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一个人的抗日Ⅱ

第三百八十四章 印度核计划

一个人的抗日Ⅱ 样样稀松 3852 2021-03-28 12:34

  第三八十四章印核计划

  前车之鉴不远,国已经拥有了核武器,敢和苏联叫板,而这离不开苏联的援助。现实的国际政治,没有永久的朋友,印现和苏联走得很近,也是基于自身的利益,焉知以后不会和苏联因为利益而翻脸。

  重要的是,印的核计划必然要刺激巴基斯坦,引起南亚一轮的军备竞赛,而印和巴基斯坦离苏联都太近了。

  印真实的核计划到底是什么样呢,已经展到了何种程呢?实际上连黄历也不知道,所谓的印核武计划不过是他基于后世的结果,加上情报部门的侦察,一些似是而非的证据下给予印适时的政治打击。而印的核武计划其实才刚刚开头,偷偷摸摸的情况下展很缓慢,很多关键性的技术问题不敢请求外国的帮助,只能自己死抠。

  一直以来,印都追求和自身领土面积和历史明古国身份相匹配的国际地位。成为联合国安理会这个世界具影响力、具权威机构的成员也就一直是印一个强烈的愿求。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一四五年安理会组建之时印还不是一个**的国家。印将加入的唯一希望寄托丘吉尔政府上。不过后者强烈反对印的加入。让印感到不可理解的是与自己面积、人口和经济展状况相似的国却顺利地成为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安理会组建之时,世界上还没有核武器。不过随后这些成员国都拥有了自己的核武器。而有核的北京国政府取代无核的台湾早晚是大势所趋,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就是核俱乐部成员的既成事实将被牢牢确定下来,这极大地刺激了印政府。

  印前任武器计划负责人拉贾拉曼纳评论就强调,印强烈地希望被世界认知为一个强国。这核计划起到的作用甚至比军事和吓阻需求重要。对于印人来说,他们认为不是讨论是否应该制造核弹,如何制造才是重要问题。印人心目,拥有核武器,这是一个证明他们古老历史的声望问题。同时,作为印的科学家,他们很渴望向那些曾经忽视他们的西方对手展示他们也可以制造出核弹。

  核计划似乎成了印大国情节的一个宣泄点,重返大国集团的一个工具和手段。不过这只是一厢情愿。事实证明衡量大国的关键标准不是否拥有核武器,而整个国民经济的展和国民素质的水平。

  印号称世界上大的民主国家。不过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个所谓大民主国家的核计划决策竟然只是一小部分人做出的。实际上,整个决策过程没有公众或立法部门的参与或监督。印核计划从一开始就只对总理办公室开放。只有总理本人和一小部分他选出来或任命的人才计划展过程有言权。这就直接导致印核计划的道路充满着“随意性”。不过印有一群执着的科研人员,他们才是印核计划的坚。

  一四七年八月,印**。为了充分利用本国丰富的钍资源,尼赫鲁总理起了一个雄心勃勃的两用三阶段的核计划。计划的主要目的就是生产出廉价的电。不过研一整套电力生产系统也就不可避免地让印获取到了核武器制造技术。

  一四八年,印原子能机构成立。尼赫鲁总理宣布:“我们展核能不是为了战争。该计划的目的是和平的。当然如果形势所逼,我们也决不会多愁善感,会毫不犹豫地使用它。”尼赫鲁这段带有复杂情感的演讲预示出今后十年他的核政策。尼赫鲁国际政策有着十分卓越的成就,建立了不结盟运动并起了核裁军。然而,他拒绝了其他国家保有核武器的前提下销毁自己国家的核武器,并支持提升印武器潜能的计划。

  一五四年,印开始了核武器研制。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印一直都鼓励自给政策,是世界上自给的大经济体。印核计划也是这样,没有进口任何核燃料。由于国内铀资源有限,但钍资源很丰富,因此印核计划从一开始就很重视增殖反应堆燃料循环的研究。增殖反应堆需要高浓缩裂变材料来作为反应堆的燃料。这就为钚分离能力的研提供了一个和平的解释。不过印个燃料再处理工厂建立的主要动因应该还是核武器获取。

