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幻想言情 穿越成皇储

穿越成皇储 第361章

穿越成皇储 回龙峰 5165 2021-05-12 14:20

  使用表面渗碳硬化装甲还有一个缺陷就是在装甲硬度强化的同时其装甲韧性大大降低,通俗说就是变脆尤其是44年后期,许多装甲工艺下降的德国的坦克不是被盟国的火力击穿而是装甲大面积崩裂。有记录显示,一辆虎王的首上装甲被su152命中以后便崩裂了,但是并没有击穿,也就是这个原因。

   此外表面硬化处理工艺也相当繁琐,这并不是什么简单的淬火,所谓渗碳就是在已经成型的钢板表面上经过低温回火、一次加热淬火、高温渗碳回火、二次淬火冷处理等等工序,可谓费时费力。而且还对钢材有要求,所使用的钢板是低碳钢板碳含量低于025,已经有了足够的碳也就不能再做渗碳淬火了。

   好在这一次雅尼克发掘整合了欧洲各国的资源,稀有资源虽然依旧稀有,不过还是能满足德军的军工需求。德国的装甲也终于走上了掺杂镍、铬、钼等稀有金属的合金钢道路。

   不过雅尼克并不满足此,继续提高钢铁冶炼技术,通过真空冶炼、电渣重熔等等,使钢装甲中的硫、磷等杂质降至001以下,钢装甲的抗弹性更上一层楼。

   在他的指引下,科研部门已经研发出了铝合金装甲和陶瓷复合装甲。

   用同等重量的铝合金和钢装甲来作对比,铝合金防穿甲弹的效果略差些,但防破甲弹的效果要优于钢装甲,再加上铝合金的刚度较高,可以省去加强筋、横梁等结构件,从而使整车的重量减轻。因此,铝合金装甲广泛用作轻型装甲车辆的主装甲。

   至于陶瓷复合装甲,它的结构奶油夹心饼干差不多。面板层是硬度很高的合金钢,底版层是韧性很强的合金钢,中间一层由许多陶瓷小球组成,圆球间的空隙里,填充了玻璃纤维增强树脂。

   这样,当一颗来势汹汹的穿甲弹穿过“夹心饼干”的层面时,弹头已经变钝,还消耗了大量能量。接着,中间层更强硬的陶瓷球又分解消散了弹头的主要冲击了,最后,失去极大部分能量的穿甲弹撞到高韧度的内层底版上时,已经没有什么穿甲能力。

  第五百三十二章 装甲(2)

   德国工程师们在研究铝合金装甲时还顺带捣鼓出了铬镍锰超硬铝合金。

   可能很多人对此陌生,这种铝合金是二战零式战斗机的设计成功的关键因素。当时倭国的住友金属公司研制成功了名为esd的超硬铝合金,为了保密,称之为“50岚金属”,这就是铬镍锰超硬铝合金。其强度甚至比钢还硬,而重量只有钢的几分之一,从而可以大大减轻整个飞机重量。

   零式战斗机设计师一味追求灵活的操控性,不只是在非关键部位大量使用这种材料,甚至在机翼以及飞机主构架上都大量使用了镁铝合金。同时为了达到进一步减重的目的,在设计建造的过程中不仅取消了欧美战斗机设计中决不可缺的驾驶舱、油箱、发动机等部位的飞机装甲,甚至采用了在主构架铝材上钻孔的方式达到进一步降低飞机自重的变态方式。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零式的飞机重量减少到了不可思议的水平,从而在发动机性能并不出众的情况下,获得了优异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单位推重比,转弯半径,爬升速率都大大超过了美式的野猫、恶妇等战斗机。

   但是由此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惨重的:整机结构脆弱,一旦进入俯冲状态要付出相当大的人力才能改出。发动机的转动扭矩使得零式左转弯非常灵活,右转就显得相对笨拙。同时最致命的是由于没有装甲的保护,一旦被击中要害部位,如飞机座舱,飞行员当场就毙命,击中发动机或者油箱,由于镁铝合金中镁易燃的特性,很快就会出现机械故障,起火燃烧,可以说一点就着。所以被称为空中打火机实在是名副其实。

