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卫视建立在甲胄的研究和生产量的优势上面!
吕武不清楚“魏武卒”是在什么时期发展起来,只不过成名是到战国之后了。
现在是春秋中叶,他哪怕知道了魏氏的训练方法,却不能进行完全一样的模仿,要不就是在挑衅。
其他家族也是一样。
所以了,吕武只能搞“新花样”了呗。</div>
===第166章:到底要怎么追赶大家族?===
为什么不搞华夏自己特色的兵种?
战戈兵就是华夏最为特色的兵种之一。
历史上出名的兵种还有许多,只不过使用特殊兵器的真不多,一般都是多兵种配合,强的是一整支军队,不是单个兵种。
吕武回忆了一下,比较有特色的单纯步兵大概就是大戟士和大剑士。
大戟士的唯一一次闪光是在东汉末年,也就是袁绍和公孙瓒交锋的“界桥之战”。
比较关键的是,袁绍的大戟士身穿重甲,并且不是只有手持大戟,其实还背负了大型单兵用的弩。
一次闪光之后,大戟士就绝唱了。
另外,要说起使用大戟,其实还是战国时代的楚国最早用,只是没有著名战例。
大剑士的代表是战国时代的秦国铁鹰锐士。
他们就是一群身穿重甲和使用巨型阔剑的士兵,战法是排列成整齐的列队,缓缓向前推进,遇到敌人一次又一次地劈出重剑。
要有个更直观印象的话,铁鹰锐士跟唐代陌刀兵的战法相似。
不同之处在于铁鹰锐士能够发起集团冲锋,单兵作战能力并不弱小。
陌刀兵则是对阵型的依赖度更高,不成阵型为前提,陌刀阵的威力也将急速下降。
吕武还知道其它的一些强军。
以步兵为主的话,陷阵营、北府兵、背嵬军、戚家军都据有代表性。
还是那个问题,强的是一整个军团,不是单一一个兵种。
简单的说,是以多兵种配合,使用到的武器种类繁多。
骑兵方面的强军更多,有品牌效应的是玄甲军,但要区分他们之间的强弱,不好进行排名。
吕武当然想要发展骑兵!
当前还是战车横行的年代,等待被淘汰已经是西汉的汉武帝刘彻之后了。
吕武不是搞不了马鞍和马镫、马蹄铁。
这些玩意其实没什么技术含量,哪怕不使用金属材料,单纯适用皮革和木头也能制造出来。
他面临的难题是缺少合适的战马。
一样都是马,种类却有点多。
现在的马,中原的马匹既小又矮。
平均马背高度一米一到一米三的马匹,不是制约成为骑兵用战马的原因。
是中原马不但身高过矮,普遍没爆发力又不具备太好的耐力。
这样的马匹,怎么来组建骑兵啊!
蒙古马虽说矮,但是它至少还有耐力方面的优势,养起来也不用太精细。
事实上,没有引进更优质的战马之前,华夏真的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骑兵。
胡人那边也仅是用马匹来代步,开战时会下马步战,并不是进行骑兵集群冲锋的作战方式。
在寻找到合适的马种之前,搞骑兵集群冲锋作战,压根就是一种瞎胡闹。
单纯用马来作为代步则会非常合适。
吕武记得自己在什么节目,还是哪个论坛看过一些观念。
一两千年中胡人与诸夏的交锋,极少发生骑兵冲阵的战事例子。
更多时候,骑兵的优势在于短途机动性,并不是冲锋突破能力。
骑兵与步兵的交战,优势体现在想打就打,不想打则是能跑的灵活机动上面。
吕武亲自上过战场了。
即便是战车冲击密集步兵方阵,撞进去一段距离也会被逼停,何况是骑兵。
并且时间再往后移,不到迫不得已真没多少骑兵冲击步兵密集方阵的战例。
重点就是,骑兵的优势在于短途机动性。
认为骑兵就是该被用来冲击密集步兵方阵,只会是外行人。
懂行的还知道一点。
越是质量优秀的战马,照顾起来就越麻烦,导致骑兵在长途跋涉方面的速度,并没有比单纯的步兵快。
要是真的想要组建骑兵军团,吕武要么开始挑选优质的战马进行培育,要么就是派出队伍长途跋涉前往极西寻求马种。
无论是哪一种,组建骑兵军团对老吕家来说都不是短期内可行。
所以了,吕武很符合实际地将目光盯在步兵的改革上面。
接下来,又有新的武器上场。
箱子被抬了过来,掀开后几部弩进入他们的视野。
拿出来的弩,它看上去结构并不复杂。
一个跟弓没有什么区别的弩弓成为弯曲形状,它连接着弩臂,弩臂之上有放置弩箭的凹槽,里面还有弩机的零件。
这部弩的弩机同样没什么复杂的地方,由青铜制作而成,只有两个销轴、钩心和悬刀,并没有瞄准用的望山。
说白了,就是一个“咬”住弓弦,还能提供回力以及张力的装置。
因为绞盘没有形成小型化的关系,弩自然不存在这种部件。
它的弩弓韧性非常高,使用手臂力量难以完成张弓的步骤,只能用脚来进行。
所以,它其实就是一部蹶张弩。
吕武亲自进行了试射。
结果嘛?
