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军事常识大百科

第十三章 军舰

军事常识大百科 泉林 29537 2021-04-25 12:39

  第十三章 军舰

  库兹涅佐夫级航空母舰是继基辅级航空母舰之后出现的前苏联第三代航空母舰,是一级金新的现代航空母舰,由以前搭载直升机,垂直/短距起降飞机,过渡到搭载常规起降的固定翼飞机。它不仅是飞机运载平台。而且也是一个装备弁金的作战平台。

  库兹涅佐夫级航空母舰

  库兹涅佐夫级航空母舰是继基辅级航空母舰之后出现的前苏联第三代航空母舰,是一级全新的现代航空母舰,由以前搭载直升机、垂直/短距起降飞机,过渡到搭载常规起降的固定翼飞机。它不仅是飞机运载平台,而且也是一个装备齐全的作战平台。它的主要使命是在岸基航空兵作战半径之外的海域执行反潜、反舰及防空作战,扩大海上防御范围,确保前苏联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安全和战斗效能的发挥,消灭敌方海上和基地的海军兵力,实施海上破交、支援登陆作战等。首制舰曾传闻名为“苏联”号、“克里姆林宫”号、“勃列日涅夫”号,后改名为前苏联格鲁吉亚共和国首都名“第比利斯”、前苏联解体后改名为“库兹涅佐夫”号;正在建造中的2号舰“里加”号改为“瓦良格”号。

  舰名:库兹涅佐夫

  编号:瓦良格1983.2.22

  开工:1985.12.81985.12.5

  下水:1988.11.28

  标准排水量:45900吨

  满载排水量:58500吨

  主尺度:总长304.5米,水线长280米;舰宽70米,水线宽37米;吃水10.5米

  航速:31节 飞行甲板:长304.5米,宽70米

  服役:1991.1.2l

  动力:8台锅炉,4台蒸汽轮机,200000马力,4轴

  续航力:2700海里/28节

  舰员:1700名,其中军官200名

  导弹:12单元SS-N-19“毁灭”垂直发射远程对舰导弹,惯导加指令修正,主动雷达寻的,1.6马赫速度时,射程10.8~243海里,战斗部500千吨当量核装药或750千克高能炸药,4组SA-N-9“长手套”对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每组6座,共装弹192枚,指令制导加主动雷达寻的,2马赫速度时,射程45千米(24.4海里),战斗部15千克,8座CADS-N-1“卡什坦”弹/火炮合一发射装置,每座装8枚SA―N―11对空导弹和双管30毫米“格林”炮,及“热闪”火控雷达/光电指挥仪,导弹由激光束制导,射程8千米(4.4海里);火炮发射率4500发/分,射程2千米。

  火炮:6座AK6306管30毫米炮,仰角85°,发射率3000发/分,射程2千米,可能由CADS-N-1的“热闪”/“热点”控制

  反潜火箭:2座RBUl2000发射装置,射程12000米,战斗部重80千克

  对抗措施:假目标:10座PKl0和2座PK2箔条发射器

  电子支援/对抗:8部“足球”,4部“酒瓶”截获,4部“跟踪板”,10部“球套”A、B

  武器控制:3部“锡人”光学跟踪仪;2部“穿碗”卫星通信系统数据链;2部“低球”卫星导航台;2部“冠钟”数据链

  雷达:对空搜索:“天空哨兵”相控阵,4个阵面,3座标

  对空/对海搜索:1部或2部(用于“瓦良格”号)“顶板B”(TopPlateB),D/E波段

  对海搜索:2部“双支柱”,F波段

  导航:3部“棕榈叶”,I波段

  火控:4部“十字剑”,K波段,用于对空导弹;8部“热闪”,J波段

  飞机控制:“飞行警察B”,G/H波段

  战术空中导航:“蛋糕台”

  敌我识别:4部“观察哨”

  声纳:“公牛角”、“马颚”舰体声纳,主动搜索和攻击,中/低频

  载机:20架苏-27K(苏一33)“侧卫D”,4架苏-25UTG“蛙足”,15架卡-27“蜗牛”,2架卡-31RLD“蜗牛”预警直升机

  硫磺岛级两栖攻击舰

  该级舰是世界上最早为搭载直升机而专门设计建造的两栖攻击舰,首制舰“硫磺岛”号于1961年服役,在以后的10年间共有7艘建成服役。该级舰的主要使命是用直升机运输登陆部队上岸,实施立体登陆;后来也作为战斗支援舰只和直升机扫雷的平台等。“特里波利”号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被水雷损伤,经修复几周后又投入作战。“关岛”号曾改装作为舰使用,“仁川”号1995年3月也进行改装,改作不雷战指挥(MCS)。海湾战争后,“硫磺岛”号、“冲绳”号、“爪达尔卡纳尔”号和“特里波利”号相继退役,由新一级的黄蜂级多用途两栖攻击舰替代。

  轻载排水量:11250吨

  满载排水量:18798吨

  主尺度:总长183.7米,舰宽:31.7米,

  吃水:9.7米

  航速:23节

  飞行甲板:长183.7米,宽31.7米

  服役:1965.1.16,1968.11.16,1970.6.20

  动力:2台巴布柯克一威尔科斯/燃烧工程(Babcock wilcox/Combustion

  Engineering)锅炉,压力42.3千克/厘米2,温度482℃;1台德拉瓦尔/通用电气/威斯汀豪斯(DeLaval/GE/Westinghouse)蒸汽轮机,230000马力,单轴

  续航力:10000海里/20节

  舰员:902名,其中军官52名;反水雷支援舰1420名,其中军官113名

  运载能力:可载运部队1562人,其中军官158人;1500吨航空燃油;2艘大型人员登陆艇

  火炮:2座通用电气/通用动力(GE/GD)Mkl56tp20毫米“火神密集阵”(VulcanPhManx)炮,发射率3000发/分(改进型4500发/分),射程1500米(改进型1829米)

  对抗措施:假目标:4座洛拉尔・海柯尔(LoralHycor)Mk36SRBOC6管红外曳光弹和干扰箔条弹发射器,射程2.2海里

  电子支援/对抗:SLQ32(V)3,雷达告警,干扰和欺骗系统作战数据系统:卫星通信系统(sATCOMS)SRR-1,WSC-3(uHF)

  雷达:

  对空搜索:威斯汀豪斯(Westinghouse)SPS65,3座标,D波段(MCS未装);洛克希德(Lockheed)SPS40E,E/F波段,320千米(175海里)

  水面搜索:诺登(Norden)SPS67(V)1,G波段

  飞机进场控制:SPN35A,SPN43B

  导航:雷声(Raytheon)SPS64(V)9,I波段

  战术空中导航:URN25

  敌我识别:MkXⅡUPX-29

  载机:20架CH-46D/E“海上骑士”(SeaKnight),或11架CH-53D“海上种马”(Sea.Stallion)直升机,需要时可在减少部分直升机后载4架Av-8B鹞式(Harrier)垂直/短降起降战斗机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继硫黄岛级之后,美国又建造了奥斯汀级两栖运输舰,安克雷奇级船坞登陆舰等,为了将两栖舰只的功能综合在一艘舰上,美国从70年代开始建造多用途两栖攻击舰。该级舰的排水量接近40000吨,成为当时最大的两栖攻击舰。它兼有直升机攻击舰,两栖船坞运输舰,登陆物资运输舰和两栖指挥舰等功能,可在任何战区快速运送登陆部队登陆,或作为攻击舰实施攻击,或作为两栖指挥舰指挥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该级舰原计划建造9艘,后实际建成5艘。

