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林科夫忧心忡忡的问向朱可夫。“朱可夫同志,现在该怎么办?”
朱可夫有些绝望的叹了口气。“还能怎么办?莫斯科只能孤军奋战了。”
“那我们还有胜算吗?”
朱可夫甚是诧异的看了他一眼,似乎奇怪他怎么能问出这么愚蠢的问题。“胜算?除非圣母玛利亚降临解救我们。”说完径直离开返回前线指挥部。
“……”马林科夫的脸色变得有些惨白,虽然心中早有预料,可听到这位莫斯科防卫司令亲口说出,他还是有些绝望,看来这次他们真的是死定了!
搞笑的是他们收到的第二份电报是西伯利亚某些人拼死发出的警告,却被斯大林等人当做是这些叛徒混淆视听的拙劣手段。
不过这个小插曲并没有影响大局,毕竟西伯利亚叛变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只是斯大林等人还不知道贝利亚是其中主谋之一而已。
而就在当天晚上,西伯利亚高层发表广播,宣布西伯利亚脱离苏联及斯大林的统治,而新组建的临时政府名单里赫然有拉夫连季巴夫洛维奇贝利亚的名字。
刚缓过神来的斯大林听到广播后猛地喷出一口黑血,直接晕厥过去。这可把医生们吓得不轻,忙活了好半天才让斯大林同志苏醒过来。
而斯大林清醒后的第一句便是把贝利亚的家人、亲属统统抓起来,就地枪决!
马林科夫哪干过这些事,毕竟这种事以前都是贝利亚操手的,他只能联系内务部副部长谢尔盖尼基福罗维奇克鲁格洛夫,让他处理这件事。
克鲁格洛夫自然不敢耽搁,立刻带人前往贝利亚的住处,却发现早已人去楼空。
“这该死的叛徒!”克鲁格洛夫狠狠的咒骂了一声,只能无奈的向马林科夫如实汇报。
而马林科夫也只能向斯大林同志汇报这件事。“斯大林同志,叛徒贝利亚明显早有预谋,他的家人早已不知去向。”
“这该死的混蛋,枉我那么信任他!”斯大林咬牙切齿的咒骂着,仿佛贝利亚站在跟前,会毫不犹豫的将其生吞活剥一般。
等到广播里的西伯利亚临时政府发表完一些新的政策和规章后,贝利亚开始大肆抨击斯大林。
他给斯大林列出了十条重罪,第一条便是“丧心病狂的残害优秀的革命同志”。
例如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他原是仅次于列宁的二号人物。列宁去世后,在激烈的夺权斗争中斯大林大获全胜。他所有对手几乎都被判处死刑,只有托洛茨基活了下来,却被驱逐出境。托洛茨基辗转土耳其、法国、挪威,皆不能安身,最后到了远离莫斯科的墨西哥。
可即使托洛茨基流亡国外,斯大林也无法释然。对于斯大林来讲,托洛茨基确实是“危险”的,这个天资极其聪颖的革命家、思想家。选择了斗争到底。从他50岁流亡国外开始,到61岁被刺身亡为止,托洛茨基都不停地写作,评论、出版、发表。所以斯大林屡派杀手,直到将他刺死才罢休。
谢尔盖米罗诺维奇基洛夫,又名科斯特里科夫,他是一位深受众望的国家领导人。在第十七次大会上,参加领导机关选举的1225名代表中,投票反对基洛夫的只有三人,而反对斯大林的却将近300人。这很能说明问题。据阿伊米高扬后来回忆说,在有人耍了政治小动作之后,反对斯大林的票数才同基洛夫的一样,即“保留”三票,其余的选票予以销毁。可见基洛夫差一点便是苏联的“接班人”了。
1934年12月1日傍晚,基洛夫来到斯莫尔尼宫。令人费解的是,基洛夫作为准“接班人”,原本有23名警卫随同,但最后只有基洛夫孤身一人前往办公室,就连贴身警卫鲍里索夫都未紧跟在其身旁。当基洛夫走到办公室门口时,隐藏在角落里的凶手突然冲出朝基洛夫开枪,致使其当场死亡。当列宁格勒地方局长闻讯赶来之际,竟被陌生的警卫挡在门外,直到医生确认基洛夫死亡后才被允许进入。
而凶手尼古拉耶夫当场被捕。他曾因企图行刺基洛夫被捕,但在基洛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释放。凶手是如何钻进防守严密的斯莫尔尼宫的,又是怎样确定基洛夫的办公室的?这一切成了未解之谜。(赫鲁晓夫上台后,重新启动了对基洛夫案件的调查,但最终结果还是扑朔迷离。尽管赫鲁晓夫在秘密报告中隐晦地提及基洛夫案件或许与斯大林有关,但没有证据一切都是空谈。)
基洛夫的死亡为斯大林进行“大清洗”活动提供了借口。在内务部帮凶叶若夫等人的炮制下,一份精心拼凑的“嫌疑人”名单新鲜出炉,大批的苏联高级干部纷纷被逮捕。随后,“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反革命集团”也在各大报刊上涌现,其目的不言而喻,屎盆子是一定要扣在斯大林反对者身上的,哪怕没有证据。
其中格里戈里季诺维也夫是俄国工人运动和布什尔维克早期著名的活动家和领导人,某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一任主席。1926年7月,他被指责和托洛茨基结成了“反D联盟”而被开除出政治局和某产国际,翌年10月被开除出某籍。1934年12月,因涉嫌“参与D的领袖基洛夫被暗杀事件”而被捕,被判10年徒刑。1936年8月法院再次审理这个案件,结果以“卖身投靠间谍机关”,“建立恐怖组织暗杀基洛夫和其他苏维埃领导人”的罪名跟加米涅夫一块被枪决。
因为被斯大林残害的同志太多,贝利亚整整花了三个小时才将“被害人”名单念完(其中还详述被害经过),而这还都是那些有头有脸的大人物。
第九百三十八章 西伯利亚(4)
“西伯利亚也叛变了?!”
