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大明好伴读》

大明好伴读_分节阅读_第174节

《大明好伴读》 张六阳 4545 2021-05-02 12:55

  D-人见了礼。

  见到谢至进来,弘治皇帝颇为的和蔼可亲,笑呵呵的回道:“今日回的京师?”

  谢至点头应道:“是,云中的事情处理完了,正赶上过春节,臣便也就回来了。”

  紧接着,弘治皇帝便又道:“云中的事情既然处理完了,春节过后你也莫要再去云中了,你好歹也是五军都察院的主官,长久待在云中又算何事?”

  弘治皇帝这也就是看起来是老实人,去云中的事情还不是他安排的吗?

  若非是弘治皇帝刻意安排,谢至又怎会好几个月都待在云中的。

  自然,这些东西谢至也只不过是在心中想想,当着弘治皇帝的面唯一应答而已。

  谢至恭敬乖巧的回道:“臣遵旨。”

  谢至应答之后,弘治皇帝才开口问道:“你可知,今岁国库收入多少?”

  这个谢至上哪知晓去?

  谢至才摇头,弘治皇帝便道:“较之去年增加了两倍之多,较之之前最好之时都达到了五倍之多。”

  这个数字虽大,倒也在谢至可接受范围之内,毕竟以前的那些税收可以不少都进入私人腰包。

  虽说这个事情与谢至有着莫大的关系,但谢至却也不能把这个功劳揽过来,回道:“恭喜陛下。”

  第301章 分析

  今岁的收成是不错,但也不能因今岁收成不错就不管来年的了。

  弘治皇帝紧接着又开口,问道:“谢至,来年春耕如何做,你可有想法了?”

  这些个事情都是谢至提的建议,即便弘治皇帝对他来年春耕的一些想法不做采用了,他都得在这些事情之上把自己的想法准备好的。

  就来年春耕的那些事情,谢至早就已经有所准备了。

  弘治皇帝问及,谢至开口道:“来年春耕,朝廷便应想办法把一些田从那些士绅手中拿回来了,今岁的秋收,朝廷的税收是增加了,可却也因一些士绅鼠目寸光,不愿舍财,荒废了大量的粮食,这乃是极大的罪过。”

  提及这个问题,弘治皇帝和内阁这些大学士自是也有一些心疼,以前这些粮食在那些士绅的粮仓当中,朝廷见不到也就眼不见心不烦了,现在那些粮食全都荒废在了地里,又怎能不心疼。

  弘治皇帝叹道:“着实也是,至少有上万石粮食因收割不及时而荒废在了地里,这些粮食又能够养活多少百姓啊。”

  弘治皇帝也是节俭之人,自是见不惯这些粮食浪费的。

  刘健在一旁紧接着又道:“原本以为折损这么多粮食,粮价会高,倒是没想到粮价保持的倒是挺平稳的。”

  不管哪地,只要招收流民,就会先会搞来大面积土地,一方面遣人种植,另一方面在兴办作坊。

  每地只要招收流民,便要保证能有供这些流民的粮食。

  只有在粮食上做到自给自足,才会让作坊的力量更大限度的发展起来。

  毕竟那些作坊产出来的东西也不能填饱肚子。

  那些作坊吸纳了大量的流民,口粮的问题自己就能够解决,自然那些士绅手里的粮价如何也就与他们没多大关系了。

  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弘治皇帝和内阁的三个大学士自己也就想明白了。

  不需要谢至多解释,谢至也就不强出那个头了,这样多多少少的也能省掉些口水。

  片刻后,谢至开口便是对春耕的问题了。

  “陛下,春耕也是不能耽误了农时的,因大量佃农都在各地的那些作坊中,朝廷还得是传帮着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的,臣想了几个办法,先如春耕那般出台法令,每种一亩收粮两石,粮种由朝廷提供。”

  谢至还未说完,谢迁便道:“每亩所能守上的粮食不过才三石而已,你这每亩收粮两石的话,恐有不少人不愿意吧?”

  谢迁这般担心也正常,每亩拢共就收粮三石而已,朝廷只收一石都有不少人不愿意,若是直接上升到两石的话,那不愿意的人恐会更多。

  谢至一笑回道:“徐经出海带回来的那些秧苗已经栽培出来了,那些东西亩产至少在五石以上,那些士绅只赚不亏。”

  当下能亩产五石的田倒也有,可那是上好的良田,一般的田还真达不到这个标准的。

  这种良田整个大明恐都挑不出一百亩来。

  谢至这般开口,弘治皇帝即刻惊呼询问道:“是吗?亩产五石?此话当真?”