   雅尼克命令量产这款铝合金。当然,他不会犯同样的错误,铬镍锰超硬铝合金只能用在机体非关键部位,可即使如此也能大大提高战斗机的性能,如机动性和航程会提高一大截。

   “殿下,这是按照您的要求研制的附加装甲。”陪同的小阿尔弗雷德指着一块方方正正的,看起来挺厚实的“砖头”介绍道。

   二战中,破甲弹的兴起使得坦克又要面对一个新的敌人,德国在1942年开始为己方坦克安装附加装甲,在车体侧面和炮塔上增加了58毫米装甲护板。炮塔上增加的环形硬化装甲进一步加强了炮塔侧后面的防御力。同时德国的装甲兵们也没闲着,也想出了很多“土”办法来增强自己所使用的装甲车辆的防护能力。首先他们是在坦克上挂装备用履带,甚至是缴获的敌方履带。由锰钢制造的坦克履带有极高的硬度,并且因为履带形状多棱角,极容易使敌攻击的穿甲弹发生跳弹,等于给坦克增加了近20毫米的装甲。还有的坦克兵将备用的负重轮从后部拆下来使用钢丝悬挂在车体正面和炮塔侧面,用以提高侧后方的防护水平。

   就在德国坦克兵匆匆忙忙的给自己的坦克安装附加装甲的时候,美国的坦克兵除了也在坦克上挂载履带以外,还把装满黄沙的麻袋,水桶,原木,甚至还有的坦克兵将铁丝网和汽车轮胎都挂在自己的坦克外面,把坦克打扮的就像逃离家园的难民一样。其实这么折腾只有一个目的,使聚能装药战斗部提前起爆,利用空隙对射流产生分散,大大降低聚能装药战斗部的穿透力。

   穿甲弹和破甲弹自然都是为了射穿坦克装甲,区别在于撕开装甲的方法和原理不一样。

   穿甲弹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依靠弹头的动能暴力强行撕开装甲,弹头越尖,硬度越大,速度越快,破开坦克装甲的几率也就越大。其特点为初速快,射击精度高。

   破甲弹的技术含量稍高一点,其破甲的原理应用了门罗效应,也称聚能效应,即炸药爆炸后,起爆炸产物在高温高压下基本是沿炸药表面的法线方向向外飞散的。

   对于美军和苏军而言,到了战争后期,德军反坦克火箭筒对坦克部队造成的威胁远远大于数量越来越少的德国坦克。防御破甲弹就成了当务之急。不过破甲弹的上述原理既赋予了其便捷性、廉价性的特点,也存在一个弱点。

   如果弹头没有接触到坦克装甲提前爆炸,那么射流的威力就将大为减弱。美国坦克挂在车外的沙包,就起到了“间隔装甲“的作用,让破甲弹头提前引爆。而沙包内的沙子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减弱射流的力量。当其真正接触到坦克主装甲时,穿透力就已经大打折扣了。

   二战的t34上焊接钢架,然后把缴获的钢丝网或者薄钢板焊上去。后世的美军斯特瑞克装甲车,则有制式的防破甲弹钢架,被形象地称为“鸟笼“。

   而雅尼克仿造的是后世t72b的复合装甲,这款复合装甲设计非常有趣,以极低的成本获得了非常不错的防护能力。

   t72b的炮塔铸造时会在正面装甲两侧预留放置复合装甲的凹槽,凹槽内安装有层层叠叠的膨胀装甲,每层装甲都由一块耐火橡胶,一块钢板和一张铝合金薄片组成。其防护原理是,让来袭炮弹在不同密度的夹层中反复穿梭,以达到削弱动能的目的,同时穿甲弹击中这层装甲后,耐火橡胶发生褶皱,带动铝合金薄片,对穿甲弹弹芯进行横向切割。

   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就是,耐火橡胶像一块桌布,铝合金薄片就像桌布上放着的一把刀。一旦桌布被扯动发生褶皱,桌布上的刀自然也就会跟随桌布移动,以达到横向切断穿甲弹弹芯的目的。

   这种装甲的防护能力优良,而且材料价格低廉,制造成本也不高,正是此时的德国所需要的。反观乔巴姆装甲和美国的贫铀装甲为例,乔巴姆装甲的夹层包括尼龙、陶瓷、钛合金,聚合物等,制造成本高昂;美国的贫铀装甲采用贫铀合金制造,造价不菲而且重量极高。先不说此时的技术造不出这些装甲,就算能造,雅尼克也不会大规模采用这种昂贵的装甲。

   雅尼克拿起那块附加装甲掂了掂,大概有20来斤。“坦克车身上挂满这种装甲,应该挺重的吧,会不会影响机动性”

   小阿尔弗雷德恭声道。“请殿下放心,我们的坦克发动机马力很充足,这点重量不会影响到坦克的机动性。”

  第五百三十三章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整合了欧洲,尤其是欧元的发行坑了美国和加拿大的外汇,查封欧洲所有美国企业,冻结资金让德国的钱袋都快撑爆了。