  满载排水量:39967吨。主尺度:总长254.2米。舰宽:40.2米。吃水:7.9米。航速:24节。飞行甲板:长250米,宽36米。服役:1976.5.29,1977.10.15,1978.9.23,1979.7.28,1980.5.3动力:2台燃烧工程锅炉,压力42.3千克/厘米2,温度摄氏度482;2台威斯汀豪斯蒸汽轮机,70000马力,双轴;首侧推器,900马力

  续航力:10000海里/20节

  舰员:930名,其中军官56名

  运载能力:可载运部队1730人,4艘通用登陆艇(LCU1610),或2艘通用登陆艇(LCU)T和2艘机械化登陆艇(LCM8),或17艘机械化登陆艇(LCM6),或45辆两栖登陆车(LVT);1200吨航空燃油;也可载1艘气垫登陆艇(LCAC);4艘大型人员登陆艇

  导弹:2座通用动力(GDC)21管“拉姆”(RAM)对空导弹发射装置,被动红外/反雷达寻的,2马赫速度时,射程9.6千米,战斗部9.1千克

  火炮:2座FMCMk451型127毫米炮,仰角65o,发射率20发/分,对海射程12.6海里,对空15里,弹重32千克,6座Mk24225ypoy“加农”(Can-non)自动炮;2座通用电气/通用动力(GE/GD)Mk156管20毫米“火神密售阵”(VulcanPhalanx)炮,发射率3000发/分,(改进型4500发/分),射程1500米(改进型1829米)

  对抗措施:假目标:4座洛拉尔・海柯尔(LoralHycor)Mk36SRBOC6管红外曳光弹和干扰箔条弹发射器,射程2.2海里;SLQ-25“水精”(Nixie);声导鱼雷诱饵;“北约海蚊”(NATOSeaGnat);SLQ-49干扰浮标;AEBSSQ-95

  电子支援/对抗:SLQ32(V)3,雷达告警,干扰和欺骗系统

  作战数据系统:两栖战综合战术数据系统(ITAWDS),为飞机、舰载武器、传感器、导航、登陆艇控制和电子战系统(MTACCS);4A、11、14、16号数据链;卫星通信系统(SATCOMS)SRR-1、WSC-3(UHF)、USC-38(EHF)、SMQ-11

  武器控制:Mk864型炮击控制系统(GFCS),2部光学指挥仪

  雷达:对空搜索:休斯(Hughes)SPS52D或ITTSPS48E,E/F波段,洛克希德(L0ckheed)SPSOE,240海里,E/F波段,320海里(175海里);休斯Mk23TAS,D波段 水面搜索:雷声(Raytheon)SPS67(V)3,G波段;

  导航:雷声SPS64(V)9,I波段

  飞机进场控制:SPN35A,SPN43B

  火控:洛克希德SPG60,I/J波段;洛克希德SPQ9A,I/J波段,20海里

  战术空中导航:URN25

  敌我识别:CISMkXV

  载机:19架CH-53D“海上种马”(SeaStallion)或26架CH-46D/E

  “海上骑士”(SeaKnight)直升机,需要时可载AV-8B鹞式(Harrier)垂直/短矩起降战斗机

  平均单艘造价:2.29亿美元(70年代)

  黄蜂级两栖攻击舰

  为进一步提高两栖作战能力,并考虑到硫黄岛级将在90年代达到使用期限,美国决定再建一级新的多用途两栖攻击舰。鉴于塔拉瓦级造价偏高,原打算将黄蜂级建成比塔拉瓦级吨位小,造价低的两栖攻击舰,但建造中改变计划,建成时吨位,作战能力均超过塔拉瓦级,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两栖攻击舰。它的主要使命是载运改型鹞式飞机,直升机和气垫登陆艇,用于装载,运输,展开和支援登陆部队。作为制海舰使用时,至少可载20架鹞式飞机和4-6架反潜直升机。该级舰现有4艘在役,2艘在建,1艘列入计划。

  轻载排水量:28233吨满载排水量:40532吨

  主尺度:总长257.3米,水线长240.2米;舰宽42.7米,水线宽32.3米;吃水8.1米。航速:22节飞行甲板:长249.6米,宽32.3米。服役:1989.7.29.1992.10.17,1993.10.16,1995.2.11,1997.7,1998.7,2000.5

  动力:2台燃烧工程锅炉,压力42.3千克/厘米2,温度482℃;2台威斯汀豪斯蒸汽轮机,70000马力,双轴

  续航力:9500海里/18节

  舰员:1077名,其中军官98名

  运载能力:可载运部队1870人,12艘机械化登陆艇(LCM6)或3艘气垫登陆艇(LCAC),1232吨航空燃油,4艘大型人员登陆艇(LCPL)

  导弹:2座雷声(Raytheon)MK298联装发射装置;16枚“海麻雀”(SeaSparrOW)对空导弹,半主动雷达寻的。2.5马赫速度时,射程14.6千米;战斗部39千克

  火炮:3座通用电气/通用动力(GE/GD)Mkl56管20毫米“火神密集阵” (VulcanPhalanx)炮,发射率3000发/分(改进型4500发/分),射程1500米(改进型1829米);8挺12.7毫米机枪

  对抗措施:假目标:4座洛拉尔・海柯尔(LoralHycor)Mk36SRBOC6管红外曳光弹和干扰箔条弹发射器,射程2.2海里;SLQ-25“水精”(Nixie):声导鱼雷诱饵;“北约海蚊”;SLQ-49干扰浮标;AEBSSQ-95

  电子支援/对抗:SLQ32(V)3,雷达告警、干扰和欺骗系统

  作战数据系统:两栖战综合战术数据系统(ITAWDS)和海军陆战队、两栖战战术c2系统(MTACCS);4A、11、14、16号数据链;卫星通信系统(SATCOMS)SRR-1、WSC-3(UHF)、USC-38(EHF)、SMQ-11

  武器控制:2部Mk91导弹发射控制系统(MFCS)指挥仪,SYS-2(V)3综合自动指挥系统(IADT)

  雷达:对空搜索:休斯(Hughes)SPS52C(LHDl),3座标,E/F波段,240海里,ITTSPS48E(其余舰),3座标,E/F波段,220海里;雷声SPS49(V)9,C/D波段,250海里;休斯Mk23TAS,D波段

  水面搜索:诺登(Norden)SPS67,G波段

  导航:SPS64(V)9,I波段

  飞机进场控制:SPN35A,SPN43B,将安装SPN46

  火控:2部Mk95,I/J波段

  战术空中导航:URN25

  敌我识别:CISMkXVUPX-29

  载机:6-8架AV-8B鹞式(Harriers),垂直/短距起降飞机,执行制海任务时可载20架;42架cH-46E“海上骑士”(seaKnight),或AH-1W“超眼镜蛇”(SuperCobra),CH-53E“超种马”(SuperStallion),CH-53D“海E种马”(seastallion),UH-1N“双休伊”(TwinHuey),AH-1T“海眼镜蛇”(seaCobra),SH-60B“海鹰”(SeaHawk)等法国“红宝石”级攻击核潜艇

  与美俄相比,法国的核潜艇发展较晚,而且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之路。它首先发展的是战略核潜艇,这与其坚持独立的国防政策、急需核威慑力量有关。迟至1976年,法国才开始建造自己的第一级攻击型核潜艇,也是世界上最小的一级核潜艇:“红宝石”级。该级艇共建6艘,其中后2艘为改进型。

  S601“红宝石”号1983年2月23日服役,于1991年至1993年2月进行现代化改装;

  S602“蓝宝石”号1984年7月613服役,于1989年至1991年7月进行现代化改装;

  $603“黄宝石”号1987年4月2113服役,于1992年至1994年6月进行现代化改装;

  S604“绿宝石”号1988年9月16日服役,于1994年至1996年进行现代化改装;

