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幻想言情 躁动的青春

71.衣不锦也还乡

躁动的青春 司徒远东 9580 2021-03-28 12:21

  [第1章第一部]

  第71节衣不锦也还乡

  71、衣不锦也还乡

  虽然现在出国容易多了,但出去一趟毕竟涉关太多,成本也太高,不可能因一件疏漏的小事做洲际“折返跑”,因此从出国前的准备工作中,就可看出一个人的系统组织能力,先设定不同的目标,再将目标分解为计划,自然就会有条不紊。

  苗苗作为一个学生,尚不具备这种能力,未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也无法给她应有的指导,因此她的出国准备是松松垮垮丢三落四的,还好,数周马拉松式的忙乱总算要收尾了,护照、机票、入学注册通知、英镑,所有该带好的细软和必要的旅行文件大都装箱入袋,万事俱备,只欠西风了。

  她要飞行的是西北方向,坐飞机不比坐船,起飞降落要逆风飞飏才保险。

  午饭过后,苗苗一家按照既定计划回老家,老苗驾车满心欢喜地载着妻女向那片流淌记忆的土地进发,开始了一段光宗耀祖之旅。

  几小时后,他们的车进村了。

  老苗放慢车速摇下车窗,不住地与路边推车挑担的、赶牛放羊的、开拖拉机和开汽车的乡亲们打招呼,同时也自豪地解答着乡亲们的疑问,他们有些人还不相信苗苗要出国的消息。

  如此广而告之有点滑稽,苗苗问爸爸,“有必要搞得路人皆知么?”

  爸爸一本正经,“当然,你不知道村西老赵家的儿子前几年去俄罗斯留学,那动静闹得有多大,要不是赶上农忙,老赵恨不得请戏班子唱台大戏,最终虽然没唱戏,可在村子里大张旗鼓的展扬了好一阵子,你去英国,比俄罗斯强多了,不张扬一下怎么行?否则你奶奶和大伯也不干呀。”

  苗苗乐了,这农民的虚荣倒也实实在在,可他们家与咱何干?较劲有意义么?

  妈妈不冷不热地开口了,“苗苗,这是你爹满足自己的虚荣呢,知道那老赵的媳妇当初是干啥的?你爸初中的同学!他喜欢人家,可剃头挑子一头热,人家没那个意思,后来你奶奶也看好人家了,托人上门说媒被驳了面子,最后姑娘让老赵给娶回家了。”

  苗苗不知道还有这一篇儿,刚要打听,爸爸就皱着眉头责备妈妈,“跟孩子说这些干什么?有这么当妈的么?”

  妈妈不屑一顾地白他一眼,“这有什么不能说的?孩子大了,你以为她看不出来?你这就是在跟人家斗气,哼,我看未必是在跟老赵斗气,恐怕是跟他老婆吧?”

  爸爸脸一沉,“越说越离谱了,我跟他老婆斗什么气?”

  苗苗想劝劝,可插不上嘴,只听妈妈一阵冷笑:“哼,你以为就自己聪明?以前没车每次回家都从东头进村,有了车之后,就改绕远走西口了,为啥?不就要路过老赵家么?我不愿意说罢了,可你做贼心虚啊,每次都主动解释什么村西头比东头的路好走,欲盖弥彰嘛,此地无银三百两!”

  苗苗觉得爸妈争执这个有点可笑,可也挺有意思,只见爸爸争辩道,“简直胡思乱想,自从修了水泥路,我不就改走村东了?”

  “对啊,你也不傻,再走村西自己都找不出理由了,我明白你的小九九,就是想让老赵的老婆后悔当初没跟你好呗,让人家羡慕你现在的幸福生活,然后把肠子悔青了,对吧?”

  苗苗终于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想不到还有这么多故事呢,真逗,怎么一直没听你们提起过?”

  “别听你妈捕风捉影,疑心生暗鬼,压根儿没有的事儿。”

  “我捕风捉影?人心有杆秤啊,鬼是有是无,孰风孰影,大家心里最清楚。”

  车内安静了,大家都不在说话。

  苗苗凭直觉判断这事可能真是妈妈想多了,开私家车嘛,当然要捡好路走,不过爸爸也该避嫌,如果不是别有用心,就该避开村西头,本来就跟瓜田李树的主人有瓜葛,干啥还要在人家的瓜田里提鞋?避开李树再摘帽嘛。

