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北雄》

北雄_分节阅读_第96节

《北雄》 325 9931 2021-11-01 10:04

  晋地上下,对皇帝来安慰一声都没有,就走了的行为,非常之愤怒,府兵们怨声载道,将军们异志丛生,自此,晋地不复为隋土矣。

  <!-- 代码开始 -->

  ===第200章 成名(七)===

  有趣的是,传闻隋帝杨广还东都,瞅着东都大街上的迎驾的人们,也许是在北地呆的时间久了,习惯了荒凉景象,见的鲜血也多了。し

  于是对近臣们冷森森的来了一句,“东都人犹多矣。”

  开始的时候,臣子们还以为是皇帝在称赞东都的繁盛,也没当事。

  等后来隋帝杨广召集群臣,再议杨玄感之罪,欲追责从贼人等,这一下臣子们才恍然大悟,皇帝进城时说的那句话,是嫌弃东都人太多了,之前杀的不够啊这是。

  其实,这个时候皇帝杨广的心态已经非常明了了,这人彻底的疯了。

  众人自是不愿再起大狱,东都勋旧子弟更是惶惶不可终日,许多人在之后带着家人纷纷逃离了东都洛阳,去了西京长安,托庇于关西世阀门下。

  这只是开始,接下来,大冬天的,皇帝命大将军宇文述征伐东都百姓续造龙舟。

  这还不算,他在雁门被围的时候,信誓旦旦的告诉臣子们,不再起兵北征了。

  但到了这会儿,他连草稿都不打的就反悔了,再议征伐高句丽之事。

  这也许是他感觉到了天下大乱,他的皇位岌岌可危,想借机试探群臣,或者说,是想看看自己还能驱使多少臣民。

  又或者,他是真的疯了谁知道呢。

  反正,到东都洛阳的皇帝,折腾了一番。几乎一件事都没办成。

  身在东都的臣子们,也厌烦了皇帝的出尔反尔以及小孩子般的无理取闹。没事的话,谁也不愿在皇帝面前晃悠了。

  他们不像关西世阀那样,敢于强硬的跟皇帝对抗,而是选择了沉默。

  只宇文述,老实的去造龙舟了。

  于是,到了这个时候。皇帝杨广好像终于好像想起来。该赏赐有功部下了。

  从平杨玄感之乱开始,一直到雁门被围,所有有功将士,依次论功。

  但悲剧的是,只能赏赐官职,其实现在隋帝杨广穷的也只剩下官职了。

  这一议功,终于让有些人来了精神,吵吵闹闹一直到十二月间,功劳簿弄出来了。

  所谓近水楼台嘛。于是,平杨玄感之乱的功劳,要重赏,当然。重也没重到哪里去,只是造就了以后的很多反贼而已。

  至于解雁门之围的有功将士,算了,离着那么远,赏了又能怎么样呢?