  S605“紫水晶”号1992年3月2013服役;

  S606“珍珠”号1993年7月713服役。

  总体性能

  “红宝石”级全长72米,宽7.6米,水上航行时吃水6.4米,水上排水量2385吨,水下排水量2670吨,仅相当于一艘常规潜艇,真不负“袖珍核潜艇”的称号。动力装置为CAS48型一体化反应堆,功率为48MW,堆芯寿命25年。该级艇最大下潜深度300米,改进型增加到350米,水下最高航速25节,自持力45天,改进型为70天,编制人数70人。

  该级艇虽然小,但有艇小的优势。大型核潜艇的不足是在浅水区会变得“英雄无用武之地”,而排水量不到3000吨的小型核潜艇却正好大显身手。法国是地中海沿岸国家,它的海军主要活动在地中海,而这一海域的许多海区都非常适合“红宝石”一显身手。

  该级艇的小尺寸反应堆也很有特点,正是这种小字号反应堆的出现才催生出“红宝石”。它采用了“积木式”的一体化设计原理,即反应堆的压力壳、蒸汽发生器和主泵联结成一个整体,反应堆的所有部件都是一个完整的结合体,这就使反应堆具有结构紧凑、系统简单、体积小、重量轻、便于安装调试、可提高轴功率等一系列优点,并有助于采用自然循环冷却方式,以降低潜艇的辐射噪声。另外,法国一贯坚持的电力推进方式也是为了达到降低辐射噪声的目的。

  武器装备

  “红宝石”级在艇首装有4具533mm鱼雷发射管,可发射鱼雷和导弹。鱼雷主要为F-17Ⅱ型和L-5Ⅲ型。F-17Ⅱ为线导,主/被动寻的,40节,时射程20千米,战斗部重250千克,航深600米。L-5Ⅲ为两用鱼雷,主/被动寻的,35节,时射程9.5千米,战斗部重150千克,航深550米。

  该级艇所携导弹是大名鼎鼎的“飞鱼”,即SM-39“飞鱼”潜射反舰导弹,0.9马赫,时射程50千米,战斗部重165千克。艇上共可携带鱼雷和导弹共18枚,在执行布雷任务时则可携带各型水雷。

  电子装备

  电子设备:SAT和DLA2B或DLA3武器控制系统;汤姆逊-CSF/DRUA33搜索雷达;电子支援为ARUR和ARUD系统。

  声呐:DMUX20,多功能基阵,被动搜索,低频;DUUA2B,主动,中频;DUUX-5,被动测距与侦听;DSUV62C,被动拖曳基阵,甚低频。 俄罗斯海军“阿库拉”级

  攻击核潜艇

  “阿库拉”级潜艇,是由苏联著名的“孔雀石”潜艇设计局在Ⅷ型攻击核潜艇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属于前苏联第四代攻击核潜艇,其主要用途是消灭敌方各型潜艇,特别是弹道导弹核潜艇,摧毁敌方水面舰艇、陆上重要目标和布放水雷以及保交等众多任务。该级于1972年被批准建造,1981年首艇在共青城船厂正式开工建造,1984年12月30日进人苏联海军服役。由于性能优良,后续艇在共青城船厂和北德文斯克船厂同时开工建造,至今共建成服役了16艘。

  总体性能和特点:“阿库拉”级多用途攻击核潜艇,艇长115米,艇宽14米,吃水10.4米,其水上排水量7500吨,水下排水量9100吨,最大潜深超过650米,自持力100昼夜,人员编制84人。

  “阿库拉”级采用了良好的水滴状外型,在艇体结构上为双壳体。里面一层为耐压壳体,用钛合金制造。钛合金的耐压壳能保证“阿库拉”级在深达650米左右的海底安然无恙。当年美国海军首次发现“阿库拉”级潜艇能够下潜到650米的水下时,竟然不知所措。因为即使在今天,世界上绝大多数反潜武器的打击深度和核潜艇的下潜深度均不超过500米。

  “阿库拉”级潜艇从艇腊至艇艉共分有7个耐压舱:武器舱、指挥舱、前辅机舱、反应堆、后辅机舱、主电机舱和尾舱。它们严格按照不沉性标准设计,加强了全艇的抗沉性。通常一个舱进水,其照样能执行战斗任务,两至三个舱进水,潜艇还能在海上漂浮数小时,以供艇员逃生。“阿库拉”级潜艇水上排水量7500吨,水下排水量达9100吨,不但是俄罗斯排水量最大的攻击核潜艇,就是在当今世界现役核攻击潜艇当中,也是数一数二的。西方核浴艇的排水量,除了美国最新型的攻击核潜艇“海狼”9137吨的水下排水量和其不相上下外,其余都不及“阿库拉”级。它之所以要有这样大的排水量,是因为大的排水量可使舱室的容积得以扩大,艇上便可以装载更多的武器,更多的电子设备,采用功率更大的核动力装置,拥有更大的自给力等好处。

  “阿库拉”级潜艇能够携带多达几十种型号的武器,均由艇脂的8具液压式多用途发射管发射。在这8具发射管中有4具口径为533毫米,它能够发射各种常规鱼雷,还能发射诸如SS-N-15型反潜导弹和SS-N-21型潜对地巡航导弹之类的武器。还有4具多用途发射管的口径是650毫米,它除了可以发射重型常规鱼雷外,也能发射先进的ss-N-16型远程反潜导弹等武器。另外,“阿库拉”级艇上的8具发射管也可以布放水雷,在执行布雷任务时,一次可携带多达60枚的各型水雷,水雷种类有:PMK-1型火箭上浮式反潜水雷、MSHM大陆架水雷和SMDM自航式沉底水雷等。从650毫米多用途发射管发射的SS-N-16型远程反潜导弹,是火箭与40型鱼雷相结合的一型武器,其全长6.5米,弹径O.65米,飞行速度3马赫,最大射程120千米,其战斗部为40型鱼雷,弹头重60千克,最大射程17千米,航速46节,制导方式采用主/被动声自导。现今能与SS-N-16型远程反潜导弹相抗衡的同类武器,只有美国在研的“海长矛”反潜导弹,而时至今日“海长矛”反潜导弹还没列装。SS-N-21型潜对地巡航导弹,它可以从533毫米多用途发射管发射,主要用于攻击敌方境内的各种重要目标。当然也可攻击大型水面目标。该型导弹全长8.1米,最大直径0.5米,射程3000千米,命中精度45米,核装药时当量为20万吨,常规装药则为500千克,动力装置为涡轮风扇发动机+固体火箭助推器,巡航速度0.6-0.7马赫,制导方式为惯性+地形匹配。其总体性能不次于美国的“战斧”式巡航导弹。在反潜鱼雷方面,“阿库拉”级潜艇携带的65型远程反潜反舰鱼雷,也是让西方海军“头痛”的众多俄式武器之一。该型鱼雷全长10米,直径0.65米,射程100千米,航速50节,作战深度950米。战斗部很可能是核装药,在水下,即使核弹头没有直接命中目标,甚至距离所攻击的目标数千米,都会将目标摧毁。另外,该鱼雷采用了先进的尾流自导+主动/被动声导的制导方式。目前具有以上先进性能的远程反潜反舰鱼雷只有俄罗斯一家。在水雷武器方面,以PMK-1型火箭上浮式反潜水雷为例,它是主动型水雷。当它探测到敌潜艇时,能自行推断出对方的航速、航向、潜深,并计算出最佳拦截弹道,接着其不待敌潜艇驶入其破坏范围,便自行以60米/秒的速度向目标发动攻击,PMK-1型火箭上浮式反潜主动水雷的战斗部装有400千克的高性能炸药,其破坏力可想而知。在当今世界上还没有同类产品。

