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大明好伴读》

大明好伴读_分节阅读_第124节

《大明好伴读》 张六阳 4538 2021-05-02 12:55

  D-:“臣以为,即便如李公所言,也当表明我大明的态度,得集结兵力前往应对,让倭寇再犯之时心有畏惧。”

  大学士之言后,便是兵部尚书马升。

  估计是因马升乃是掌兵之人的缘故,虽是臣,但一个当战却也回答的是斩钉截铁,不曾有丝毫的怯懦,回道:“臣以为当战,集水师以及江南一干精锐卫所消灭。”

  马升出言之后,自然又是五军都督府的那些都督。

  这些人虽都是勋戚出身,当年先祖都是战功分爵的,但大多数人却已是没有了先祖当年的血性。

  五个都督也不是人人都主战的。

  正当这些人在暖阁中为如何解决争论不休之时,谢至便已经接到了弘治皇帝相召的旨意。

  既然有旨相召,谢至也没需要他亲力亲为的事情,却也就去吧。

  谢至从云中赶到京师之时,便匆匆进了宫。

  暖阁中辩驳的这些事情虽告了一段落,却是并未有结果。

  这些人无论出于何种回答,皆有自己的目的。

  没有结果,弘治皇帝颇为的心烦意乱。

  作为皇帝就是这样,方方面面的事情都得需要他操心才是。

  正在弘治皇帝心情不畅的时候,听闻小太监汇报谢至到了的消息,赶忙抬手道:“叫他进来。”

  谢至总是能有焕然一新的答案,弘治皇帝也期待谢至的想法。

  进了暖阁,谢至行礼。

  弘治皇帝沉着脸,出言问道:“怎又折腾道天津了?”

  弘治皇帝出言提出这个事情,谢至便已是知晓原因了。

  扯起一道微笑,笑嘻嘻的回道:“臣偶然得到当年三宝太监的宝船图,忍不住便搞了出来。”

  谢至说起来轻松,那个宝船到现在已耗费十几万银子了。

  从其他地方赚到的银子基本上都花费在这上面了。

  第218章 建言平倭

  弘治皇帝有些无语,道:“你这一句忍不住,靡费恐是不小吧?”

  谢至笑了笑,一脸轻松的回道:“具体几何并无一个准确的数目,不过臣现在已是身无分了。”

  如此败家,弘治皇帝都看不下去了。

  “朕记得你当初所言,要一县富一国的,你云中是富了,富国在何处朕怎没看到?”

  这个问题好像不是那么容易回答的。

  商道本就是如此,把钱流出去才能越来越富,若只把钱堆在仓库中,只能等着这些钱贬值。

  商人善花钱,越花越有钱。

  普通人善攒钱,越攒钱越不值钱。

  谢至微微一笑,回道:“臣这个宝船也正是在践行臣这一诺言,民富关键在于商品的流通,而这宝船便是满足商品流通的一先决条件。”

  弘治皇帝又问道:“即便走水运也无需体量如此大的宝船吧?”

  弘治皇帝这便有些明知故问了,在天津卫的折子才一送上来,他便已猜出谢至的野心了。

  对弘治皇帝的问题,谢至摊摊手,回道:“只在大明流通的商品,毕竟是有限的,攫取的财富自是也有限,得把眼光放长远些,从海外赚取财富,只有海外的财富皆归大明,大明才将有可能屹立于不败之巅。”

  如此野心,恐没有哪个皇帝没想过。

  弘治皇帝嘴角扯起一道笑容,道:“你小子野心倒是不小。”

  这个时候的大明还在领先于西方明,若是这个时候再让大明飞速发展上几年,这个事情倒也还真就不见得不能实现。

  若把后世五十年代的成就放到大明,那大明便可秒杀西方任何一个国家了。

  谢至嘿嘿一笑,一脸可惜的回道:“当初太宗皇帝遣三宝太监下西洋之际,扬大明国威的成分居多,从海外攫取到利益却是过少,耗费的都是自家财富。”

  谢至这般说人家弘治皇帝祖宗的不是,弘治皇帝脸色能好的了吗?

