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南明第一狠人》

南明第一狠人_分节阅读_第7节

《南明第一狠人》 一袖乾坤 7436 2021-04-26 18:46

  D-不及发出。

  训练有素的大象丝毫不比马匹差,甚至在某些方面更有灵性。

  他们只会遵照命令前行,而不会惊扰同伴。

  这支象兵队是李定国花费颇多心血组建训练的,平常根本不拿出来作战。

  若不是天子下旨亲征,他也不会把压箱底的杀手锏使出来。

  此刻李定国和朱由榔正在距离清军阵营不远处的一座矮土丘上观战。

  相较于肉搏拼杀,一军主帅更需要把控全局,对战场局势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陛下,我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已经取得了不小的优势。”

  李定国不是一个贪进冒功之辈,但他此刻也难以抑制内心的喜悦,向天子主动汇报起战况。

  从一名专业统帅的角度看,对敌军造成混乱产生的收益是最大的。

  如今明军已经完成了最关键的一步,接下来要做的便是借助混乱的局势扩大优势。

  朱由榔轻点了点头。

  此战的关键是尽可能的消磨清军的有生力量,尤其是八旗精锐。

  自打八旗入关以来,战斗力就直线下降。

  如今能打的八旗士兵数量十分有限,死一个少一个。

  一开始朱由榔还想带队冲杀,在李定国的拼死劝谏下还是作罢了。

  毕竟他是天子,御驾亲征已经是极限,真的上阵杀敌那怕是得成祖朱棣才能做的出。

  而现在朱由榔显然还没有朱棣的威望。

  威望这个东西需要慢慢培养,有一个积累的过程。

  就比如上次昆明大捷后,朱由榔的威望大增。

  此次御驾亲征若是能够大获全胜,他的威望势必又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依晋王之见,吴贼可能组织起反击?”

  虽然前世酷爱读些古代战争的书,但毕竟是纸上谈兵。

  朱由榔现在在拼命学习战场经验,何时该出兵,何时佯攻,何时总攻,何时收兵,个中都是学问。

  而李定国久经战阵,显然是个最好的老师。

  朱由榔丝毫不在乎面子问题,有不懂的地方就问。

  崇祯倒是死要面子,最后生生把自己搞死了。

  要是他当初主动去南京哪怕叫太子去南京监国,大明的形式也不会这么惨。

  “回禀陛下,依臣之见吴贼便是有通天本领也不可能做到反击了。”

  李定国顿了顿道:“东虏昆明战败后,吴贼之所以能够收拢溃兵是在于他还有一定的实力。溃兵们看到旗子会本能的往那个方向靠拢。哪怕他们原本是赵贼的部下。”

  李定国观察了一下皇帝的表情,见猜不出喜恶来,继续道:“如今情势却是大为不同。东虏士兵尚在睡梦之中,被象兵踩死无数,士兵心中已经极度恐慌。这种情况下莫说是吴贼了,便是天王老子也没救了。”

  说着说着李定国就恢复了昔日做农民军时的用词习惯,话一出口才觉得不太合时宜,尴尬的笑了笑。

  朱由榔倒是不太在意。

  他这次主动出击目的就是告诉将士们清军野战并非是无敌的,一旦培养出了信心后面的仗就好打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不然总有这一个心魔在,仗还没打就已经输了大半。

  毕竟不是每次作战都有这么好的运气,有坚城可以倚靠。

  事实上此次御驾亲征,朱由榔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抢掠清军的财物粮食。

  清军本身的军饷也很低,战兵一个月只有一两银子。

  这种情况下额外收入全靠抢。

  毕竟抢没有任何成本可言,抢到了就是自己的。

  清军士兵的战斗力就源于此,一直抢一直爽。

  就说吴三桂大军一路行来,劫掠无数钱粮。

  粮草嘛可能消耗的差不多了,但银子着实抢了不少。

  云贵虽然穷,但若是掘地三尺还是能够搜刮出不少银子的。

  之前永历朝廷之所以收不到太多钱是因为明廷是把云贵当做根据地来发展的,自然不能做竭泽而渔的事情。

  但清军可不管这些,大军所至十室九空。

  朱由榔不能明着抢自己子民的,但可以抢吴三桂的啊。

  这样一来不但可以看犒赏将士们,还能积攒一笔不小的财富以备不时之需。

  “陛下请看,吴贼中军帅帐已经乱了!”