  在建造4艘之后,苏联有关方面对其进行了名为“971现代化改装计划”,改进的重点依然是降低噪声,并适当增强了武器系统。改进后的“阿库拉”级Ⅱ型艇比原型艇加长了5米,其噪声降低到了105分贝左右,攻击力比原型提高了约20%。Ⅱ型艇的总体性能已略高于美国海军现役主力、“洛杉矶”级核动力攻击潜艇的最新改进型,部分性能甚至达到了被美海军誉为“21世纪攻击潜艇”的“海狼”级。“阿库拉”级Ⅱ型艇共建造了11艘。苏联解体后,俄海军潜艇部队大量裁减装备,潜艇制造工业也处于一个极为艰难困苦的时代。尽管情况如此困窘,但鉴于“阿库拉”级的确是一型性能先进、用途广泛、可靠度高及有着重大改进潜力的多用途攻击核潜艇,所以俄海军不仅保留了“阿库拉”级全部15艘潜艇,目前还在继续建造性能更先进的“阿库拉”级Ⅲ型艇。皿型艇的首艇“北德文斯克”已于1998年底完工,目前已加入俄海军潜艇部队。该型艇的总体性能可与美国“海狼”级相媲美,俄计划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建造7艘。

  总体性能

  主尺寸:艇长:111.7米。艇宽:13.5米。吃水:9.6米。排水量:7900吨(水面)、12700(水下)。动力:1座VM-5190MWt压水堆1台GT3A蒸汽轮机4300马力

  航速:20节(水面)、35节(水下)。潜深:600米。艇员:62名(以上数据为“阿库拉”Ⅱ)

  武器装备

  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用于发射SS-N-2l远程巡航导弹(3000千米)、SS-N-15中程反潜导弹(50千米)和53型鱼雷;4具650毫米鱼雷发射管,用于发射SS-N-16远程反潜导弹(120千米)和65型鱼雷。

  电子设备

  “鲨鱼鳃”主/被动搜索与攻击型低频艇壳声纳,“鼠叫”低/中频型主/被动搜索跟踪声纳,拖曳线列阵甚低频声纳;“魔伴”搜索雷达,“停车灯”侦察雷达等。

  前苏联“光荣”级巡洋舰

  1983年初,美国新型导弹巡洋舰“提康德罗加”号服役。同年9月,前苏联一艘面目全新的导弹巡洋舰也出现在海面上,这就是迄今为止俄罗斯发展的最后一级巡洋舰一“光荣”级。它的装备特点和在俄海军舰队中的使命类似于“基洛夫”级。也许是由于“基洛夫”的造价过于昂贵,前苏联才发展了这样一级使用常规动力的缩小型“基洛夫”。

  从该舰的性能、武备特点看,它的对舰导弹数量多、威力大;防空装备除“基洛夫”号外比前苏联任何一级巡洋舰都强,是一级具有较强防空能力的反舰型导弹巡洋舰。该级舰适于配合核动力水面舰只活动,为舰队担任警戒、护航。此外还可作为舰队的组成部分,用来攻击敌航空母舰和两栖力量,破坏敌海上交通线,并在两栖登陆作战行动中提供对岸火力支援。该级舰共有四艘。分别为“光荣”号、“乌斯季诺夫元帅”号、“瓦良格”号和“罗波夫海军上将”号。

  基本性能与总体布置

  该舰长186米,宽21.5米,吃水7.6米。标准排水量9800吨,满载排水量11200吨。编制员额454人,其中军官38名。该级舰为燃气轮机推进方式,最大航速32节,续航力7500海里/15节。

  该级的舰体,大抵是从“卡拉”级导弹巡洋舰衍变而来。为容纳远程对舰、对空导弹等,其舰体比“卡拉”级长约14米,型宽和吃水也略有增加。首尾部比“卡拉”级显得外倾。它的前部上层建筑高5层,其后端与封闭的金字塔形主桅连成一体,由水面至主桅顶高达30多米。舰中略靠后的烟囱呈长方形,两侧有许多散热孔,前面是大进气口。两座烟囱间有空隙,用来放置旋转吊的吊杆。露天甲板的轨道,用来运送弹药、物品等。在烟囱后的旋转吊和后部上层建筑之间有一段开阔处,甲处下设有VLS系统。

  舰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巨大的圆形远程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它们沿前部上层建筑两侧成阶梯形倾斜排列,占据甲板较大位置。该装置的形式较为简单,有固定仰角,每对发射口位于前一对发射管后端之上。这样,占据甲板面积较少。同时也克服了发射筒相互之间的发射气浪影响。但是,为了减小气浪对上层建筑的影响,上层建筑造得较高。

  武器装备

  反舰:主要为8座双联SS-N-12“沙箱”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发射装置。该装置布设在前部上层建筑两侧,其直径约2米,长约12米,共16个,2个一对,左右舷各4对,均呈16度仰角。该导弹长10.9米,直径0.9米,指令修正惯性制导,主动雷达寻的。1.7马赫时射程550千米。战斗部为350千吨当量的核弹头,或1000千克高能装药。本级舰配备的1架卡一27直升机,主要用于该型导弹的中继制导。另外,该级舰还有一座双管130mm炮,最大射程29千米。

  防空:主要为SA-N-6VLS远程舰空导弹。它的发射装置在舰中后部的甲板下面,沿纵线两侧对称排列,每边4个,共8个。发射井内沿圆周布置8个导弹发射筒,总共备弹64枚。SA-N-6为S-300的舰用型,指令制导,半主动雷达寻的,战斗部重90千克,射程100千米,射高27千米。在该级舰尾部直升机机库两侧,各设有一座俄海军自1970年以来就装备的SA-N-4近程防空导弹。它的导弹舱呈圆筒形,直径约3.25米,高6米,可容纳一对能垂直升降的导弹发射架,备有SA-N-4“壁虎”导弹20枚。该弹长3.2米,直径0.21米,2.5马赫时射程约15千米,备弹40枚。另外,该级舰还装有6座AK-650型6管30mm炮用于末端防御。一对设在舰桥前方甲板室上部,纵向排列:另外二对设在舰中部两侧专用平台上。该炮射程2千米,射速3000发/分。

  反潜:这并不是该级舰的主要任务。它只备有2具五联装533mm鱼雷发射管和2座射程为6千米的RBU600012管反潜深弹发射器,起辅助作用。

  电子装备

  雷达:对空搜索为三座标“顶 对”,C/D波段,对大型飞机的搜索距离为366千米,对2平方米的目标为183千米。对空对海搜索为三座标“顶舵”或“顶板”,D/F波段。火控则有“前门”(用于SS-N-12)、“顶罩”(用于SA-N-6)、“汽枪群” (用于SA-N-4)、 “鸢鸣”(用于130mm炮)、“椴木树”(用于30mm炮)等。

  电子设备:2部“T柱形”或3部“倾壶”光电指挥仪、2部“穿碗”卫星数据系统、2部“冠钟”和。‘推钟”数据链;8部“边球”用于电子对抗,4部“洒桶”用于电子侦听;2座PK-2或12座PK-10箔条发射器。

  声纳:“公牛角”或“小公牛皮”舰壳声纳,低/中频,主动搜索和攻击。

  虽然“光荣”级为常规动力,在设计上也并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但它所拥有的强大火力还是使它完全可以担负起“海上攻击手”的重任,在其它舰艇的配合下,与美国海军在远洋海战的战场上一决雌雄。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俄亥俄”级是美国第四代战略导弹核潜艇,也是迄今各国海军中最先进的战略核潜艇,是与前苏联争夺核优势的“杀手锏”。因为它优异的综合性能和所携载的威力巨大的弹道导弹,所以被称为“当代潜艇之王”。该级首艇“俄亥俄”号于1974年开工建造,1981年11月正式服役,总共建造18艘。

