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情好的贵族,互相之间借东西和借人,其实非常频繁。
东西什么的,要不要利息,会事先约定好。
借人,则是自家没活干,养着也是白养,借出去能省了粮食消耗,也能增加匠人技术的熟练度,不至于长时间没活干,技能给生疏了。
吕武特地派人回老封领让韩妏与魏晗写好家信,才选定家臣前往韩氏与魏氏那边
她们不是写求援的内容,只是一些家常话。
吕武的求援,需要家臣去操办。
两位夫人已经知道吕武想做什么,她们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同样重视夫主的领地建设,对于夫主找自己的娘家借人,非但不反对,还感到很有面子。
倒是作为正妻的赵?知道后,连续好几天有些心情抑郁。
她也想帮,但赵氏现在明显出不了多少力。
老封领那边的事情,吕武只是在关注,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新封领。
他让卓陪同,进山查看了一圈。
这边的山体大体上不怎么陡峭,甚至某些山更像是隆起的一个大坡地,并且不长树,覆盖了很茂密的草地。
这就是卓为什么会说适合放牧的原因。
其实吧?
该片区域在未来被不止一个实力当成了养马场,先后培育出了不少的优良战马。
吕武查看下来,修建养马场的想法肯定有,只是底子限制,再加上财力不足,需要比较现实地划分区域用来放羊。
该去看的煤山以及铁矿区,他也先后去查看了。
总的来说,煤真的到处都是,要是有那个能力向下挖,以目前的消耗量而言,属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铁矿只找到了两处,只不过无法判断铁矿石的质量怎么样。
他们还找到了不错的黏土。
其他人不知道用途的石灰岩,吕武发现后又有了新的惊喜。
这边的“阴”城被清理出来,农耕区也播种完毕。
吕武从山地出来后,设宴款待了亲自过来的几名贵族。
至于没亲自来,却是派来人手帮忙的其余几家,他也吩咐家臣准备好了礼物,会让各家带回去。
周边贵族来帮忙是出于目前的习俗。
大概就是一种守望相助的意思。
这个“阴”地周边的贵族,依附魏氏的那些会是老吕家天然上的盟友,他们从某种程度来讲,也乐意跟吕武缔结友谊,期望能够有所收获。
被清理出来的“阴”城,挤一挤能进住六千余人,不太讲究的话挤个上万人也是可以的。
野外并没有绝对的安全,周边的村落体系没建立起来之前,吕武就将所有奴隶给集中了进去。
安排好武士看管城池。
属民以及“阴”地本来的住民,住在城外的营盘。
宴会结束后,吕武特地留下了梁挈。
他俩现在已经不是同一个阶层的人物。
梁挈行为举止方面变得无比恭敬。
吕武留下梁挈只是想问一问北边胡人的事情,打听有多少个部落,存在什么特产。
其实这种行为很不礼貌。
梁挈也没有那个义务告知吕武那些情报。
只是一个不是真贵族。
另一个很希望能跟对方继续合作,又或者说保持友好关系,沟通也就显得很顺利。
老吕家从去年开始就在围猎旷野的野人,有了新的封地后,行动自然还是继续。
吕武打听胡人的消息,主要还是寻求贸易渠道。
要是胡人真的很好欺负,也不是不能欺负一下。
===第65章:要变天了===
上一次的霍之战期间,白狄集结了四万多人马逼近晋国的边疆。
吕锜响应了国君的号召,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封地安全,带着家族的一个师前往迎战。
霍之战的晋军与秦军还没有分出胜负,有消息传了过来。
魏氏一个师(6500战兵,辅兵一万四千多人),轻易地击溃了来犯的四万多白狄。
那一战,吕锜亲手毙了十四个狄人首领,武勇的名声再一次得到延续。
吕锜十几岁就表现出了武勇的一面,年纪越大越勇猛,算是魏氏的头号猛将兄。
魏氏家族私军击败白狄后,没有终止战事。
他们杀进了狄人的生活区,俘获和缴获无数,美滋滋地回师了。
一个魏氏师就能在正面战场击败四万多白狄,又深入百里左右,再安然撤退?
吕武之前也一再听梁挈吹嘘欺负胡人的事情。
这不是封领建设初期已经完成,接下来需要动用的劳力会更多吗?