  李定国眼睛极尖,一下就发现了端倪。

  照理说中军帅帐是核心中的核心,一般情况下是不会乱的,而现在连吴三桂中军营帐附近都乱了,证明情况已经到了失控的边缘。

  朱由榔不由得大喜,高呼道:“天佑大明!”

  ...

  ...

  清军阵中到处都是惨叫声。

  他们中既有被大象踩死的,也有被乱马踩死的,甚至有被慌乱的同伴踩死的。尸体散乱一地,空气中弥漫着血腥的气味。

  许多清兵被踩成了肉泥,只剩下一些断碎的白骨。

  由于皇帝陛下严令不许纵火,以免烧了粮食。这些粮食虽然不多,但将来都是明军士兵的口粮。明军将士们便通过一次次的冲击来搅乱清军的阵营,把他们试图聚集起来反抗的计划扼杀在萌芽。

  手榴弹只用了十几枚,起一个造势的效果。

  据说是因为手榴弹所剩数量不多了,要省着些用。

  倒是皇帝陛下从泰西购买来的新式火铳(德莱塞步枪)用起来十分过瘾。

  这玩意相较于老式火铳,非但不会炸膛还十分精准,许多清军小头目军官都被直接射杀。

  当然明军的作战主力还是象兵。

  这玩意在野战中就是无敌的存在。

  清军曾经试图组织反抗,向大象射箭。

  但这玩意就是给大象挠痒痒,大象皮糙肉厚根本伤不到要害。

  “杀虏报国的时候到了,弟兄们跟我冲啊!”

  在象兵冲开一条血路后,白文选率领骑兵队发起了冲锋。

  如今清军已经是一片散沙,再难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他要做的便是尽可能的杀敌,完成陛下和晋王的命令。

  “杀虏报国!”

  “杀虏报国!”

  “为了大明!”

  “为了陛下!”

  ...

  ...

   《南明第一狠人》正文 第二十三章 摧枯拉朽

  吴三桂是在睡梦之中被惊醒的。

  他甚至来不及披挂甲胄,就在亲兵的催促下出了营帐。

  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溃逃的士兵,吴三桂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大帅,是敌袭!”

  亲兵赶忙跟吴三桂解释道。

  “便是敌袭,也不该乱成这个样子!”

  吴三桂气的直吹胡子。

  诚然清军刚刚大败,但在野战中明军未必是自己的对手。

  眼下清兵们真是成了惊弓之鸟。

  绿营兵和吴三桂的本家兵是分开扎营的。绿营兵在外围,本家兵在内里。

  眼下溃兵大都是从西边来的,说明明军的主力在西边。

  吴三桂匆匆扫了一眼,发现本家兵的军纪还算严明,至少没有像绿营兵那样丢盔弃甲抱头鼠窜。

  念及此,他生出了整顿兵马与明军一战的念头。

  “传我将令,整兵列队备战应敌。”

  “大帅万万不可啊,明军这次袭营派出的乃是象兵。”

  亲兵见吴三桂想要迎战,连忙劝阻道。

  吴三桂闻言不由得一愣。

  象兵?

  明军竟然使出了这个杀手锏。

  遍观历史,象兵大概是和火牛阵一样恐怖的存在。

  不,象兵比火牛阵还要恐怖!

  光是看着一队象兵冲过来士兵就连胆子都被吓破了,哪里还有勇气整队应战?

  那和飞蛾扑火,螳臂当车有什么区别?

  此刻吴三桂的心寒了!

  列队应战无疑是死路一条,在象兵面前一切都是蝼蚁,马匹甚至会本能的逃走。

  “大帅,快跑吧,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亲兵见吴三桂还在犹豫,连忙提醒道。

  吴三桂虽然恨得咬牙切齿,但也明白跑路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有道是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吴三桂怎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事实上他从来都是一个极致的利己主义者,从见势不妙献出山海关放清军入关时便是如此。

  如今自然也不会变。

  昆明惨败对吴三桂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很快他就找出了抽身事外之法。

  此法无他,推卸责任尔。

  吴三桂决定把责任全部推到赵布泰身上。

  反正赵布泰已经被明军乱炮轰死,死人是不会替自己辩解的。

  即便清廷方面心里清楚吴三桂也有责任,但也只能接受吴三桂奏疏上的说辞,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原因便是清廷忌惮吴三桂手中的这支大军,换言之吴三桂有着足够的自保实力。