  SSBN726“俄亥俄”号1981年11月11日服役

  SSBN727“密歇根”号1982年9月11日服役

  SSBN728“佛罗里达”号1983年6月18日服役

  SSBN729“佐治亚”号1984年2月11日服役

  SSBN730“亨利・M・杰克逊”号1984年10月6日服役

  SSBN731“亚拉巴马”号1985年5月25日服役

  SSBN732“阿拉斯加”号1986年1月25日服役

  SSBN733“内华达”号1986年8月16日服役

  SSBN734“田纳西”号1988年12月17日服役

  SSBN735“宾西法尼亚”号1989年9月9日服役

  SSBN736“西弗吉尼亚”号1990年10月20日服役

  SSBN737“肯塔基”号1991年7月13日服役

  SSBN738“马里兰”号1992年6月13日服役

  SSBN739“内布拉斯加”号1993年7月10日服役

  SSBN740“罗德岛”号1994年7月9日服役

  SSBN741“缅因”号1995年7月29日服役

  SSBN742“怀俄明”号1996年7月13日服役

  SSBN743“路易斯安那”号1997年9月6日服役

  总体性能

  “俄亥俄”级全长170.7米,宽12.8米,水面航行时吃水11.1米,水上排水量16600吨,水下排水量18750吨,水下航速20,全艇编制155人,其中军官14或15人。动力装置为1台通用电气公司的S8G压水反应堆,2台蒸汽轮机,功率44.8MW,约60000马力,单轴,1台辅助推进电机,325马力。

  武器装备

  战略武器:“俄亥俄”级从首艇SSBN726“俄亥俄”号到SS-BN733“内华达”号装载的是24枚“三叉戟Ⅰ”c4型潜射弹道导弹,该导弹为星体惯性制导,射程7400千米,8个10万吨当量的热核弹头,或6个10万当量的机动分弹头,圆公算偏差450千米。从SSBN734“田纳西”号开始装载“三叉戟Ⅱ”D5型,该导弹为星体惯性制导,射程12000千米,12个当量15万吨的分弹头,或7个当量30~47.5万吨的机动分弹头,圆公算偏差90米。

  战术武器:4具MK68型533mm鱼雷发射管,可发射MK-48鱼雷,线导加主/被动声自导,40节时射程50千米,55节时射程38千米,战斗部重267千克,潜深900米。

  电子装备

  电子设备:作战数据链为AN/MK2型,核心为UYK43/44型计算机。火控系统有MKll8鱼雷发射控制装置和MK-98导弹控制装置。水面搜索/导航雷达为AN/BPSl5A,I/J波段。电子支援为WLR-8(5)型,用于拦截。电子对抗为8座MK2型鱼雷诱饵发

  声呐:AN/BQQ6,被动搜索;AN/BQSl5,主/被动近距搜索,高频;AN/BQRl5,被动拖曳阵;AN/BQRl9,主动,导航,高频。装备c4导弹的“俄亥俄,级配属太平洋舰队,以华盛顿州的班戈为基地,装备D5导弹的“俄亥俄”级配属大西洋舰队,以佐治亚州的国玉湾为基地。“俄亥俄”级在海上巡逻70天后便要返回基地进行必要的补给和检修,25天之后再回到海上。这种安排,使潜艇的出海时间占全服役期的66%。

  美国MK系列鱼雷

  多年来,美国海军一直没有研制全新的鱼雷,而是通过在免拆卸情况下定期升级软件来提升鱼雷性能。现役的轻型鱼雷有MK46系列和MK50等。最近服役的MK54轻型鱼雷和MK48―7型“通用宽波段先进声呐系统”(CBASS)重型鱼雷,都是由旧鱼雷配更新控制软件而成。美国海军认为,宽波段声呐是鱼雷技术的一大进步,由于配备了强大的数字处理系统,鱼雷在恶劣环境尤其是浅海中的对抗能力大大提高,同时具备了更强的水底探测能力、更高的频率敏感度以及最优频率选择能力。

  MK46鱼雷直径324毫米(美国轻型鱼雷的标准口径),通常由MK32水面舰船发射装置或直升机、固定翼飞机发射,也可装载于“阿斯洛克”垂直发射反潜火箭上。MK46内置“奥托Ⅱ”燃料推进系统,弹头携带大约100磅(约45.4千克)的PBXN炸药(相当于108千克TNT炸药)。MK46―7轻型鱼雷专为攻击高性能潜艇而设计,1966年开始服役,是美国和北约海军的标准装备。MK46―5鱼雷是美国海军轻型反潜鱼雷群中的主战装备,预计服役至2012年。目前,美国已不再生产MK46鱼雷,准备用MK54鱼雷取而代之。后者在浅水及深水区都有良好的作战性能,可从P-3、H-60反潜机和水面舰艇上发射,还可作为垂直发射反潜导弹的战斗部,于2004年底实现初始作战能力,可能首先在直升机中队等空中平台上服役。

  MK50是先进的轻型鱼雷,可以从反潜飞机和水面作战舰艇上发射,用来对付速度快、下潜深的先进潜艇,尤其是双层壳体的潜艇。与MK46和MK48不同,MK5O使用闭循环化学反应推进系统(亦称“储备化学能推进系统”),其内置式锂加热器将锂加热到一定温度后,与六氟硫化物接触并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大量储备化学能。反应过程释放的热量将加热器或环绕加热器旋管流过的水变为蒸汽,蒸汽推动涡轮旋转并发电。该推进系统不仅产生的能量巨大,而且所有的化学反应都在加热器中进行、不会引起海水运动,从而避免了对鱼雷声学元件的干扰。

  MK48系列于1972年服役,是美国海军现役的主要重型鱼雷。它是反潜、反舰通用型鱼雷,改进了线导系统,采用双向信号传输,既能遥控又能遥测。MK48―5先进能力(ADCAP)鱼雷增加了全数字制导和控制处理器。MK48―6鱼雷可以通过下载新的鱼雷作战软件来实现更新:只需将鱼雷置于鱼雷管中,并钩在一个简易的测试装置上,这个装置便能快速下载更新数据。按照以往的做法,MK48型鱼雷的服役期为6―8年,然后被送到维修厂进行升级,返回舰队后的8年内将不再进行更新;而上述改良能力使鱼雷可以在船上进行软件升级。目前,美国海军中仍然有一些MK48―4鱼雷,在役的MK48―5正在被改进为MK48―6,最终美海军所有的MK48鱼雷都将被升级为MK48―7型(CBASS)――美、澳合作开发的带有通用宽波段先进声呐系统的重型鱼雷,该鱼雷计划于2006年投入使用。

  英国“黄貂鱼”和“虎鱼”鱼雷

  英国海军的“黄貂鱼”鱼雷是目前最先进的轻型鱼雷。该雷由马可尼水下系统公司研制生产,可由水面舰艇和飞机携载,用于反潜作战。该雷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80年代装备部队。90年代末由“黄貂鱼”O型改进为“黄貂鱼”1型,2004年装备部队。该雷采用镁一氧化银一次性海水电池为能源,采用了体积小、噪声低、推进效率高的泵喷射推进器。自导系统由三部分组成:雷顶段发射机、声发射/接收换能器基阵以及声波束形成网络;处理主、被动信号的处理机;带有捷联式惯性测量装置的新型自动驾驶仪。该雷是最早使用聚能装药战斗部的鱼雷,爆破威力大;鱼雷不受海水背压影响,可用于深水作战;先进的探测、识别、抗混响和抗其他干扰的能力,又使其具备了良好的浅水作战能力。