华盛顿的高层也得知这个消息,不禁大吃一惊。先是远东,这回是西伯利亚,如今莫斯科真成了孤零零的孤家寡人。
“这个贝利亚不是斯大林的头号心腹吗?他怎么还带头背叛斯大林?”头号心腹就这么变成了头号叛徒,简直让人猝不及防啊!
“那家伙肯定是觉得苏联没希望了,给自己找后路了呗。说不定很早之前就跟德国人勾搭上了。他又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没必要大惊小怪。”至于贝利亚所说的“斯大林的十大罪状”,他们并不是很关心,毕竟这种时候别说是十大罪证了,就算是百大千大又能怎么样?,之前那些叛逃的苏联元帅已经往斯大林身上扣了不少帽子,泼了不少脏水,说不定斯大林早就免疫了。
“如此一来,莫斯科岂不是雪上加霜?那些武器装备、部队不用多说,莫斯科的粮食恐怕也不够吃。”
战争爆发后苏联陆续丢掉了白俄罗斯、乌克兰等粮食产地,粮食方面几乎全靠西伯利亚。
早在1604年,以沙俄在额尔齐斯河沿岸建立托木斯克要塞为标志,沙俄完成了对整个西伯利亚的占领。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开发,西伯利亚地区的农业、畜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西伯利亚铁路的修建和大量移民的到来,前者拓宽了该地农牧业的销售渠道,后者则为西伯利亚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使得该地的农业发展更为迅速。
1917年之前,西伯利亚粮食的产量已经达到了全俄国的17,西伯利亚的肉制品、谷物、奶油等产品产量提升很快,开始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国外。
这仅仅是在粮食方面的贡献,在畜牧业方面,广阔的西西伯利亚大平原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得西伯利亚人均牲畜的占有量超过了俄罗斯全国的平均水平,该地出产的肉类和奶油,是全世界生产黄油质量最好的地方之一。
如今西伯利亚叛变了,今后一粒粮食都不会再运往莫斯科。
而此时莫斯科的军民数量直逼一千万,这么多张嘴需要吃饭,按一人一天一公斤食物,一天就要消耗10000吨食物,莫斯科储备的粮食够吃多久?德国人甚至都不用进攻,困他个一年半载就能让莫斯科崩溃。
不过德国人也应该没耐心等一年半载,再过一个多月,等到气温开始回升的时候,他们就会发动总攻,那将是关乎苏德两国命运的终极决战;当然,到了如今这一步,也没什么人看好苏联,包括美国。如果美国没有参与这场战争的话,拉斯维加斯那些赌场说不定会开设赌局,赌莫斯科能坚持几天。
苏联的灭亡是板上钉钉的事,美国人也不奢望苏联能打败德国并反攻欧洲,只希望苏联能狠狠的重创一下德军,给美国争取更多的时间。
“总统先生,海岸线雷达站发现德军轰炸机群,数量超过500架。”这时秘书匆匆走进来汇报道。
“……”众人的脸色有些难看,不过也没有惊讶或震惊。
因为这已经是德军第五次超过500架规模的轰炸。前四次德军将波特兰、底特律、费城、波士顿等四座城市炸成了废墟,准确的说是烧成了废墟。更可怕的是德军似乎加快了这种高空轰炸机的生产速度,每次轰炸都会增加几十架数量。过不了多久德国人恐怕就能凑齐1000架,来个名副其实的千机大轰炸了。
“这些该死的混蛋!”除了咒骂之外他们依旧对此束手无策。
“这样下去德国人会摧毁我们所有城市的!就不能想想办法?!”杜鲁门副总统都快抓狂了,恨不得上前揪住阿诺德司令的衣领,让他立刻想出解决之法。
阿诺德司令却只能无奈的叹气。
办法不是没有,这些轰炸机大部分都是ME-264D型高空轰炸机(还有数量不多的B-36),己方的150MM高射炮能对付它们,不过前文也说过这种超大口径高射炮的生产难度高,一天生产两门是极限速度。
用这种可怜的产量怎么可能保卫每一座城市?即便他们能预判德军下一个轰炸目标,在城市外部署一处或两处高射炮阵地,可以德国人的情报能力,肯定能拿到详细的部署地图,从而绕开这些高射炮阵地,突进城市投掷炸弹。就算实在绕不开,他们也可以换个目标继续轰炸,毕竟美国又不是只有一两座城市。
至于高空战斗机,在德军的高空战斗机面前XP-67高空战斗机简直就是不堪一击,阿诺德司令干脆停止生产了这款战斗机。
在众人郁闷的叹气声中,德军轰炸机编队飞临纽黑文,投下了三千多吨燃烧弹,扬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