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之最强BOSS_分节阅读_第16节
D-很是兴奋,殿试不同于以往,不会有落地一说,哪怕是发挥的不好,也能混个同进士,之后再找些门路外放,弄个七品县太爷当当,那小日子,不要太爽哦!
天色微亮时分,早已聚集在宫门前的贡士们,便在引导官的带领下,顺着古朴而又威严的道路,在一众禁卫军森严的目光中,踏入了那传说中的金銮殿。
大殿中,百官早已到齐,待一众贡士到来后,殿内突然乐声大作,黄钟大吕、萧琴伴奏,悦耳的丝竹声回荡在金銮殿上,威严而又浩荡。
也就在这时,大明帝国的最高掌权者弘治帝,在司礼监太监的随侍下,缓缓走到了龙椅前。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在弘治帝坐下的一瞬间,百官跪拜,高呼万岁!
一众贡士们虽然有些紧张,但也是有样学样,老老实实地跪拜在地,声嘶力竭的高声呼喊着。
一些考生,甚至激动的流泪,在皇帝看来,他们是因为能目睹天颜,可以聆听皇帝的教诲而留下了喜悦的泪水。
但林诺知道,这些贡士,之所以流泪,其实是在缅怀那段不堪回首的考试生涯。
终于熬到了殿试,日后终于不用再考试了,此情此景,尤其是那些四五十岁的贡士们更是感慨颇多,触景生情之下,泪水不自觉的便流了下来。
百官静静地看着这一幕,并无一人出来弹劾这些贡士们君前失礼。
他们当初也是这么一步步熬过来的,自然能明白考生们的艰辛与不易,自然也不会在这等选才大典上出来给大家添堵。
行礼之后,百官起身,林诺站在人群中,用眼角的余光打量着那高坐于龙椅之上的弘治帝。
不得不说,弘治帝当真是生了一副好面相。
五官端正,身材适中,并没有如正常中年男子般发福,反而因为岁月的沉淀使得自身增添了一种厚重感。
或许是常年做仁君的缘故,林诺并没有感受到所谓的王霸之气扑面而来,对方身上有种特殊的气质,这种气质,让人不自觉的便会对其信服,甚至升不起反抗的念头。
林诺深吸了一口气,心里暗暗揣测,这位身居帝位多年的皇帝,气质实在是太特殊了,若是将心思用在练武上,或许用不了多久,便可以领悟出常人一生都难以触摸的剑意,成为一代武学大家!
第三十二章 富有弘治特色的殿试!
“开始吧!”
弘治帝是个务实的皇帝,必要的礼节之后,他便下达了殿试开始的旨意。
旨意下达后,弘治便不再待在金銮殿中,而是在太监的服侍下离开,不仅他离开,那些大部分用来充数的官员,也在弘治离开后陆续走出大殿。
内阁李东阳、谢迁、刘健三位阁老留了下来,在他二人下方,还有十几位礼部与吏部官员也留了下来,作为此次殿试的监考官。
这监考阵容,堪称绝对的豪华了!想象一下后世若是一群高官以及副国级的大人物给你做监考,这将是何等的光景?
恐怕没有几人能保持绝对的平静吧?
“诸位,殿试,是优中选优的一场考试,没有落第一说,大家心里也不要有压力,将自身最好的状态发挥出来即可。”
眼见一众贡士一一寻找到了自己的考场位置入座后,发须都隐隐有了灰白迹象的阁老李东阳笑眯眯地鼓励了一番考生,随后对着礼部的官员们点了点头。
“时辰到了,开始吧!”