  弘治皇帝脸色一变,正要训斥,谢至赶忙又道:“臣这次若下西洋,便以贸易为主,赚取到的银子便可在大明流通,我大明能同以流通的白银太少,铜钱也不多,大明宝钞又过于泛滥,很多百姓还是以物易物的,所以说,若想真正达到富国,还得是往海外走的。”

  当初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走的是官方路线,自然是要以弘扬国威为主,很多东西都是送出去的。

  这次走私人路线,就是一个铜板那都得掰扯清楚。

  当然也不能欺负人家,该给予的商品质量要过关,到了任何一处,都得树立起正面形象来。

  这个问题,弘治皇帝自是也清楚。

  大明现在存在的一个弊端还是在于金银铜的稀缺。

  当然,稀缺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开采技术落后,难道发现储备于地下的丰富矿产资源。

  谢至此问题出口之后,弘治皇帝随即出言问道:“你可知,当初太祖不许片瓦下海的原因是为何?”

  这个原因可是显而易见的,谢至脱口而出回道:“海禁之主要原因还在于倭寇。”

  现在弘治皇帝正因台州又被倭寇还心生烦闷,谢至既然提及这个问题了,弘治皇帝自是也要询问一下他的意见的,“你可有退敌良策?”

  其实倭寇本身不足为惧,关键在于沿海有人趁着这股东风扮起了海盗的角色,还有商贾,官宦为了攫取利益也在那些倭寇在里应外合。

  加之军备萎靡,冒险与倭寇交战可能会导致功亏一篑的。

  谢至从当初建造宝船,在宝船之上加装火炮之时起,便有荡平倭患的想法。

  谢至扯起一道笑容,微微一笑,回道:“臣那宝船看起来是商船其实也是能够充当战船的使用的,三艘战船皆可为主战船,加之水师的配合,臣倒是有信心,完全有能力与倭寇一战的。”

  台州府的事情,弘治皇帝与内阁大学士等人商量了几人都没什么有用的结果。

  谢至这般倒是让弘治皇帝心情颇好了几分,问道:“若开战,你可需有个阻碍之物?”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的,谢至想都没想,脱口而出,回道:“朝臣的反对,且着实需大量钱粮跟进,另外也得需能战之兵。”

  这个回答让弘治皇帝满意。

  二话不说,弘治皇帝便把台州的急报拿给了谢至。

  谢至前世的时候便听说过大明的倭寇便能已经时长在山东到倭寇一带犯边,侵扰沿海百姓,也知晓这些倭寇同样也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当真切看到这些白字黑字之时,心中依旧忍不住愤怒。

  谢至一把把折子拍在桌上,比弘治皇帝的脾气都大,骂道:“真是可恨,我大明子民岂容区区倭寇欺辱,若陛下信得过臣,臣愿担领兵平倭。”

  弘治皇帝喜欢的就是谢至这样的,遇到问题,能够二话不说便担负责任,不似那些臣,做什么事情都喜欢权衡利弊一番。

  谢至出口之后,弘治皇帝又道:“你可有把握?”

  这个事情当然得有把握才行,不然的话,这个旨意是好下达,但若是不能平定反倒还是朝廷损兵折将,这样的话也就更打击平倭积极性。

  沿海百姓也将更畏惧于倭寇了。

  百分之百的把握,谢至可不敢说

  毕竟任何事情都会有意外存在。

  对弘治皇帝的询问,谢至给了一个保守一些的答案,回道:“十之吧。”

  接着,谢至又介绍可自己的想法,道:“陛下,云中卫的兵丁虽说是新近训练,但却不善海战,不可全依靠云中卫,若想平倭还得是重新兵丁,毕竟水师之中也会有卫所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样的兵丁很难拉出去真刀真枪与倭寇对上一战的。”

  云中卫的那些兵丁多时流民,这些流民出身沿海的并不多,就是能够在河中下去游个泳都不容易,更别说在海上行船多日之后还有战斗力了。

  弘治皇帝并未有让谢至马上出兵的意思。

  磨刀不误砍柴功嘛,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得把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好才行。

  弘治皇帝脱口问道:“需要多久?”

