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带着军需来大明》

带着军需来大明_分节阅读_第71节

  D-心中充满了底气。看来这五十万人战斗力不强,不堪一击,这便就下达了进攻的命令。

  瓦剌精锐骑兵分两路突袭明军大队,听到消息的王振很紧张,紧急收缩军队,并派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等引兵拒战,结果大败,吴克忠部作为明军后卫,兵力当在万人以上,可依然还是不堪一击。

  一战而败之后,又派遣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率四万人马至鹞儿岭与也先交战,结果中伏,全军覆没。

  朱勇率领的这支人马是明军精锐,以骑兵为主,这支部队覆败后,明军事实上已经丧失了同也先决战的本钱了,同时军心也已经开始涣散。这样,明军到达土木堡的前一天,已经损失惨重,减员当在五万以上,实际兵力(不包括运输兵和战争所用的民夫)已经不足二十万,并且丧失了精锐的骑兵。

  当朱勇带领三万铁骑中了也先埋伏,片甲不回的消息传来,朱祁镇和王振直接吓尿,撒丫子就往回跑。

  于八月十三日,大军进驻土木堡。

  大军到达土木堡的时候,天还没有黑,太阳也没有落山。此时距离淮来县城只有不过区区二十里,一个急行军即可以赶到。一旦大军进入到县城之中,拒城一战,瓦剌骑兵将无可奈何。

  此时,可称之为生死攸关了。王振又起了幺蛾子,命令大军停下,停止前进。

  原来千余辆属于王振独产的辎重车辆还未赶到,这些可都是一路之上,边军孝敬给王振的东西,价钱上百万两。作为此次北征的实际话事人,地方官“壮行”的馈赠当然都被王振笑纳了。

  沿途官员的馈赠太过丰厚,所以王振舍命不舍财,放弃了进入坚城怀来的大好机会。

  王振要求所有人等着车子到了再一起走。于是就在土木堡这个地方,英宗朱祁镇,上百名文武官员以及几十万大军就在这里傻等了一夜。

  待到天亮的时候,千余车辆依然未到,王振也有些等不下去了,他心中知道,车子是来不了了,这个时候他也想要走了。可惜的是,此时再想走已经走不了了,有一夜充足的时间,瓦剌三万精锐的骑兵,早分成几面包围了明军。

  结果数十万大军被两万瓦剌骑兵“包围”在了没有水源的土木堡。

  要说三万包围几十万,平时是不可能做到的,但这些天的折腾下来,大军早就成为了惊弓之鸟,士气全无,完全失去了原本战斗力的大半。

  王振此时也被冲来的瓦剌骑兵吓到了,慌乱之中,以土木堡为中心,挖壕沟,设围障以求自保。

  只可惜,王振并不懂战,也不懂兵,连地形都看不懂。土木堡这里地方地势高,无泉缺水,本就不是能守的地方。所以在接下来,几十万明军被也先围着打,整整二天三夜,没水之忧越来越重。

  明军掘地三尺也挖不出一滴水来,大军士气全无,军心思变。

  八月十五日,也先突然撤军。说是不打了,还派来了信使过来说是要谈和,这根本就是欲擒故纵之计。

   正文 第一百三十六章 冷锋行动

  偏偏王振就相信了,或许他是自己在骗自己。在看到也先果然先行一步撤走了,马上就下令,出营找水源。

  就是这一道命令,士兵们撤去了围障,跳出了壕沟,拼命的向十五里外的一条小河跑去,队伍瞬间乱了套,远远看去,黑压压的一片接着一片。

  但不过就是跑出去了三四里路,数万瓦剌精锐铁骑突然出现,冲入到大明的混乱军队之中。

  兵到一万,无边无沿,兵到十万,彻天接地。

  瓦剌军四面围攻,骑兵蹂阵而入,挥长刀砍杀明军,明军死伤惨重。马刀所过之处,尽是头颅高高飞起,鲜血横飞的同时,还高声喊着,“解甲投刃者不杀!”

