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mmm,这是乾隆皇帝御赐的名字。
“简直是胡闹啊!”
唐英十六岁时,进入内务府养心殿工作,一直在康熙身边伺候,见多了景市御窑厂呈贡上来的各种瓷器。
四十七岁时,他又只身前往景市御窑厂督陶,亲自为雍正皇帝烧造了八年瓷器,除了雍正粉彩外,还继承了康熙斗彩工艺,使得康熙斗彩更具清俊华丽之美。
在这两任皇帝的身边,唐英早已经习惯了瓷器的庄重、素雅之美,而这也极为符合他身为一个人的审美观。
可这“各种釉彩大瓶”是什么鬼?
色彩斑斓,花里胡哨,完全欣赏不了啊!
难道是贫穷限制了我的审美?
欣赏不了无所谓,既然皇上喜欢,那就给烧制出来给他呈贡上去就得了。
可问题来了。
一十七种高温、低温釉、彩,集于一身,青花与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窑变釉、粉青釉、霁蓝釉等均属高温釉、彩,而粉彩、珐琅彩、金彩及松石绿釉等又属于低温釉彩,烧制的温度相差极大。
更复杂的是,这只“各种釉彩大瓶”,不仅有多种釉上彩、釉下彩,还有釉上彩和釉下彩相结合的斗彩
别说烧制了,哪怕只是想一想,都会觉得脑壳疼。
“大人,皇上又送来了新画样?”
一直待在他身旁,准备跟他商讨釉彩创新的几个工头也都没走,此刻见到唐英脸色凝重,一副愁眉不展的模样,都不由得将心提了起来。
被几个工头们这么一喊,唐英才从沉思中回过神来,他将画样递给身边一人,笑道:“嗯,皇上送来的新瓷画样,你们都看一看吧!”
眼前的这几个工头,是唐英手下最得力的一帮助手。
在接掌景市御窑厂之后,为了满足皇上的需求,唐英力求让华夏各大名窑瓷器在景德镇御窑厂再现,让那些在典籍里记载的各地名瓷在他的主持下完美呈现。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唐英派遣了一大批窑工去哥窑、汝窑、钧窑、定窑、龙泉窑、湘湖窑等华夏各大名窑,搜罗配方或瓷片标本,或者仔细研究古代献的相关记载,然后再带回御窑厂来。
唐英再集中力量,对这些资料反复研制、试验,让那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各地名瓷,逐渐在他的手中死而复生。
这一批派遣出去又回来了的窑工,如今都已经成长为了工头,成了唐英的得力助手。
“嘶!这这新瓷画样,也太丑了吧?”
一个长得五大三粗的中年壮汉,看着旁人手中的画样,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冷气。
“牤牛,自己掌嘴!”
唐英脸色猛地一沉,低喝道,“皇上亲手绘制之物,岂容你指手画脚,说三道四?不要命了吗?!”
那名叫牤牛的中年壮汉闻言,脸色顿时变了,连忙抬起双手,左右开弓,狠狠扇了自己两巴掌,这才苦着脸说道:“大人,我错了,下次不敢了。”
“哼!你还想有下次?”
唐英见他两边脸颊都红肿了起来,心下也有些不忍。
但这外号叫作“牤牛”的壮汉,做事虽然是一把好手,但说话常常不过脑子,脱口即出,幸好这里面都是自己人,若是那个小太监还在这里,恐怕这事儿就麻烦了。
“大人,这各种釉彩大瓶,工艺实在是太过复杂了。”
就在这时,御窑厂的把头,一个年纪和唐英相仿的老者,一脸凝重地开口道,
“一十七种釉彩,一十五层纹饰,瓶腹还有一十二幅开光图案烧制成功的几率,近乎于无。”
御窑厂的把头,又称作把桩,是烧窑时专门看管窑厂的人。
这是一个很牛皮的职业窑厂里的人行自走温度计啊!
清代烧窑是没有温度计的,但是烧窑又需要判断窑温。
这时最需要的就是经验和技巧,这是只有把头才有能力做到的。
判断窑温有好几个办法。
一个常用的办法就是,在窑里靠近观察口的地方,放几个瓷土捏的圆锥,叫火照。
它在高温时会变红、变软,然后还会弯下来。
把头在看窑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用铁钳夹出一个火照,看它变软的程度,从这里就可以来判断大概的温度。
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办法就是,朝窑口里吐一口口水,口水在蒸发之前,会变成小水珠不断跳动。
据说,厉害的把头,能够根据水珠跳动时的高度,来判断窑内的温度。
当然,把头的工作远远不止判断窑温这么简单,他还要控制窑温。
此外,在装窑烧制之前,把头还需要把不同温度要求的瓷器,安排在合适的位置。
在有的窑厂里,这个工作有专门的师傅来负责完成,就叫作满窑师傅。
总而言之,把头是一个窑厂里,能否成功烧制瓷器产品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
“你说得一点也不错,这些我也都知道。”
唐英听了把头的话,也是沉默许久,这才一脸复杂地说道,
“可皇命不可违啊!皇上既然下了令,哪怕工艺再复杂,烧制过程再困难,咱们也要迎难而上,将这各种釉彩大瓶给烧制成功!”
虽然一开始见到这“各种釉彩大瓶”的画样时,唐英有各种各样的不满,也在心里面对这件“土丑审美大花瓶”各种吐槽,但冷静下来以后,细细一想,他便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