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古装言情 锦绣的科举日常

锦绣的科举日常 第447章

锦绣的科举日常 轻云上 3971 2021-07-22 07:47

  出去闲逛的同时,没忘了带上黎黎和珍珍,不出两月,镇上的小孩子们都认出了这两个随时能从兜儿里摸出糖吃的老爷爷,还有那两个长的非常非常好看的小孩子。

  见锦绣有些难以释怀,老爷子主动劝锦绣:“最难熬的是知道了死期,眼睁睁等死却无能为力的时候。现在想想,你娘她吃过许多苦,也享了无数人做梦都享不到的福,走的时候安安心心的,唯一的愿望就是往后咱们的日子都能快快乐乐的,就这么点儿心愿,爹也不好叫她有遗憾不是?”

  此番锦绣丁忧三年,将手中所有事物全部交给旁人,自个儿在家亲自带两孩子读书。

  皇帝几次三番想夺情,实在是有些事情锦绣做来又快又好,而交给其他人,三番四次出错,效率大大降低,叫习惯了吃山珍海味的皇帝去喝清汤米粥,一时难以适应,在所难免。皇帝的意思是:“你不想亲自上手也行,做个老师,带带这群蠢货也行啊!叫他们早日出师,不是一举两得嘛!”

  但锦绣还是拒绝了,他想要的不是会做事的熟练工,而是会思考,有思想之人,这个问题他与皇帝在书信中探讨过许多回,皇帝认为锦绣的存在,就能激励很多人主动思考,而锦绣认为,他的存在,同时叫很多人有了依赖性,丧失了思考能力,君臣二人各执一词,最后还是锦绣说服了皇帝。

  在此期间,锦绣先是送走了年事已高的寿管家,又送走了两位上了年纪的姨娘,元家大门口的白帆一次次挂起,几乎没有撤下来的时候。锦绣见老爷子没了寿管家的陪伴,心情很是失落了些天,于是将老爷子带到他和儿子两人成日里捣鼓的田里。

  老爷子一进去就被里面非常自动化,科学的种植方式给吸引了注意力,他又不是何不食肉糜的主儿,一眼就看出里面很多东西就算单独拆开了也能自成一体,放在外面依然是能造福一方的好东西。想当年为了给儿子日后铺路做准备,他请了多少人,花了无数钱儿,在府城的小院子里鼓捣那个水车的场景历历在目,这里面的东西有多少价值他在清楚不过了。

  时过境迁,虽心思与当初不同,但见到好东西就忍不住琢磨的习惯是丢不了的。

  一沉迷就是两年,等三年丁忧结束,锦绣带家人前往京城,已是十二岁小少年的黎黎颇为可惜的感叹:“还是老家的乡亲们淳朴啊!”

  哪里是老家淳朴,是老家那一亩三分地,就你爹的官职最大,出门谁都敬着你三分,就算有歪心眼儿,也不敢往你身上招呼,能不淳朴吗?

  锦绣也不说破,这道理不用三天,这小子就能明白。眼下比较棘手的是上朝第一天,刚好赶上内阁首辅李大人乞骸骨现场,老爷子历经两朝,矜矜业业,劳苦功高,上了年纪精力大不如前,想乞骸骨回乡养老是人之常情,锦绣不在朝堂,事先没听到消息很正常。

  唯一不正常的,是老爷子当场向陛下推荐稷康伯元大人接替他首辅的位置,并且当场陈述了元大人能胜任的八条理由,条条叫人无法反驳,甚至连锦绣这个当事人都不好反驳。

  可三十一岁的内阁首辅,前所未有啊,谁心里能没有点儿小心思呢?事情一时陷入了僵局。

  好在乞骸骨的流程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走完的,需要三辞三留,就是李大人三次请求归乡,皇帝代表朝廷挽留三次,最后才大加封赏,叫他荣归故里,成就一段君臣佳话,短则一月,长则三月,皆属正常。若是有谁当场请辞,皇帝立即点头答应,一副恨不得立马将人赶回家种地的姿态,才是叫双方颜面无光的事情。

  事情就这么僵持下来,事后锦绣被皇帝召进宫,直接问了:“陛下您和李大人是不是早就商议好的?”简直打了个措手不及。

  皇帝承认的痛快:“别看老头子平日对你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处处与你作对。他第一次对朕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朕还吓了一跳,以为他被什么脏东西附身了呢!”

