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看了看几乎被炸成废墟的四周,又看了看地图,在上面指出了一个地点。“如果没错的话应该是这里了,长官。”
“列宁大街?”德军排长拿起望远镜望向远去的一栋大楼。那是一座4层楼红砖建筑,是周边一公里范围内的制高点。“下个目标是占领那里。”
第七百八十七章 德苏战争(86)
斯大林格勒城内的列宁大街和苏维埃路之间有一座不起眼的4层楼红砖建筑,那里原本是普通的员工宿舍,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改名为“巴甫洛夫”大楼。直到几十年后,只剩下一段残壁的巴甫洛夫大楼依旧静静地伫立在伏尔加河畔。“这个建筑融合了战争与劳动的丰功伟绩,我们会保卫并重建你,亲爱的斯大林格勒!”这是巴甫洛夫大楼的铭文。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雅科夫巴甫洛夫中士(当时该排排长和所有高级士官都已经牺牲,中士成为最高军衔。)率领一个排的士兵于1942年9月27日至11月25日始终坚守在这座公寓楼中,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坚守一座大楼长达58天,无一人阵亡。要知道战前号称“欧洲第一陆军”的法国面对德军进攻只坚持了四十几天,也就是说法国抵抗的时间都不如一座巴甫洛夫大楼。
至于为什么巴甫洛夫大楼能够顽强坚守?这其中自然有多重因素。
比如这位巴甫洛夫中士的战斗经验相当丰富,他命令反坦克小组携带反坦克枪占据楼顶,迫击炮也架了上去,专打试图接近大楼的德军坦克和装甲车,然后在三个方向上的窗口都布置了机枪。同时还打穿了地下室与楼层之间的地板,从而使苏军士兵可以迅速而隐蔽地转移射击位置,另外,还挖了一条通往伏尔加河西岸峭壁的一道交通壕,随时可以进行联络和补给。西岸的苏军不断通过交通壕运来弹药和给养,而东岸树林里苏军的重炮、高射炮则能够及时提供火力支援,而没有作战能力的十多个平民则充当了辎重员和通讯员的角色,使这23个战斗兵的战斗效能能够发挥到了极致。
也许有人会疑惑德军有以精准投弹闻名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发动几次点对点的投弹将整栋楼炸垮不就行了。
早在德军进攻的一刻起,苏军便制定了“和稀泥”战术,即让苏军和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完全相互搅到一起。因此德国空军担心误伤友军,不敢贸然进行轰炸。加上伏尔加河对岸密集的的防空火力,斯图卡轰炸机不太敢过分接近伏尔加河。
而且德国陆军也不愿炸毁这座“制高点”,巷战的核心点在没有gps的年代即为争夺“制高点”,用“制高点”带来的视线,对敌人进行近距离的火力输出。因而斯大林格勒仅存未塌的建筑成为了交战双方都想要的“金娃娃”,所以对于进攻的德军来说,一座完整的巴甫洛夫大楼的价值远高于一座废墟。这也是德军自始至终都不愿呼叫空军对大楼进行彻底的轰炸,或者是自己抬榴弹炮来将其轰平的重要原因。
德军想要夺取大楼,可当德军坦克在掩护步兵冲到楼下时,必然遭到楼顶反坦克枪和迫击炮的打击,坦克的顶部装甲有比较薄弱,容易中招。而由于距离太近受仰角所限,坦克炮还没办法对楼顶进行直瞄射击,所以几次进攻行动都被瓦解。即便少数几次德军步兵冲入大楼后,由于不了解巴甫洛夫们的防御设计(有点地道战的意思),很快会被苏军集中兵力和火力逐退。
加上巴甫洛夫大楼并非孤军奋战,其所在的第42近卫步兵团残余部队,仍然控制着周围包括面粉厂大楼在内的几座建筑,随时可以对“巴甫洛夫大楼”进行支援,第7连连长也多次通过地道前来指挥,所以德军的进攻不仅仅是针对一座楼房的,而是一整片的防御支撑点。
最关键的还是德军在巷战中不敢展开太多的兵力发动进攻,每次都是连、排级规模,而不是大家想象那样以一个师对付20多人。这个道理很简单,面对东岸苏军的炮群和楼房里的火力点,大规模的步兵冲锋很容易遭到炮火覆盖和机枪扫射,那就是无谓的送人头了。所以实际上,大楼的争夺每次都是分队级战斗,也是巷战中最常见的攻防方式。
就这样整整58天后苏军仍然牢牢地控制着它,巴甫洛夫大楼成为德军企图占领斯大林格勒全城碰到的最硬一颗钉子。战至11月下旬,苏军已经开始进行大反攻,德军被迫收缩兵力组织防御,巴甫洛夫大楼保卫战宣告胜利结束。至此巴甫洛夫大楼实现了抵抗德军时间超过整个法国的“乳法”成就。
而如今的斯大林格勒城乃至周围几十公里范围内的苏军炮兵阵地,不管是高射炮还是榴弹炮、加农炮;只要稍具规模的炮兵阵地都没能逃过德国空军的狂轰乱炸,即便有那么几处侥幸幸存下来,面对盘旋在天上虎视眈眈的轰炸机群,也不敢贸然开火,只能憋屈的当缩头乌龟。
当这支光复军排抵近巴甫洛夫大楼附近时发现这栋大楼已经被己方三面包围起来,不过却是围而不攻。
德军排长菲舍尔找上另一个德军排长。“怎么回事?怎么不进攻啊?”