  谢至笑了笑,给出了一个答案,回道:“一月足够,臣计划招募兵以个水师卫所的精兵以及沿海百姓与倭寇有仇又有能者,这些人并不需要训练他们过多的军是技能,只需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以及严明军纪便是。”

  一个月时间便不多,眨眼也就过去了。

  说完这些后,谢至又道:“臣与英国公在平宁王之乱时颇有几分默契,此番平倭,臣想着让英国公能帮着臣几分,再说,臣年纪小,阅历不够,在云中卫好说,在水师兵丁中恐难服众,另外,此事若只交于臣一人,朝臣恐也不满。”

  这些倒也不算是大麻烦,谢至自己一人也就应对了。

  关键在于,张懋在朱慧的事情之上也帮了不上忙,谢至好歹也得还了张懋的这份人情。

  作为领兵之人,最希望的是能用军功充实自己。

  动乱之时这样的机会多的是,可在和平之时这样的机会可就可遇而不可求了。

  谢至的理由还算充分,弘治皇帝直接道:“朕应了,朕下旨五军都督府,兵部,户部全权配合与你,不过国库并不充裕,你给朕省着些。”

  一个王朝越往后发展,国库越穷。

  毕竟越往后需要养活的勋戚士人也就越多。

  谢至笑了笑,回道:“臣也清楚户部贫瘠,这个事情也不是陛朝廷之事,臣遣人与皇亲贵戚以及富贾先行募捐上一些,倒是也能为朝廷减轻些压力,不然的话,若是此事掏空国库,若有地方招灾,朝廷恐很难应对,这个事情得臣民一道齐心协力才是。”

  这个募捐可并不容易,毕竟谁愿意把银子往外拿。

  后来崇祯的时候,崇祯皇帝多次与下面人募捐,一个个哭穷,卖惨的就是不往出拿,后来倒是便宜了鞑子。

  第219章 安营

  弘治皇帝被谢至忽悠了一番很快便下定了决心。

  在下定决心之后,一封召便昭告了天下。

  诏书的内容很简单,平倭朝廷朝政吃紧,往各皇亲贵戚能够慷慨解囊。

  这些人土地田庄的数不胜数,天下一多半的土地都在这些人的手中。

  平倭拿些银子出来,自还不是应当应分的。

  可真要从这些人手中拿出银子来,恐不是那般容易了。

  弘治皇帝越发看得起朱厚照了,竟把这个事情也交给了他。

  朱厚照本来是准备跟着谢至去训练水师的,被弘治皇帝安排了这个事情,心情自是好不到哪里去。

  在弘治皇帝的这道诏书下发之时,谢至已在家中打点好了行囊,准备出发了。

  此番平倭,弘治皇帝虽是听闻谢至意见才决定出兵的,但却是给张懋授予的平倭都督,有调度水师之特权,谢至不过只是一个平倭将军罢了。

  由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亲自领兵出征,还是自土木堡之变后从未有过的事。

  张懋做为中军都督,在弘治皇帝召集这些人解决倭患之时,弘治皇帝可还并未下定出兵的决心。

  现在不过只是见了谢至一面,便下了如此强硬的旨意。

  可见谢至的态度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张懋接旨后,便想明白了这些,吩咐家人收拾行囊,他则亲自跑到谢家见了谢至。

  “小子,平倭之事是你说服陛下的吧?”

  谢至没做隐瞒,也知晓张懋这般冲忙来问的原因,直接回道:“算是吧,倭患乃为陛下的心腹大患,某出了几点可行性的建议,陛下自然也就答应下来了。”

  没等他询问,谢至便给出了他想要的答案。

  一时之间,张懋不知该再询问什么了?

  不等张懋询问,谢至便问道:“张世伯是想问如何平倭吧?”

  这个问题才是关键中的关键,一句平倭说起来容易,但如何完成这一句操作,可并非嘴上说的那般简单了。

  在这个问题之上,谢至并非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不知张世伯会如何做?”

  张懋毕竟也是领兵之人,兵法战术的自是也不弱,回道:“先练兵,水师经久不战,兵丁懒散,纪律松弛,恐连武器也在生锈,战船保养恐也不够,小打小闹,对付几个不成器的海盗尚且可行,若是对付倭寇,胜算恐不大。”

  张懋能清楚认识到这个问题,那与谢至的计划从根本之处并没有分歧。

  不然的话,谢至辛苦出促成的这个事情,最后连陪衬都算不上。

  谢至笑了笑,有些欣喜的道:“某也这般想。”

  既然意见相同了,谢至便开口说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自然,对谢至的这些安排张懋也并未有其他意见。

  就在两人交换意见的时候,朱厚照也找上门了。

  本来一脸的不忿,见到张懋也在,立马便恢复了人前的那种一本正经,等着张懋行礼之后,严肃的道:“本宫听闻谢五马上便要出去练兵准备平倭之事了,本宫来送送他,不知你准备何时出发?”

  谢至一本正经,谢至倒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