他不管玩什么远程武器,反正不会存在什么准头。
弩箭被射出去非常远,丈量下来射程超过三百步(约450米)。
正常的弓,射程最远大概是七十步(约105米),只是超过二十步(约30米)威力就不怎么样了。
强弓……,也就是三石以上的弓,最远射程大概是一百一十步(约165米)到一百三十步(约195米),超过五十步(约75米)之后威力下降。
吕武自己的射术不怎么样。
他让凌一再上箭并试射。
在实验过程中,弩在二十步(约30米)内直接射穿了八层甲,随着距离越远穿透力开始下降。
“主,百步仍能穿甲!”宋彬被惊呆了,感到难以置信,非常激动地问:“我‘士’可大举列装此‘兵’?”
吕武倒是想啊!
这种弩,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哪怕是进行了合理的分工,一部弩的完成依然要耗时八天。
而这是三名匠人的一同努力。
老吕家一直都缺少匠人,不可能将所有匠人调来制作弩机,不去干其它事情了。
吕武东扣扣西扣扣,顶多能调动三十名匠人专门制造弩机。
这样一来,三十名匠人八十天只能出产三十部弩,想要形成足够的数量,时间方面比较长。
当然了,随着经验的累积,过程中还会改善工艺,制作周期肯定能降得下来。
吕武觉得远程兵种的话,不形成一定的数量,只能用在耍流氓上面。
比如,用在斩首战术上面。
形成数量的话,怎么着也要数百上千吧?
以一千为基础数量,八十天能造出三十部弩,八百天是三百部弩。
考虑到匠人熟练度以及工艺改良,怎么也要花个两千天来造一千部弩机。
又或者,吕武调集更多的匠人加入到弩的制作之中。
不然,老吕家想要发展弩兵,起码也是两年之后才能形成规模。
另外还有一点!
晋国承包远程兵种的是韩氏。
韩氏弓箭手不但是晋国最强悍的远程兵种,于当前的华夏文化圈也有赫赫威名。
他们没有弩这种兵器,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弓箭手。
老吕家发展弩兵,一样都是远程兵种,职能上面却没有重复。
毕竟,韩氏弓箭手的射程就那样,老吕家可以承包超远程的专项嘛。
只是,一样都是玩远程。
老吕家先搞重步兵,又搞远程兵种,覆盖了魏氏与韩氏的“专业”范围?
这就很尴尬了啊!
需要考虑魏氏和韩氏的看法。
一旦韩氏和魏氏觉得老吕家是在挑战他们的地位,吕武用嘴巴是绝对无法解释清楚。
除非吕武甘于平庸,否则必然要从跟韩氏和魏氏的蜜月期结束,进入到对抗阶段。
现在,吕武其实也没得选择。
因为短时间内无法储备足够的弩,远程兵是后面的事情。
吕武搞出了“精罗”模仿,首先要做的是将武士训练到符合要求。
他这么搞也不是瞎胡搞。
华夏自古以来就有优秀的密集阵传统,能不能玩出大队阵型配合,压根就难不倒中原人。
透彻一点的来说,没有集体意志以及团队配合传统的民族,好好去玩单兵勇猛就算了,玩什么团队配合。
罗马人的对手不知道罗马军团为什么那么强吗?
他们为什么不进行模仿?