  谢至可是个实诚人,但是办不到的事情,他可绝不会心口开河的。

  谢至又保证道:“当然,臣敢打包票,亩产五石只是最低的,这也是最低保证罢了,若是好些的话,可增十倍的。”

  “十倍?”这次惊呼的是谢迁。

  这也是这段时日谢至做的一些事情有些保证了,不然的话,肯定会先得谢至的一番训斥的。

  谢至点头应道:“是十倍。”

  几人惊呼之后,这个问题也不必进行下去了。

  很快,李东阳迟疑着道:“虽有十倍,恐也会有好多人不答应的,此事想要进行下去恐也不会容易。”

  不容易,那是肯定的。

  谢至保证一亩田收粮五石,但那从未有过的事情,谁又敢轻易相信。

  谢至回道:“这个只是试验性质的,那些士绅若是不答应的话,倒也不重要,先用官田种植,有了参照,等到来年的时候,自然会有人愿意种的,最次的一个办法,便是依旧以每亩一石粮,包括春耕,锄草,甚至秋收,有了去岁的每亩一石的做比较,基本上都会有人应允的,再加上,有人可为自己私心直接在云中放火,这对那些士绅绝对是一个不小的震慑。”

  谢至饶了这么半天,原来至始至终都未有让那些士绅以每亩两石种植的。

  顿了一下,谢至又道:“更何况,徐经带回来的那些秧苗有限,大面积种植的话也不够。”

  五个大棚而已能培养多少秧苗出来,又怎能容纳那么多人种植。

  弘治皇帝呵呵一笑,问道:“原来你是存了如此心思啊?”

  谢至没做解释,又道:“当然,在这期间,那些农人一些的食宿都要由雇佣的那些士绅负责,说来,他们不过也是与朝廷雇佣而已,朝廷应新设这样的衙门,对各地的具体事宜进行全方位的监管,避免各士绅不认账,也避免那些农户在种植庄稼之事上偷奸耍滑,此事完成之后,朝廷至少还能够多增加一成的收入。”

  这个是实打实的,可未有丝毫放水的。

  谢至建议之后,弘治皇帝自己思考了片刻后,才道:“各卿家,谢至的想法也都说了,你们抽时间自行商议一下,春节过后此事再做详细研讨。”

  这个毕竟只是谢至的意见罢了,还是需要再做一下子详细调查,确保此事可行才是。

  毕竟这么大的事情,就这么简单说说就施行总归是有些不要合适的。

  “好了,今日是春节,各位卿家都早些回去吧!”

  春节本就是全家团圆的,不说是谢至,就是内阁的那几个大学士都早就想要离开了。

  弘治皇帝开口放任,几人自是巴不得的,同时拱手应道:“是,臣等告退。”

  从暖阁出来后,李东阳才笑嘻嘻的问道:“你东狼山的那些士子准备的如何了,今年便要乡试了,老夫要负责京师的主考。”

  李东阳的经学方面的造诣本就比谢迁和刘健要强上很多的,中期之时,也就只有李东阳和程敏政有神通之称。

  现在的程敏政不过只是两狼山一个卑微的教书匠罢了,而李东阳现在却是一路升迁到了内阁大学士。

  说明其不止会读书,而且还会做官。

  做官两个字写起来容易,可真正做起来可没有那么容易,当你做了官,便知晓两袖清风不过是嘴上说说罢了,还得处理好各方之间的利益。

  这可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想要在官场当中混的如鱼得水之人,便必得是圆滑聪明之人。

  对李东阳这个问题,谢至淡然的很,回道:“某只是担忧放榜之后会有人会说世伯徇私。”

  谢至这话倒是让李东阳有些费解了,疑惑道:“怎么?”

  谢至扯起一道笑容,笑嘻嘻的道:“若是放榜之人皆在我两狼山书院,外人岂不是会说是世伯在徇私了吗?”

  谢至此言出口,谢迁几人撇嘴一下,刘健道:“你小子怎如此狂妄啊,这话都敢说,不怕风大闪了舌头吗?”

  谢至摊手回道:“事实证明,某着实是有经天纬地之才的,看起来像是吹牛,实则某做的哪件事最后又没成功的?”