  这便是吴三桂的底牌,便是清廷也不敢轻易的掀桌子。

  另一个原因便是清廷如今已经是无人可用。

  这也是为何洪承畴、吴三桂这些汉人愈发受到重用。

  以汉制汉是这些年来清廷的国策之一,短期内肯定不会改变。

  所以只要吴三桂逃走,把责任推到死人赵布泰身上,他便可以安然无恙。

  既然如此他为何要冒着极大的风险去主动迎战?

  诚然一开始吴三桂是抱着毕其功于一役的态度灭亡明廷的,但事态有变如今养寇自重也不失为一良策。

  历史上狡兔死,走狗烹的例子还少吗?

  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着个残明朝廷,吴三桂的作用便会凸显出来。

  残明朝廷能够翻盘?

  这吴三桂是绝对不信的。

  若是当初弘光朝廷尚且拥有一些可能,毕竟那时明廷还有半壁江山。整个最富庶的江南之地也都在明廷治下。

  可现在残明只有滇、川两省之地,便是让他们翻出花来还能够逆天不成?

  清廷便是靠耗都能把残明生生耗死!

  朱明的气运早在李定国攻打肇庆失败的那一刻就注定了!

  既如此,便让残明朝廷苟延残喘一段时间吧。

  很快,吴三桂便决定跑路。

  在亲兵的服侍下他迅速的翻身上马,狠狠一抽马鞭率先逃去。

  主帅跑路,嫡系本家兵们自然没有理由留下应敌。他们第一时间的追随吴三桂跑路,生怕跑的慢了被明军追上。

  至于赵布泰留下的八旗残部,也很快反应了过来纷纷上马逃命。

  剩下的大多是绿营兵。

  他们都是步卒,跑路是跑不了的,落在明军手中也是一死,索性心下一狠准备做殊死一搏。

  ...

  ...

  这自然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斗。

  且不说明军象兵的优势。

  光是新式火铳(德莱塞步枪)带来的威慑力便让人头皮发麻。

  事实上明军一共也没有放几枪,但此铳射击的远距离和准确性让绿营兵完全没有抵抗的欲望。

  他们纷纷丢掉手中的兵刃投降。

  虽然知道投降的下场很惨,但能多活一刻便是一刻,求生本能在这一刻占据了绝对上峰。

  很快投降的绿营兵便被明军士兵五花大绑了起来。

  把命运交到别人手中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他们只能如此。

  被俘的清兵有几万人之多。

  明军总不能全都杀了吧?

  同样的难题抛到了朱由榔面前。

  当李定国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他的时候,朱由榔感到无比震惊。

  “俘虏这么多人?”

  朱由榔踱着步子,思忖了片刻还是决定跟李定国商量一下。

  他发现自己对待这个时代的很多规则并不清楚,还有许多学习的空间。

  “依晋王之见,这些俘虏该如何处置?”

  李定国自然料到天子会发问,早有准备的他当即答道:“回禀陛下,一般会将把总以上的军官全部处死,其余俘虏打散分入各营充作夫子苦役。”

  李定国所说的正是这个时代处置俘虏最普遍的方式。杀掉军官剩下的普通士兵即便有心抵抗也没了主心骨。

  “只杀军官吗?”

  朱由榔却是皱眉道。

  李定国闻言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

  听陛下这口气,莫不是想要把这几万清兵全部处死?

  杀这么多人用刀是肯定不行的,耗费气力且不说,刀都得砍豁口了。

  一般这种情况下就是坑杀,那是暴秦才能做出的事情啊。

  “陛下请三思,若是坑杀俘虏以后怕是再难遇到敌军投降的情况了。”

  朱由榔见李定国会错了意,便摆手解释道:“朕不是这个意思。朕是觉得不仅绿营军官该死,那些降虏已久作恶多端的老兵也该死。他们手中沾满了大明百姓、将士们的鲜血,罪恶程度丝毫不亚于那些绿营军官和东虏八旗。”

  ...

  ...