就是因为他们的民族习性问题,不存在什么团队意识,玩的就是浪漫。
一个反面例子,就是曾经和罗马人在高卢交手的日耳曼步兵。
他们在罗马军队的多种火力压制下,不得不摆出类似龟甲阵的队形死守。
结果,这些平日里以勇猛冲锋见长的武士,也丧失了大部分战场机动能力,彻底沦为被动挨打的可怜虫。
罗马士兵甚至跳到日耳曼人的龟甲阵顶部,从缝隙中将短剑插入其中。
至于中原军队所在的东亚地区,从古典时代起就缺乏大量使用盾牌的文化。
其中一个现象就是在其他地方都非常普遍的圆盾,一直到宋朝时才被部分骑兵部队采纳。
步兵的长形盾牌虽然源远流长,但各种古怪的造型也决定了其不是全军大部分兵士所使用的常规装备。
亚军队的盾牌手们,往往只居于全军前几排位置,负责掩护身后的众多轻装同僚。
其中不仅有使用弓弩的普通轻步兵,还有很多使用各式长柄武器的重步兵。
双方紧密配合,产生了两种士兵相互依存的战场共生关系。
吕武琢磨着,自己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思考……</div>
===第167章:大事件!===
,
短期内无法办到又或者无法形成规模的事情,为什么要去干?
当然是为了去解决难题和进行储备。
老吕家的武士,已经完成纳赋的那一批,他们今年再被征召就是吃“公家”的了。
没有被征召的那一批武士,他们得到了征召的命令。
体格健壮者被选了出来,他们将会成为一个新的集体,进行重步兵方面的训练。
前提是由吕武亲自训练,教导他们怎么正确地来当一个“精罗”。
其实,重步兵的训练并不复杂,就是有一副壮壮实实的身体,持续性地打熬,增加力量与耐力。
至于怎么去使用武器反而是最后面的事情。
吕武早就发现一种情况。
现在的人普遍比后世的人耐力更足,进行训练时精神也更加集中。
古人的耐力方面,无非就是他们没有能选的代步工具;武士则是加上平时做体力活,以及自律的训练。
现代人则是代步工具的选择太多,再来是随着科技的进步,需要做的体力活减少。更多的人几乎是一天到晚坐着,没干什么体力活。
总的来讲,现代人除非是职业的特殊情况,不然绝大多数人真的不用去长久地耗费体力。
这样一来,现代人在力量以及耐力方面变差,很是情有可原的吧?
武士训练时的认真,主要是他们清楚自己的职业是什么,对待训练不认真,等于拿自己的小命在开玩笑。
现在的士兵,每年都要上战场的!
因为时代不同的关系,再加上武士本来就一直在自行打熬身体,他们很快就进入到对武器和防具使用方面的训练。
吕武在要求布下阵势时,他们对密集阵并不感到陌生,很快就能完成阵型的组成。
一手持剑一手扛盾这种事情,怎么看都不属于复杂的行为,智力正常就能办到,考验的是力量以及耐力。
晋国人对纪律有着自己的追求,但凡不是刚刚成为武士,对每一个指令都能快速理解,并按照指令去完成某事。
前期的训练进度过快,使得吕武觉得能很快形成战斗力。
后来,他发现自己还是过于乐观了一些。
晋人对密集阵的打法不陌生,等待组成“龟甲阵”进行层层推进就遇到难题了。
需要团队协作的事情,一旦有个体犯了错误,影响到局部,又会扩散到全局。
他们只是将盾拼在一起,四面组成盾牌,一个人摔倒,绊倒了其余人,阵型也就被瓦解了。
训练都这样,一旦进入到实际交战,遭遇到的情况会更复杂。
军队为什么要训练?
不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去纠正会犯到的错误,避免再发生这些错误吗?
吕武没有表现得过于急躁。
他让宋彬接手训练,自己则去忙碌其它的事情。
老吕家的索道已经建成,运输砖块的速度远比之前快。
用来挖下水道的两万劳动力已经到位,他们按照分配前往各自的地段,甩开膀子挥洒汗水。
吕武每一天都会巡弋一下,查看工程进度,也是检查规格有没有符合要求。
纯粹的体力活,不用太聪明的脑子。
作为挥洒汗水的一批人,他们能理自己该做什么事情,一点自己的主意都不要有。
甚至可以说,死板才是硬性要求。
讲真,明明有“标准”,却是要自作聪明,才是最不可取的。
这边的土质情况是怎么样?
浅层部分是泥,往下挖没挖到沙层。
不过,倒是能从一些层次看出一些年代感。
事实上,每一个地方都会出现覆盖层次。
例如,某个地方曾经是河床,一旦被覆盖起来,重新挖下去,深处的泥土跟浅层是不一样的。
要是挖开某座山,能更清晰地看到土质的层次感。
跟挖水井的原理一样,挖下水道最麻烦的是一旦深挖就会涩出水。
尽管涩水麻烦,没挖到地下河就算运气好。
经过半个月的作业,吕武发现自己的预估好像出现了错误?
不是慢了,是进度远比想象中要快。
这个是因为吕武“发明”了太多的工具,并且这些工具是生铁制品。
人类的进步有什么标准吗?
肯定有的。
使用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