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北雄》

北雄_分节阅读_第637节

《北雄》 325 9440 2021-11-01 10:04

  皆在朝中任职。”

  张君政两人咂摸了一下,对吴王的信心不由大增,和当世名家联姻,看来得皇帝信重之言倒是可以信上几分了。

  杜氏和那些长安大阀不一样,名望重于文坛,在某些方面反而比与大阀联姻更让读书人看重。

  张君政心里就暗道了一句,朝廷待吴王果然与李密等人不同。

  不过嘴上却开了一句玩笑,“听说杜氏兄弟祖籍河北,那与祭酒岂不是乡人?”

  马周听了心说,我倒是想与人家相交,人家可未必会理会于我。

  于是摇头失笑道:“我老家在清河,离着倒是不远,可俺还与崔氏是乡党呢,但真要见了,他们又认得我是哪个?”

  说着话,他不由想起了早年间的事情,崔氏那些浪荡子鼻孔朝天,不来讥讽于他已算是祖上烧了高香,哪里还有乡党之情可叙?

  其他两人听了都不免心有戚戚焉,功不成名不就,就算是亲戚都不愿搭理于你,何况是其他人了。

  ……………………

  片刻之后马周缓过脸色,笑道:“咱们不用想太多,还是把学办好再说,到时咱们稍有名望再回看今日,许就另有一番乐趣了呢。

  也不忙说及其他,来日方长,今日相聚还未乐上一乐,不如继续饮酒,求个不醉不归如何?”

  张君政两个自无不可。

  不再谈论正事,马周重又叫来店家歌舞伺候,之后三人说话就和正常的读书人差不多了,饮着美酒,吃着佳肴,歌舞来到美妙之处,便拍起巴掌。

  只不过他们并未放浪形骸,酒足饭饱,张君政率先告辞,周伯保随后离去。

  马周也未怎么挽留,走之前叮嘱他们,吴王正在搬家,还有女儿要出嫁,府中很是忙碌,也正是需要人来帮忙的时候,催促他们快些过来。

  两人一听好嘛,这个冬天还真闲不下来,不过也只能点头应承下来,看来以后就算不跟着吴王吃饭,也逃不开干系了。

  ……………………

  点了院子其实便能在这里过夜,三人都已无心于此,等送走了张君政两人,马周便叫上两个千牛备身打道回府。

  出了百花楼,骑到马上,不理两个欲求不满的千牛备身的抱怨,他只琢磨了一下今日之事,最终叹息一声,于宗道未至,实在有些遗憾。

  许真卿也就罢了,那是个厮杀汉,吴王调来的人不缺此类人物,于宗道那样在长安待了不少时候,又熟于琐碎之事的人却是极缺,过后还要去探望一下,就算摔断了腿也应该拉拢过来。

  一边想着事情,也未感到多少寒冷,不知不觉间便来到了布政坊左近。

  后面有马蹄声作响,马周回头张望了一下,几个人纵马而至,行的很快,马周带马和从人暂避在一旁。

  来人也不跋扈,有人在马上抱了抱拳,马周回礼,那些人也未停留,径自过去了。

  天色有些暗,但晃眼间马周还是看到了个熟人,心里哆嗦了一下,不由暗自道了一声晦气。

  那人不是旁人,正是之前的长安令长孙无忌。

  去年冬天的时候,马周等人被捉进长安令衙,审他们的就是长孙无忌本人。

  马周还挨了几板子,即便算不上什么奇耻大辱,可在马周这里也是极为糟糕的回忆之一。

  当然了,也怨不得旁人,常何家的那几位郎君没谁像个样子,跟在他们身边惹了祸事,也就是这么个下场了。

  为人幕僚的人都早有准备,皮肉之苦算不得什么,而且因为是官宦人家,进了长安令衙也有些优待,不用脱了裤子挨板子,下手也要轻一些,要是较真的话,你还得承人家的情呢。

  马周是吃过大苦头的人,遭到了社会很严重的毒打,早已晓得这些道理,心气不平又能怎样?人家家世显赫,他就算当了宰相也不定能奈何得了人家,所以还能怎么办,只能蔫溜溜的回去吴王府罢了。

