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他送的兰花簪子,烨娘轻轻抚摸着簪子,再没有比对手更了解自己的人了,自己和慎郎别苗头这么些年,他确实很了解自己…
…
不仅烨娘收到了礼物,姜家其他人,也都收到了慎郎的讨好,慎郎懂得投其所好。
比如给宝娘的就是一堆的画儿,给炀郎的就是一堆市面上没有的书,给焕郎的就是一堆京城最新流行的玩具。
而姜榆收到了几块上好的玉石,把他这个平时只欣赏不强求着收藏的人,每天空了都忍不住掏出来把玩。
听宝娘的意思,闺女对这门亲事也乐意,如此他家里的白菜就确定是被哪头猪给拱了…
姜榆其实心里存了另外一件事,他最近一直在考虑收完孝以后,是不是应该也找个能巡考的官职。
再动用点关系,把自己巡考的地方放到他家附近,到家乡巡考是不允许的,毕竟牵扯各方利益,但是到家周围的省是可以的。
他看二狗子最近神色郁郁,一直都没有缓过来,想到以前他也时常嘀咕着要回老家,不过因为牵挂他这个儿子,才没有回到荷花镇来。
如今爷爷奶奶去世,姜榆设身处地想想若是让他放二狗子和他娘在荷花镇,十几年不见面,他是舍不得的。
他们年轻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但是姜铎和吕氏都七十几了,现在讲究一个落叶归根。
虽然他们不曾跟他正式提过要回老家的事,最多也就是嘀咕一下,但是想来他们对于荷花镇还是更习惯的。
在京城他们也没有什么朋友,吕氏偶尔还能去钱衡家找蒋氏说说话儿,而姜铎每天就照顾孩子,种种花草。
这段时间闲了下来,好些在荷花镇的亲故都陆陆续续上门,吕氏见了那么多亲戚,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
出了孝他去讨个外放的职位,空了就回来荷花镇住住,正好炀郎也要参加童生试,可以让他呆在荷花镇多陪陪姜铎和吕氏。
姜榆把这个想法告诉宝娘,宝娘道:“以前我想着要如霏娘那样能到处走走,可是家里的事儿都撩不开手,现在孩子们一个个大了,等回京把仙贝嫁出去,到处走走也不错,就是不能时常见到仙贝…”
如此,姜榆方才和姜铎说了自己的打算,姜铎一听,果然来了精神,他们在荷花镇上的宅子,倒是好些年没人住了。
虽然煊郎一家时常去帮忙照料,但是以后要住人,还是得好好修缮一番。
他这些天有的是时间,刚好可以叫人去修起来,自己再经常去看看,保证来年住进去舒舒服服的…
…
烨娘十八岁的时候,他们一家回了京城,虽然决定要外放,但还得回京领差事,这任职的文书,可不会直接从京城飘到他家里。
再说还要回京办喜事呢。
宝娘虽然平时对烨娘最是严厉,但是在准备嫁妆上头她却最上心。
说来实在惭愧,自从宝娘和玉娘雁娘她们一起倒腾那些个铺子,加上还有不断出新的连环画,她这些年赚的银子,比姜榆还要多。
除了留下必要的花销,赚到的银子通通用来买了铺子,京城的铺子,哪个时候都不缺人租。
只会随着时间推移,有更多的外地人加入京城,铺子也越来越值钱。
本来就繁荣的那几条街,可没有什么人家卖铺子,那就是一只会下金蛋的鸡,谁会卖?
所以他们家当初买的铺子,都是挑一些还没发展起来的地方。
如今随着聚集在京城的商人越来越多,当初那些人气不太旺盛的地方,也是热热闹闹的,铺子的租金也跟着水涨船高。
他们家就这一个女儿,再说嫁的又是郑家长子,若是他们家给的嫁妆太少,宝娘怕日后她闺女被后来的弟媳给比下去。
所以她一归京城,就开始清点家里的铺子,看看有哪些要给闺女当嫁妆。
玉娘的闺女去年就出阁了,嫁的就是一个勋贵子弟,钱衡有些不满意,觉得女婿没有他这个老丈人出彩,怎么能配得上他闺女?
他倒是有些羡慕姜榆,想像他那样往下找。
但是玉娘也有自己的想法,她们这种人家,如郑瑛那般通过科举来取官的毕竟是少数,毕竟现在朝堂虽然多多地取用寒门?
但是不可否认,世家贵族在出人头地这块,自来就比寒门容易。
她闺女自小锦衣玉食,玉娘可舍不得让她闺女嫁入寒门生活质量差一大截。
并不是说嫁到寒门找不到好人家,而是生活差距上还是有的,只说她和官人婆母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虽然他们没为了这些事吵过,但是很多时候他们还是会觉得她生活上太过奢侈。
这只能说是观念上的差距,没个三四代是改不过来的。
所以她给她闺女找了个勋贵之后,虽然学识上没有钱衡强,但是也是个年轻有为的好儿郎,钟鸣鼎食之家,见惯了好东西。
不会觉得她闺女的生活是奢侈。
玉娘嫁闺女也是出了血本了,连当初她嫁妆里位置很好的庄子都陪了两座。
宝娘虽然没法比着栀娘的嫁妆来,但是也求个尽善尽美。
不仅把家里这些年买的铺子,挑了一半给闺女当嫁妆。
再把自己嫁妆里能用上的东西,挑出一大半给闺女当嫁妆。
等到慎郎金榜题名,别人一打听,好家伙,姜大人已经悄悄下手了,一个好儿郎就这样被抢走了!!
姜榆这段时间,忙得很,不仅要嫁女儿,还要会友人。
经过了十几年的艰苦奋斗,洪逸果真回了京城。
他这些年在外头打拼,那真是拼了命地做事,从最初一个只懂得纸上谈兵的贵公子,到能到地里头和当地的庄稼汉打成一片的好县令。
初时谢睿根本想不起来有洪逸这号人,甚至这位圣人已经忘记了,有那么一位意气风发的进士,因为他的赐婚,为了不留在京城触眉头,只好远去西边开荒。
但是朝廷之中,干实事的人不是没有,洪逸从县令开始,每年的考核都是最高一等,凭着充实的政绩,三年必有一升,一直在西边勤恳地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