  得,皇帝有意为之,加上首辅大人力荐,不说稷康伯原本的势力,他做出的实绩,就是首辅的一干门生推举,这事儿也没旁人置喙的余地了。

  锦绣这个内阁首辅算是板上钉钉了。

  在锦绣作为首辅的年岁里,做的第一件事,也是持之以恒坚持做的事,就是修路,从各大府城到府城之间,府城内乡镇之间,最后蔓延至乡下农村,全都想办法不遗余力的修路。

  路修好了,每年叫地方上组织人手上京城学习城市规划,上明安府学习如何推广当地土特产,为当地人创收。

  等一切准备就绪,元家暗地里经营多年的造纸技术终于能拿到台面上了,随着造纸技术的推广,紧接着就在各贫困地区开办官学,提供半工半读机会,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与此同时,在各地兴建藏书楼,免费为书院学生提供借书服务,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想读书而不得的问题。

  在民生上,极力鼓励各地自主自发的研究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真金实银的砸下去,出了不少可靠又实用的法子,还出了不少后世有名的农官儿。

  而此时的元家产业,已然积累到了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外人所知晓的不过冰山一角罢了,为了这冰山一角,自家两孩子在情窦初开的年纪,出门日日都能偶遇各家公子小姐,算是小小年纪,便见识颇丰。

  两个打小见多识广的孩子,终于在各自成家后,锦绣将二人喊到一起,一家人聚在一起开了个小小的家庭会议。

  会议内容非常简单,锦绣将家中产业一分为三,儿子黎黎一份,女儿珍珍一份,手里自留一份。

  在兄妹二人的认知里,父亲手里的那份儿,将来终究还是元家的,不管给家里的谁,他们都没意见,总归父亲做事儿靠谱。

  谁都没想到,在儿子元承明正式入朝为官那日,锦绣直接代替儿子,将那份上交给了国库。

  产业之丰富,金银数量之巨,震惊朝野,叫无数人眼红,叫户部尚书乐开了花,带着整个户部同僚,没日没夜的连续登记造册,忙活了整整半月,才堪堪入库。

  几乎所有人都在猜测,首辅大人应该是将整个元家的财产都捐出去了,这心性,太狠了!

  这笔财产,直接叫元承明捞了个户部侍郎的职位,皇帝当着所有朝臣的面儿亲自嘱咐户部尚书:“带小元爱卿多熟悉熟悉户部事宜,将来户部交到小元爱卿手里,也好继续为朝廷为百姓谋福祉。”

  这还有什么说的,将来的户部尚书直接预订下来了,但人家爹大手笔,朝廷给一个户部尚书还真不过分,大不了将来派个得力的副手给搭把手呗。

  事后锦绣问两已经成家的孩子:“能想通吗?”

  两人点头。

  “爹爹是担心我们守不住这份产业,将来招来灭门之祸。您放心,按照您的要求,已经将大部分产业转为暗地里经营。既然大家都以为您将家里的钱儿全捐了,回头我与妹妹生活上定当简朴些。”

  锦绣好笑:“也不必太过简朴,爹还不至于叫你们几人跟着吃糠咽菜。”

  但像之前那般大手笔花钱的事儿是不可能了。

  等人走了,锦绣去祠堂跟元老爷子念叨:“您瞧见了吧?陛下都震惊了,两孩子眼睛不眨一下,这下您可以跟师父他老人家好好嘚瑟一番咯!”

  十几年下来,元老爷和宁亲王相继离世,锦绣也成了四十五岁的大叔,美貌在朝中一骑绝尘,叫人羡慕不来,尤其是自己本身实力不凡,家里后继有人,活成了人生赢家的典范。

  偏就是这样腿脚灵便,对上刺客能一人秒杀全场,年近半百的人生赢家,在他五十岁的时候,正式向皇帝提出了乞骸骨。

  朝臣看着大殿中央那个腰不坨,眼不花,说话中气十足,走路优雅端方,头发乌黑顺滑,年节上带人熬个三天三夜不在话下,瞧着不过三十出头的首辅大人,一时怀疑自己耳朵出了问题。

  毕竟瞧他气色,在为朝廷,为陛下,为百姓辛苦个五十年都不成问题。

  但听听他说的是人话吗?上了年纪,要回家带孙子,要读书,要修身养性,最好能著书立说,完成儿时梦想。

  事情虽然不可思议,但首辅大人坚持,加之朝堂上人才倍出,扯了一年的皮,皇帝最终拗不过首辅大人,放人家回带孙子去了。

  众人都等着这位能搞事的稷康伯要著出什么名堂的书来,倒是从未有人怀疑他著不出来东西,日日见了小元大人都要问上一问,每每小元大人都腼腆一笑,摇摇头,大家伙儿也就知道稷康伯的书还没著出来。

  如此过了半年,有人下朝后习惯性问了小元大人一句:“令尊可是有著作现世?”

  本以为会得到往常一般的答案,谁知小元大人腼腆一笑,从袖口掏出一本《青云先生梦游记》递到他手里,十分自豪道:“家父幼时,常有惊人想法,遂有了市面上流传甚广的此书,不仅家中长辈是此书的忠实读者,下官幼时也对此系列书爱不释手,现如今,家中晚辈对此依然十分喜爱。”

  那人心里连连点头,心说何止是你家人喜爱,我家上到老太太,下到小孙女,对这书都爱的深沉,只是没想到这书竟然是稷康伯幼时之作!

  便听小元大人继续道:“后家父在朝为官,忙于政务,许久不曾创作,此系列书停更许久。如今有了空闲,家父瞧着家中孩子喜欢,于是又开始更新,即日起京中各大书店会陆续出售,您有意向可以去瞧瞧。”

  说着好心提醒这人:“家父曾言,这本也能单独算作一个新的系列,因为这本里面,是他想象中千年后大周的样子。”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