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搞三支一扶 第34章
罗佩兰:“以前是做生意的,后来家道中落,又碰上战乱,只能跟着逃难,好在咱们纪家村的人心善,收留了我们母子,我一直十分感激,以后一定会好好教导孩子们的”
“哪里的话,我们也没帮什么忙”顶多是没有赶他们离开,真没怎么帮过忙。
罗佩兰:“若不是咱们村里人心善,我们也没办法在这安家落户”
妇人们被夸的有些不好意思。
“秦夫子,咱们这女童上了学,都教啥啊?”
罗佩兰:“暂时只有我们这几个夫子,所以人手有限,只能先教识字和算学,里正说年后资助我们村建学堂的贵人会送过来一批夫子,男女都有,到时候能教的会越来越多,孩子们还能自己选课”
“这么好?我家得蕊上这学堂不亏”瘦瘦的妇人拉着身边的女儿感叹。
“之前你还觉得亏了咋地?”排在后面的大娘怼她。
……
忙碌了一个多时辰,才终于登记完所有学生。
纪得安站起身来,伸展一下身体,收好登记的本子,本子还是他裁了粗纸,用针线缝的,进了教室。
纪家村适龄的孩童有不到三百人 ,男童比女童多三十多个。
学堂的教室,纪得安是按照现代九十人的班级建的,定做的课桌都是跟现代相似的双人桌,板凳也是长条的凳子,这一百多的男童,被纪得安按照年龄要求分成了两个班级,十岁以下和十岁以上的适龄孩童人数基本差不多,两个班级每个班都有八十个人左右。
纪得安先去的十岁以下的班级,进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学生们站起来,根据身高调整座位,之后又去了另一个班级,同样按照这个排座位的方法重新排座。教室外面的村民们都没走,孩子们在家长面前也不敢闹腾,加上纪得安的里正身份,基本上都十分乖巧。
开学第一课,纪得安给每个同学的桌子上都放了一碗清水和抹布。教室里的黑板和课桌都被刷上了油漆,只不过,黑板是刷的黑漆,课桌是刷的红漆,纪得安教学同样是用毛笔蘸水在黑板上写字。
开学第一课,纪得安负责10岁以下的班级,纪得宝负责十岁以上的班级。
纪得安的教学,从每个学生的名字开始,纪得宝的教学,从数字开始。
村民们站在教室外面跟着学,甚至有人还回家搬了凳子过来。
纪得安订下的上课时间是一节课半个时辰,中间有一刻钟的休息时间,上午两节课,下午两节课,其他时间为自习时间,孩子们需要在校完成夫子留下的作业,放学之前检查。
不过,开学第一天,现在已经快到中午了,也就是让孩子们先适应一下,并没有十分严格,绕是如此,不少孩子依旧觉得十分新鲜,放学的时候叽叽喳喳的结伴回家。
学堂里渐渐清净下来。
纪得宝从讲台上搬了把椅子,坐在教室门口,彻底放松下来:“得安哥,这太吓人了,我在上面讲 ,都不敢往下看,如果不是你让我上课之前自己提前试讲一遍,我今天就要闹笑话了”纪得宝擦了下脸上并不存在的冷汗,只觉得自己侥幸极了,他差点就在课上忘词了。
“慢慢适应就好了,总有个由生到熟的过程,走,我们去隔壁,问问秦夫子和得平教的怎样”纪得安拍了拍纪得宝的肩膀,安慰道。
据纪得平所言,他们的教学也很顺利,罗佩兰坐在讲台上拿着手里登记的册子不断翻阅,嘴中念念有词。
“秦夫子,下班了!”纪得安站在教室门口,笑着喊对方。
“里正,你怎么来了”罗佩兰站了起来。
“该回家吃饭了”纪得安提醒。
“我等会就回去,想先熟悉一下册子上的人员名单”罗佩兰指了指摊在讲桌上的同款登记册。
“先回家吃饭吧,不急这一会儿的时间,你不饿,也要考虑阿木啊,他可一直在门口等着呢”刚才他过来还碰到阿木跟他问好。
“我这就走”罗佩兰拿起手中的册子,答应下来。
“秦夫子,下午放学之后,你跟得平两人都留一下,咱们总结一下今天的教学情况”纪得安留了句话。
“好”纪得平跟纪得宝凑在一起嘀咕,听到纪得安的话,跟罗佩兰一起答应下来。
下午,纪得安和纪得宝交换了班级,依旧有许多村民在外围观。
开学第一天,教的内容并不多,孩子们掌握的情况大多也不错。
放学之后,基本上所有孩子都学会写自己的名字了,回家的时候还跟兄弟姐妹一起比拼谁学的快,孩子的父母长辈们乐的不行。
纪得安则带着几位夫子总结今天的教学情况。
纪得安:“大家畅所欲言”
罗佩兰:“里正,我觉得用水在黑板和桌子上写字很不方便”
“对啊,得安哥,咱们要不然接着……吧”意识到有秦夫子在场,纪得宝咽回去了“造纸两个字”
纪得安:“我想一想”
这秸秆造纸一法已经交上去了,轻易不能再暴露于人前,否则岂不是明晃晃地告诉别人,皇家就是从他这拿走的方法,转而去对付世家吗?
只不过,秸秆造纸不能用,那该怎么解决学堂里的学生纸张使用的问题呢?
想到系统里的造纸术秘籍一书,纪得安有了主意,秸秆造纸的方法不能用,书中其他造纸的方法可以用啊!
有了想法,纪得安倒是没了担忧,学堂用纸困难的问题很快就能被解决。
不过,他那秸秆造纸的方法和建学校的方案交上去这么久了,应该有动作了吧?
第23章 京城风波
距离谢璟回京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天,朝堂上依旧在吵闹不休。
好在谢璟当日拿回的“秸秆造纸”一法已经被皇帝拿去让自己的心腹秘密研究,如今已经制成两批合格的纸张,因此,这些天皇上一直心情不错,连带着,对当时一同献上的“建校方案”也不再是能成则成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