  不过,没等大家分完这并不算多可口的蛋糕呢,隋帝杨广北巡的后遗症就发作了。

  晋地南部大乱。汾水两岸,盗贼蜂起。

  没办法,晋地最靠得住的府兵和将军们,都赶往了晋阳,冬天不来了。

  因为战乱,百姓生活本就越来越是困苦,再加上征伐府兵,自然要夹杂着各种民役,粮食在一夜之间,就涨成了天价。

  所以,和很多地方不太一样,晋地的叛乱,是从大城里先爆发的,然后漫及乡野。

  不论皇帝杨广,还是东都的臣子们对晋人这会儿也是怨气颇深。

  实际上,到了大业十一年冬末,皇帝杨广的诏令,已经没人当事了,差不多都是东都的臣子们在主持朝政。

  又因为对河东宣慰使李渊的见死不救很不满意,于是,老将樊子盖再次披挂上阵,发关西兵,讨伐晋地叛贼。

  这位老将可没半点手软,破绛州贼敬盘陀等,坑杀降俘无数。

  不管是他本人心存怨气,还是不想去受到众人指责,他都选择了最不合适的一种做法。

  谁都知道,自古以来的民变叛乱,剿不如抚的道理。

  王世充,吐万绪等在两淮杀俘,两淮大乱不止,樊子盖这会在晋地杀俘,同样让晋地乱事更汹。

  而此时,山东,河北差不多已经是彻底糜烂,被张须陀连连击败的乱军,蜂拥西向,也让晋地的战火越烧越旺了。

  到了大业十二年初,瓦岗军终于崭露头角,开始攻城拔寨,进逼洛口仓这样的粮草重地。

  于是,樊子盖被召东都,主持朝政,河东宣慰使李渊,拜晋阳留守,兼任晋阳宫监,实实在在成为了晋地最高军政长官。

  大业十二年,无疑是唐国公李渊发家的一年,也是他最难受的一年。

  因为他不但要应对突厥的袭扰,也要面对纷纷起事的晋地义军,还要受着来自东都的指责,这夹板气可是够他受的。

  时间到大业十一年冬,突厥大军在冰天雪地中,漫山遍野的漫过了马邑,突厥人撤军了。

  突厥人表示也很受伤,他们没能捉住隋帝杨广,在雁门城下打了近一个月的攻坚战,彻底将雁门城变成了另外一座辽东城。

  在雁门城下,突厥人流尽了鲜血,却连城墙都没登上过几次。

  然后便是分外漫长的撤军过程,他们还得面对隋地北风以及草原上的漫天风雪。

  虏获的隋人百姓,只要出了塞的,几乎全部冻死在了冰雪当中。

  而数十万大军人吃马嚼,后勤上的损失,也让突厥诸部怨言四起,可以说,这次突厥人南下一圈,是一无所获,而且损失不小。

  实际上,始毕可汗和隋帝杨广一样,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大军征伐,看似威风无比,实际上却充满了隐患,所以,自古以来,大军征战,其要害处,皆在于速战速决,不然的话,拖延时日之下,一旦不能靖功,自己就得品尝苦果了。

  连隋人,都承受不住一次百万大军出征的后果,何况是突厥人?

  实际上,之后几年,突厥人再无聚大兵南下之举,就是这次南征的后遗症在作怪了。

  更何况,突厥可敦,大隋义成公主,还送信来说,北方有敌人犯境,更加重了突厥贵族们的挫败感。

  突厥大军并没有在马邑多做停留,一队队的突厥骑兵,汇入大军当中,跟随大军北去,马邑城安然无恙。

  只苦了神武,大军一过,神武城立即遭了灾。

  当突厥人离开的时候,神武城已是一片死寂,成年男女,都被大军带走北上,成为了人家的奴隶,剩下的人,皆被杀戮一空,几近于屠城。

  这种事情,突厥人干的很利落,他们已经在雁门演练过很多次了。

  云内城就更不用说了,没人会绕道云内城出塞,除非他是从飞狐口钻出来的。

  突厥人到也没忘了,云内城下好像还有他们一支人马呢。

  于是派了人来报信,让他们随大军北返。

  不过报信的人到云内城下转了转,竟然没发现自己人的踪影。

  于是,便去报说,仆骨部的人已经走了。

  也没什么人在意,松散的部落联盟体系,都紧着自己呢,谁顾得上谁啊,到是有人发了两句牢骚,仆骨部的家伙跑的比兔子还快什么的。

  这要是让仆骨吉思在地下听到了,估计得再吐一口老血。

  于是,云内城的八面楼里,李破便颇为得意的向李碧吹嘘,咱的智慧已经突破天际,你看看,这要是去了神武城,不定就被突厥人围住了呢。

  这和事实可有点差距,他要是去了神武城,在突厥人急急率兵军塞外之际,有没有,有那个功夫去理会缩在神武城内的他,还真不一定。

  不过吹嘘这东西,之所以为吹嘘,就是因为让别人抓不住话柄,多数也不可预测,又带着点似是而非的道理,才能称之为吹嘘嘛。

  不过,接下来,李破可没闲着。

  因为这个冬天的收获,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粮食的问题,已经渐渐开始显露端倪。

  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谈论,明年大家能不能吃饱肚子了。

  马邑官府,甚至是代州总管府,晋阳,差不多都不用指望。

  恒安镇军还可以讨要粮草,云内城的百姓们,等官府救济,却一定是遥遥无期的事情。

  那得多少粮食,才能满足需要?嗷嗷待哺的可能也不止云内城一处,而云内城尴尬的位置,也决定了获得晋阳支持的希望颇为渺茫。

  还得自己努力,无论是李碧,李破,还是恒安镇军上下,此时都已经将云内城视作了自己的地盘,主人翁意识那叫个强烈。

  实际上,这就是乱世来临之后,必然会产生的效果之一,军人们纷纷拒城而守,划地为王,带出来的是明显的军阀作风。

  没办法,恒安镇再次侦骑四出,探头探脑的打探着突厥人的动静。

  等到消息纷纷传来,时间已经来到大业十一年九月末尾。

  这一次,李破是咬牙切齿的做出了决定,将战马全都发了下去,恒安镇军几乎是倾巢而出,离开了云内城,追着突厥人的尾巴杀了过去。

  其实,这一战,才算是李破真正的成名之战

  (月票涨势喜人,阿草和大家一起努力,下个月,阿草已经准备迎接一个冰河期,肯定是有涨有落,这不奇怪,下个星期是编辑给的惊喜,有个不错的推荐,阿草是爆发不动了,请大家见谅一下吧。

  昨天加更,今天这几章码的阿草差点吐血啊,这两天错别字啊什么的也多了起来,没工夫去检查了)