  太阳落山,户户炊烟袅袅的时候,苗苗的老家到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农家庭院,是苗苗出生后跟妈妈离开农村前一直生活的地方。为了等候苗苗一家三口,院子里已经挤满了亲戚朋友。

  苗苗跟着爸爸妈妈一进门,早已等候多时的家乡亲友们齐上前祝贺,加上满地跑的孩子们,院子里几十口人把她围在了中间,颇有点百鸟朝凤的感觉。

  她发现自己将要出国的消息在老家竟有轰动效应。

  邻居们散去后,一大家人准备吃饭。

  庄稼人忙完地里的活儿,晚上回家就没什么营生了,通常晚饭都吃得早,今天苗苗一家到来之前,伯伯、叔叔、姑姑干完了地里的活,早早带齐自家儿女来等着吃团圆饭。

  人多吃饭只能在院子里摆开阵势,有点像学校军训时大家围在一起就餐的场面,很壮观,大伯把村里小饭店的大圆桌借来了,全家人几十口子围坐在一起,从老到少四世同堂,一派人丁兴旺的景象。

  苗苗坐在奶奶身边,小心伺候着老人家。老太太不是一般的女人,对外说话办事,对内操持家务,里里外外一把手,村里几乎没人不佩服,特别是老爷们儿,提起来就夸奖,几十年前自从过了门,苗家的男人就当上了甩手掌柜的,家里家外,大事小情,从来不闻不问,全由她一人大权独揽。

  这老太太不仅在婚后精明,小姑娘时期就有事迹被乡亲们传颂。

  那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在铁路沿线各庄都修了炮楼,铁甲车沿着铁路到处巡逻,经常有鬼子闯到村里来找花姑娘,从开始修炮楼到投降,鬼子始终不知道这个村里有个漂亮小花姑娘,那就是苗苗的奶奶。

  八年抗战,她从八九岁开始一直到十几岁,为了防止受辱,每天都把自己的脸用锅底黑灰化妆一番,任何时候出现在村里人面前时都像一个要饭的丑丫头,年龄不大却知道如何聪明地保护自己,那个年龄应该是爱美不懂事的岁数。

  后来苗苗的奶奶提起这些往事时,也有些后怕:“幸亏咱村里没汉奸,否则小鬼子要是知情,我早被糟蹋了。”

  还不止这些,那时夏天一到,容易出汗,锅底灰在脸上挂不住,需要“补妆”,她毕竟是个孩子,为了图省事,就找蜜蜂蜇自己的脸,可怜那俊俏的脸庞,被蜇一肿就是十几天,这对一个小姑娘来说,要忍住剧痛更不是件容易的事。

  奶奶的传奇经历让苗苗从小就非常崇拜。

  能人身上最容易存在的缺点就是固执,老太太也不例外,姑姑和苗苗两代人花了十几年的时间也没能说服她相信脚下的地球是圆的。

  她现在八十多了,仍思维敏捷,谁要是想跟她来点弯弯绕,不一定能绕得过她,甚至还有可能被她绕进去。

  席间,苗苗的姑父逗她,“老太太,你孙女要去读书的英国和咱中国不一样,每天起床后不管干啥,都要头冲下。”

  老太太脸上露出满不在乎的表情,“呵呵,那有什么可稀罕的?早知道啦。”

  哦?苗苗惊奇地看着姑姑,奶奶终于相信地球是圆的了?

  姑父继续逗老太太,“你知道那里的人为什么要头朝下么?为什么和咱们不一样啊?”

  老太太认真地像个小孩子,“当然知道,人家看咱也是头朝下嘞。”

  苗苗更加惊奇,“地圆说”总算把老太太给普及了。

  不过接下来老太太的解释让众人喷饭了:“你们不是讲,人家睡觉的时候,咱们不睡么,俩人要是睡在炕的两头,不就是看着对方都头朝下?要是炕下有人站着,还是横着的呢,这个道理我能不懂?”

  众人笑得前仰后合。

  苗苗对奶奶竖起大拇指,“奶奶就是奶奶,服了。”

  奶奶斜了她一眼,“你小时候服我,我信,现在还能服我?才不信嘞,你这个小妖精,出国后该让你爹妈操心喽。”

  苗苗立即继续着多年也没有结果的争论,“奶奶,您又老调重弹了,谁不知道我是个乖乖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从不让别人操心。”

  奶奶根本不屑,“庄稼人看云不听雷,光打雷的云彩没有雨,这可不能光耍嘴皮子,走着瞧。”

  然后奶奶又笑眯眯的打量她,“你穿的这玫瑰色绸子小褂很受看,小碎花裙像大家闺秀出落的洋学生,俊。”

  她说完又托起孙女的的手指,眯起老花眼仔细的端详着那枚钻戒,“这金刚钻儿是个好东西,值钱呢。”

  苗苗心虚,万一被爸妈察觉没法交待,立即指着奶奶手上带的金戒指说:“不如你这个值钱,我那个是同学送的,假的。”

  奶奶认定那是真的,不肯轻易被蒙,“假的?那咱俩换换?”

