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古装言情 梦回大清之天下无双

第110章 萌芽

梦回大清之天下无双 碧霄2466 6315 2021-04-22 17:25

  康熙和孝庄祖母一回京,这紫禁城里就是另一番热热闹闹、欢天喜地的景象了。话说这温泉还真的挺养人的,瞧着一同去的马佳氏和钮祜禄氏,看她们的气色,都显得比在宫里时红润些,宛若含苞待放的花蕾,还透出了一股新鲜和娇嫩。

  太医院的傅御医和王御医尽心竭力地为我诊病用药,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调养,我的身体恢复得很快,已无大碍。

  随后的一个月来,宫内平静和顺,老祖宗福体安康,后宫姐妹相亲相爱,几位年幼的阿哥、格格也都平安。日子出奇美好而又安宁,仿佛所有的灾难都已经过去。

  ——

  太阳落下西山,暮色渐浓,康熙一袭银色龙袍,兴致勃勃的走进了坤宁宫的殿门。

  我放下绣针,从绣花绷架前起身,施礼相迎。康熙笑着道声“免礼!”便亲昵地挽住我的手,往寝殿里头走去。

  我一边瞅着他,一边担心地说:“入冬了,太阳下山以后,风冷霜寒,你衣裳穿少了吧?真怕你受凉。怎么出门也不带件披风。”进到寝殿正间,康熙走到专设的御座上坐下,我疾步上前,像个扑通宫女似地斟了热茶送到他手上,并仔细察看他的面色,说:“喝一碗热茶,暖暖身子?”

  康熙接茶,一把拉住我的手,笑道:“朕一点不累,也不冷。看见你,什么烦心事都没了……”

  “看你手这么冰凉,还说不冷。”我娇嗔着责怪,抽身走进东暖阁寝室,拿出一个双云头式的珐琅手炉,递给玄烨,让他赶紧放进怀中。康熙皱眉笑道:“跟你说多少回了,这些事叫侍女宫监去办就行了,你忙些什么!”我假装没听到似的,一转身,忙着出殿去传膳。

  当一桌晚膳摆上来时,我侍立在玄烨身边为他布菜,为他斟了碗奶茶,为他盛上燕窝冬笋鸡汤,轻轻吹去热气,吹开浮油,捧到他面前,催他快喝。我忽上忽下,忙得不得了,比用膳的康熙更忙。

  少顷,康熙将筷子拍在桌上,神色郝然的盯着我看,他不停地笑,不停地用手指搓眉毛。

  我弯下腰为他剥虾皮,抬起头望着他,发现他笑得一脸古怪。我局促地耸起肩膀,柔声问:“怎么了,你笑什么?”

  康熙不说话,伸手一把拉住我,硬拽着我和他并排坐在那张宽大的雕龙御榻上。我又惊又羞,不能反抗,更不能叫喊,脸蛋憋得一阵白一阵红。

  不远处,良辰美景,小顺子小吴子他们都在抿嘴儿偷笑。我浑身不自在,低着眼睛,估计连脖子都羞红了,半响后,只得暗叹一声,乖乖地安静下来。

  康熙心满意足地哼了一声,单手搂着我的肩膀,单手拿起包银象牙筷,他的目光四下挑了挑,然后夹了一块香蕈喂给我。我缩了缩脑袋,脸上飞起一片红霞,小心翼翼地张口吃了。

  见我如此听话,康熙哈哈地笑了,双眸焕然生彩。他高兴了,我乐得开心,心下一放松,我伸手从碟子里拣了一块玉露霜方酥,递给了他。康熙没有用手接,只张了嘴,等我把点心送进他口中后,他唇角一抿,轻轻咬住了我的手指。

  “呀,皇上,你还这么胡闹,为君为父的人哩!”我微微一愣,半嗔半笑地说。

  “为君是对万民。为父是对小辈。在你这里,只不过为丈夫罢了。”康熙扬了扬黑得发亮的秀眉,笑着。他这句说得铿锵有力,振振有辞。我听了很受用,心里美滋滋的。

  晚膳后,曹子清领着康熙的乳母孙阿姆来到了坤宁宫,我嫣然含笑,连忙将他们迎进寝宫正间。康熙放下书卷,从榻前站起来,受了他们的跪拜,向乳母笑道:“嬷嬷回来了?老家都好?怎么去了这么些日子?”