  MK-24型“虎鱼”重型鱼雷是英国马可尼公司研制的系列电动鱼雷,由潜艇发射,用于反潜和反舰。MK-24有0型、1型和2型三种型号:O型用于潜对潜作战,l型是潜射的反潜/反舰两用雷,2型是在1型基础上改进的安静型鱼雷。“虎鱼”O型于1959年开始研制,1974年装备部队,但其宽波束自导装置存在严重缺陷,因此很快便退役。改型后的“虎鱼”1型于1981年服役。经过进一步改进的“虎鱼2”型于1986年服役,成为目前英国潜艇的主要装备。该雷由操雷头、动力系统、线导系统、自导系统、控制系统和引信系统组成。电源为氢氧化钾电解液的银锌电池,战雷用一次电池、操雷用二次电池。电机由弹性支架支承,通过内外推进轴直接带动正反转螺旋桨,因此噪声较低。MK24型“虎鱼”鱼雷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远距离通信技术的线导鱼雷,线导系统由以往的单向传输改为双向传输。射艇可向鱼雷发送各种指令,也可接返回的数据,从而提高了导引性能和变能力。但该雷螺旋桨在水深不足30米时易出现空化现象,故浅水性能较差德国DM2A4型鱼雷。

  德国:DM2A4型鱼雷

  德国海军:DM2A4型鱼雷由德国AEG公司和艾尔萨哥公司联合开发,是DM2A3型“海鳕”线导长鱼雷的升级改进型,研制始于1996年,用于装备德海军212型潜艇。该雷的自导头采用现代化的保角基阵,使探测距离增加、视角加宽,目标识别和抗干扰能力增强,特别适于在水声条件很差的浅水水域。DM2A4鱼雷采用模块化设计的电子控制式高速永磁电动机和锌氧化银电池组,航速和航程都得以提高。电子装置进行了升级,特别是把声自导头内的模拟信号处理系统改成了数字信号处理系统。模块化的结构使之既可以派生出其他型号的鱼雷,又可以衍生出水下无人潜航器。模块化的电池使其可以根据实战或训练的不同需求,配置l一4块相同的电池。此外,该雷引入了“混合装载”概念,不仅装备对抗高级别或危险目标的现代化高性能鱼雷,同时还装备简单、廉价、对抗低级别目标的鱼雷。

  意大利“黑鲨”鱼雷台海战争会爆发吗?什么时间爆发?美军会参与吗?

  在与法、德联合研制新型鱼雷以及自行研制A290鱼雷的计划一再推迟的情况下,意大利在A184―3型鱼雷的基础上改进出A184“黑鲨”鱼雷。“黑鲨”是意大利所有重型鱼雷中技术最先进的,它采用了先进的动力及推进系统,具有高速、大航程、低噪声、无航迹的特点;应用了目前只有俄罗斯采用的线导+尾流自导+主/被动声自导的制导方式,这种制导方式使“黑鲨”既可用于攻潜,又可遂行反舰任务,简化了潜艇鱼雷的配置,提高了战术灵活性。

  瑞典TP62型鱼雷

  瑞典海军TP62型鱼雷是面向21世纪的新型线导长鱼雷,于80年代中后期开始研制,1994~1996年进行全面试验,1997年正式投产,现已装备部队。该雷的出口型被命名为TP2000。TP62鱼雷动力系统采用高效过氧化氢作氧化剂、烷烃燃料和7缸星形发动机,喷水推进。采用主动、被动及主/被动三种制导方式。鱼雷配有先进声自导头,装有计算机控制的触发或近炸引信。雷长5.99米、直径533毫米、重1400千克,最大航速45节、最大航程50千米。该型雷具有高航速、大航程、大潜深、低噪声的特点,将取代瑞典海军现役的TP613型鱼雷。

  俄罗斯“风雪”鱼雷

  俄罗斯海军的“风雪” (SHKVAL)是一种火箭助推式潜射鱼雷。该雷长8.23米,重2697千克,速度达到200节(360千米,小时)。头部装有战斗部,尾部中心为大孔径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周围有8个小型启动火箭喷嘴,它们将“凤雪”加速至超空泡速度,然后主发动机开始工作。在尾部还有一个制导导线线轴,当鱼雷在水中航行时释放出导线,用来控制鱼雷的运动及弹头的引爆。鱼雷的头部是极重要的空泡发生器,它呈圆形或椭圆形平板状,向前倾斜形成一个“攻角”,以产生支持雷体前部的升力。紧靠空泡发生器后面是几个环状通气管,航行时首先由平板式空泡发生器产生局部空穴,然后由通气管向局部空穴注入气体,使之膨胀成为超空泡。小型启动火箭使鱼雷航行至形成空穴,随后中央大型火箭工作。空泡发生器的边缘往往是尖锐的,以产生清晰、透明的气/水界面,即气穴面。离头部213处有4个弹出式滑杆,朝后形成一定的角度,紧贴气穴内壁,支持雷体后部在气穴内摆动。这种鱼雷的特点是速度快、动能高,在目标周围爆炸时产生的毁伤力量巨大。

  世界十大顶尖驱逐舰

  1.“阿克.伯利”级

  美国在90年代以后建造的唯一一级水面主战舰艇,它也是美国继“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后第二种具有抗“饱和攻击”能力的水面舰艇,堪称为当今驱逐舰之“翘楚”。舰上的“宙斯盾”系统、MK-41垂直发射系统(VLS),使其具有无与伦比的综合防空、反潜、反舰能力。它也因此成为了美国十二大航母战斗群的“贴身护卫”。另外,随着美国“***计划”的实施,“伯克”级将成为海基***的载体。凡此种种,让它做世界驱逐舰头把交椅当毫不为过。

  2.“金刚”级

  日本版的“伯克”级驱逐舰,但它比原版的“伯克”级要稍大一些,排水量近万吨。军事专家认为,该级舰的综合作战性能与“伯克”级的基本型相差无几。“金刚”级凭借着其强大的防空实力和先进C4ISR系统成为了日本4个“九・十”舰体的旗舰。

  3.“地平线”级

  “西方七强”中法国、意大利联合研制的新一代防空舰,法国称之为“福尔班”,意大利称之为“贝米加尔尼”。“地平线”将装备英、法、意联合研制的“主防空导弹系统(PAAMS)”,该系统吸收了欧洲军事科学技术的精华,其水平自然也是世界顶尖的。它包括多功能三坐标雷达, “席尔瓦”垂直发射系统, “紫菀”(ASTER)-15/30防空导弹。该级舰毕竟是法、意两国的科技结晶,因此笔者认为其整体水平应当比与其同根的英国“果敢”级防空舰高出一筹。预计将于2006年服役。

  4.“果敢”级

  英阿“马岛战争”后,英国海军的“舰队防空”一曝十寒,英国随后决定于法意联合研制新一代防空舰,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而退出。“果敢级”也因此诞生,该级舰同“地平线”一样,也将装备“主防空导弹系统(PAAMS)”,只是雷达不同而已。另外,考虑到未来作战需要“果敢”级还为海军陆战队员留下较大的空间。

  5.“052C'’级

  中国制造的第一款世界级水面作战舰艇,它装备了类似于美国“宙斯盾”系统中的SPY-1型雷达,但阵面似乎还要大一些,该舰因此被外媒称为“中华神盾”。英国的《简氏防务周刊》称该级舰具有卓越的防空能力和国际上同类舰中最强的反舰能力。

  6.“无畏Ⅱ”级

  美国“伯克级”驱逐舰的出现,使前苏联意识到了本国舰艇与美国的巨大差距,于是前苏联便在“无畏级”大型反潜舰的基础上综合“现代”级的长处,建成了“无畏Ⅱ”级驱逐舰。但由于苏联的解体,仅建了“恰巴年科海军上将”号一艘。俄海军总司令库罗耶托夫海军元帅称该舰与“彼得大帝”号重型核巡洋舰并称为2l世纪俄的主战舰艇,其战斗力由此可见一斑。

