是。”
他此时摘了面具,黯淡的天光映在侧边脸上,宛如镶了道瓷白的边儿。他的五官轮廓分明,皮肤苍白,像由利刀雕出、未磨平棱角锐气的璞玉。独孤小刀望着他发丝间时睁时阖的双眼,宛若两汪深幽碧潭,正似佛画里的碧眼罗刹。
而他眼下有一道刀疤,看着狭长狰狞,为此人平添了几分戾气。
独孤小刀忽地两目圆睁。“罢了,恶鬼如何,菩萨又如何?我独孤氏向来只看刀,若是刀使得好,就是要取老朽这心头热血也无妨!”他直起身来,定定地看着金五道,“老朽还欠北派人情,得前去还清,与你论刀之事暂且一搁。若是出了此洞,你又要去往何处?”
金五想了想,自己说不准过阵子就得被左不正抓回去,便道,“在候天楼。”他这辈子是逃不出候天楼了。
“候天楼…候天楼么,群鬼聚集之处,丧家犬徘徊之所。”独孤小刀发出嘶哑笑声,“不赖,倒也不赖。如此便说定了。”
“说定…什么?”
“论刀之事。”老者咧嘴一笑,“你熟知各流兵刃,我又怎能放过如此好手?若不与你刀刃相接,这朽老之躯可不肯入寿枋。”
金五搓着圆石子儿,漫不经心地说:“随意。记得带刀就成。”
他想:难不成这老头还真会去候天楼寻他?他是对干戈动武颇无所谓,若是独孤小刀找上门来倒还可以一同论刀消磨时光。左不正像养画眉雀儿般用镣铐监笼锁着他,因此他可闲得发慌,仿佛不做些事就要平白虚度年华似的。
突然之间,洞外传来脚步声。
那是革靴踩在雪上的声音,咯吱作响,像稻壳轻缓剥落般。独孤小刀的耳朵听到了这声音,手中的铁刃倏地握紧,折射出杀意的寒芒。他猜此人自胡地而来,只有常在雪里走的人才会用革履护足,但他又觉得此人粗枝大叶,连足音也不知收敛。
金五听到这声音却舒了口气,他拄着刀站起。“我该走了。”
“来人古怪。这山崖险峭,若无上乘轻功,怎地能安然落在外头狭径处?”独孤小刀皱眉。“足音不掩,不知其心机深浅,有意还是无意。究竟是谁?”
“不过是个呆子。”金五说,提着刀转身。“你若想知道他的名字,昨日我在洞里头凿的石牌上有。”
独孤小刀回头,只见石径深处胡乱堆着个土礨,上头插着块方石,那是昨日金五闲着无事堆着玩儿的,说是若上不了崖壁在此处等死,不如先给自己立块碑。老人觉得新奇,倒也未曾管过他举动。
此时定睛一看,只见那方石上以刀刻着几个字儿:玉求瑕。
……
王小元自梦里惊醒。
他一睁眼,便魔怔似的扑到那墓前,解了腰里搭扣把刀抽出。他将束发的白缎一抽,寻了块薄石与刀鞘一齐绑了,开始刨起了那土石堆。发劲挖了几下后,他索性伸手去拨土泥。
心里似是被挖去一块儿,空落落的。发冢开棺有违律令人伦,王小元明白这点,可扒着土的手却停不下来。他总觉得这里有什么他落下的物事,被掩在地里。
忽然间,他的指尖触到了硬物。
王小元抽着凉气将那物事擦了擦,他的指甲全拗了,钻心的疼,血滴在土里,落在那硬物上。王小元发现那是个漆木衣箱,上边雕着喜鹊儿和梅枝,金红的漆已经剥落了,只余坑洼的梅形。他的脸像烧起似的红,因为箱头还刻着个双喜。
他有些害怕衣箱里是一具骨架子,但又安慰自己说不准这不过是个衣冠冢,犹豫再三后终于捏着叶拍子提出这大箱,打开了箱门。里面倏地滚出两件物事,把他吓得一时跳脚,可定睛一看,顿时又大骇失色。
只见滚出来的那两物在月光下莹莹发亮,一件是女子梳妆用的奁笼,绿釉圆盖,三只兽足脱了两个;另一件可了不得,是把长刀。
那刀鞘通体雪白,似玉般剔透,刃身微曲,刀光柔如秋水,皎似明月。柄尾白绳松垮地打了个结,似是先前挂了什么饰物,却又取下了。
王小元颤巍地拿起那刀,柄上寒凉,仿佛握住了一根冰柱。这把刀像是长在他手里,被他提了千万次,没有半点异样。王小元甚至产生了幻觉,觉得他本来就应是这刀的主人。
“玉白刀……”他不敢呼吸,眼前发黑,几乎要把自己给闷死。玉求瑕的墓里放着玉白刀,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儿,却教他心头狂震,想狠狠地抽自己几个耳光。
王小元握着玉白刀站了片刻。终于从懵然里回过神来,他弯腰去揭那梳妆奁笼的盖子,却听得一声闷响,有个铜面掉了出来。
那是个凶狞的恶鬼面具,伸着獠牙,似是羊头,又似是牛首。他怔怔地看着那面具半晌,才喃喃道:“罗刹…?”