   《南明第一狠人》正文 第二十五章 忠烈祠与希望

  大明天子御驾亲征大破虏贼,斩首无数。

  这对大明军民来说无疑是一件极为鼓舞斗志的事情。

  毕竟野战中明军已经很久没有取胜对手了,这次天子亲征破阵证明清军野战并非是不可战胜的。

  封赏有功将士这种常规操作自然不必多说,朱由榔还决定建立一座忠烈祠,凡是为大明战死的将士都可以进入忠烈祠,供奉牌位。

  他的想法一经提出立刻引起了朝中群臣激烈的争执。

  朱由榔发现争执的关键还是在于思想的差异性。

  朱由榔的灵魂来自后世,在他眼中生命自然是平等的。

  无论王侯将相还是贩夫走卒,都是一个人,那么就应该享受到一个人应有的权利。

  保家卫国,英勇捐躯的将士们难道不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和供奉吗?

  如此一个简单的道理偏偏群臣就是不明白。

  兵部和工部的人提出,或许可以参照贞观时期修建凌烟阁,将有功之臣排位,但是供奉每一位英烈的牌位就有些夸张了。

  这让朱由榔好不气恼。

  受到时代的限制,有些事情无法真正推行。

  但修建忠烈祠给普通阵亡士兵供奉牌位这种事情绝对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

  换言之,这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想不想。

  或许在这些尚书侍郎,部堂大员的眼中他们就是高人一等的吧?

  仔细思忖一番,朱由榔决定不予让步。

  大明有着各种各样的顽疾,有的是制度上的,有的是人心所致。

  如果他都没有决心修建一座忠烈祠,给阵亡的将士们应有的尊重,以后还怎么改革,怎么中兴大明?

  身为君王,该坚持的事情一定要坚持。

  朱由榔下旨通过内阁再一次明确向群臣表明态度,这让百官们感到十分惊讶。

  高高在上的天子竟然真的关注底层的蝼蚁?

  他们平日里也会提什么君上当爱民如子,但那不过是嘴上说说,有谁真的相信?

  而现在看来陛下竟然要来真的?

  弄清楚皇帝的真实想法事情就好办许多了。

  这又不是什么关乎文官集团切身利益的事情,他们没必要跟皇帝对着干。

  相互通过气之后,很快文官集团内部就达成了一致意见,赞同圣天子的意见,准备修建忠烈祠。

  修祠是工部的事情,还牵扯到兵部、户部,兵部需要提供名单,户部则负责拨钱。

  朱由榔命各部商谈后三日内拿出具体章程,十日内修建完毕。

  这并非是他一时脑子发热做出的决定,而是从长远计。

  他要培养的就是将士们一种当兵的荣誉感,让他们清楚朝廷和天子不会忘记他们做出的贡献,大明的百姓亦不会忘记。

  经此一役后,清军短时间内是不会再来攻打了。这给明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休整。

  朱由榔现在面临两个棘手的问题。

  其一是编练新军,其二是普鲁士枪炮弹药补充。

  编练新军的话虽然已经开始进行,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不是十分理想。

  这个时代兵员素质还是有些差,吃不饱穿不暖,面黄肌瘦。

  这还是青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壮男子,女人小孩就更惨了。

  朱由榔给新军士兵们开出的条件是战兵每月一两银子,辅兵半两。

  这个条件乍一看并不太突出,也就是和清军军饷差不多。

  但在贫穷的云贵之地,这个条件已经是十分丰厚了。

  即便一个人一两,人数多了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

  朱由榔觉得自己负担的极限是一万人。这样一年也有十万多两的支出。

  只靠国库和内帑是肯定不够的,朱由榔还得另想办法。

  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抢,抢谁?自然是抢清军的。

  毕竟云贵的豪商巨贾不多,便是朱由榔想抢也找不到肥猪啊。

  抢普通百姓就更不靠谱了,看看崇祯年间不断加税的下场吧,税都加到了穷人头上,结果就是揭竿而起天下动荡。

  思来想去只能抢清军的了,没有钱没有粮,盯着清军抢就好!

  对于这支军队的架构朱由榔也想的很清楚。

  这支军队直属于他,相当于当初的京师三大营。

  锦衣卫虽然也直接对皇帝负责,但属于是花架子,上阵杀敌是不可能的。

  朱由榔必须培养一支信得过的心腹军队。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