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牙行之中的地契挂的越多,那些有地之人的担忧也就会更甚,已经到了这个时候,那些有地的人再为难,也得我想尽办法找寻到谢至,然后从谢至手中卖了地的。
毕竟若只是从牙行卖的话,那可要赔惨了。
而这些人再卖了地拿到银子后,基本上是不会全部都拿回家的,至少有一多半人会把这些钱拿给谢至做投资的。
为了方便这些人,一个新型机构应允而生了,大明富民银行。
这银行是经弘治皇帝同意,实实在在隶属于国家的银行,谢至最为第一任银行的行长,挣的钱只是朝廷拿出来的俸禄,至于这个银行每日能挣多少钱,那都是朝廷的,与谢至没有任何关系。
即便如此,谢至作为第一任银行行长,终究也是有几分荣耀的,对银行的事情,谢至也得是多出些力气才是。
在弘治皇帝同意了银行的事情之后,谢至便把银行的职能和章程发放下去了。
存钱,贷款,甚至是理财基金,这都是实实在在所存在的。
为了让有钱的金主熟悉银行的职能以及基本的运行,谢至一早便开始就这方面的问题培养了一些人手。
负责银行具体业务的名叫郭三,人称郭经理。
这银行既然是新型产物,那里面具体的经办人也当是用个新官职称呼的。
不过说句实话,对这些方面的一些称呼,谢至实在找不到一个合适又顺口的了,没办法,只能是借用后世那些一下了。
对于这些称呼,对于现在的这些人虽觉着有些别扭,但这个银行他们也都慢慢接受了,这个经理,接受起来也不再算是难事了。
其实总的说来,称谓如何,人们并不在意,人们只关心的是这玩意怎么让他们蛋生鸡,鸡生蛋,赚的更多。
培养了业务员之后,这些人每日坐在新弄的银行当中,每日所介绍的就是银行的只能,银行又能为他们负担多少事情,他们在这里又能做什么。
毕竟是往外拿银子,当然是得好生考量一下,万一出点差错的话,那可真就不太好了。
每日询问的人把屋子都挤爆了,真正往进投钱的却是没多少,倒是还有人在听了有关于银行的介绍之后,有来贷款的。
贷款有那么好贷的吗?若是说句话就能把款贷了的话,那银行每日肯定是入不敷收了。
那些来贷款的人也没几个是抱着诚心过来的,一听说,贷款便要抵押家中不动产,这个时候地价跌的太厉害了,即便抵押的话,那肯定是不会以地作为标准的。
但若是抵押房子的话,那些人便不淡定了。
祖上的地已经被他们搞没了,若是再把房子也搞没的话,那他们真是无颜去见列祖列宗了。
贷款能往自己手里拿钱,都不放心,那种往银行直接放银子的事情那就更不放心了。
连续十几日,一直都有人咨询,却是没一人付出行动。
在这个事情之上,谢至倒也不着急,毕竟是新鲜事物,总得让人一个适应的过程才是。
郭三的性子也慢,他倒也不着急,每日有人咨询,他安排人详细简单,若是没人咨询他们便安安静静的等着。
银行的事情交给郭三之后,谢至便忙着整理土地方面的事情。
买卖土地,当然不只限于京师范围之内,在全国各地都存有这个情况了,地价狂跌在全国范围之内自是也都存有的。
为了处理这个问题,谢至只得是与萧敬专门找了一个地方商议此事。
谢至手里倒是有些人手,但还是差强人意,不太够用,这个事情想要毫无差错的解决了,当然还得是从司礼监寻摸些人手出来的。
司礼监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那些太监当然是识字的,既是如此的话,对谢至安排的那些新鲜事物,只要与之说上一遍,他们就能够办好了。
在每个地方,只要有牙行存在的地方,萧敬都安排了两人过去,轮流守着,只要有人挂出地契,那便守着,等到时机成熟了,那便立马买进。
当然,买进之事要特别把握好分寸,定不能着急,千万不要让人觉着,土地还在受欢迎,要装着那些地无人问津的样子,却也不能错失良机,使得那地被别人买去。
这个度是很难把握的,所以派出去之人要务必绝对机灵。
所有能够考虑到的细节,谢至都已经安排好了,若是出些差错的话,那可不关谢至的事了。