  事实证明,谢至这也是实话。

  怎奈,越是实话,越没有人愿听。

  谢至此话一出,谢迁立马吹胡子瞪眼的,就差一巴掌拍过来了,训斥道:“快回家去。”

  谢至委屈巴巴的道:“爹,儿子又经天纬地之才,爹不应该高兴吗?难不成爹还嫉妒儿子。”

  这话落下,谢迁的脸色明显都变成猪肝色了。

  当然,谢至肯定是不会留下被谢迁打的,撒丫子便跑。

  跑出老远,刘建才道:“谢公不必动怒,你家那小子看起来不受约束,实则着实是有经天纬地之才的。”

  谢迁表面之上虽不做言语,但内心却也是欣喜并认同的。

  现在这般,就连谢迁也不得不承认,他儿子真就是比他强的。

  第302章 卖地

  谢至回家不久后,谢迁才进了门。

  谢迁进门之后,脸色依旧还不好看。

  正拿着红纸准备书写春联的谢至瞧见谢迁回来,笑嘻嘻的问道:“爹,回来了?”

  谢迁好像没听见一般,根本就不搭理谢至。

  谢至又道:“爹,莫要生气了,儿子只是开个玩笑罢了,爹若是不喜欢的话,往后儿子也就不说了,爹,几个兄长都不在,今岁的春联,要不爹和儿子一块写吧,儿子一人也忙不过来。”

  谢至说了一大堆,最后只得到谢迁的一个冷哼。

  虽有一个冷哼,但很大程度之上,谢迁对此事还是应答下来了。

  都是有文化的,这些春联的书写自是都不会写那些既定下来的,基本上都是现场编写。

  而且基本上,每年都不会有重复的。

  谢至顾忌着他老爹的感受,特意放慢了些速度。

  他老爹好歹也是混笔杆子的大学士,若是写个春联都比不上自家儿子的话,那面子上又如何能过得去?

  春联写好之后,谢至便带着贺良开始张贴了。

  贴好春联,便开始准备午饭了。

  才刚吃过午饭,谢家的几个兄弟便陆续赶了回来。

  几人在谢至的推动作用下皆都及努力用功读书,别看谢至和他们都在云中,却也有好几个月不曾见面了。

  谢至当然知晓在考试之前最不易询问的问题便是复习的如何,但对于这个问题,谢至还是想要问一下的,道:“几位兄长感觉复习的如何?”

  几人连个好脸色都没给谢至,甚至都没搭理他。

  这还能不能愉快的玩耍了,不就是问一下复习的如何吗?至于如此吗?

  很快,团圆饭摆上了桌子,在吃过团圆饭后,谢至的几个兄弟便又都回了云中。

  初一之时,谢至便已经开始在五军都察院办公了。

  五军都察院原始的这些差役都是谢至一手提拔起来不的,朱厚照虽说代为管理了一段时间,但这些人依旧还是谢至的人。

  很多事情的处置方式还都是保持着谢至原先的那般。

  所以对于这些事情,谢至也都能够很好的处置掉。

  在谢至按部就班处置着五军都察院的事情之时,弘治皇帝的新的春耕政策便已经发布下去了。

  本来被朝廷一亩抽走了一石就让很多士绅心怀不满了,在春耕之时朝廷却仍旧把这一政令实行到底。

  这让很多士绅开始不满了,每亩一石粮食,还得养活那些士绅几个月,这到头来,他们能拿到手里一石粮就已经很不多了。

  这叫什么事啊,原本以为手中有粮,那是最稳定,最赚钱的,现在看来,只有经商那才是最赚钱的。

  早在之前秋收的时候便有人已经把这个问题想到了,既然想到这个问题那便就要付出实践。

  很多人已经开始往那些作坊上投资。

  那些作坊上的东西本来就很繁茂,既然有人参与,那必定是要刺激这些买卖的繁茂的。

  在春耕之时,朝廷的这想政令开始宣布之后,有人又有了这样的心思,而且在一些人在一个冬天已经赚到不少银子的利益驱使之下,又有一批人加入了进来。

  能从作坊这里赚到银子,那些有大量银子的士绅自然就对这些土地不再是那么的热衷了。

  既然不热衷于土地了,那这些田地自然也就空余出来了。

  一时之间,牙行之中的挂出来的土地较之平常最繁茂的时候都多了好几倍。

  而且若是搁在往日春日,那正是春耕的时候,很多土地都供不应求,怎会挂在牙行中出售。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