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王希孟年方一十七岁。
从宫中离开之后,王希孟也没多耽搁,回家以后立刻收拾行囊,准备南下游历。
江南多山水,想要画出这幅千里江山图,江南是非去不可的。
出发之时,蔡京前来相送,他从身后的府中下人手里接过一个包裹,递给王希孟,一脸感叹:“希孟,此去山高路远,一路多加珍重!”
“多谢蔡师一路相携,学生必有厚报!”
王希孟接过包裹,也不打开,他知道里面装的是路资,自己这些年来落魄不堪,书库的俸禄还不够买绘画材料,根本就没存下钱来,若不是蔡相公三五不时地接济,只怕早就饿死了。
王希孟这一去,足足两个多月才返回汴京。
一回来,他就将自己关进了房间里,足不出户,整日里都在构思着这一幅千里江山图。
又过了半个月,王希孟才开始铺好绢纸,提笔作画。
外面的人不知道王希孟整日躲在房间里究竟是在干什么,只看到他房间里的那扇窗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张废弃的绢纸从里面抛了出来。
一开始,每天都会有十多张绢纸画废掉,渐渐地,一天废掉的绢纸就减少到了四五张,再到最后,三五天才能见到一张废纸被抛出来。
“这次一定可以的,我要画的太多了,应该画一幅长图才对!”
王希孟状若疯魔,整个人消瘦得厉害,但两只眼睛却是精芒四射,亮得都有些吓人。
他“唰”地一声铺开一整张绢纸,深吸了一口气,拿起毛笔细细地描了起来。
没错,水墨描底。
水墨描底最是耗费时日,他要用简单的墨色勾描形象,但又不需要修饰和渲染。
王希孟尽管画技了得,但在这一步尤其小心,一着不慎就有可能前功尽弃,导致整幅画卷全都报废。
他深知,宋徽宗赵佶最是关注细节。
曾经有一次,翰林图画院的画师们奉诏绘制孔雀开屏图。
画师们画好之后,呈给赵佶过目。然而赵佶看了之后却说:画是画得好的,只可惜都画错了。
画家们都惊愕不知所以。
赵佶便说:孔雀开屏时,先举了左脚
赵佶对细节的追求,由此可见一斑。
王希孟废寝忘食,不眠不休,终于在两个月后完成了千里江山图绘制的第一步,水墨描底。
他看着眼前这幅虽是半成品,却已然绽放光芒的画作,笑了。
不料,还没等他笑够,王希孟喉咙突然一甜,一口鲜血喷了出来!
第十五章 纸上繁华
王希孟看着手中的鲜血,面不改色,他从怀里掏出一方手巾,轻轻擦拭掉嘴角的鲜血。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吐血了。
他原本身体就不是很好,这大半年来,先是南下江南采风,日夜兼程,风餐露宿,一路紧赶。
心中有了大概方略之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回汴京,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没日没夜地画草图。
哪怕是铁打的身子,也禁不起如此折腾。
更何况,他本就羸弱的身体。
只是,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为了不辜负官家寄予的厚望,也为了不辜负蔡相公的赏识与厚爱。
如今,千里江山图的水墨描底已经完成,接下来要做的便是上色了。
王希孟从箱子里选了几种颜料,最终选定了赭石色绛红色为底色。
山石土坡普罩赭石色,然后仅在山岩之凸处薄罩石青,土坡之表面薄罩石绿,水面则先以较浓的墨青烘染而后薄罩石青,并在人物、房屋、小树的局部点缀白粉或朱砂。
整幅千里江山图以石青石绿为主,兼用朱、赭、白等色,色调明快而又不失端庄。
在上色的这种颜料当中,大多是上等宝石研磨成粉后,调和而成。
石青,是极其贵重的青金石,是大宋来往于西域的商队万里之遥,用大量的货物换回来的。
石绿,是孔雀石,也是宝石的一种,由于颜色酷似孔雀羽毛上斑点的绿色而获得如此美丽的名字。
还有零零种种的其他各种绘画材料,这些都是赵佶派人运过来的。
确定好了上色的方案和步骤,王希孟又开始沉浸在没日没夜的疯狂创作之中。
而此时,宋徽宗赵佶正在华丽的皇宫之中,终日沉溺在写诗作画、踢球赏石之中。
他无心于政务,但不代表他不知道如今的局势。
在外,宋金已形成军事对峙之势,国土沦丧;在内,北宋的王室衰微,民不聊生。
如今的赵家江山,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但是,帝国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