  ……………………

  长孙无忌却早就将马周此人忘了个精光,就算是大白天见了也不会认得,最多就是眼熟罢了。

  而他在长安令任上得罪的人多了,就算认得马周,知他心怀怨愤,也将不屑一顾。

  这些年他不但当过长安令,还曾在长安县令任上待过,官不算大,却都不是什么轻松的职位,早已磨练出了一副铁石心肠。

  此时骑在马上为人簇拥前行的他,年轻的面容一如既往的严肃无比,他本就是个极有威严之人,加之从不轻露笑容于人,看着就让人畏惧几分。

  他刚刚晋了大理寺少卿之职,而且暂掌大理寺诸事,俨然一跃成为了朝中高官之一,这让他心中也颇为忐忑。

  三年了,李渊败亡时他随秦王李世民西逃,在扶风东被大军围住,几乎所有人都为人所擒,那蜂拥而来的骑兵,震天动地的马蹄声,至今还在他的梦境中屡屡呈现。

  那马蹄踏碎的不光是李氏的皇图霸业,顺便也踏碎了他的一腔雄心壮志,心灰意冷之下,他那时一心求死。

  因为他不但是秦王李世民的心腹之人,同样也是其舅兄,干系太大,那时想着即便哀哀求告,也不免一死,还不如死的有骨气一些,免得死后也要被人耻笑无胆匪类。

  只是他想不到的是竟然活了下来,皇帝的气量那是真的不小,可以说是未曾妄杀一人,而且众人也纷纷得到任用。

  只这一点,长孙无忌就只能诚心拜服,连道上一声太过心软,何以服众之类的风凉话的心思都没了。

  他在府中躲了一段时间,看着整天郁郁寡欢的妹妹也是闹心的不行,于是这才请叔父举荐,重新出仕为长安令……

  ???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1222章相召===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长孙无忌的府邸在城南,这会到布政坊来是因为叔父长孙顺德相召。

  说实话,别看长孙顺德是长孙无忌的堂叔,又举荐了长孙无忌为长安令,实际上两叔侄关系并不那么融洽。

  长孙无忌幼年丧父,母亲和兄妹两人被兄长长孙安业赶出家门,所以长孙无忌少年时是在舅父高士廉府中度过的。

  长孙氏的长辈们一句话也没说,被当成了长孙稚一脉的家务事来处理,说起来也不过是摇头叹息一声,但心底里却未必认为长孙安业做的不对,毕竟那是嫡子,父祖亡故之后,嫡长掌家,就算对兄妹不好,那也不算什么大事,最多就是对长孙稚一脉的名声有些不利罢了,又不关他们什么事。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长孙氏那边的人表现的非常冷漠,当时高士廉就和长孙氏那边闹翻了,之后在教导长孙无忌兄妹的时候再没说过一句长孙氏的好话。所以长孙无忌亲近的是舅父高士廉,在洛阳时长孙无忌跟长孙氏那边并无来往。

  后来高士廉因受斛斯政牵连被贬去了交州偏远之地,走之前把府宅家财分的清清楚楚,一部分给了妻子,让她好好孝顺母亲,养育孩儿,一部分则都都交给了妹妹高氏,对妹妹一家那真是没的说。

  这样的人教导出来的后辈自然也不会差,长孙无忌渐渐长成,事母至孝,疼爱妹妹,为人端肃守正,方及弱冠,在洛阳少年当中便已有了名声。

  那时的长孙无忌青春年少,身上担着照顾母亲,妹妹的重任,志气昂扬,心里想的都是尽量结交友人,将来要有所作为。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他见到了和他年纪相仿的李世民,唐国公李渊次子,也正是意气豪飞的年纪。

