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掉崇祯面前 第35章
“先生之言,正是朕之顾虑所在啊!”崇祯皇帝听了,也是露出无奈,叹了口气说道,“而且朝堂中也多是这种言论,甚至都还有为他说好话的,朕是真有忌惮。不过类似风气绝对不能涨!朕上个月已经下旨给孙传庭,诛杀罪将贺人龙!”
这明显就是柿子捡软的捏,贺人龙的兵力比不过左良玉,又不注意打点朝中文官,因此就成了朝廷怒火发泄的对象。
说起来,这个贺人龙也是倒霉。之前的时候,一直是用心王命,追杀流贼很卖力的。但是,好死不死地,杨嗣昌给他耍心眼,想让他更卖命一点,结果人家做到了他不兑现承诺,终于激起了贺人龙的不满。
随后,贺人龙看到左良玉出工不出力,临阵脱逃,劫掠地方,不听帅令,反正各种突破底线的事情都在干,可一样没事。他就开始有样学样,各种突破底线的事情也都做,甚至还害死了总督乔万年,最后给他引来了杀机。
对此,张明伟倒不觉得他多怨,既然做出了那么多不能违背的事情,朝廷要杀他明正典刑,绝对是没错的。
想着这事,他就对崇祯皇帝解释道:“我建议把朝堂之议发给左良玉自辩,其实就是警告他,让他收敛一点。他是个聪明人,只要还不想真正打出反叛的旗号,就一定会收敛。如此一来,对于朝廷来说,多少总是好事。等我们有一定实力之后,再去收拾他,算是一种缓兵之计吧!”
崇祯皇帝听了,连连点头道:“不错,先生的应对之策甚好,朕心甚慰啊!不像朝堂上的那些,要么沽名钓誉,要么为左良玉说话,就没有一个能真正做事的人。”
听到这话,张明伟眉头微皱了下,便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我看那个刘宗周还是不错的。不管他是不是沽名钓誉,至少是能维护朝廷的。他不是左都御史么?这位置不错。陛下应该多鼓励他,如此一来,都察院监督百官之责,多少都能体现一些,让他们有所顾忌。”
从目前所了解到的情况看,这个刘宗周能提出正义之言,比如表彰卢象升,追究杨嗣昌和左良玉,是不错的。
但是,他没有具体分析以及提供真正可行的方法。就等于是他丢出了难题,说明他是清流,但是怎么解决却丢给了朝廷,也难怪崇祯皇帝会认为他沽名钓誉。
就张明伟来感觉,这个刘宗周有可能是能说不会做,偏向迂腐书生的那种。
此时,崇祯皇帝听了张明伟的提议,立刻想起昨晚看到的那份名单,便点了点头道:“先生之意,乃是物尽其用。朕受教了!”
这是个好学生,对自己言听计从,领悟能力也算不错!张明伟心中略微有点得意地想了句,然后认真地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很快流贼将会攻打开封,然后陛下会下旨催促孙传庭出关救援。”
这就是后世穿越过来的好处了,崇祯皇帝心中如此想着,便连忙问道:“先生有何建言?”
张明伟严肃地说道:“后世有一句话,孙传庭死而大明亡!”
“哦?”崇祯皇帝一听,不由得有点吃惊。
他是真没想到,后世竟然对孙传庭的评价这么高。
之所以会吃惊,是因为孙传庭在他的印象中并不好。且先不说孙传庭在崇祯十一年勤王的时候对他有意见,装病消极,最终逮捕了孙传庭下狱治罪。当然,这里面就有杨嗣昌的一份功劳在。
另外还有一事,崇祯皇帝在年初放孙传庭出来时,孙传庭曾夸口说只需要五千精兵就能平叛,结果没多久就立刻改口,说要练兵两万,还要饷银百万。
这个改口,让崇祯皇帝很不爽,因此印象就更不好了。要不是没人可用,估计孙传庭从哪里来,又回那里去了。
张明伟了解过这段历史,知道崇祯皇帝的这些想法,便给崇祯皇帝解释道:“陛下想想,孙传庭在天启年间不满魏忠贤当权而辞官归乡,这应该能看出他有骨气,和一般官员不一样吧?”
崇祯皇帝听得点点头,这一点他不否认。
“是孙传庭领兵打败了早期最大的流贼,生擒活捉了闯王高迎祥吧?”
这是事实,崇祯皇帝没法否认,因此又点了点头。
“又是孙传庭和洪承畴联手,在潼关埋伏重兵,打得李贼仅剩十八人逃跑吧?”