  7.“斯普鲁恩斯”级

  “冷战”时期,美国为应对前苏联核潜艇设计的一级反潜驱逐舰,已经服役了将近25年,从服役时间来看,该舰已近垂暮之年,但美国凭借其先进的技术,使该舰的防空、反潜能力不断提高,仍是一级作战能力相当强大的驱逐舰。

  8.“KD×Ⅱ”级

  韩国在本世纪建造的一级相当时尚的驱逐舰,它具有较好的隐身性能,装备了西方国家流行的“鱼叉”反舰导弹,MK-4l垂直发射系统。具备较强的防空,反舰能力,但反潜能力稍有欠缺,它的出现预示着“大韩海军”开始走向大洋,对韩国海军意义深远。

  9.“高波”级

  日本海军为替代“朝雾级”、“初雪级”等老式的驱逐舰而设计的一级通用驱逐舰。但实际上它只是“村雨级”通用驱逐舰的武器强化型,舰体几乎没有变化,显得十分保守。但它均衡的防空、反舰、反潜能力,使它具备了成为未来“九・十”舰队.中坚的实力。

  10.“现代”级

  苏联为应对美国航母而建造的一级驱逐舰,它以反舰为主要使命,该级舰装备了令美国海军闻风丧胆的SS-N-22“日炙”反舰导弹,具有相当出色的反航母能力,我国海军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了4艘该级舰的改型,一度令美国海军震惊不已。

  “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

  1980年5月,前苏联“基洛夫”级大型核导弹巡洋舰的首舰――“基洛夫”号出现在波罗的海,它是世界上吨位最大的导弹巡洋舰,舰长248米,宽28.5米,满载排水量约28000吨,舰员编制900人。它是除航空母舰之外,世界上最大的水面战斗舰艇。“基洛夫”级舰体舰型丰满,首部明显外飘。宽敞的尾部呈方形,设有飞行甲板,下方是可容纳3架直升机的机库。舰体结构为纵骨架式,核动力装置和核燃料舱部位都有装甲。舰上安装2座压水堆和2台燃油过热锅炉,采用蒸气轮机,双轴输出,2部4叶螺旋桨,总功率150000马力。

  “基洛夫”级舰的武器系统集中了前苏联海军现代化装备的精华。具有对海、对空、对潜、对岸的全面作战能力。

  “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的重型武器集中在首部,装备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武器系统。安装顺序是:12管RBU-6000火箭式深弹发射装置1座;SS-N-14反潜导弹发射装置1座;SA-N-6舰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12座,备弹96枚,这是世界上第一例舰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比美国领先5年左右;SS―N―19反舰导弹垂直发射装置20座,备弹20枚;4座6管30毫米炮;2座双联装SA-N-4防空导弹发射装置;2座RBU-1000六管深弹发射装置;4座6管30毫米炮以及2座100毫米单管全自动炮。中部上层建筑安装有电子设备,担负着舰队的指挥与控制任务。辅助性的武器设备设在中部和尾部。俄罗斯海军共有“基洛夫”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4艘,分别为:“基洛夫”号,“伏龙芝”号,“加里宁”号和“安德罗波夫”号。由于前苏联的解体,俄海军现有的舰艇也相应改名,“基洛夫”级的4艘舰分别改名为“乌沙科海军上将”号,“拉扎列夫海军上将”号,“钠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彼得大帝”号。俄罗斯基洛夫级重型导弹巡洋舰虽然战斗力惊人,对舰、对空、对潜均有远、中、近三层火力,作战覆盖面广,但体积过于庞大和造价昂贵,因此以后前苏联开始发展较小的常规动力光荣级导弹巡洋舰。“基洛夫”级的武器系统集中体现前苏联海军当时最现代化的技术,一些已被世界各国海军广泛借鉴,被视为世界海军舰艇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

  伊桑・艾伦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尺度:长125米,觅10.1米,吃水9.8米

  排水量:水上6900吨,水下7900吨

  航速:水下为25―30节

  潜深:300米

  自持力:60天

  动力装置:S5w型压水堆,主机的功率均为17000轴马力

  武器装备: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分为左右各2具布置,每舷的2具鱼雷发射管共用一个液压缸。导弹舱内装有16枚“北极星”A2弹道导弹

  电子设备:AN/BQR-2b被动声呐和AN/BQR-4主动声呐。从1963年起美对“伊桑・艾伦”级进行改装之后,每艘艇的首部又加装了一个声呐导流罩

  在“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尚处于建造阶段,美国海军便已经发现了该级核潜艇存在的一些缺点。如:上层建筑十分庞大和明显;艇内空间过于拥挤;下潜深度较小;首部鱼雷发射管数量过多等。另外,就在“华盛顿”级核潜艇建造过程中,美国海军正在开展“北极星”A2弹道导弹的研制。“北极星”A2弹道导弹比“华盛顿”级装备的“北极星”A1导弹的射程增加了600千米,并且具有更大的爆炸威力。按照美国海军的设想,“北极星”A2弹道导弹应该装备在专门为它设计和建造的核潜艇上。因此,美国海军决定设计和建造从一开始就考虑装备“北极星”A2弹道导弹的第二代弹道导弹核潜艇,并且在设计中克服“华盛顿”级缺点。于是美国海军第二代的弹道导弹核潜艇――“伊桑・艾伦”级核潜艇便应运而生。

  “伊桑・艾伦”级首制艇“伊桑・艾伦”号于1961年8月8日服役,该艇服役之后曾经在卡纳维拉尔角和圣诞岛海域先后进行过“北极星”A2弹道导弹的水下发射试验和带有核弹头的实弹水下发射试验,这些试验均获得了成功。尔后,“伊桑・艾伦”号于1962年6月26日进入北大西洋开始了它的首次非战时巡逻行动。

  “伊桑-艾伦”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在美国海军潜艇建造的发展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伊桑・艾伦”级5艘核潜艇的耐压艇体全部都采用了HY-80高强度钢,因此,该级核潜艇的最大下潜深度可以达到300米。300米的下潜深度成为其后美国海军各种型号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标准下潜深度。自此之后,美国海军的所有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最大下潜深度均定为300米。

  第二,“伊桑・艾伦”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虽然是美国海军第二代弹道导弹核潜艇,但是,实际上,该级核潜艇是从初始设计阶段即作为标准型的弹道导弹核潜艇设计的。因此,该级核潜艇为美国海军其后的各种型号的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设计提供了许多借鉴和参考的依据。对美国海军其后数十年间的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基本设计模式起到了定型和固化作用。

  第三,“伊桑.艾伦”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在美国海军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该级艇的设计和建造,使得美国海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技术从“华盛顿”级平稳地过渡到“拉斐特”级,为完成美国海军“北极星”计划的全部过程发挥了关键的衔接作用。

  “伊桑・艾伦”级的首制艇“伊桑・艾伦”号于1980年9月1日被改装成攻击型核潜艇,1986年4月30日退役。该级中的“萨姆・休斯顿”号和“约翰・马歇尔”号分别于1980年和1981年被改装成可输送“海豹”突击队员的运输核潜艇。该级中的另外2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也曾被改装成攻击型核潜艇。到1991年时,“伊桑・艾伦”级中的5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全部退役。

  乔治・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尺度:长116.3米,宽10.1米,吃水8.8米

  排水量:水上5900吨,水下6880吨

  航速:水上15节,水下24节

  潜深:213米

  自持力:60昼夜

  编制:132名

  动力装置:反应堆舱里布置有一座由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制造的s5w型压水反应堆。主机是通用电气公司制造的齿轮减速汽轮机,功率为15000轴马力

