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掉崇祯面前 第274章
“住口,我李自成岂是这样的人?”李自成一听,当即厉喝道。
宋献策在边上听了,却是附和牛金星,立刻跟着说道:“大将军,牛兄此言甚是!军无二帅,令出不一,乃是大忌。再者说了,问鼎天下宝座,可是只有一个,从来只有平分天下一说,却无平分天下之实!”
这句话,那就是赤裸裸地直指最终目的。
李自成听了,态度明显有变化,至少没有再立刻喝斥!
宋献策见了,便趁热打铁地说道:“此次战事,想必不会很容易。敢问大将军以谁人为前锋,何人打硬仗?之前小袁营来投靠时,以其部为先锋,他便说大将军想害他,离大将军而去。曹操所部,该如何处置?莫非要等到战事焦灼之时,来此一事?大将军,此战关系重大,不能出错啊!”
之前的时候,打朝廷官军很容易,并没有什么难度。因此,李自成所部和罗汝才所部的矛盾并不突出。
可此时,宋献策已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一仗事关重大,肯定不容易,如果打硬仗,双方肯定会闹矛盾,这是其一。
第二,如果打赢的话,皇图霸业有望,那李自成和曹操又该如何相处?不要说什么幼稚的平分天下,因为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李自成听了,低着头,沉默不语,显然是在衡量着什么。
牛金星见此,便立刻又说道:“大将军,当断不断,反受其害啊!”
在场的人中,就他们两人是谋士,因此,一直是他们两人在说话。不过此时,话已经说到这里,作为李自成的人,他们当然期望李自成才是老大,以后当皇帝的,那么他们就是从龙的开国功臣。
因此,他们便也一个个都跟着劝了。一时之间,李自成耳边嗡嗡嗡地,全是劝他早下决心,吞并罗汝才所部。
说实话,李自成有没有这个想法?绝对有!
在当初宋献策刚见他,提出了“十八孩儿当主神器”之时,他就开始憧憬自己有一天能当皇帝了。这个皇帝的宝座,他从未想过要让给别人。
而要当皇帝,手中实力当然是最重要的。之前小袁营来投靠的时候,他当然要让小袁营去打头阵;罗汝才来投靠,自然也是一样,总不能耗他自己的主力。
罗汝才混江湖多年,来投靠李自成,自然也知道要出力。并且一开始的时候,战事强度不大,官军闻风而逃,他便也没有什么抱怨。
可如今,这日子久了,就有点不听话的趋势。听到要打兴国公那支人马,竟然不想去,还想着留在襄阳!
李自成对罗汝才的意见,绝对是有的。但是,他不像手下人,也还是有顾虑的。如果真要下手吞并了罗汝才所部,那么其他义军,很可能就不会再有人来投靠他了。
就目前来说,他并不想这样。
因此,想了很多之后,李自成便有了决断,冷声对他的手下喝道:“此事休要再提,我李自成不是这样的人!”
他这话一出,顿时一大堆人都是失望,不少人还想再劝。
但李自成没有给他们机会,继续冷声喝道:“你们听好了,谁要把这事传出去,我决不轻饶!全都给我滚,整军备战!”
说完之后,他便甩手转入后堂去了。
看到他走了,一众人等,不由得都是失望。唯独宋献策,却是笑而不语。
牛金星一见,便有点来气,冷嘲热讽道:“大将军不听,你还高兴个什么劲,该不会你刚才只是敷衍而已,所以才不在乎?”
其他人听到,纷纷转头看向宋献策,能明显看出,他们都有点不喜他们的这个军师了。
宋献策听了,却是微微一笑道:“诸位休要失望,大将军其实已经应了,只是还缺一个名正言顺的契机而已!”
一听他这话,一众人等不由得有点意外,就想细问,不过宋献策就已经又先说道:“诸位,你们要记住,大将军是义气无双之仁主,断然不会对不起兄弟的。有的时候,不义之名,还是要由我们来背,明白么?”
一听这话,这些听到的人,不由得一个个都是恍然大悟。就像皇帝总是好的,坏的都是奸臣。
于是,他们一个个都明白过来,连忙问宋献策该怎么做。
不过宋献策并没有马上给出答案,只是说先看着等机会。
于是,这些人便心领神会,纷纷先回去整顿兵马再说了。
他们不知道,李自成其实转入后堂之后并没有离去,而是在听墙角。等外面的人都走了之后,就见他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低声自言自语道:“不愧是吾之军师也!”
几日之后,流贼快马四散而出,去往各个地方传令,集结主力兵马,全都往北,往开封而去。
历史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偏离了原有的轨道,越来越变得面目全非了。
………………
在京师,张明伟的捷报,也已经到了。一时之间,一举歼灭流贼,开封解围的消息,让京师全城都陷入了欢乐的海洋。
这是大捷,是朝廷很久未有过的大捷,非常地提振人心。
就连宫里面,也全都在传了。
“这么说来,兴国公很快就能班师,那就能再看郭靖黄蓉了,真想知道他们以后会怎么样!”
相比于宫中女人的关注点,崇祯皇帝完全不一样。此时的他,正在严肃地思考先生的密奏。
第242章.242 密奏(为淡看风云之巅三万赏加更2/3)
整个大殿内,就只有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躬身立在崇祯皇帝的身边,静悄悄地,耐心十足地等待着崇祯皇帝说话。
他心中很是有点好奇,兴国公这份随着大捷一起送来的密奏,到底写了什么东西,竟然会让皇上如此严肃地对待。
不过崇祯皇帝没对他说,也没给他看,只是把其他人赶出了大殿,只在身边留下他一个人,那就说明,兴国公这份密奏,估计和兴国公的秘密有关。
很显然,王承恩确实没有猜错。
崇祯皇帝此时虽然没有看那份密奏,不过里面的内容,却在他的脑海中重复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