他认为北边的胡人经过魏氏的扫荡应该残了,不去欺负真的会很不好意思。
只是展开行动之前,还需要稳一波,派人先去窥探看看。
另外,他还想拉上老梁家。
毕竟,梁挈不止一次去那边围猎和走商,对那边的地形非常熟悉,是个很不错的向导。
梁挈带上丰厚的礼物踏上归途,随行的还有老吕家的斥候。
他在回去后需要派出人手,带老吕家的斥候进入狄人和戎人的生活区。
察觉到吕武被胡人地盘感兴趣,梁挈并没有被抢食的恼怒。
以前,梁挈一直邀请其余贵族一块发财,只是那些贵族兴趣缺缺。
老梁家的实力不强,梁挈虽然吹嘘怎么欺负胡人,更多的时候只是进行贸易,抢劫也只能是对小部落下手,还不敢干得太过于明目张胆。
有吕武参与进去,不等于老梁家的收获会减少,只会因为出动武士更多,获得的收获也会增多。
梁挈的收获只会更多,不会减少的。
向北边胡人下手这种事情,吕武有那个心思,却是一点都不着急。
他需要一段时间来整合麾下的武士,熟悉也是磨合。
霍太山不但资源丰富,里面躲藏的野人也不少。
有相当一部分的野人是上次“阴”地领主被灭门后,逃了进去躲藏。
对这一部分野人,吕武的做法是让当地派出代表,劝那些逃民出山归入封建。
里面却不止有那种野人,更多是从其它地方逃亡或流窜过来。
他们因为“阴”地缺乏管理,山区里的资源也丰富,来过得相当滋润,人口繁衍很稳定。
吕武准备了两套方案,能将野人劝出来自然最好,不行就会毫不犹豫地施以武力。
至于打破野人生活得很开心的小日子,成为了大魔王角色的这种事情?
霍太山是吕武的封地了喂!
里面哪怕一寸土地上的一草一木,甚至空气都是吕武财产的一部分。
所以了,野人就是一帮小偷,吕武只是在保卫自己的财产,哪里是什么大魔王。
就是,野人不会那么看。
事情却是从来都存在两面性。
比如,一个国家去入侵一个国家,入侵者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想要得到领土的扩张,和人口的增加;被侵略的国家奋起反抗,保卫自己属于理所当然。
他们事先就设下立场,有的也只是立场,看的是实力。
不作为参与者为前提,利益不遭受损害,与正义或邪恶真的无关。
交锋的双方,失败者不是死去,就是成为胜利者的一部分。
漫长的时间之后,两者的后代不再分彼此,子孙也将遗忘了曾经的祖先是对手。
上古的部落兼并。
后来的列国攻伐。
互相之间的吞并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吕武对野人下手,于当前的时代是站在了道德伦理和法律的正义上。
不然,自己家的院子里来了不相干的人,想拿什么就拿什么,还能是一件对的事了?
要是不处理野人,信不信村庄时不时地丢东西,甚至农作物被偷偷收割,乃至于会有属民失踪?
在这个年代,野人不但无法为社会起到任何促进作用,还危害了社会的运转。
他们平时可没少干拦路抢劫杀人的事!
派人摸清楚了野人的聚集分布。
安排好了领地的建设流程,以及保安工作。
吕武带着五百武士和一千两百属民进山了。
过程并不复杂。
从外围形成包围圈,再快速或缓速地合围上去。
等待野人察觉到有大军围剿,他们能做的就是逃跑或反抗。
野人一般会选择逃跑,再撞上吕武安排好的伏击圈,少量被杀死之后,大批大批地放弃抵抗跪地等着被看管起来。
吕武进山的主要目标不是为了杀人,他只是需要更多的劳动力。
用更直白的话来说,他需要增加名下的奴隶数量。
军事行动进行了一个半月被打断。
宋彬亲自入山,找到了吕武,告知国君选定姬寿曼为储君的消息。
如果只是这样的话,他不用打断吕武的军事行动。
关于国君无法吃到今年麦子的消息,不知道是人为还是什么情况,已经在晋国与列国广为散播。
同时,秦国的“扁鹊”团队去了新田。
一个叫医缓的医生在为国君进行诊断之前,国君做了一个梦。
那是关于病情的梦。
梦中,国君的病中跳出两个小人。
其中一个说:“医缓可不比前次那个巫医,他恐怕要抓住我们,该往哪里躲呢?”
