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南明第一狠人》

南明第一狠人_分节阅读_第9节

《南明第一狠人》 一袖乾坤 7484 2021-04-26 18:46

  D-了?

  一路连败下来怕是将士们的心都寒了吧?

  这场胜仗对于大明将士士气的提振实在是太关键了!

  当听到清军大将赵布泰被生生炸死时,文安之感叹道天佑大明!

  从结果来看,朝廷算是保住了。

  文安之在这个时间点组织十三勋围攻重庆,就是行围魏救赵之计,想给昆明朝廷解围。

  既然朝廷无恙,那么重庆之战的失利也就勉强可以接受了。

  文安之正自听得兴起,那传旨的小太监又说起太子来川东抚军的事情,以及命文安之回昆明朝廷听勘的决定。

  文安之险些以为自己听错了,向钦使再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确认。

  在得到准确的答复后,文安之的心情十分复杂。

  一方面他感到欣喜。大明天子还是有担当的。

  太子乃是国储,是国本所在。

  太子抚军便能代表朝廷的态度。

  起初文安之刚来川东时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十三勋的尊重,归根到底是朝廷对这些原大顺军余部太不重视了。

  除了加封爵位外,朝廷没有给袁宗第、李来亨等人提供任何实质的钱粮支持。

  这种情况下十三勋还能够奉永历朝廷为正朔,替朝廷做事已是殊为不易了。

  文安之花了很久的时间来改变十三勋对朝廷的看法,消解他们心中对于朝廷的顾虑。

  文安之甚至主动向天子请旨,请天子以朝廷的名义向十三勋保证,不会追究他们过往的“逆罪”。

  人心都是肉长的。长久相处下来,十三勋发现文安之这个甘愿在前线与将士们一道同甘共苦的“老家伙”还挺不错的,渐渐的也改观了对朝廷的看法。

  但文安之毕竟只是一个督师,他能让十三勋稍稍安心,却不能让他们彻底放心。

  毕竟谁也不知道朝廷说话算不算数,万一等到将来大明光复山河,天子又翻脸不认账,要清算他们了呢?

  这种感觉就像头顶悬挂着一支宝剑,虽然没有掉下来,但随时可能掉下来的恐惧感是令人窒息的。

  陛下看来是终于想明白了,决定让太子来到奉节,安十三勋之心。

  不得不说陛下此举十分高明。

  任何一个高官、宗室都起不到当今太子抚军的效果。这代表了朝廷对于十三勋的绝对信任,不然怎会把国本派到前线来?

  对此,文安之自然是感到欣喜的,他的努力没有白费,朝廷还是有雄心在的。

  但另一方面他又感到有些忧心。

  奉节毕竟在川东前线,距离重庆并不算远。

  眼下清军尚且没有攻打奉节的计划,但万一将来有了呢?

  天知道洪承畴这个老狐狸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

  太子乃是千金之体,万一有了个闪失,那对天下军民怎么交代?

  文安之当然明白太子尚在幼冲之龄,来到奉节更多的是起到一个鼓舞人心的象征作用。

  但这种不安的感觉还是深深埋在心底的,毕竟这些年在奉节待下来文安之十分清楚,这片区域并非十分安稳。

  至于陛下命他回昆明听勘,文安之自然不会有什么意见。

  文安之是天启年间的进士,初为南京司业,崇祯年间擢升祭酒。后遭奸人构陷罢官归乡。

  隆武帝时期,征召文安之为礼部尚书,文安之以身体不适为由没有赴任。

  永历帝刚刚继位时,经瞿式耜推荐征召文安之为东阁大学士,文安之同样婉拒了。

  但到了桂林城破,朝廷危若累卵时文安之却毫不犹豫的站了出来。

  他不是一个爱惜羽毛的人,之前之所以不赴任是觉得自己力有不逮,把机会留给年轻人。

  但到了家国天下生死存亡的关头,文安之觉得自己必须要做点什么才能无愧于心。

  对于朝廷的命令他是绝对的服从的。他相信陛下调他回昆明一定有通盘考虑。他只需要做好自己能做的,为中兴大明略尽绵薄之力耳。

  ...

  ...