  在危难之际,我们就能看出明朝官员的无耻了:瓦剌军的劝降口号是“解甲投刃者不杀”,只要丢盔卸甲放下武器就行了。但是这些官员为了保命,居然脱得一件不剩,就这么光着互相践踏,被自己人踩死的比被瓦剌军砍死的还多。

  当时瓦剌军其实也已经不成阵型并且无心杀敌了,因为他们在忙着发财——专捡“金银珠宝贵细”抢。如果这时候有那么一两个强硬的将领站出来振臂一呼,来一个反冲锋,没准儿就会扭转战局。这样的事情三国时期的曹操干过,秦琼在张须陀和李密手下都干过,只可惜王振不是曹操,明军将领中也没有秦琼秦叔宝。所有的人都忙着脱衣服保命,而脱了衣服之后的惨状,也成了历史的笑柄。

  在看英宗这厮,根本就没有下马安坐,而是在锦衣卫的严密保护下突围逃跑,只可惜当时大家都在忙着脱衣服,没有人策应支援。锦衣卫势单力孤突围失败,最后朱祁镇成了海上的一页孤舟在护卫将军樊忠的保护下飘零着,如果没有杨晨东出现的话,他就会像一只小鸡崽子一样,被瓦剌军人揪着弄到北边去了......

  从出了京师,杨晨东就像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注视着周边发生的一切。

  明朝军队一败再败,一条条错误的命令由王振的口中发布出去,英宗朱祁镇就像是一个木偶傀儡一般,只知道点头同意,根本无法辩论是是非非,对此,杨晨东一样是冷眼旁观。

  这是对古代战争的一种近距离了解,也是对大明军权的一次近距离观察。

  就算是有些命令是错误的,受到了群臣的反对,但朱祁镇同意,王振执行,便是杨晨东有意想要改变什么也是做不到的。只能这样一步步看着大军陷入到被围攻,被分解,最终整个战役完全失败。

  这其中,杨晨东能做的实在是有限。面对着执掌几十万大军实际军权的王振,除非他可以挟持对方,不然的话,将不可能拥有任何的战争主导权。

  一切直到战争的天平完全的一面倒,在看到最后的时刻终于来了,土木之战简直可以称得上一场闹剧,没有骑兵对冲,没有将领奋勇杀敌,没有大兵团决战,更没有三大营的火器全线开火的壮观场景。瓦剌发动总攻击的时机是明军营盘松动,移营取水之际,不管是中了也先诈和之计还是明军主动奔走取水,都已不重要。

  “少爷,乱了,全乱了。”虎芒充满着警惕的双眼看向着周围,衣袖之下暗藏的五四枪早已经上膛,打开了保险,但凡发现有任何人试图靠近和威胁少爷的时候,他都会毫不犹豫的开枪,致敌人于死地。

  “哎。”一声叹息发自杨晨东之口。

  这一声叹息,是为了几十万大明军队叹!

  这一声叹息,是为了大明走向没落叹!

  这一声叹息,也是为了结束眼前的乱局而叹!

  “传命下去,按第一套方案执行。”杨晨东此时的目光依然冷清,但仔细看去的话,却是比刚才更多了一丝的鲜活和希望。

  命令一下,一直在周边游荡的上百人开始行动了起来。相比于那些完全乱了套,甚至正在解衣解甲的周边之人,他们衣着完好,速度其快,各自按着之前的计划执行着命令。

  王振。

  这位只知道抢权抓钱的太监,此刻就像是一个无头苍蝇一般,四目乱看着,眼珠子不断的上下翻动着,寻找着生机所在。

  对他而言,大军败了不可怕,只要自己能够活下去,一切都将会有的。用不了多久,他就可以重新的组织起一支新的军队,在上战场。当然,这样的能力他或许有,但是不是还有这样的胆量就要两说了。

  四目还在快速的眨着眼睛,冷不防突然有人从身边闪了过去。乱军之中,这样的情景实在是太过常见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完全都如无头苍蝇一般的乱跑。

  但就在一道身影于身边闪过的时候,王振却是感觉脖颈之处一痛,习惯性的伸手摸去,一股根本无法抑制的鲜血喷到了手中,那潮热之感让他的眼睛迅速变大,随后就是张喊大喊着。

  “救...救我...有人...有人杀了我...”