  她这一换辨真伪太高明,苗苗不敢再吱声了,承认绕不过她。可是苗苗奇怪,难道奶奶会辨别钻石的真伪?她怎么就那么肯定这钻石不是假的?但不管怎样,苗苗是不敢再纠缠了,一旦让爸妈看出破绽,问起来历就麻烦了。

  她用筷子夹起一块鸡肉送到奶奶嘴边,“奶奶,我喂你。”

  老年人都喜欢回忆,也只剩下回忆。奶奶吃着,又像以往一样笑着开始了她百提不厌的话题,“苗苗,还记着奶奶小时候喂你么?”

  呀,苗苗眼前顿时浮现出小时候奶奶嘴对嘴喂她吃饭的情景,呕吐神经立即有了反应,连忙打断她,“记得记得,你喝口汤吧。”

  奶奶喝了口汤,并没有住口,继续沉湎在回忆中,“唉,现在想想就像昨天,我只要一吃东西,嘴一动,苗苗就像个小鸟,张开嘴,等着我把嚼烂的东西喂到她嘴里。”

  苗苗要反胃了,只好借口吃饱了,立即逃,“奶奶,你们慢慢吃吧,我吃饱了,到门外凉快一下,消消食儿。”

  她来到院子外。

  在街门外,已经吃完的亲戚们和左邻右舍乡亲们在门前大树下乘凉拉呱,苗苗找个小板凳坐下。

  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一下冲到她面前,苗苗定睛一看,嘿,小家伙五六岁的样子,在黄昏灰暗的光线下,仍能看出是个眉清目秀的小帅哥,将来要是长大了,保证能迷倒一片小姑娘。

  一问才才知道,是邻居家一个大哥的孩子,叫狗宝儿。

  狗宝儿用那天真的眼睛好奇地看着苗苗,围着她转,似乎想接近她又不好意思,那样子可爱极了。

  苗苗干脆一伸手,把他揽过来。她最喜欢逗小孩子,童言无忌,大人们永远也猜不到小孩子们会整出什么意想不到的经典对话。

  逗着狗宝儿,苗苗难以置信地发现,这小男子汉居然也喜欢女性的衣物,总是轻轻抚摸她的裙子,大概是喜欢丝绸的滑爽柔顺,尤其令苗苗惊奇的是,穿着开裆裤的狗宝儿偶尔会悄悄用小鸡鸡蹭一下裙子。

  这时爸爸拿着相机从院里出来,苗苗立即抱起狗宝儿,“来,跟姑姑照张相。”

  她想让东方看看,与他情趣相投的小有人在。照完相,狗宝儿又去跟其他小伙伴疯闹去了,上蹿下跳的,折腾了好一阵子后,又跑回到苗苗身边,凑过来仰着脸看她,那意思还是想让她搂着。

  苗苗搂着他,发现那脏兮兮的小手又在要轻轻的抚摸她的裙子,还企图把小鸡鸡往裙子上凑,苗苗悄悄碰了一下他下身,悄声问:“姑姑刚才碰到的是什么?”

  狗宝儿天真无邪地大声回答:“是鸡鸡,姑姑比妈妈摸得好,再给我摸摸吧。”

  苗苗的脸“刷”就红了,狗宝儿的妈妈在旁边,一把将他拽过去,“不害羞,姑姑还没成家呢,不能给你摸。”

  苗苗对老家的风土人情一直自认为知道的不少,但小男孩喜欢让大人给摸那里却是头一回听说。

  晚饭一直吃到晚上九点才告结束,这在农村已经很晚了,对于第二天还要辛勤劳作的农民来说,通常此刻早已入睡。网上有句顺口溜这样说:早睡早起是农民,晚睡早起是游民,晚睡晚起是市民,不睡不起是网民。

  第二天一早,苗苗一家三口上路返回齐北,不到中午就到家了。

  按照事先的约定,老大、刺猬和球球在午饭后来到苗苗家。

  苗苗和她们一见面就叽叽喳喳,像四只快乐的小燕子,把平时安静惯了的妈妈吵得直皱眉头。

  爸爸去上班,出门前冲着姑娘们开玩笑,“四朵金花啊,一个比一个漂亮,别随便出门啊,容易引起骚乱。”