另一个回答说:“到心的下面、膈的上面,叫‘膏肓’的那个地方去吧。”
医缓到了新田,绐国君辨症后,为难地给晋国众卿以及公族下了诊断,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
完犊子啊!这病治不好啦!病在膏肓,不能采取攻伐的治法,何况药物也不能到达那里去发挥药效。
肓是,心脏与膈膜之间。
膏是,心尖脂肪。
然后,“病入膏肓”这个新的成语出现了。
华夏文化中也多了一个历史典故。
以目前的邦交守则,再来是医生的道德,晋国众卿与公族并不认为医缓是在说谎,纷纷明示或暗示国君还是赶紧决定下一任国君人选。
国君觉得自己很好,还能吃上今年的新麦,被众卿与公族气得不轻,却是不能不尊重和遵守封建规则,姬寿曼也就成了储君的人选。
国君要不好的消息传得太广,吕武自然是不能继续待在山里。
他将部队指挥权交给宋彬,自己则是在武士的保护下出了山林。
回到驻地时,他总觉得自己好像忘记了什么。
比如,哪个国君是掉进茅坑溺死,成了千古奇谈……</div>
===第66章:谁都缺乏安全感===
晋国自有国情在。
不但每一次卿位变动充满了各种血淋淋的竞争,连带国君的变更也是一次次引发了不可控的动荡。
吕武不能继续待在山里面,需要的是赶紧部署家族防御,防止有什么人(贵族)趁着局势混乱,前来打一波秋风。
不独老吕家需要这么做,每一家收到消息的贵族都会进行相同的准备。
只是那个准备分为两面性。
大多数当然是在部署防御,免得一个不慎自己的家族被除名。
而到这时,对于某些人来讲,就是到了有仇报仇有怨报怨的时刻。
他们会做好进攻他人的准备,趁着国君要轮换,众卿没功夫关注地方,对某个仇人家族展开自己的报复。
有了屠岸氏先被灭的例子,再来是晋国的国情,他们紧张兮兮是很合情合理的。
众卿则会变得非常忙。
一方面是君权要轮替,他们作为卿,被牵扯的事项非常多。
另一方面,地方上的贵族能趁这个时间展开攻杀,卿就没有几个敌人吗?
卿与卿之间需要防一手,保卫自己搂在怀里的果实,也想着趁机更进一步,真没多余的精力去管太多。
吕武在家臣的提醒下,下达了结束外出进行军事行动的命令。
隔天下午,宋彬带着出战的队伍归来。
他们针对霍太山长达一个半月的军事行动,肃清了“阴”城周边百里。
野人不是被杀就是被俘,更多的是察觉到危险逃离。
吕武使用怀柔手段,劝了之前逃亡的人回来,为领地增加了一千多的人口。
这一部分,他们只要还能证明自己的出身,会直接成为吕武的属民;要是无法证明出身,只能是成为一个奴隶。
吕武并不想治理下的奴隶太多,他进行了放水。
只要那些人想当一个属民,再是牵强附会的证明,他都认可了。
使用武力俘虏来的野人则是超过三千,他们当然会被黥面,成为老吕家的一个奴隶。
这样一来,吕武名下的奴隶达到了将近一万。
短期内太快的家族实力膨胀,其实并不好。
一个不慎,甚至会玩脱了!
管理能力即便只是一般的吕武,他也绝对要比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更懂得管理学。
他之前已经对领地人口进行了区分和规划,又做好了协调与安置。
再烂的管理也比完全没有管理要强得多。
吕武的管理其实不差,只是也需要有人手能用支应。
作为一个领主,不可能是所有事情都亲力亲为。
其实,没有管理者会去每件事情亲力亲为,他们需要的是总览全局。
领主更需要一颗清醒的头脑,认清自己治下的人口构造,什么东西比较富足,又比较缺乏什么,做出合理的分工和发展计划,交由擅长的家臣去负责各个事项,规划项目的进程与完成的时间。
简单的说,不会下达错误命令的领主,就是一名合格的领主了。
领主总能去做正确的事情,发展并壮大起来则是必然。
吕武有一个很大的困惑。
晋国的国情这么奇特,顶层的变动就代表一次暗流汹涌。
只是国君正常的接班,底下贵族就能互相攻杀。
这样的国家,国力一直在内部消耗,却还能一直维持对外的征讨,底子有这么厚?
另外,内部一再内乱,作为一个国家竟然没分崩离裂,着实也是神奇。
吕武哪里知道一点。
以前的晋国并不这样。
主要是国君的权力被削弱到了极致,公室的公族也没有多少力量,大贵族的实力过于强大,也就形成了一种有序的混乱。
这个“有序的混乱”听上去有点怪,可以理解成为:太多互相针对,而导致的平衡。
各卿互相盯着。
众卿没乱起来,也就是几个卿不大举互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