待礼部官员将试题发下后,林诺心里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考试前,他也曾根据当今皇帝的性格,试着压了几道题。
一般来说,殿试大都是以策论为主,但也并非完全如此,有时候也会考时务。
当今的弘治皇帝,是个仁君,也是位务实的皇帝,所布置的考题,考试前林诺就曾猜测过,考时务的可能性更高一些。
而当前时务,最有可能考的,也无非就是那几样。
开海与禁海;如何平定西南土著动乱;国库空虚,何以增加库存
而这次的时务题,便是根据当前西南地区,南蛮土著们降而复叛,叛而又降的事件为题,要求考生给出确切的治国良策。
看到题目,不少考生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对于习惯了引经据典写策论的贡士们来说,这种让他们写出详细治国良策的考题,确实极为困难。
对于西南问题,其实自朝堂还是民间,基本上都抱有一种论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因此上至皇帝下至百官,对于西南蛮族,其实大都抱着以军队强行镇压为主的心理。
没办法,朝廷也不是没想过以圣贤之礼教化他们,但可惜,那些蛮人,根本不通教化,除了打之外,根本无法跟他们讲道理。
因此在场的贡士中,所写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以如何对西南用兵为主,一些对兵法略有了解的贡士,更是讲述起了排兵布阵之法。
哪怕是徐渭这个大才子,也是认为以用兵为主,教化为辅,详细描写了如何用兵,如何教化,洋洋洒洒,倒是写满了整张考卷。
至于林诺,看到考题后,他先是闭目沉思片刻,梳理了一下思路后,才开始下笔。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是第一句,开篇点题。
意思不言而喻,西南地区是大明疆土,生长于西南的所谓蛮族,亦是大明的子民!
“平定西南,臣有上中下三策!”
“下策,以夷制夷,引广西狼兵入云贵等地镇压平叛!”
“中策,习汉朝之法,在西南土官中实行推恩令,瓦解当地土官的统治力度!”
“上策,改土归流,逐步取消土官治理西南制度,改以流官治理!”
提出三策后,林诺后续更是详细的讲述了这三条政策该如何实施,尤其是改土归流之法,更是描述的颇为详细,不知不觉间,竟然也将整张卷子完全写满了。
有些意犹未尽的放下了笔,林诺微微转头看去,发现徐渭正好也作答完,神色有些忧愁的放下了笔,看起来对于自己的答案有些不是太满意。
殿试共分两场,分别在上午与下午开始。
上半场以策论或者时务为主,写一篇文章,下半场大都是以某个词句为题,写一篇诗词歌赋。
与乡试、会试一般,上半场最为重要,尤其是像弘治帝这等务实的皇帝,自然是更加看重上半场的时务文章,至于后面的诗词歌赋,除非是写的特别惊艳,否则大都是一扫而过,不怎么看的。
上半场考试结束,礼部官员收起了卷子后,鸿胪寺官员为每位考生端上来一些做工精美味道诱人的饭菜,吃过午饭稍加休息后,下半场便会开始。
一众考生或许是感觉时务写的都不是太满意,吃饭时一个个神色有些不自然,也没有心思品味宫廷美食,一个个草草吃完后便闭目休息,准备接下来的考试。
没有休息多久,下半场考试便开始了。
拿到考题的瞬间,林诺心里暗自一笑,这位弘治帝,看来是对这下半场真的不重视,就连出的题目,都十分的敷衍。
题目极为简单,就是以今年的大雪为题,写一篇诗词。
诗也好,词也罢,没有任何硬性规定,擅长哪种就写哪种。
意思不言而喻,反正朕也懒得看,你们随意写,写成啥样都无所谓。
连皇帝都如此敷衍了事,林诺更加懒得再动脑子,毫无羞愧之心的将后世伟人的大作略作修改后搬到了这殿试中。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首诗,若是在清朝,林诺自然是不敢写的,但是在明朝弘治时期,倒是无所谓了。
弘治是明朝广开言路的仁君,不兴因言获罪的做法。
自己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小青年,写诗说秦皇汉武算不了啥,更牛逼的人还在当世。
在弘治与朝臣看来,这就是个年少轻狂爱吹牛逼的狂士罢了,谁年轻时没吹过牛逼啊,估计也就是看了一笑,根本不会放在心上。
笔走龙蛇洋洋洒洒地将沁园春雪写完,林诺便不再关注卷子,直接盘坐在椅子上,看似在闭目养神,实则已经修炼了起来。
在金銮殿上修炼,这种机会可不多,这么刺激的事情,他自然不会浪费了。
还别说,或许是这金銮殿承载了国运的原因,在这里仅仅修炼了半个时辰,林诺却感觉内力增长了一小截,若是在这里修炼个一年半载,或许他的九阳内力都能赶上秀儿了。
“好地方啊!”