这些人都是萧敬安排的,无论哪一环节出了问题,萧敬都要为此承担责任的。
十几日时间,萧敬又动用东厂的力量,把外地的那些地契陆陆续续都带了回来。
第一次,谢至觉着司礼监和东厂紧密配合之下,竟是有如此之大的用处。
拿着那一沓地契,谢至内心是激动的,他真没想到,有一天,他竟能够掌握了这么多的土地。
这些土地最后的收成虽与她关系并不大,但种植什么,如何种植,如何收割,总归是能由他做主的。
就凭借这一点,谢至心中还是很欣慰,很激动的。
“司礼监和东厂的公公们着实辛苦了,短短几日时间便把这些土地全都收了回来真是不容易。”
京师那些人都与谢至能说上话,差不多都是以一贯卖出的,京师之外的那些地自然就与白菜价卖出的,每亩地能卖十个铜板就不错了。
表扬自己的手下,萧敬脸上挂起了一道浅浅的笑容,道:“咱家都是粗人,别的事也不会做,只是地价搞得这么低,总归是种损害。”
这些都是新型问题,不是说简单说说就能明白的,还得是实际操作之中慢慢理解才行。
就像这个事情,地价是低了,但谢至还是给他们谋了出路的。
像安安稳稳的赚银子的,那便把银子放入银行吃利息,一个个身家那么雄厚,那些利息也足够山珍海味了。
若是有些胆量,想赚个大钱的,那便做个生意,往后朝廷的那些作坊都将以集团成立,可炒个股。
若是还想保险赚银子的,那就去银行买个基金。
反正说来就一句话,往后赚银子要想其他出路,不能再拉拢土地,土地兼并的事情不可再出现。
这个问题,谢至介绍不明白,也就不说了。
反正不日马上就要实行了,萧敬总是能有去亲眼所见的时候了。
谢至扯起一道笑容,笑嘻嘻的道:“萧公公不必着急嘛,等到春耕结束一切也就容易了。”
第312章 论人才的重要性
对于接下来的事情,谢至还是很放心的,乡试之后,他便把两狼山的那些士子多来出来帮忙。
读书是要实践,若是只读死书的话,恐得变成个呆子,别说往后还能为官造福安民了。
有了这些士子的帮忙,这些新兴行业很快便能填充进人手了。
让这些士子在这些方面实际操作上一年的功夫,等到来年中了举,便可轻轻松松把那些事情调控好了。
谢至当初弄这个两狼书院,培养自己班底的原因,一方面是指望着这些人能够咱在自己这边狂怼自己的政敌,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这些人能够成为将来新兴产业的那些骨干。
毕竟,若想对那些新兴产业得心应手处置的,总归还得是从内心当中支持这些动心的。
熟悉业务容易,但发自内心却是不容易了,必须得是自己的人才行。
在这些事情之上,弘治皇帝都持有支持,萧敬即便是偶尔说些反对意见,但却也得是又吩咐那就得去干的。
萧敬对谢至不是很支持,谢至对萧敬也还不放心呢。
说来说去,还得是由自己的人手才是。
转眼之间,半个月时间已经过去,大明所有能耕种之地差不多都已经买进的差不多了,靠与朝廷请农户耕种的,整个大明也不过就只有万亩而已。
这与大明广袤之地比起来,连一百分之一都占不到。
就这么一些,根本就影响不到谢至的计划的。
所有的地契差不多都回来之后,如何耕种还得与弘治皇帝详细汇报才是。
这个事情是萧敬一块帮忙完成的阿,在进宫见弘治皇帝的时候,谢至特意找了萧敬一起。
萧敬领着四五个太监,把那些地契都抬进了暖阁。
半个月的时间,谢至一直忙着这些事情,早朝都没参与,所有的进城都是萧敬进宫与弘治皇帝报的。
说起来,谢至已有半个多月不曾进宫了。
再进宫见到弘治皇帝的时候,弘治皇帝瞧见谢至有些感动,道:“这半月需操心的事情应该是不少吧,都瘦了不少。”
这半个月时间,谢至操心的事情的确是不少,但每日能吃能睡的,都感觉自己胖了。
不过,弘治皇帝既是如此说,谢至也不能多言,只得是顺着弘治皇帝的意思应道:“是不少,臣为了陛下甘愿,陛下,这半个月,最辛苦的还要数司礼监和东厂的公公,是他们把这些地契带回来的。”
谢至这人比较实诚,把这些地契殆尽宫中的着实就是司礼监和东厂的那些太监。