  孙阿姆是个面目慈祥的妇人,满面红光,身体健康。几年前她回关外老家探亲祭祖,今天刚回宫。打从进了门,她就一直不错眼儿地盯着我看。这会儿笑着说:“有什么要紧的呢?就是好些年没见皇上,心里想得慌。托老佛爷和皇上的福,家下这几年日子都好。皇上长大了,身子骨也硬朗?这位娘娘好生秀雅,老奴才给主子请安了。”说着,她就朝我跪了下去,我赶忙搀住,柔声说:“嬷嬷,我年轻不晓事,当不得你的大礼,实在不敢。”

  “当得的!”曹子清在旁笑道:“娘,这是咱大清国的皇后娘娘。她的爷爷是索尼老中堂,叔叔是当朝大学士索额图!”

  “哎唷唷,佛爷保佑,竟给皇上降下这么一位天仙似的娘娘来,叫我这老婆子可开了眼啦!”

  “嬷嬷,”康熙耷拉着脑袋,装作不高兴的样子:“你不是来给我请安的吗?进屋来也没看我几眼,尽盯着她瞧了!”

  “哎呀,该死该死!”孙阿姆轻轻拍着自己的脸,好象在掌嘴:“一进屋,我这心就全在娘娘身上了,谁叫娘娘生得这么受看呢?瞧瞧,你们两个并肩站在那里,年轻美貌、风度翩翩,可不是天生的一对、地配的一双,哪儿去找这一对金童玉女呀!……”她乐不可支,说话就少了忌讳。

  曹子清赔着笑脸,连忙打断:“娘,你喝酒怕喝多了,高兴成这样!……”说着,正了色,双手捧上随身带来的锦缎包袱,说:“这是阿姆亲手做的两袭貂皮褂子,希望万岁爷和娘娘笑纳!”

  我和玄烨相视一眼,笑着上前,连忙接了孙嬷嬷的赠品。

  曹子清又说:“方才去了一趟慈宁宫,老佛爷让奴才转告皇上,娘娘大病初愈,要经意保重,不可劳累了。伤了身体,唯皇上是问。”

  康熙听了这话,郁闷地吐出一口气,似乎是有些不高兴了。半响,他瞟了我一眼,醋意浓烈地嘀咕道:“朕才是皇阿奶的亲子,反不如她得皇阿奶宠爱,真羞煞人!”谁都听得出这是他心中得意的反话,都凑趣地笑了。

  孙阿姆赞不绝口地道:“常听宫中人夸起,娘娘琴棋书画样样都会,心眼儿又好又灵,品性儿和善,会体贴人。本来就招人爱,又识大体、明大义,老祖宗哪能不疼她!”

  我盈盈浅笑,双手绞着帕子,满脸娇态。

  “是是是!”康熙得意洋洋,手臂一伸,肆无忌惮地搂过我的肩膀。孙阿姆和曹子清还在场,我脚下一颠晃,不好意思地挣扎了几下,他却臂膀一收,搂得更紧了,大有炫耀的意图。

  送走了孙阿姆以后,我好奇地问玄烨:“这嬷嬷是你最早的一位嬷嬷?”

  “是啊!我从小儿吃她的奶,八岁以前都是她陪着我睡,管着我的衣食住行。我还记得登基那一天,就是她抱我出宫的。”康熙一手端着茶杯,随意坐在一张软垫椅上;我走过去坐下,他一把揽过我的腰,把头和我并在一起,愉快地回忆着:“那天天气特冷,内侍跪进貂裘,我看了看,便推开了……”

  “为什么呢?”

  “别着急,听我说嘛。御辇来了,我想拉着嬷嬷一同入座,嬷嬷却说:‘这是万岁爷坐的。奴才可坐不得!’说着,她欢欢喜喜地把我抱上了御辇,然后在道边跪送。你瞧,她不是很懂事么?进太和殿登了宝座,看殿内外密密麻麻的文武百官,我倒没有发慌,可是瞧见许多伯叔兄王都在殿前立候,叫我心里有些疑惑,我悄悄问身边的内大臣:‘一会儿诸位伯叔兄王来朝贺,我应当答礼,还是应当坐受?’内大臣说:‘不宜答礼。’后来钟鼓齐鸣,王公百官分班朝贺,我果真一动不动,端坐受礼……”