  “她们不出门,咱们家就乱了。”

  这是妈妈委婉提出的抗议,苗苗赶紧示意大家偃旗息鼓放低嗓门,挤眉弄眼做着鬼脸儿钻进了她的小屋。

  没有了大人在场,她们又嘻嘻哈哈的说笑起来,老大神秘的拿出一个小药盒,“苗,给你的特殊礼物,刺猬的已经给了。”

  苗苗仔细一看,是一盒紧急避孕药。

  苗苗一咧嘴,这个老大,以为我出国后可以肆无忌惮地背叛东方了?

  她捶着老大的背笑着,“你以为我们到了国外就放羊了?会用上这个?告诉你吧,没这个,我们也弄不出小的来。”

  老大哈哈笑着,“看,不打自招了吧?有人管的时候,还一堆老公呢,到了国外,天高爹娘远,不把外国的帅哥都给拿下才怪呢,不过,谁说这是让你们胡来的时候用啊?”

  苗苗愣了,“不胡来的时候也能用?当零食吃?”

  刺猬笑着帮忙解释,“开始我也这样想,后来才知道这也是老大和球球的一番良苦用心。”

  呦呵?还是良苦用心?苗苗更糊涂了。

  球球一本正经地说,“在英国堕胎是非法的,两位天姿国色,要是突遇色魔怎么办?万一怀上色魔的孩子,难道还要离开英国打胎不成?”

  她说的这个问题是否属实,苗苗倒是从来没考虑过,但说实话,这的的确确是个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一旦发生无法回避。

  老大接着说,“所以我忠告两位,一旦强暴无法避免,两步是必须要做的,第二步就是马上服用紧急避孕药。”

  “那第一步呢?”苗苗问。

  老大哈哈笑着:“要是被强暴不可避免,就闭上眼睛开始享受呗,把痛苦变成享受,不管怎么说,也是一次做爱啊。”

  刺猬对老大连捶带挠,“呸呸呸!你去享受吧。”

  老大浑身痒痒肉,被挠得受不了连连告饶,“放过我吧,这说法不是我发明的,是智者说的,原话是:‘当痛苦不可避免时,就要把痛苦当作欢乐来享受,这才是人生的态度。’”

  苗苗叹服,这句话说得好,老大改得也好,据说女孩子们都曾想过这个问题,当强奸不可避免时,就当作一次激情的做爱来享受,但当噩梦真正变成现实时,谁又能这么潇洒呢?

  球球提出忠告,“两位要尽量减少这种事情发生的可能,少去危机潜伏的场所,少参加犯罪诱发率高的聚会活动,比如舞会,英国是熟人强奸率最高的国家,而且,高智商的人反而容易遭到攻击,但高情商的人就安全多了。”

  时下人们常说EQ比IQ更重要。

  苗苗问,“怎么高情商的人就安全多了?什么算是高情商?”

  “高情商的人能让周围的人与之为善,还能准确判断出潜在危机,提前脱离险境。”

  苗苗来了兴趣,“情商怎么测?”

  刺猬摇摇头,“这我还真不清楚,你的东方不是个无所不知的人么?问问他,有什么办法测EQ。”

  苗苗一想,也对,“我这就给他发短信问问。”

  球球说,“你就对他说,有四个高智商的才女希望他提供一个测EQ的方法,他能否提供这个方法,将是对他智商高低进行判断的依据。”

  苗苗笑了,“这不是胡扯么?,人家要是拿不出方法来,就成低能儿了?”

  短信发出了。

  东方很快就回复:“测EQ的方法是,用脚趾夹住笔,写自己的名字,书写规整者,为情商高,反之低。”

  苗苗和老大、刺猬立即找来纸笔,脱掉丝袜就尝试,球球却无动于衷,在一旁冷笑。

  三人写了半天,都是歪歪扭扭,勉强能看出写的是什么。

  刺猬见球球在一旁冷笑,突然恍然大悟,气急败坏地说,“大家别试了,东方在开玩笑!”

  苗苗也反应过来,立即给东方发去短信:“开什么玩笑!”

  大概是过了这么长时间,才给他发短信质疑,东方猜出几个丫头真的尝试过了,很快回复了几个字:“几个高智商才女用脚趾头写字,何其壮观啊!”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