他记得黑衣罗刹来到钱家庄时,脸上戴的正是这副面具!
但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世人皆称玉白刀客与黑衣罗刹势不两立,这玉白刀怎么就与罗刹面具放作了一块?还塞进了个喜梅衣箱里,埋在墓中,真是颇为古怪。
他茫然地想,使唤他来崖边的金乌知道有这洞、这墓么?一切皆是机缘巧合,还是有人有意让他看看这些物事?
铜面似乎有些陈旧,其上豁了个口子,像是有利刃擦过。他试着往脸上一盖,发觉这口子开在眼下一点。说不准有人戴着这罗刹面具时被当面割了一刀,脸上留了条伤口。
王小元浑身一颤。他忽而想起了金乌,那人的眼角似乎有一道刀疤,狭长而色浅,像初日未升时天地交际的浅淡阴影。
——那道疤痕的位置与这罗刹面具上的豁口贴合,分毫不差。
第81章 (四十一)一心付一人
五年前,丁酉年建丑月。
阔大的漕船在沽河水光里缓行,船桅林立,白帆铺了一路,运夫扛着黍米麻袋自宽舱里涌出,吆喝声不绝于耳,蒸蒸汗气似透云霄。马头东街上运丁走卒熙熙攘攘,缕缕行行。
只见一条长虫似的队伍从廊舍里伸出,排队者皆是肤生红斑、形容枯槁之人,又听得舍里有少女清脆嗓音道:“大哥大姐莫急,这治红斑瘟的蒿汤还够使。重疾者随我去病坊里就成,其余人领了宝丹服下,七日便见好。”
众人晦暗两眼瞬时放光,面上终于带了些生机与血色。取丹汤者无一不涕泗横流,连连拜谢,要以身上所有银钱回报,却被那少女摆手推脱了。但见她盘着螺髻,身上的金边红罗裙在药柜前似霞云般飘转,俏丽可人,仿若医仙下凡。
左三娘时而忙着提笔写方剂,时而为病者包丹药、舀药汤。她听闻海津周边有瘟疾肆虐,不少民众为此所困,心中不禁有些难过,便又偷溜出山门为民分担疾苦。
自上回金五发狠饮了蛇天茶后,左不正与颜九变似乎就对她颇为放任,再不管束她行踪,她也乐得自由自在,便成日到海津里溜达。老铁桥、马头东、娘娘宫、南阁东街里的每条巷子、每间廛肆,她皆晃悠得熟稔了,像长在心里似的,自然也见不得每日见到的行路脚夫运丁受苦。
自己有何改变么?三娘说不上来。
只是她确是觉得心中轻软了不少,会笑会泪,会为狡黠的手艺人减了糖堆儿上的饴糖而气恼,也会因红斑瘟的病患感激她而欢欣。她觉得自己似是踏在了轻飘云端,身捷步快,嗅到的风都是香甜的。
运夫们感激地向她低头拜谢,头颅低垂,像被金风拂过的饱实穗子。他们头一低,三娘忽而看到人群里站着个着灰布衣的云游僧,头戴棕笠,笠檐压得极低。此人衣衫褴褛,极为落魄,身上散着股泥汗味儿,蝇虫飞舞,引得旁人退避三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