  因为家世以及性情,才能等的缘故,两人相见之后很快就成为了好友,算得上是布衣之交,有一次李世民到长孙无忌家中拜访,无意间碰见了长孙无忌的妹妹,甚是爱慕。

  李世民挺贼一个人,当时未曾表露分毫,多方打探之后,请洛阳名家在洛阳唐公别院当中画了一副观音像,按照他的描述,画的和长孙氏一模一样。

  因为长孙氏小字观音婢……

  等到一切就绪,他才请长孙无忌到家中饮酒作乐,并“无意”间让长孙无忌见到了画像,长孙无忌也不傻,当时就明白了李世民的心意。

  做大怒状进行质问,李世民连连致歉,顺便诉说爱慕之情。

  两人装模作样了一番,最终的结果也就不用说了,两家门当户对,加之他对李世民许为至交,于是双方禀明长辈,很快就顺利的结下了一桩姻缘。

  可惜两家完婚的时候正值杨广北巡马邑,被突厥人直接堵在了雁门城中,好悬没被突厥人给捉了去。

  洛阳城中人心惶惶,在洛阳刚刚完婚的李世民直接投到了云定兴麾下,随军北上去解雁门之围了。

  其实这也是长孙无忌的主意,他认为唐国公李渊身为河东抚使却按兵不动,好像要看着杨广去死,过后不管杨广能不能回来,都将是一桩大罪。

  李世民在洛阳也会极为危险,不如随军北上去劝一劝父亲李渊,等到李世民走后,长孙无忌立即收拾行装,带着家人去了长安,就怕杨广回到洛阳之后发疯,把想看他笑话的人们都给宰了。

  也就是说,那些年长孙无忌在洛阳和长孙氏那边的人冷漠相对,也就是长孙无忌刚刚长成还没那个能力,不然的话,他一定会先找长孙氏的麻烦。

  少年时的遭遇,以及舅父高士廉的教导,都让他对长孙氏充满了敌意。

  只是官场之上有很多身不由己之处,少年意气坚持不了多长时间,河南战乱,长孙氏一些人西迁到关西,代表人物便是他的堂叔长孙顺德。

  很快长孙氏便找准了位置,毕竟秦王李世民娶的是长孙氏的女儿,于是便靠向了秦王李世民,叔侄两人就此有了不少交往。

  因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争斗的越来越激烈,大家时常处于凶险之中,叔侄之间的关系也趋于紧密,报团取暖这种事,当然是以亲族为基础。

  可现在的情形有所改变,长孙无忌升任大理寺少卿,已然初初进入高官行列,几乎不需要他有多大作为,在大理寺少卿位置上他只要做满一任,便能补齐为官资历上的不足。

  大理寺可不是寻常所在,那里出来的高官基本上都是宰相的备选。

  到了这个地步,长孙无忌的心思便也多了起来,而且最为重要的是,他的舅父高士廉重回朝堂之上,却至今未与他见上一面。

  他几次想要去探望一下舅父,可都被高士廉所拒。

  原因很简单,当年高士廉和长孙氏在洛阳彻底撕破了脸皮,而且他被贬交州也有长孙氏的推波助澜,若非他是高氏子孙,不然掉脑袋没商量。

  高士廉降唐之后受丘和等人所托到长安为降人们打前站,犹豫再三也没去寻长孙无忌说话,症结之处就在于此。

  ……………………

  迎着凛冽的北风策马而行,长孙无忌却觉心头火热,些许陈年旧怨对他来说都是小事,只要权柄在手,什么人情还不上?