  王振在这一刻还是清醒的,知道在这一刻是有人对他下了黑手。但在混乱的战场之中,死一个是多么常见的事情,即便他是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即便是他最得英宗宠信,但此时此刻依然没有任何人在关注他。

  一手捂着已经被割断的脖颈,似乎想要堵住那鲜血横流的口子;一手向上高举着,并不断的摆动着,似乎想要以此举来引起人们的注意。

  保持着这样的动作,一秒两秒三秒...大约是七八息的时间过去了,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然后双眼中现出了灰白之色,脸上表现出了极强的不甘之意。

  他不甘,自己明明是大权在握,怎么就倒在了地上。

  他不甘,皇帝是多么的相信自己,还有大好的前途在等着呢。

  他不甘,会死的如此不明不白,便是死的时候连是谁下的手,都没有弄清楚。

  他不甘,但他确实已经死了......

  王振死了。死在了乱军之中,根本没有谁会去注意他。即便是有人看到了,怕也只能是恨不得在其身上踩上两脚,以泄私愤吧。

  相比于王振死在了冷锋之手中,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野却被冷锋给救了。虎芒和肖锋两人分别救下了两位尚书赶到了杨晨东的身边。

  两相比较之下,邝野的衣着还好,精神面貌也算是不错。怎么说也是兵部尚书,应该有的气节还是存在的,不过衣衫上那记错了位置的衣扣还是表明,怕是在瓦剌大军“解甲投刃者不杀!”的口号之下,他也曾心乱过吧。

  说来也是,死谁不害怕呢?面对着死亡的时候,人做出任何的反应都不为过,至少不能说是错误的,因为那往往代替了一种人的本能与本质。

  邝野不过就是记错了几个扣子罢了,相比起王佐来说的确好了太多。因为我们这位户部尚书,此时长袍早已经脱下,只是穿了一件内衣而已,且还是皱巴巴的,十分的不合身,一看就是那种不知道从哪里抢来的衣服临时套在了身上。

  对于王佐会有这样的表现,杨晨东一点也不奇怪。文人嘛,气节是应该有的,但是在乱军之中,受别人的影响,完全会乱了方寸,甚至做出一些以前都不敢想的事情也都是在合理之中的。

  等着两位尚书被带到了杨晨东面前的时候,自然都是老脸一红,他们为自己现在的表现感觉到羞愧,但很快这种感觉就没有了,被好奇所代替。

  他们好奇,为何在如此的乱局之中,这位不过是五品官的太子洗马并不慌乱,不仅如此,身边还站着十几二十位孔武有力的大汉。

  相比于其它士兵的慌乱,这些人身体站得绷直,表情也是极为的严肃,双眼如矩一般的四处而视,那警惕之色分明就是告诉其它人,不要随意的走到这里,不然的话,后果会非常的严重。

  两位尚书心中的讶意升起,脑海中跳出了很多为什么的时候,远处又来了一群人,他们的靠近让两人重新变得紧张了起来。

  “不要担心,是自己人。”注意到了两位尚书的表现,杨晨东轻声说了一句,这有如寒冬中的温暖阳光一般,顿时让他们的心神放松了下来。

  远来的正是杨家新军中一营一连的冷锋们。在他们的保护下,刑部右侍郎丁铉、工部右侍郎王永和、礼部左侍郎杨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邓栗、太常寺少卿黄养正、太仆寺少卿刘容、尚宝寺少卿凌铸七位官至三品到四品的大人被带到了杨晨东的面前。

  “就这些?”看着走来的这七个人,杨晨东的目光中带着一丝疑惑问向着冷锋们。

  “就是些人还算是完好,其它人的自相践踏而死,有的已经脱如光洁,分不清谁是谁了。”带队的一位冷锋排长打了一个立正说着。

   正文 第一百三十七章 砍瓜切菜

  “也罢,能力有限,能救下这些人就已经很不错了。走吧,大家收拾一下,我们去找皇上。”杨晨东的下鄂轻轻点动着。尽管第一套计划是要求救下三十名官员或是侯伯,可战场原本就是瞬息万变,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共救下这九人,以属不易了。

  此时的九位大人都发觉出了杨晨东的不对劲,这位洗马似乎比任何人还要镇定,甚至他似乎还拥有一支人数不多,且战斗力不俗的精锐武装力量。

  只是能做到这个位置的,哪一个不是人精,此时是万不会有人开口去问为什么的。一个不爽,人家只需把你随手抛弃,怕是除了等死也不知道可以做些什么了。

  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杨晨东带着大家向着皇上所在之地摸了过去。

  原本大家与皇上是在一起的,可是战争一乱的时候,整个局势都乱套了,好在的是杨晨东早就安排人盯着皇上的一举一动,做为早就预知这一切要发生的他,怎么可能在这样关键的时候丢下了朱祁镇这张重要的大牌呢?