另一个德军排长随口回道。“里面的苏军很顽强,我们冲了好几次都被打退了。已经请示上级摧毁这栋楼,正等上头批准呢。”
“有这么难么?”菲舍尔拿着望远镜观察那栋大楼。“这么好的制高点,摧毁了有点可惜了。”一旦夺下这里,那周围一公里范围内尽收眼底。
“虽说不是呢。”
等了好一会,上头才传来消息,同意摧毁这栋大楼,并派遣了五架斯图卡轰炸机摧毁这栋大楼。
虽然菲舍尔觉得可惜,可上头都决定了,他这个小小的排长自然也没什么好说的,回到自己的排级。“大家都隐蔽,那栋大楼马上就要被炸了。”一旦斯图卡轰炸机投掷炸弹,那肯定是各种砖瓦碎片四溅,没有死在敌人的枪口下,却被这些碎片击倒,那才叫倒霉呢。
众人纷纷找地方隐蔽起来,有的人躲进附近的弹坑,有的人躲在废墟后面,有些人则蹲在突击炮的另一侧。
第七百八十八章 德苏战争(87)
虽然攻陷斯摩棱斯克确实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可麻烦也随之而来。越往前推进,德军的补给线越来越长,苏军的补给线越来越短。
第一个麻烦便是德军要面对越发糟糕的路况。首先就是苏联铁路标准与国际标准轨距不一样这么一个老问题。
国际标准轨距是1435,而苏联的轨距是1520毫米宽轨。
至于苏联人为何要特立独行的使用宽轨铁路,这就要从沙俄时期说起了。俄国使用,或者更准确的说借鉴的是英国轨道标准,其实当时的英国轨道标准基本就是世界标准了。英国轨道标准有两种,一种是1524的宽轨,一种是1435的标准轨。由于俄国一马平川,俄国人害怕欧洲其他国家利用铁路长驱直入,就在英国1524宽轨基础上修改了下,修成了1520轨道。俄国的宽轨传统就这样传了下来,苏联继承了俄国的铁路系统,如果重新铺设新的铁路的话,将会花费非常高的价格,这样使得苏联人从安全还是省钱的角度,只能接着宽轨继续建造了。
现在德军想让己方的火车直达前线运送物资,那只能重修这些铁路。这轨距可不是只需要把一侧的轨道向内调一点就搞定的事情,轨距不同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地理环境,另一方面就是为了给敌方制造障碍。要是这么简单容易,那就不是障碍了。轨枕、轨距杆、道岔组、道岔拉杆、电务器材等等一系列的设备都需要改动,简直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且苏联大部分地段铁路依旧是几十年前的水准,大部分铁路除哈尔科夫到莫斯科都建筑在松软的沙土地基上,而且枕木也是较为松软的松木,而不是更结实更适合铁路铺设的木材。德国标准的铁路承载力标准是49公斤每米,苏联的是38公斤每米;德国铁路每公里布设1600根枕木,苏联是1440根,德国人固定铁轨用螺钉加垫圈,苏联人直接使用一次性钉入的长钉。
为此雅尼克干脆决定将苏军的铁路全部扒了,重修德国标准的铁路。虽然这是个不小的工程,不过趁现在还能随意使唤那些战俘的机会,尽可能的搞定这些大工程,也算是值得。
插一句,我最近在用的app, \app \ 安卓苹果手机都支持!