一旁的萧敬听见此话,原本还想说些什么,顷刻之间无话可说了。
谢至为他捞功劳,他在背后说谢至的坏话,总归是有些不太地道的,本来到口中对此事不太赞成的想法也咽下去了。
其实说来,对于这个事情到底是否能够成功,萧敬根本就说不出什么来,他只是觉着有些不太靠谱,至于到底是那里不合适,他也不清楚。
拿了地契,谢至道:“陛下,地契既然已经都到手了,那种植的事情便也该提上日程了,总是不能耽搁了的。”
弘治皇帝把这么大的一个事情都交给谢至了,至于如何种植的事情那也全凭谢至做主了。
弘治皇帝开口道:“朕记得你曾上过一份对所有土地划分种植的折子,还说要鼓励农户种植和开垦。”
这个事情,谢至早就已经说过了。
对于种植的事情,谢至并未有朝廷掌控的想法,若是朝廷所有,而用百姓种植的话,那样的话,势必会养成百姓的惰性,积极性若是不够的话,那产量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谢至回道:“是,臣是说过,臣的想法是分几部分走,一部分租种给农户自己种植,与云中的模式一样,农户种植要交粮,说是交粮,实则是交银子,农户在交税之时换成银子交就是,这样可防止一些刁民以次充好,以次粮充当新粮,另外在收粮的时候,也不再由村中交,每县设专门的衙门收税,所有的税皆按照朝廷标准收取,不可巧立名目,增加赋税,即便需要额外增税也要宝贝报备朝廷,这样可避免下面贪官污吏剥削百姓。”
这个谢至是已经与弘治皇帝介绍过一遍,趁着这个机会再仔细说上一遍,也加深一下弘治皇帝的印象。
紧接着,谢至又道:“为了发挥出最大效果,还要鼓励垦荒,凡是自己开垦出来的地,可五年免税,但也要规定,即便是自己开垦出来的地,也要第一时间与朝廷报备,若是一经发现有不报备私自开发的地,立即没收,调动农户的积极性,也要防止土地外流,全国各地有多少地,朝廷必须详细掌握才是。”
顿了一下,谢至又道:“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收税的方式也得变通一下,臣取名为摊丁入亩,这样做的唯一好处,还在于鼓励人口新增,我大明地大物博,能够被利用之处还很多,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还是在于人口太少。”
不用谢至说,弘治皇帝也能够明白,若想强盛,还得是需要人口来做支持的。
弘治皇帝应道:“此事便交于司农部去做吧!”
这个衙门是新近成立的,所有官吏都是其他各衙门选取年轻有为的,想要干一番大事业的。
想要把这些事情办好,还得是找年轻的,年老之人大部分都被磨光阿锐气,在一些方面是很难有创新精神的。
安顿好这个事情后,谢至又道:“陛下,这个事情之外,还得是把我们那些作坊合拢,成立集团,在这些集团要增加股份制,既要与民让利,还要把朝廷的风险降到最低,比如云中上次的那场大火,若是有股份制的话,那朝廷的损失便会小上很多了,最关键的是,也得让卖了地的那些人有个赚银子的地方,这样也有利于朝廷的安定。”
这个事情,谢至也与弘治皇帝说过。
弘治皇帝应道:“组织这方面之人你可有合适的人选。”
朝廷现有的那些官员,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恐是没有一个能够拿出手的。
弘治皇帝即便想答应这个事情那也没人不是。
一些新近衙门,谢至把能用的人都用光了,再想找出些对这些新鲜事物关切,又聪明,在短时间之内能培养出来的人,还真是少之又少了。
谢至应道:“精通这些人找出来都是不难,只是这些人家中都存有产业,若是安排他们管理这些事情的话,难免会有私心,即便是没有私心,也会让人往这方面怀疑,如此一来做起事情之时明显会存有捉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