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等人坚持要开一个战后总结会。因为他们也认同几位相公的想法,这场战役打的非同一般。不单单是结果,而是过程就非比寻常,是他们即使到了战役结束也不敢相信的。说白了,就是战果有点吓人!之前说,安西王府投入兵力二十六万,不但搭进去一个速不答,还死伤六万多兵。那大宋这边呢?大宋这边把钓鱼、凌霄二城所有兵力都算上,也不过一万四千人。一万四对二十六万,不但打赢了,而且还是大胜。不但是大胜,还把神臂城、青居城、牛头寨、礼义城四座山城收入囊中。不但收了四座山城,还从开打之前的一万四千兵,变成了打完之后,赵维一算嚓!!咋变四万多了呢?越打越多,你说气不气人?这样的战果,别说实现,你就是现在让赵维,让文天祥他们再做梦梦一遍,也是不可能的啊!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不应该总结一下吗?而且,抛开结果,只看战役的过程,对于这个时代的军人来说,本身就是一件无法理解的事情。这么说吧,速不答也好,张珏也罢,他们的战术战法是很传统的。大兵团作战,直击要害,战略目的简单粗暴,打凌霄就是打凌霄。攻城就是攻城。其间夹杂计谋韬略,或者奇兵奇谋,也是为大战略做辅助。可是,反观这场战役,宋军一方,并没有大兵团。速不答一直在找宋军主力在哪里,可宋军其实就没有主力,完完全全的反其道而行之。从一开始就是以小股部队为主,战略目标倒是有的——解救凌霄城。可是,当战役一打响,这个目标却一直在变。从解救凌霄之围到保住神臂城,再到试探性地压迫重庆。等速不答神臂城的十万兵一回重庆,马上又变换方向,转战宜宾,吃掉了速不答。而且,战争投入也是一变再变。一开始,只有血头军和望乡营在动,川军主力还是驻守钓鱼城,保护大本营无失。可是,打着打着,到了最后,钓鱼城甚至未留一兵一卒,倾巢而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为什么会反应这么快?这才是值得总结了。凭着对战争本身的嗅觉、张珏和几位相公隐隐觉得,他们可能是摸到了一套全新的战法和战术理念,这将成为大宋在巴蜀生存下去的关键。而事实上,哪是摸到了一套新的战术理念?他们是摸到两套超越这个时代的军事思维。首先,是战术上了。换一个后事懂军事的人来看这场战役,这就是典型的多兵种协同作战vs大兵团密集攻防的典型案例嘛!而且是完虐的那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速不答无论从指挥系统,到情报系统,再到兵种协同,和宋军都不是一个层面的,差了好几个维度。宋军这边有锦衣卫的情报支持,而且是全方位的情报支持。投入的兵力虽少,可是这里面有炮兵、特种部队、游骑兵、水军和常规步兵。谢明的骑兵携带炮兵游击敌方薄弱部位,血头的特种兵深藏敌后,用心理战和小范围骚扰击溃敌方士气。张珏的水军、步兵则是摆出各个态势,配合小股部队达到战略目的。甚至还有人民战急的成分在里面。别忘了,赵维用土改和白银生生稳住神臂城,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至于指挥系统上面,更不是一个层面上的。速不答还是一将指挥三军,可大宋这边呢?是这个时代的几个顶级头脑在集体发力。情报上也是如此,速不答的情报仅限于军事上的。可是大宋的情报无所不包无所不含,除了军事上的,其它也巨细无余。泸州、重庆、益州各城的民情、官员,甚至有多少田地、多少奴户、汉人比例是多少,都在锦衣卫的掌控之中。没有赵孟禧的情报,赵维会抓的那么准?当天到泸州,当天就宣布土改吗?总之,这一仗,在宋人眼里很意外,可是在后世看来,属于顺理成章。速不答输的,不冤!而除了战术上的领先之外,还有一个是这一仗的收益,甚至可以说是最大收益。