  十年代早期,印对国的担忧开始加重。从一五年开始,印之间的边境局势开始日渐紧张。一二年初,双方边境地区大量屯兵。此时,印已经知道了国的核计划,这极大地刺激了印核计划的展。一二年年底的印边境战争印败北,这让印感到十分耻辱。印开始秘密地展开了追赶国核计划的计划。

  随后,尼赫鲁去世,接任总理的夏斯特里是一位甘地主义者,强烈地反对核武器计划。但巴巴博士一意孤行,并对当时政府施加了大的政治压力。不过印当时主要的核设施还处于展阶段,有很多困难。核反应堆进入临界状态后操作还不规律。印还不能提供达到纯要求的燃烧棒。所以,印几年时间里只生产出了很少量的钚。直到一年才获取到了供应一枚核装置所需要的钚。

  可以说,南洋联邦披露的消息令印的核计划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此时,印人正着手建设脉冲快速反应堆,有了这个试验平台,印科研人员就可以加深入地了解快速裂变和快速子的物理性质,加速核武器的研究计划。

  突如其来的飞刀令印政府手忙脚乱,管其一再否认,但不透明的核研究无法解除国际社会的怀疑,反而是越描越黑。要求印公开其核计划的所有件的国际呼声越来越高,苏联为了撇清嫌疑,对印的军援变得拖沓暖昧起来。

  就地停火,意味着克什米尔落入了巴基斯坦手,克什米尔分之八十的伊斯兰教徒,使得全民投票的结果用脚想都能知道结果。也就是说,等到联合国应巴基斯坦的要求介入,印就失去重夺回克什米尔印控区的机会。失去了克什米尔,英迪拉甘地知道自己面临的将是什么结局。

  由于战争的失败,印国内骚乱已经露出了苗头,虽然英迪拉甘地力图控制全印的媒体,但反对派并不甘休,他们通过私印的小报继续攻击英迪拉甘地,攻击她强硬的对外政策,攻击她实行变相的独裁,攻击她大选舞弊等等。

  如果就此屈服,这显然不是英迪拉甘地的性格和作风,她还要作后一次军事上的努力,打开通向克什米尔的道路,哪怕不能恢复到战前印所能控制的区域,也要将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企图暂时破灭。只要克什米尔的地位悬而未决,以后就总有收复的机会。

  陆陆续续集到西巴的印军已经拼凑了十二个师加四个旅,全面进攻力有未逮,重点进攻则可胜任。但印军参谋部为担心的不是地面部队的人数,而是如何从南巴联军手夺回制空权。前期的战败已经证明,空力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南巴联军空地一体的打击很难抵挡。

  而印空军西巴遭到了很大的损失,原来拥有飞机二十五架,如今已经降至四一十二架。即便加上战争期间苏联援助的飞机,总数也就五架左右。反观巴基斯坦,战前全部飞机有三八十五架,战斗也有不小的损失,但南洋联邦的及时援助,以及伊斯兰国家的租借,使其得到了有效的补充,战机数量已经超过了战前。再加上南洋联邦援巴空军,总体数量上,印巴两国的战机现基本持平。

  当然,这只是数量上的比较。若从战斗力衡量的话,借助于预警飞机和地面预警雷达、地对空导弹,以及飞行员的素质,南巴联合空军是占据优势的。

  英迪拉的命令给印军方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为了赶亚共体援军到来之前攻入克什米尔,印军方搅脑汁,终于制定出了一个声东击西的作战计划。

  这个作战计划将付出不小的代价,可如果真能使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依然处于有争议的范围,这个代价从印人看来还是值得的。只要攻入克什米尔,哪怕只占据一小块地方,巴基斯坦所准备的撤兵,将其交予联合国部队暂时看管的设想便会无法实施。只要达到这个目的,印就准备立刻宣布单方面停火,西巴维持这样的局面。

  至于东巴,即使印现撤离,由印训练并装备的孟加拉民兵应该也能对付残存的巴军,东巴的**已经无法改变。

  !#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