   雅尼克也终于可以敞开了手脚往军备研发上砸钱,大把大把的钱砸下去果真是立竿见影,各种新成果可谓是喷涌而出。

   比如坦克的新型穿甲弹。

   穿甲弹早在十九世纪便已在战场厮杀。当时,它主要对付装甲战船,用得还不普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面世,装甲弹才风风火火冲进战场,其性能也有了很大改进。这期间装甲弹是一种适口径穿甲弹,即穿甲主体的直径与穿甲弹弹体的口径相同。

   根据头部形状的不同,普通穿甲弹又可以分为尖头穿甲弹、钝头穿甲弹和披帽穿甲弹。

   尖头穿甲弹的弹头外形为简单的尖锥状流线型,但随着射击距离的增加,简单的流线型并不能保证弹头的射击精度且尖头穿甲弹侵彻装甲时头部阻力较小,对硬度较低的韧性装甲有较高的穿甲能力,但侵彻硬度较高的装甲时,头部易破碎,对倾斜的装甲易跳飞。

   钝头穿甲弹则规避了这个缺点。由于钝头穿甲弹碰击装甲时,接触面积大,弹头部不易破碎,而且改善了着靶时的受力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跳弹。钝头部便于破坏装甲表面,易产生剪切冲塞破坏。因此,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高速倾斜碰撞的情况下,钝头穿甲弹穿甲能力高于尖头穿甲弹,可用来对付硬度较高的均质装甲和非均质装甲。

   披帽穿甲弹的结构特点是在尖锐的头部钎焊了钝形披帽。披帽的作用是尽可能避免倾斜穿甲时产生跳弹和保护弹头部在碰击目标时不破碎。披帽较弹体的硬度低而韧性好,为了便于开坑,披帽顶端采用表面淬火,以提高硬度。碰击装甲时,通过披帽传到弹体头部的应力大为减小,从而保护了弹头部。

   碰击时披帽和装甲表面被破坏,而尖头弹体本身受较小的阻力继续侵彻,且在倾斜碰击时不易跳飞。因此,穿甲能力得到提高。

   除了以上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普通的穿甲弹,比如半穿甲弹,又称为穿甲爆破弹,其结构特点是有较大的药室,装填炸药量较多,利用穿甲弹本身的动能使战斗部钻入目标内部再爆炸,靠冲击波、破片和射弹破坏目标。

   虽然此时德国装备的钨芯穿甲弹已经能摧毁所有现役的坦克,可雅尼克并不满足,他需要在射程和威力上做到绝对碾压敌人的先进武器。敌人还未靠近,就被我方打的满地找牙,想想都爽歪歪。

   原时空二战中后期,披着厚实装甲的重型坦克杀上战场,所谓“有矛就必有盾,有盾必有矛”,没多久便出现了次口径穿甲弹,即穿甲主体的直径小于弹径的穿甲弹。这种次口径穿甲弹的弹体内,有一个用硬质合金制成的弹芯。由于穿甲弹是依靠弹丸的动能来穿透装甲的,因而当弹丸以高速撞击装甲时,强度高而直径细小的弹芯就能把大部分能量集中在装甲的很小面积上,从而一举把“乌龟壳”穿透。

   次口径穿甲弹按外形可分为线轴形和流线型两种。线轴形结构是把弹体的上、下定心部之间的金属部分尽量挖去,使弹体形如线轴,目的在于减轻弹重,在近距离上能显示穿甲能力较高的优点,但远距离时速度衰减很快。流线型结构的弹形较好,但比动能受到限制。

   为了对付更厚的装甲同时又能克服次口径穿甲弹存在的缺陷,又出现了脱壳穿甲弹。脱壳穿甲弹由飞行部分和脱落部分组成。这种炮弹初膛之后就会把用于气密的部分抛除,只留下细长的次口径炮弹。

   虽然后世发射脱壳穿甲弹的大都是大口径滑膛炮对于脱壳穿甲弹来说,膛线不仅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会拖累炮弹的稳定,并带来不必要的阻力,不过固执的英国人抱着他们的线膛炮不放,愣是研究出了线膛炮发射脱壳穿甲弹的方法。

   他们给脱壳穿甲弹装上了弹翼,四片弹翼成十字形排列在炮弹尾部。当炮弹初膛的时候,其巨大的动能会有一部分被转化成角动能,使得这种炮弹即便是使用滑膛炮发射,也能自旋获得稳定。如此设计的炮弹被称之为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在后世,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成为了各国坦克最主要的装备之一,完全取代了传统穿甲弹的地位,成了坦克使用的坦克杀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