   《南明第一狠人》正文 第三十章 突破口

  昆明皇宫,深夜。

  朱由榔这几日的心情很不错。

  新军的训练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他十分清楚训练新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故而并不急于求成。

  要想让这支新军上阵杀敌,没有个一年半载是不可能的。

  加之云南春耕已经陆续开始,一切都步入正轨,朱由榔至少不用为臣民百姓以及大军今年吃什么而发愁了。

  反倒是贵州传来的一个消息让他有些担忧。

  据探子回报,吴三桂在率残部退回贵州后原地驻扎了起来。

  这让朱由榔一时有些摸不到头脑。

  洪承畴这个人还是有些谋略的,莫不是他想耗死大明?

  从接连得到的信息确实有这个可能。

  清军的粮草基本是从湖广运来的,有重庆这个中转站在基本上可以做到随意调拨。

  而明军被困死在西南一隅之地,如今连贵州这个门户也丢了,真有些绝望的意味。

  其实洪承畴的这个策略多少有点当年杨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味道。

  只不过剿与被剿的对象发生了变化。

  大明现在反而成为了那只困兽了。

  虽然昆明大捷打出了明军的气势,但从全局来看,明军依然处于绝对的劣势。

  一旦陷入消耗战,清军的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出来,靠着湖广和整个江南的供养,他们可以活活拖死耗死大明。

  所以明军必须主动出击,但是找哪里做突破口呢?

  对朱由榔来说无外乎两个选择,其一是攻打重庆。

  重庆是清军粮草重要的中转站,拿下重庆可以切断清军的补给。

  再者也可以把川东明军和成都附近的驻军连接起来,不再是各自为战。

  再就是攻打贵州。

  贵州的话明军相对比较熟悉,因为较多山地攻打起来清军的大军施展不开,发挥不出人数优势。

  攻打贵州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水西战马了。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水西出良驹。

  虽然比不了草原马的爆发力,但在耐力层面上水西马是一等一的。

  在西南这种山地地形下,这种马匹的实用价值更高。

  反倒是攻打重庆乃至湖广更需要水军。

  所以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决定,直接关系到明军接下来的路线方向。

  朱由榔曾和沐天波、李定国等人商议过,意见也都不一。

  沐天波主张稳扎稳打攻打贵州。

  这大概和他与贵州诸多土司关系良好有关。

  沐家毕竟世镇云南,与云南毗邻的贵州土司多少心中对沐天波是存着一丝敬畏的。

  如果明军真的攻打贵州的话,或许沐天波的关系可以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再就是有了贵州便有了纵深,云南不至于直接面对强敌。

  李定国却持不同意见。

  他认为贵州就是个泥潭,一旦明军攻打就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从贵州的清军驻军数量和粮食储备来看,洪承畴都是把其看作推进点的。

  这种情况下明军正面攻打无异于以卵击石,毫无优势可言。

  朱由榔觉得李定国说的很有道理。

  但是重庆也不是立马就能攻打的。

  前不久文安之策划的重庆之战由于二谭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反叛功亏一篑,故而清军肯定已经有了防备。

  这种情况下明军贸然开战,并不会有太好的效果。

  换言之即便要攻打重庆,也要先扫清其外围的据点,让清军无可倚靠屏侍。

  朱由榔在舆图上看了良久,发现一个关键点,那就是万县。

  万县在奉节和重庆中间,是重庆重要的前哨。

  以前万县是一直在明军手中的。

  攻打重庆失利后,明军匆忙撤退。在撤退的过程中觉得万县难以据守,便一把火将万县城门捣毁,粮仓烧掉退守奉节。

  但即便如此,万县的重要性依然很大。

  朱由榔觉得清军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对万县城门进行修理,并且从后方重庆转运粮食到城中。

  朱由榔先一步已经派太子入川到奉节抚军,算算时日已经快到了。

  不过朱由榔当然不能指望太子领导明军一举拿下万县,毕竟他还是个十岁的孩子。

  要想拿下万县,还得靠朱由榔的谋划。

  既如此,该如何破局呢?