还是事实,崇祯皇帝依旧只能点头。
“孙传庭领兵勤王,结果却被诬陷排挤导致入狱,可坐了这么几年牢,陛下要用他,他又义无反顾,对朝廷、对陛下算是忠心了!至于对流贼估计错误,是因为他这些年一直关在牢内,他肯定没想到朝廷其他人这么没用,竟然让流贼坐大到如今这地步,所以才会估计错误,是不是?”
“这?”崇祯皇帝对于这个说法,还是有点犹豫了。按他的理解,孙传庭怎么会是诬陷呢,要不然,他当初也不可能下旨逮捕孙传庭下狱了。可是,这话是张明伟所说,那就应该不会是假的!
看崇祯皇帝似乎有点犹豫的样子,张明伟便给他解释道:“其实,孙传庭落得如此地步,和他的性格有关。陛下可曾知道,他当年在秦地练兵,粮饷极少的情况下,却为何练出了一支精锐秦兵,打得流贼屁滚尿流的?”
“为何?”崇祯皇帝一听这话,顿时来了极大的兴趣,要是孙传庭的练兵之法真有用的话,那就是太好了!
谁知张明伟并没有马上回答他这话,而是补充了一句道:“其实还有,包括卢象升最终战死疆场的结局,也是一点都不奇怪。”
崇祯皇帝一听,稍微愣了下,先生的话题转换太快了,这是什么意思?
不过他的直觉告诉他,先生必然又会揭开一个非常大的事情真相,这让他变得更为期待,连忙催道:“先生请快说!”
第35章.35 先生来得晚了些
张明伟当然不会吊崇祯皇帝胃口,便表情严肃地回答道:“孙传庭到秦地之后,钱粮皆缺,便举祖制大旗,宣称‘地不容失一亩,粮不容失一粒’,第一时间查扣了秦地原有的土地卷宗,然后按照卷册收回军屯土地,是为清屯充饷。如此一来,太祖当年所想的不费朝廷钱粮养兵之法,就又实现了。”
崇祯皇帝听得眼睛一亮,对啊,太祖当年还很自豪过的,朕怎么就没想到呢!
他正在想着,却听张明伟话锋一转道:“但是,原有的军屯土地粮田,其实是被卫所各级将领,还有地方上的豪强所侵占。孙传庭要拿回屯田,陛下想想,会不会被那些人给恨死了?”
虽然崇祯皇帝从来没有出过京师,不明白太多的人情世故,可断人钱财,如同杀人父母的道理却还是知道的。因此,听到这里时,他立刻便感觉到了张明伟之前为什么说孙传庭的下场是注定的。
果然,就听张明伟继续说道:“那些卫所军官,还有地方豪强都是有钱有势力的,朝堂中也有不少关系。他们定然不甘心,在地方上因为孙传庭手握军权没法动他,就肯定会在朝堂上想办法。我相信,孙传庭当年下狱的背后,少不了有他们这些人的打击报复!因为孙传庭下狱之后,那清屯充饷之策自然也就无疾而终了。”
听到这些话,崇祯皇帝的脸色就有点难看了。因为当年弹劾孙传庭的一个最主要的人,就是杨嗣昌。当然,其他人也有,可还是杨嗣昌的份量最重。
张明伟刚才的这一番话,虽然什么都没说,可从一个侧面印证,杨嗣昌就是个误国奸妄。这个人,当年是他最为信任的人啊!
想着这个,崇祯皇帝就有点受打击了。
张明伟这边却没有停下,继续给他说道:“再来说卢象升,他应该是看到民间百姓饿殍遍野,而地方豪强却多有余粮,因此提出了均粮之策。也就是缴纳赋税在五两以下的农户,并不加征赋税;而对纳税五两以上的富户,则按照财产的多寡,进行不同程度加征粮税。他在担任宣大总督时,便狠推这个因粮之策。陛下对于这个事情,应该还有印象吧?”
崇祯皇帝听了,表情很是苦涩,缓缓点了点头。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确实记得这个事情。最终又是杨嗣昌带头反对,说因粮之策太不公平,会让朝廷丧失民心什么的,结果因粮改为均输,也就是不分贫富,全部一起加征。
而那个时候,力推因粮之策的卢象升父亲突然去世,他按惯例就只能丁忧回家守孝去了。这个事情,最终就是均输一方胜了。
张明伟严肃了脸,看着崇祯皇帝认真地下结论道:“都是一个道理!不管是孙传庭也好,还是卢象升也罢,他们的策略虽然有利于百姓,有利于朝廷,可得罪了太多有钱有势的那些人,终究没有了好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