那就是,这套实践出来的指挥系统。对!为什么把它单拿出来说,正是因为它太先进了。而且无形之中,解决了宋朝三百年都没弄明白的事儿。那就是——文武之间的关系。别看几位老相公和张珏这个武人其乐融融,那是因为国难当头,不得不团结。可实际上,文武对立,这是大宋的通病。病到骨子里了,得钱治了。南宋的文人虽然不像北宋,武人出征,文人监军,指手画脚贻误军机,可顶多也就能做到不添乱罢了。好吧,不添乱都是抬举。总之,文武尿不到一个壶里,基本无解。那这一仗的文武关系是什么样的呢?也就是实践出来的指挥系统是什么样的呢?简单来说,几个文人相公,三个月没出帅府,制定了全套战略。由张珏这个武人去施行、指派给各个下级将领。而下级将领在外,只需要达成战略目标就可以了。至于怎么完成?不由张珏来定,更不由文人相公来定。这样的结果就是,很高效,极高效,效率高到吓人!为什么会这样?其实也很简单,士大夫阶层是这个年代最精英的一群人,他们有战略眼光,也有大智慧。但他们大多没有实践,不懂带兵,更不懂战术。所以,你让文人掌兵,强如文天祥也带的不咋地。说白了,他脑子里想的东西就没法让士兵去执行。这就是所谓的文人掌兵,贻误三军。而带兵打仗那是武人的专长,张珏、谢明等人没有文天祥他们肚子里的墨水,也没有他们看的高远。但他们会带,也懂得手下的每一个兵,更懂战术。结果就是,士大夫只在帅府里提供他们的智慧,制定大概的战略方向,再由张珏这个军事大家去执行,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这就好比后世的总参谋部,制定战略方向和战争目标,然后交给下面的各作战部队去施行。总参只会告诉你,哪一支部队带到什么位置,达到什么目的。可不会告诉你,仗要怎么打,排什么阵型,挖几条战壕。可别小看了这个类似总参谋部的新式机构,这不但让文人和武将能够没有嫌隙的完美配合,更重要的是,这可不是一个人啊,这是一群人!而且,是这个时代眼界最高、最有智慧的一群人!也正因为如此,赵孟禧无数的情报送进帅府,几位相公才能在无数条情报之中找到最有用的,分析出敌我态势,进而微调战略。正因为如此,谢明一拿下神臂城,他们才会第一时间派赵维去,而不是别人。因为从赵孟禧的情报之中,他们已经分析出想拿稳泸州,必须调动百姓和农奴。而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赵维。他有钱,也有魄力。正因为如此,云顶城入手之后,才得出迁城而不是强占的结论,并点选杨亮节去执行。杨亮节是国舅爷,是皇亲国戚。他的威望比任何一个将领更有用,可以用最少的兵力把金堂云顶搬空。也因为如此,云顶城一到手,文天祥马上判断出速不答要向神臂城增兵。于是,立刻改变之前的保守战略,钓鱼城倾巢而出胁迫重庆,并把青居、牛头寨、礼义三城收入囊中。这种集体智慧、集体胆量、集体应变,还有集体分析的能力,是速不答一个人根本比不了的。他就算再身经百战,再威名赫赫,也得跪的服服帖帖!。
第156章 战后总结
以上的两个超前思维,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还很难理解。即使用过一次,且战果斐然,可是到取其精华,留住最为重要的关键要素,却也并不容易。要不是赵维这个穿越者在场,可能这场有着划时代意义的范本战役,也只能当做青史之中的一页功德了。别看赵维前世不学无术,可是眼界还是有一点的,而且思考问题的方式更是与这个时代的人有着本质的不同。况且,他现在可不是不学无术,而是正经的三好学生。所以,仗一打完,他就意识到了“参谋机构”和“多兵种协同”的重要性,并一手促成了上元节会议。为的,就是让张珏这个带兵者重视起各兵种的建设,还有让相公们把参谋制度保留下来。经过两天的众议讨论,最后终于制定出了有别于以往的巴蜀宋军体系。首先,在兵种上,血头军将抛弃常规的士兵训练。