  便在朱由榔绞尽脑汁思考之时,内侍韩淼禀报说晋王李定国求见。

  朱由榔当即宣召。

  晋王一般不会深夜入宫,这个时间来一定是有什么大事。

  一直在劳心军国大事,朱由榔根本没有困意,稍稍整了整袍服便端坐御座之上。

  “臣李定国拜见吾皇。”

  李定国快步入殿,跪倒行礼。

  朱由榔挥手示意他平身。

  观察入微的他发现李定国神情严肃,连忙道:“晋王深夜陛见可有要事?”

  “启禀陛下,是孙贼的消息。孙贼给冯双礼写信,劝降于他。”

  李定国说这话时面上明显有些尴尬。

  一是孙可望屡次三番的写信策反明廷大将。二是冯双礼接到策反信后并没有第一时间选择面圣,而是选择告诉了李定国。

  站在冯双礼的角度,李定国当然能够理解。

  毕竟李定国是他的老大哥。

  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找老大哥这是理所当然的。

  可站在皇帝的角度,这个决定就有问题了。

  若是皇帝大度一些或许会一笑置之。

  若是皇帝认死理那就遭了。

  以李定国对于永历皇帝的了解,皇帝未必会真的在意这件事。

  但凡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李定国还是决定连夜入宫面圣,探探天子的口风再说。

  朱由榔听到这个消息倒是不太惊讶

  。

  孙可望现如今在清军阵中也就是一个高级顾问的身份。

  手中无一兵一卒的他要想刷存在感只能靠不断策反明军大将。

  只是冯双礼这个人选着实很精妙啊。

  作为大西军最能打的一批将领,冯双礼大概是和白文选一个级别的。

  若能策反他,对于明军士气的打击是毁灭的。

  在原本历史中冯双礼就因为部将狄三喜叛变,被绑着献给了清军。

  但那是在明军已经穷途末路,天子弃国的前提下,且不是冯双礼本人所为。

  如今大明的形势不说多好,至少比历史上好的多了。

  这种情况下冯双礼自然没有理由变节。

  ...

  ...

   《南明第一狠人》正文 第三十一章 君恩

  朱由榔前世也看过不少史料,对于冯双礼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反叛投降说法不一。

  有一部分人认为冯双礼是被部将狄三喜胁迫的,本人已经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权。

  还有一种说法是投降就是冯双礼的意思,狄三喜本人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要是没有冯双礼的首肯,他不会这么轻松的得手。

  朱由榔并没有特别倾向于某一种论调,因为他觉得讨论这个问题没有意义。

  那个时候明廷已经逃到缅甸,便是冯双礼不降又能如何?

  被破三路超神翻盘吗?

  真以为这是在打游戏吗?

  但是在这个时空中情况却是完全不同的。

  首先朝廷并没有退,不但没有退而且还带领昆明军民打了一场漂亮的保卫战,随后天子更是御驾亲征追击清军溃兵斩首无数。

  这种情况下大明的处境虽然还很艰难,但至少能看到翻盘点。

  这种时候朱由榔用人便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要是朱由榔信任冯双礼那就毫不犹豫的去任用他。要是他怀疑冯双礼那就干脆不要用。

  最忌讳的就是朱由榔虽然怀疑冯双礼,但碍于冯双礼的身份和李定国的面子不得不用。

  朱由榔的灵魂来自后世。

  故而他并不是用帝王心术来考量一个人一件事。

  他只是单纯的从对大明有利的角度来分析。

  确切的说是从对大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

  常言道听其言观其行。

  从昆明守卫战中冯双礼奋勇杀敌的举动来看,至少此时他是对大明绝对忠心的。

  不然他都不需要打开城门放清军进来,只需要稍稍放放水就能让清军找到突破口。

  但是冯双礼表现的异常英勇,这样一个人会主动投降朱由榔是不信的。

  至于历史上冯双礼在建昌被绑后投降的一系列事情,朱由榔不想分析也不会分析。

  不论他是真的自己想投降也好,被部将胁迫投降也罢都是原本历史中发生的事情。

  在这个时空,冯双礼并没有去建昌,而是留在了昆明。

  朱由榔有什么理由因为一件没有发生过得事情而苛责怀疑一位为大明死战的猛将?