  相较于战场上的混乱,和四处脱甲脱衣和不抵抗奔逃者,朱祁镇所在之地却是十分的惨烈,虎贲和随行的小太监们地表现,他们可能是整个土木堡之变中唯一的亮点:被瓦剌的箭矢射成了刺猬,仍然死战不退,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身后那个被吓得浑身颤抖裤脚淌黄水的皇帝朱祁镇。

  不错,这一会的朱祁镇完全失去了皇上的威仪,一身的金色战甲早就不知道丢到了哪里去,此时正穿着一身内袍的他蜷缩在一个角落之中瑟瑟发抖。

  后世史书曾记载,说是朱祁镇即便是被瓦剌大军所抓时都曾表现的多么镇定,多么英勇,甚至是一脸的正义,还敢喝斥敌人。可实际上并非是如此,这不过就是后来英宗重新当上了皇帝之后美化自己的招术而已,也只有杨铭“写”的《正统北狩事迹》把朱祁镇夸成了一朵花。事实上,《正统临戎录》和《否泰录》里的记载完全就是另一回事了。

  就如同刘定之在《否泰录》里的记载,土木之变,我们能看到三件事:第一、王振确实是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第二、朱祁镇根本就没有半点镇静;第三、官员们很无耻,锦衣卫(虎贲)很忠诚。

  杨晨东与九位大臣赶到这里的时候,看到的正是一队瓦剌骑兵与虎贲和小太监们对杀的场面。

  只是相对而言,被杀的都是小太监们,且等他着大家来到的时候,所有的太监尽数而亡,无一而剩,只有护卫将军樊忠带着十名余受了重伤的虎贲还在拼命的反抗。

  尽管距离还尚远,大家都可以看的出来,怕是在晚上一会,连他们的皇帝都要成为瓦剌骑兵的俘虏了。

  九位重臣以及所有的杨家新军,此时目光都落到了杨晨东的身上,这一刻他毫无疑问的成为了众人的主心骨,所有人的希望都寄于他一身。

  “冲过去,打开一条血路,但凡有反抗者,杀!”面色淡漠,话一字一句的由口中落出,倘若是不知情的人,还以为他是一个已经控制了大局的大将军一般。

  事实上,现在他们只有百多人而已,但对面的瓦剌骑兵之数最少在三百以上。

  九位大臣都用着狐疑的目光看向着杨晨东,他们实在弄不明白,此时此刻这位洗马大人依仗的是什么。相比之下,百名冷锋却是跃跃欲试。

  说起来,这些人都曾受过战争的洗礼,有的即参加过邓茂七起义时的战争,也参加过小琉球岛之战。话说,倘若这些人不是实力超群,表现优秀的话,也不会成为一营一连的士兵了。一在很多时间都代表着最强的意思。

  但不管他们参加过多少战役,打过多少的胜仗,可都比不得这一次,这可是在六少爷的面前表现呀。或许很多的冷锋穷及一生也没有一次这样的机会。但是现在,机会就出现在眼前,谁又不想好好的表现一番呢?

  此时,一营长肖锋的作用突现了。做为军官,也是现任军队的领导者,在听到了杨晨东的命令之后,没有丝毫的犹豫说道:“一排负责左翼,二排负责右翼,三排八班中间突进,九班负责保护各位大人的安全,十班负责断后。”

  命令下达,百人一连的冷锋迅速展开了行动,有人向左,有人向右,还有人冲到了杨晨东等人的前面,只是短短十个呼吸都没有,所有人布署全部到位,其速度之快,行动之利索,让人群中兵部尚书邝野可谓是大开眼戒。

  活了好几十年,多数都是在与分部打交通,大明军队的执行力和行动力是怎么样的,他可谓是再清楚不过了。

  正是因为清楚和知道这些,才更看出了这支不知从哪里跳出来军队的可怕。别的不说,仅仅是他们行动力这一点,便是他所见过的大明军队所不及的。就算是成祖在时的精锐军队,怕也难得拥有这般的表现,能够在危难之时井井有条,毫无一丝紊乱之意。

  在几位大臣眼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