  现在让他担心不是这个……

  他们走的很快,直到进入布政坊地界速度才又缓了下来,这里住着的都是朝廷官员,惊扰了什么人就不好了。

  坊间穿行盏茶工夫便来到了长孙顺德府邸前面,立即有府中执事率人迎上前来殷勤问候。

  这边的人对长孙无忌都很熟悉,以前长孙无忌兄妹两个在府上住过一段时间,其实就是避难于此,和府中郎君娘子们待遇差不多。

  等长孙无忌任职长安令就带着妹子搬回了以前住的府邸与母亲高氏同住,偶尔来拜会堂叔,府中人等对待他就又是另外一番模样了。

  如今他已晋身大理寺少卿,已然稍稍具备了和长孙顺德平起平坐的资格,受到的迎接自又不同。

  入府之后,从人们被引去他处休息,没走几步,堂弟长孙嘉庆便迎了出来,拱手就笑:“阿爷也是的,天气如此寒冷,却还要让阿兄走上一趟,什么大事不能容后再说?若是被冻出个好歹来,多大的官位也补偿不了。”

  笑意在长孙无忌脸上一闪而逝,若是旁人说这话他一定会认为人家在咒他生病,可这位堂弟嘛,性情就是如此了。

  长孙嘉庆性情随和,雅好文章,风流自赏,对官场之事是一点兴趣也没有,如今都成年了却还是布衣之身。

  和谁都能说上两句,却都还带着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味道,以长孙无忌之前和他相处来看,这是一位真君子。

  长孙无忌回礼之间道了一声,“阿弟也常说为官之人身不由己,你瞧为兄可不就是这个样子了吗?那还有什么稀奇的?”

  两人随即并肩而行,长孙嘉庆摇头晃脑的感慨了一番,长孙无忌敷衍的答了两句,穿门过户便去到了后宅书房所在。

  长孙嘉庆显然对父亲想跟堂兄说什么不感兴趣,到了门口不远处便告辞道:“阿爷就在书房之中,阿兄自去便是。”

  长孙无忌点了点头,眼瞅着长孙嘉庆头也不回的离开了,心中也有些好笑,叔父长孙顺德才略过人,在官场之上如鱼得水,却生出这么一个儿子出来,也是奇哉怪也。

  反正他本人对堂弟的为人处世挺不理解的……

  ……………………

  书房之中长孙顺德正在安然读书,两个小婢煮着茶汤,满室茶香,看着很是悠然。

  长孙无忌在书房门外驻足片刻,等下人进去禀报,他才举步而入。

  进来时长孙顺德已放下书本端坐于榻上,上下稍稍打量了一下向他施礼的长孙无忌,见其恭谨如初,并谨守后辈礼仪,这才笑着摆手道:“不用拘礼,坐下说话吧。”

  下人上前帮长孙无忌脱去披风,长孙无忌上前落座,“叔父读书饮茶,好生闲雅,小侄冒然前来可别扰了叔父兴致,那就是小侄的罪过了。”

  别看人家不苟言笑,却会说话,听了就让人舒服的那种。

  长孙顺德看着年轻的侄儿,心中微起妒意。

  这个侄儿年轻不说,而且运道极好,李渊在时他攀附上了秦王李世民,出入如同兄弟,等到李渊败亡,他还能重新起复,如今更一跃而为大理寺少卿,连他也没琢磨明白到底是谁举荐了侄儿,你说奇不奇怪,所以只能用运道好来形容了。

  “先不忙说话,饮茶暖暖身子,还没有用饭吧?”

  “没呢,刚从大理寺那边回来叔父便派人相召,侄儿来的急,没顾上其他。”

  长孙顺德心中更是满意,随即命人传酒菜上来,一看就是要和侄儿喝上几杯的架势。

  长孙无忌心中一笑,权势的美妙之处就在于此,他和妹妹寄居于府中的时候能见到叔父一面已是不易,哪里还敢奢望于叔父亲自招待于他。

  而当初他为秦王效力之时,却能时常跟叔父饮酒交谈,如今待遇又回来了,自然不是源于亲戚之情,而是因为大理寺少卿已经有这个资格跟门下侍郎饮酒对谈了。

  ===第1223章困扰===

  河边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接着再看更方便。

  长孙顺德为人势力?有点……

  可为官已久的长孙无忌不会这么认为,得势之人不可能面面俱到。

  想要见他们一面的人太多了,若不挑挑拣拣怎么成?值得见的人才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