  思定之后朱由榔沉声道:“晋王无需多言,朕对庆阳王是十分信任的。”

  李定国闻言非但面上没有露出喜色,反而惶恐道:“冯双礼接到孙贼的信后没有第一时间面圣而是找到臣,臣有罪。”

  朱由榔闻言不由得大为疑惑。

  李定国这罪由何来?

  这也太敏感了吧?

  细细一想,他似乎明白了一些。

  李定国是担心朱由榔怀疑他结党营私啊。

  这其实也好理解。

  历代君王最忌讳的事情莫过于臣子功高震主。

  李定国的功劳大不大?用永历朝廷的擎天一柱来形容都丝毫不过分。

  这种时候如果他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很容易遭到言官的攻讦。

  加之孙可望之前的恶行,让人很容易把他和孙可望进行类比。

  是以发生这种事情后李定国才会如此紧张,连夜入宫陛见。

  李定国此举就是在把自己剥干净了展现在朱由榔的面前,表达自己的赤胆忠心。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nbsp; 朱由榔也不傻,对方这么明显的表示他自然看得懂。

  清了清嗓子,朱由榔和声道:“晋王何出此言?归根到底这件事都是孙贼的错,与晋王、庆阳王何干?”

  朱由榔说的是大实话。

  不管李定国对其他明朝宗室怎样,至少他对朱由榔是绝对忠贞不二的。

  一些历史论坛里说李定国就是曹操第二,目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简直是扯淡。

  李定国拥戴永历的时候明廷的版图已经远远不如满清。

  说孙可望是学曹操还差不多,李定国却是真心的忠良之臣。

  见天子如此信任自己,李定国也是长出了一口气。

  “臣谢过陛下,也代冯双礼谢陛下恩典。”

  朱由榔注意到自始至终李定国用的都是冯双礼而不是庆阳王。

  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表态。

  毕竟不管是庆阳王还是晋王都是大明皇帝赐下的王爵封号。

  李定国是在向朱由榔表明,他们都是天子的臣子,在天子面前怎好自称王爵?

  朱由榔想通之后心中不禁苦笑。

  像李定国这种战神在朝廷之中斡旋都免不了思忖这种东西,当真是伴君如伴虎啊。

  但愈是如此,朱由榔越要更好的担负起君王的责任,不能让将士百姓们寒心。

  他已经享有太多万民的供养,也该是替天下人出口气,狠狠痛击清军中兴大明了。

  ...

  ...

  “太子殿下到奉节了!”

  得到这个消息后文安之激动的胡须乱颤。

  他实在没想到太子殿下会来的这么快。

  这么算来钦使应该只是早走了三五日?

  文安之不是一个没有见过大世面的人,历经天启、崇祯两朝,他可以算的上如今永历朝廷中数一数二的老资历。

  可他还是第一次看到太子殿下来到军中前线。

  也许将来陛下也可能会来奉节的吧?

  文安之如是想到。

  原本他已经打算动身启程前往昆明。

  可现在一来文安之决定等上一等。

  他准备写信给十三家勋贵,叫他们来奉节拜见太子。

  十三家离昆明太远不能陛见,可距离奉节就近的多了。

  只要不是实在有事抽不开身,总该来拜见储君才是。

  诚然大明有皇储不得结交边将的祖宗规矩。可本次皇太子殿下来奉节抚军就是遵奉了陛下的旨意啊。

  抚军抚军见不到将军还怎么安抚?

  当然,文安之不会同意太子亲自去十三家驻地抚军的。

  一来那样太危险,二来太子殿下岂不是要一口气跑十三家?

  太子毕竟尚在幼冲,这么做太不合适了。

  文安之相信,袁总第、李来亨等人在看到信后会毫不犹豫的前来。

  他们千搜万寻希望有一个宗室能够待在他们驻地为他们说说话。

  现在好了,大明皇储亲临,不代表着朝廷正式认可他们了吗?

  如果陛下不是真的信任他们,怎么会让太子来到前线这种危险的地方?

  ...

  ...

   《南明第一狠人》正文 第三十三章 嫌隙

  但欣喜之余,李定国还是有些担忧的。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三万大军北上,粮草消耗是个大问题。

  这些年来靠着军屯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