第二个麻烦是除了修建铁路之外他们还要肃清后方的游击队、抵抗者、亲苏平民。这些人会想尽办法破坏德军的运输系统,袭击运输队,炸掉桥梁,毁掉铁路。在原时空的列宁格勒保卫战期间,奥尔沙机务段的一支游击队就破坏了93列军用列车、118台机车以及大量货车。莫斯科铁道学院的一名大学生帕夫洛夫率领一支游击队,在19411943年期间颠覆了128列德军军用列车。
结果这些游击队的活动把德军后勤补给搞得焦头烂额。原时空的苏德战场上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每天最少需要补给75列物资,但实际上最多只有40列,最少时仅25列,北方集团军群每天需要30列,实际仅有10列。随着战争的拖延,德军前线的物资供应日趋紧张。
好在雅尼克运用后世的各种经验来消灭这些破坏分子,可以说是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前方的铁路重建工程也是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一处铁路施工工地上,凄厉的哨声响起,德国工程师巴拉克从驾驶室里跳了下来,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这天气是越来越热了。”他驾驶的是一台吊车,负责把一根根的铁轨摆在施工铁路段附近。因为发动机的热量传递和阳光的照晒,驾驶室仿佛像个闷笼一般闷热无比。现在是连家庭空调都没有普及的年代,他驾驶室里自然也不可能配备空调设施。只有一个小功率的小风扇,而那东西吹出来的风还是热的。
不过巴拉克很满意现在的工作,比起在前线流血牺牲的战士们,作为一名铁路工程兵,他已经算是相当幸福了。几乎没有什么生命危险,加上他们是技术兵种,待遇也不错。
悠然的点起一根烟,巴拉克跟同事聊起天来。确实是同事,比起在前线并肩战斗,生死与共的战士们,他们这些工程师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同事。毕竟他们每天都是在一起工作,而不是冒险在一起战斗。“看来又得等一会。”工程停下来,肯定是前方的铁路被苏联人破坏了。他们已经对此见怪不怪,苏联人撤退的时候每隔一段距离,就会炸毁一段铁路。前方得把炸出来的大坑填埋,才能继续前进。
“巴拉克,几点了?他们该来了吧?”同事的目光频频望向远处的天空,不光是他,周围大部分人都望向同一个地方。巴拉克拿出怀表看了一眼,回道。“差不多该来了。”
“来了,来了!”这时不知道谁先喊了一声,周围突然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只见远方的天空出现了十几个黑点,它们的身形渐渐放大,发动机轰鸣声也越发响亮。那是十几架斯图卡俯冲轰炸机。
在一旁警戒的德军士兵掏出一枚烟雾弹,拉开保险栓,丢在远处的空地上。远处也有人陆续扔出烟雾弹。随着烟雾弹冒出滚滚浓烟,这些斯图卡分散开来,开始俯冲而下。虽然拆掉了蜂鸣器,可高速俯冲的轰炸机依旧发出与空气摩擦的嗡嗡声。
离地面600多米的时候斯图卡投下了腹部挂载的“炸弹”,开始缓慢爬升。那枚疾速坠下的“炸弹”在离地面一百多米的时候弹出个降落伞,在空中猛地一顿,不过依旧重重的砸在了烟雾弹附近。
早已拿出自己的饭盒等待着的巴拉克与众人一拥而上,跑过去往饭盒里倒出里面的液体,一口喝了一大半。这是一桶黑啤酒,高空飞行让这些黑啤酒的温度降到了十度以下。冰凉的液体顺着喉咙滑到胃里,浑身上下的毛孔都要舒张开来,体内的燥热顿时烟消云散。
“痛快!”巴拉克猛地打了个冷颤,这算是每天最惬意爽快的时刻了。
第七百八十九章 德苏战争(88)
随着凄厉的蜂鸣声,一架接一架斯图卡轰炸机俯冲而下,将一枚枚重磅炸弹投向那栋“巴甫洛夫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