  <!-- 代码开始 -->

  ===第201章 成名(八)===

  月票月票

  突厥人撤兵而去的时候,是颇为严整而且井然有序的。

  对于北胡而言,这非常难得,同时也显示出了突厥汗国有别于匈奴,柔然这样的草原汗国的地方。

  他们和中原帝国的交往更多,所以无论文字,政治体系,军事体系等等许多方面,都要强于他们的先辈。

  这也正是后来人会说,戎狄之盛,古之未有的原因所在。

  大业十一年九月中,突厥大军北还。

  辎重先行,主力大军随后,左右皆有突厥主部骑兵卫护,四万主部精骑,留在后面断后。

  金狼旗在寒风中高高飘扬,十几里外,依稀可见,所以,从雁门撤军的时候,突厥大军上下,并没有一点落魄的样子,一如他们乘势而来之时,那样威风而不容人轻犯。

  不过等大军进入马邑的时候,听闻隋人援兵并未追上来,而是停驻在了雁门城,突厥大军上下,就都松懈了下来。

  两军根本未曾接触,也无所谓脱离,只是相隔越来越远,都没有表露出任何战意。

  突厥人是一心北归,隋人援军七拼八凑,战力低下,天气也越来越冷,也没有跟突厥人战上一场,给皇帝讨个面子的想法。

  于是,突厥人这里,很多部落贵族这个时候,都觉着战争就此结束了,剩下的也就只有赶路的问题了。

  进入马邑郡不久,突厥人大军就乱了起来。

  这个时候,即便是突厥汗账也不会再说什么了,因为突厥诸部的各部贵族,也开始往汗账靠拢。

  第一个要做的,不会是别的什么,而是将自己部落的牛羊马匹,放置在自己看得见的地方,省得大军散去的时候,被别人占了便宜。

  所以说。突厥大军从马邑经过,向北而去的时候,已经变成了一团团的,估计等到出塞。可汗传令诸郡自去的命令的时候,这支大军瞬间也就烟消云散了。

  实际上,突厥的贵族和将领们都不太满意,因为付出很大,收获却太少了。而且,程也太漫长。

  漠北的部落,估计十一月能去就不错,近一些的也要十月了。

  所以,他们大部分都会选择在定襄郡过冬,偎依着主部取取暖,而且,他们也在等待主部给予的赏赐。

  当然,突厥王庭诸部才是突厥的主体,他们大部分已经随着汗账南下。占据了更加温暖一些的云中草原。

  这次出征,王庭各部都很卖力,他们不指望可汗能给他们加官进爵,也没指望获得太多的奴隶和赏赐,他们希望的是,天神的儿子,他们尊贵的可汗,能够看在他们英勇作战的份儿上,划给他们一块能够休养生息的丰美草场。

  所以,撤军途中。汗账是最为繁忙的地方,始毕可汗在这北风呼啸的行程当中,却是心焦气燥,脑袋上冒出的火苗差不多都能点着柴禾了。

  所以。谁也没在意,大军渐渐趋于杂乱。

  牛羊被分的差不多了,有的裹挟在大军当中,有的则渐渐落在了身后,跟驱赶着一路北行的隋人奴隶混在了一起。

  殿后的诸部大军收到了汗账左右,无数的各部战士和牛羊一样。混杂在一起,东一片西一片,一边放牧着牛羊,一边驱赶着隋人奴隶,成为了大军的尾巴。

  马邑东北,寒风肆虐,吹起漫天积雪。

  隆隆如同闷雷般的马蹄声,踏破了这片冰雪寒风构造出来的世界的平静,很快,天边出现了一条黑线,成群的隋军骑兵纵马而来。

  八千骑兵,从云内城开拔,一直来到云内马场边缘处才慢慢止住脚步。

  崭新的隋军战旗,终于高高飘荡在恒安镇军的头顶之上,一个大大的李字,绘于战旗正中,恒安镇军各部旗帜,也都挂了出来。

  李破驻马于一座小丘之上,面无表情的遥遥望着西方。

  这次,不用再取巧了,恒安镇九千余军兵,带出来了八千,所有会骑马的,甚至能骑马跑上几步不掉来的军卒都在这里了。

  战马不是问题,恒安镇现在的战马,多的自己都快受不了了。

  这样的一支骑军,肯定打不了什么硬仗,只要遇上数量多一些的突厥骑兵,一半的隋军骑卒就都是木头,等着被人砍的木头。

  但隋军的士气却很高昂,因为他们这次踏上战场,背负的东西可就要多的多了。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为了明年云内城中的人,尤其是他们的父老妻儿不饿肚子,他们必须在这个冬天里,拿命去拼,甚至是拿命去换。

  而他们和隋地那些“义军”以及官兵不同,他们这次要抢的是突厥人,他们心中不会产生一丁点的愧疚之情。

  外战和内讧的根本区别,他们还想不太清楚,但总也知道,抢了突厥人,他们会得到大家的称赞和奖赏,抢了隋人,那就叫贼寇了。

  领兵出来的李破,也渐渐感受到了压在身上的担子,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如果他现在还是恒安镇的参军,老老实实的呆在恒安镇,他只会想着全军的粮草支用问题,绝对不会带着人冒死出来,尾随突厥大军,走这么一次钢丝。

  但现在不一样了,他是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恒安镇将主,而且,将云内城纳入了恒安镇治下。

  那么责任就完全不一样了,无论是不希望明年城中有饿死人的事情发生,还是担忧明年粮食不够,云内城生出内乱,还是为恒安镇军自身着想,不想让士卒离心,或者呢,是传来的消息让他感觉到有机可乘。

  反正,他一咬牙,让李碧坐镇城中,自己则带着恒安镇军几乎是倾巢而出。

  第一个目标很明确,云内马场啊。

  这地方算是李破的起家的地方,也是他的福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