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掉崇祯面前 第231章
“打土豪、贪官所得。”蓝天保听了,立刻便回答道,“也是因为这样,袁时中手下对他都忠心地很,很多人愿意为他拼命。但是,普通百姓的负担太大,也同样让小袁营不堪重负,举步维艰。”
本来张明伟还想问下,小袁营是不是像史书上记载,对百姓秋毫无犯,甚至还发路费的,被百姓称之为佛兵。可此时一听,却不用再问,应该是差不离了。
这样的反贼,其实才能称之为起义军,在这明末,还真是异数。或许也是不够狠吧,斗不过李自成他们。
说真的,张明伟还真有点感慨,便又开始问一些有关小袁营的细节方面。
………………
而与此同时,在紫禁城内,崇祯皇帝担心局势,正在发愁。
如今眼下的局势,李自成所部已经是第三次在攻打开封,按照先生所说,这一次是会被李自成攻陷的。而原本历史上所没有的,左良玉所部形同叛逆,威胁朝廷之举,如今更是成为了一大威胁。
小袁营能招降的话,朝廷就具有优势,而小袁营不能招降并真正为朝廷所用的话,中原必定会被李自成所部攻占,河北山东等地很可能成为左良玉所部的地盘,而小袁营已经北上,必定危及河北,京畿之地。搞不好的话,很可能以后朝廷的诏令都出不了京师,京畿之地将是烽火连天。这种情况下,如果建虏再掺和一脚……
想到这里,他都不敢再想下去了。
正在这时,内侍来报,说兵部尚书闵洪学求见。
崇祯皇帝在云台召见了闵洪学,听到他奏道:“陛下,微臣想了好久,如今之计,怕是只能调长城防线的兵马南下,迅速平定或者击溃小袁营,唯有如此才是破解当下局势之策!”
长城防线的兵马,是辽东军民内撤组成。这些辽东军民,都是军户来的,有军队的底子在。原本是利用长城防御关外建虏。如果野战的话,恐怕必须要训练之后才可以。但是,对付由百姓组成的流贼,应该还是有优势的。
闵洪学回去之后想了好久,衡量了好久,只想出了这么一个应付的办法。
崇祯皇帝听了,有点犹豫地说道:“可据山永巡抚所奏,如今长城防线尚要月余才能完工,且他们要防备关外建虏侵关,如果撤兵南下,万一建虏入关怎么办?”
“陛下,松锦之战才过,建虏也须休养生息,微臣以为,短期内该是不会入关。”闵洪学表情严肃地说道,“如果能在短期内用最快时间击溃这股流贼,便立刻北返,如此便能两边兼顾。”
“可是,要是不能在短期内击溃这股流贼呢?”崇祯皇帝听了,反问道,“万一建虏入关,那祸害岂不是更大?”
听到这话,也是闵洪学最担心的。一时之间,现场都安静了下来。
这个事情,真是难办啊!
第210章.210 朕之福星
崇祯皇帝见此,便还是无奈地说道:“那就还是先看看先生那边的招安情况再看吧!”
闵洪学一听,反而摇头道:“陛下,如今小袁营这股流贼的兵锋正盛,能真正招安的可能性,恐怕比建虏入关还要小。为稳重之举,微臣以为还是要两手准备的好!”
其实言外之意,就是说真正招安那股流贼的可能性非常小,还是不要指望的好。
崇祯皇帝倒比闵洪学要更多一点信心,毕竟他听张明伟说过有关小袁营的事情。但是,闵洪学说得也不是没有道理。
招安这个事情,现在一点眉目都没有,如果就只是寄希望于此的话,万一招安不成,那就真得是非常被动了。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便有点意动了。
一直看着他的闵洪学见此,便立刻向他奏道:“陛下,不如去旨山永巡抚,让他先准备兵马,如此万一招安不成,也不至于措手不及。虽然会耽搁蓟镇一线的防务,可微臣还是觉得有必要的。”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考虑了好长一会之后,便最终点点头,正要说话时,却听到内侍奏报道:“陛下,兴国公来了。”
一听这话,崇祯皇帝有点惊讶,先生不是要去忙招安的事情么,怎么这么快就又进宫了,总不可能招安的事情就有眉目了吧?
虽然觉得不可能,他还是立刻传见了。
“托陛下洪福,招安的事情有眉目了!”张明伟一看到崇祯皇帝,便笑着奏道。
“……”崇祯皇帝听得哑然,想什么来什么,这是真的么?
闵洪学听了,却是眉头一皱,便开口提醒道:“国公年轻,这招安之事可是涉及军国大事,稍有不慎,后果便是很严重,非其他事情可比。”
他已经是七十多的人了,宦海浮沉,却也没见过朝堂上有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当然,皇帝除外。
起复之后,和张明伟交往也少。虽然有听说张明伟之前的事情,不过那些都不是军国大事。
哪怕当初张明伟领兵剿灭房山县的贼人,那是牛刀杀鸡,和如今这种动辄几十万军队的事情,完全是两码事。
因此在兵事上,张明伟还没有能让他信服的成绩。这年纪又摆在这里,他有足够的理由怀疑张明伟不了解兵事上的严重性,便有了这个提醒。
张明伟听了,倒是点点头,同意闵洪学的说法,然后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小袁营的人来找我了!”
“什么?”崇祯皇帝和闵洪学一听,顿时失声惊讶。他们是万万没有想到,竟然会是这么一个事情。
张明伟一听,便知道自己说得不够具体,便又对崇祯皇帝奏道:“当初我领兵去房山县剿贼的时候,先派了人过去探听消息,因此那次的事情有事半功倍之效。因此,我回来之后就派了府里的一个家丁去投奔李自成所部当密探,以便来日可以用上……”
崇祯皇帝听得点点头,这个事情,他听朱媺娖给她提过。说真的,当初他是听过就忘,觉得哪有这么好的事情,死半路上的可能性更大。
“……我也没想到他在半路上就被小袁营给截了,因为是读书人,谈吐让袁时中折服,当上了小袁营的军师……”
崇祯皇帝听得哑然,竟然运气这么好?
“……然后袁时中和李自成等贼寇合不来,就想去投奔张献忠,结果半路听到了我的名声,便在我那家丁的劝说之下改为北上,并派我那家丁和他的一个堂弟等人到了京师,想来看看有没有被招安的可能……”
边上的闵洪学听得目瞪口呆,竟然还有这等好事,这是不是大明气数未尽?
不过以他的年龄,还有他的经历,在过了最初的震惊之后,回过神来,便明白这完全是国公的功劳。未雨绸缪,果然有了惊人收获!
一想到这,闵洪学又有点吃惊。重新打量着张明伟,好像又发现了国公虽然只有二十多岁,可却有这个年龄段所没有的沉稳!
看来,对于国公,还真得不能以常理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