傍晚时分,林诺有些可惜的睁开眼某,交卷后,与一众贡士离开了金銮殿。
接下来一众考生会有两天的休息时间,两日后便会再次来此,参加传胪大典,也就是在那一日,皇帝会钦点出状元、榜眼、探花,大宴一众新科进士。
林诺有些遗憾的回头再次看了一眼那金碧辉煌的金銮殿,这次离开,下一次想要再在金銮殿修炼,也不知是何年月了。
第三十三章 长得好看,不当探花岂不可惜?
参加殿试的贡士大概有四百人,作为天子门上,理论上来说,这些卷子,需要皇帝亲自批阅的。
但两天时间看完四百篇文章并选出优劣,这任务还是很繁重的,因此自明成祖之后,历代皇帝都是组织下面的官员阅卷,而自己只看被挑选出来前十名的卷子。
此次阅卷的大臣,首辅李东阳并未参加,他年龄毕竟大了,这种耗费心神的事情,弘治帝并未让他参与。
因此身体颇为见状的谢迁成为这次阅卷的主要负责人,礼部、吏部尚书为副,其余考官皆由翰林学士、国子监祭酒,太常博士等学识渊博之人组成。
众官员的阅卷速度很快,仅仅一天多的时间便基本批阅完毕,在各个卷子中写下自己的名字以及评语后,便开始评判优劣,最终选择一些优等考卷推荐给主考谢迁,最终由他来选取前十名,送给弘治帝阅览。
传胪大典开始的前夜,谢迁等人便将四百名考生的试卷排完了名次,只需要皇帝审阅后便可以将名次填入榜中,等待明天放榜了。
御书房中,弘治帝在品阅着谢迁等人送来的前十名文章,在他身旁,太子朱厚照老老实实的坐在一旁,他虽然性格好动,但如今有朝臣在下方看着呢,因此他也不会在这等时刻给父皇添乱。
弘治仔细的观阅着前十名的文章,神色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能成为贡士,尤其是被谢迁挑选出的前十名,文笔、语言组织能力自然是极强的,弘治仅仅只是一眼飘过,便可将文章中的观点看个大概。
“照儿,如果让你来作答,你觉得该如何平定西南?”
一边看考卷,弘治微微转头,想要听听自己这位独子的见解。
“父皇,给儿臣十万大军,儿臣愿亲自领兵作战,无需半年,便可将西南隐患彻底解决!”
朱厚照很是兴奋,其实只要牵扯到军事方面的事情,他都很感兴趣,在他看来,做皇帝,远不如做个领兵作战的大将军有意思。
弘治见状心里不由得叹了口气,自己这儿子是什么品性,他自然是清楚的很,这种性格,未来登基后,很容易与群臣站在对立面的。
“看来在照儿登基前,我需要帮他好好物色个可以替他遮风挡雨的能臣了!”
有些心不在焉的看着那一篇篇老生常谈的文章,弘治帝心里开始揣摩着如今朝堂中何人可以成为未来儿子的肱骨之臣。
“李东阳?此人倒也颇为正直,有能力,而且不结党,只是可惜,年龄太大了,估计照儿登基后也就该致仕了。”
“太子讲读杨廷和?正是年富力强时期,能力还在李东阳之上,只是可惜,此人心术有些太杂了,照儿日后未必能镇得住他!”
“嗯?”
就在这时,当弘治将第十名的考卷拿起来,瞬间,卷子中的内容便吸引了他。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上中下三策?以夷制夷、推恩、改土归流好,好一个改土归流啊!”
前两个计策还算中规中矩,弘治帝看的几篇文章中,也有考生提到了这两点,但那改土归流之法,确实是将弘治着实惊艳到了。
不是他与群臣想不到,而是这属于盲区,根本没人会往这方面想,因为他们下意识的就会忽略,根本不认为流官制能取代西南土著的土官制度。
而如今,林诺的考卷中,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这个方法,更是极为详细的讲述了该如何执行这一制度,这使得弘治帝眼前一亮,更是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改土归流之法,乃是到了清朝时期才实行,这一制度执行后,西南地区基本上彻底安稳下来,很少再有叛乱发生,可以说,是一种治本的方法。
“陛下,臣等当时也是被这位考生所提的改土归流之法所震惊,但老臣等人一时间拿不定主意,虽然该考生给出了详细的实行措施,但毕竟未真实试验过,不排除只是狂言,因此臣等商议后,将其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