  武器装备:6具533毫米水压式鱼雷发射管,16个“北极星”弹道导弹发射筒,分为两排垂直布置,每排8个

  电子设备:首部呈半球形,半球形的上部布置着AN/BQR-4型主动声呐基阵,下部布置着AN/BQR-2b型被动声呐基阵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以下称苏联)从它在里海北岸的火箭发射基地向太空成功地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这次成功的发射向全世界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西方国家,都已笼罩在苏联带有核弹头的弹道导弹的攻击范围之内。这使美国军政各方感到十分震惊,10月4日晚上,白宫和五角大楼彻夜灯火通明。美国的政界和军界领导人在焦虑地讨论着美国的防御能力问题。艾森豪威尔总统在紧急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讲话时故意轻描淡写地说,苏联发射的这颗人造卫星没有什么实际上的军事意义。然而,美国的大多数军事领导人却不同意艾森豪威尔总统的这种说法,他们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苏联已经拥有或即将拥有功率足够大的火箭发动机以及相当精确的导弹飞行制导系统,从而使美国几乎所有城市和军事设施都将有可能遭到苏联热核武器的打击。

  面对苏联的这种压力,美国政府和军事部门开始加紧着手建立美国的战略打击力量。美国海军特种计划局重新审查了当时正在进行中的“北极星”计划,建议把原计划在1963年服役的第一艘携带“北极星”弹道导弹的战略核潜艇的服役日期提前到1960年11月底。这就是说,美国海军应该在24个月的时间里建成可以携带“北极星”弹道导弹的核潜艇。不过,“北极星”弹道导弹的射程必须从原来预定的2800千米减少到2200千米。

  美国海军期望着在24个月内能够拥有弹道导弹核潜艇,但是,这种愿望能否实现,海军内外的许多专家都持怀疑态度。因为,当时美国海军最新式的“鳐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首艇“鳐鱼”号,从铺设龙骨到建成总共花费了29个月的时间。建造一艘攻击核潜艇尚且需要如此多的时间,那么计划在24个月内建造美国海军从未拥有过的、在技术方面更为复杂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存在着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为此,美国海军就尽快建成“北极星”弹道导弹核潜艇的问题向电船分公司进行了咨询。在经过各方面论证之后,电船分公司提出了一个巧妙的解决办法,即利用“鲣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设计、艇体和设备,把当时正在船台上建造的“鲣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第二艘“铀鱼”号(也有称“蝎子”号)的艇体舯部,即在指挥舱与反应堆舱之间切开,嵌加上一段弹道导弹舱。于是,一种新型的核潜艇诞生了,这就是美国海军的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乔治・华盛顿”号。

  在“乔治・华盛顿”级的建造过程中,美国海军也在不断地对“北极星”A1弹道导弹进行改进,并使其日臻成熟。从1958年9月到1959年9月,美国海军总共进行了17枚“北极星”A1导弹的飞行试验。1959年9月,美国海军开始“北极星”A1潜射弹道导弹的首次试射。在此后的10个月中,在大西洋导弹靶场共试射了30枚“北极星”Al潜射弹道导弹的样弹。

  “乔治・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总共建造了5艘,都编人到第14潜艇中队,以苏格兰的霍利湾为基地执行在北大西洋方面的非战日才巡逻任务。“乔治・华盛顿”级的首制艇“乔治・华盛顿”号于1959年12月30日服役。

  1960年7月20日,该艇在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以水下潜航的状态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全功能的“北极星”A1弹道导弹。三个小时之后,又成功地发射了第二枚。从此,美国海军进入了拥有战略核武器系统的行列。在艇长J.B.奥滋本中校的指挥下,“乔治・华盛顿”号于1960年11月15日携带着16枚“北极星”A1导弹开始在北大西洋执行它的第一次非战时巡逻任务。这次巡逻历时66天10小时,于1961年1月21日返回基地。“乔治・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建成,标志着潜射弹道导弹第一次构成了真正的全球性威慑力量。

  “乔治-华盛顿”级的5艘弹道导弹核潜艇目前已经全部退役,其中首制艇“乔治・华盛顿”号于1981年11月20日被改装成攻击型核潜艇,1985年4月30日退出现役。

  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

  随着美国海军实行“由海到陆,前沿部署”的战略,SSN-21在新形势下显得过于庞大、奢侈了。因此海军希望研制一型比“海狼”级潜艇排水量小,既经济,性能又好,用途广泛,可以在近海海区作战的多用途攻击型核潜艇,以便在下个世纪替换将要退役的“洛杉矶”级潜艇。 “新型攻击型核潜艇”(SSN774)弗吉尼亚级便应运而生。

  尺度:长114.9米,宽10.4米,高9.3米

  排水量:水下7700吨

  航速:水下28节

  潜深:224米

  动力装置:一座压水核反应堆加两台同轴汽轮机驱动的泵喷射推进器

  武器装备:MK48―5型鱼雷、“鱼叉”反舰导弹、“战斧”巡航导弹、小型反潜鱼雷和水下运载器,水下发射的反直升机防空导弹的可行性正在评估中,SSN774的雷弹携带量为38枚

  电子设备:AN/BQQ-2型高效率综合声呐

  目前正在建造的“弗吉尼亚”级多用途核潜艇的首制艇,是具有该级核潜艇基本性能的标准型潜艇。由于采用了由计算机技术支持的模块化设计技术,因此在21世纪中,美国海军可以根据环境的需要和未来新技术的发展情况,利用先进的模块化技术,在“弗吉尼亚”级新艇建造的过程中或者利用“弗吉尼亚”级在役艇大修的机会可以迅速、便捷地更换具有不同功能的舱段模块,使“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在标准型的基础上衍生出不同种类的或者具有不同专项用途的核潜艇。

  在标准型“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鱼雷舱段中,鱼雷发射管的后面是备用鱼雷台架,如果对这一部分的舱段模块稍做改动,即可在备用鱼雷台架的位置上加设一个可容纳40名特种部队人员及其装备的居住舱。这时,“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便轻易地被改为一艘输送特种部队人员的专用核潜艇。

  “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指挥台围壳为装有非穿透型潜望镜、8根天线和桅杆接口的独立模块结构。如果将来需要使“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以搜集情报或者侦察为主的话,可适当改变指挥台围壳内的天线和桅杆接口内容,使其更加灵活、机动和高效地执行侦察和情报搜集等方面的任务。

  早在“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处于方案论证阶段时,美国海军便已经在论证利用模块化技术把“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迅速改为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可行性。从目前“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设计情况来看,利用功能性舱段模块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美国海军曾经打算在21世纪“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逐渐退役的时候,利用模块化技术,以标准型的“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为基础,将其改换成弹道导弹核潜艇,以便对美国海军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数量加以补充。与重新设计和建造新型的弹道导弹核潜艇相比,采用增加功能舱段模块使“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成为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方法,不仅可以大量节约研制费用,而且还可缩短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建造周期。

  从“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的内部设计来说,该级核潜艇首端的声纳系统、指挥控制舱中的作战指挥系统以及武器装备等艇上的重要装置和设备均采用了功能模块的设计原理。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这些艇上的重要设备全部可以利用换装模块的方式及时地装设最新的功能模块,使该级核潜艇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它所具有的潜能,并且永远保持与时代高新技术处于同步状态的先进性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在21世纪既是具有多用途的攻击型核潜艇,又是在战略威慑力量和多种专项用途方面具有很大潜力的水下作战平台。客观地说,21世纪美国海军水下战场的主力应该是非“弗吉尼亚”莫属,这也正是该级核潜艇尚处于设计阶段便引起各国海军格外瞩目的原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