以往宋军的士兵方阵、阵形战法,将不再是血头军的训练重点,转为了解性的辅助认识。因为正面战场根本用不着血头军,无论陆战,还是水战,血头军不可能出现在宋军的正面体系之中。他们的任务就是包抄迂回、潜伏扰敌的专项战法,将来的训练方向也是专心强化潜伏、猎杀技能,成为一支专业奇兵。而且,赵维力排众议,给血头军配备了近百人的,由铁匠、军械匠人、衣甲制造工人组成的保障营。让血头军在训练和战斗中总结经验,不计成本地专门打造出血头军独有的武器、衣甲,还有单兵用品。军职上,血头军采取高职低配。血头别看只带500人,却是都统制的高位,与王立、曹琦等人平级。其下个个战功卓著,饷奉待遇最低的也是同伍长待遇。而且,赵维发话,血头军上下不受职位影响,只要有战功,军阶上不封顶。也就是说,你可能永远是血头军里的一个兵,但只要战功够,职务做到将军都没问题。除了血头军,另一个重要的兵种就是炮兵了。按理来说,谢明这回出了大彩,功劳一点都不比血头小。但是,谢明比较悲剧,他这个炮军没建起来。原因嘛?废话,一共就十门小钢炮,谢明打游击的时候还给弄坏了一门。九门炮的炮军,实在太寒蝉了点。这让赵维无比后悔,当初在美洲,怎么就没带两个会造炮的工匠回来。现在倒好,那种钻膛技术钓鱼城复制不了,怎么弄都弄不明白,只能依靠美洲“进口”。而北太平洋航路,随着东瀛被元朝征服,也彻底断了。也就是说,短期之内,就这么九门小炮,还要什么炮军?参谋机构的事也定了下来,保留帅府众议的形势,但不设机构。其实不是不想设,无论张珏,还是几位相公,都尝到了甜头,认可这种集众人之智于一处的方式,也想把它长久保留下来。可是,没法设机构。因为这里最大的就是赵维,他名义上的身份是“代天子巡幸天下,督大宋军国事。”赵维拿着这个名头,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任免文武臣子,也可以调动军队。但是,那么高的行政机构,他却没有权力设力。逾越了。所以,参谋机构只能借鸡生蛋,暂时归纳于枢密院名下,由九位枢密院属臣组成。分别是:赵维、赵孟禧、杨亮节、文天祥、王应麟、谢叠山、张珏、易世英,还有王立。原本还应该有福王赵与芮。可是,因为赵孟禧这个情报官已经身在其中,赵与芮以父子不同堂为由拒绝了。赵维细想一下,也好,就认同了皇叔决定。易世英和王立的加入,也有争议。二人一个守凌霄城,一个在青居城,根本就不在中枢,非拉进来挂个名干什么?连张珏这个武人也觉得,没有这个必要。可是,赵维不肯,你就是把名挂在这儿,也得给我挂。现在没用,不代表以后没用。众人不解这是为何,赵维则道:“这个九人议会,今天定下来,以后再有增补就不容易了。将来的构成,也就是这么个构成。”“这其中,赵孟禧是情报官,不算在皇族之列。刨去他,有两个皇族、三个文臣、三个武将,将来也必须是三文三武。”“因为你不能保证十年二十年,甚至百年之后的那九个人,还能像今天这样一心一力,得有人说‘不’!”“”“”众人一阵错愕,面面相觑,都没想到,宁王会想的这么长远。细思片刻,确实如此。文天祥、王应麟深深地看了一眼赵维,此时的赵维与五年前崖山的那个混蛋,三年前回归的那个莽夫,有着云泥之别。或者说,宁王现在的眼界和思考方式,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代理国事的王爷了。“这样吧!”谢硝山突然天口道,“既然是为长远所想,那不如再立一条规矩。”“什么规矩?”叠山先生道:“皇族两席之中,必有一席为天子位。也就是说,九人所议直达天听,也可更好地提高效率。”看向众人,“大伙儿以为如何啊?”众人沉吟了一下,由文天祥开口道:“也好。”看向赵维,“那就这么定了,九席之首即为天子。如今大宋官家身在扶桑,便由宁王殿下代天子暂居。日后迎圣驾西归,再行礼让?”王应麟、张珏怔怔地看着文、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