  “圣天子自幼便有人君之度呢!”我笑着赞美,低下头把面颊贴在玄烨的胸膛里。

  “不过,看伯叔王们偌大年纪,向我这八岁的人儿跪拜,心里又着实不忍。所以朝贺完毕,朕便起立,一定要让几位皇叔先行,朕方肯升辇。记得岳乐皇叔,见我礼让,竟然落泪了……朕得承继大统,几位皇叔当居首功。”

  “以芳儿度想,首功当归老祖宗。”我和悦地说。

  “那是自然。我是仅指宫外而言。”康熙捏住我的一只小手,轻轻摩挲着。

  “貂裘的事呢?皇上还没有说完。”

  “哦,貂裘,”玄烨笑笑:“朝贺完毕,朕回宫后才对那进貂裘的内侍说‘貂裘若是明黄里,朕自然愿意穿;那里子皮是红的,朕岂能穿它?内侍连连叩头请罪,朕倒也不曾罪他。”我听了笑道:“皇上八岁时便如此敏慧,晓得上下尊卑贵贱,自是世间少见。那方才硬邀芳儿同坐在御榻上,又作何解释?”

  康熙的眼睛亮闪闪,哈哈地笑了:“此一时彼一时也。顺我心者,叫作顺天行道;逆我心者,我岂不另寻出路?不然,做皇帝也太少乐趣了!……”我正想回驳几句,养心殿首领太监梁九功领了几名内侍前来送奏章,这些奏章都是奏事房和内院今天送到的。康熙随手翻了翻,便把奏章堆在御案上,置之不顾。

  我不安地望着那一摞奏章,说:“这不都是朝廷机务吗?皇上怎么搁置不顾呢?”

  “没关系。都是些循例旧事,让议政王去办吧!今晚,我们可以清清净净地共度良宵……”

  我想了想,笑道:“皇上,就算那些都是奉行成法的事情,安知其中没有需要因时更变,或因他故必须洞察内情的呢?皇上常说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一身承担祖宗大业,就是疲倦困顿之时,也当勉力支持,何况今日如此悠闲。”

  康熙轻抚我的背,笑着感慨地说:“你呀,真成了我宫中谏臣了!…我只不过想暂时撂开政务,好好陪陪你……你却……来来来…陪朕一同阅本。”说着,拽住我不放。

  我连忙站正了,躬身答道:“后宫岂敢干预国政。皇上还是专心批本,芳儿在旁边陪伴就是。”

  “就依你。”康熙笑着答应,双臂一甩,坐在御案后的宝座上。

  我走过去,吩咐佩玉翠环端上两盏白纱笼的珐琅桌灯放在御案上,点亮两侧的四盏紫檀框梅花式立灯,加上屋顶吊着的九盏宫灯,暖阁里明亮得如同白昼。随后又吩咐良辰美景把我的绣花绷架放在御案一侧。宫女和内监们悄悄侍立,康熙借着灯光,拿着朱笔,专心批本,我坐在绣凳上,静静地在绷架上刺绣。

  寝宫里一片宁静,只能听到蜡烛芯毕剥的炸响和镂空莲花薰炉内木炭清脆的燃烧声。

  ——

  康熙十一年,十二月初四日,准裕亲王福全辞议政大臣职。十一日,又准庄亲王博果铎、惠郡王博翁果诺、温郡王孟峩等辞议政。十八日,康亲王杰书、安亲王岳乐、顺承郡王勒尔锦、贝勒察尼、董额、尚善等亦请辞议政,不准。

  康熙十一年,十二月十六日,康熙帝口谕内外大臣:“彼时开创,甚重骑射,今方天下太平,四方宁谧,然居安思危,闲暇时,仍宜训练武备、不得怠惰。”

  康熙十二年,二月初四日,康熙帝遣侍卫吴丹、古德等以御用貂帽、团龙貂裘等分别往云南、广东赐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

  康熙十二年、三月初七日,康熙帝因时雨不足,深切忧虑,出西直门看视麦田。

  康熙十二年、三月十二日,平南王尚可喜上奏,请归老辽东。

  ——

  日光照耀下的乾清宫仿佛披上了一层淡淡的金粉。

  大殿门口侍卫林立、威严而肃静。

  大殿内气氛紧张而激烈。

  康熙看了尚可喜的奏折后,神情振奋,心底犹如点燃了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他早有撤藩的打算,如今这千载难逢的好时机终于到来了。康熙两眼放光,拿着那奏折,来来回回,不停走动,一会儿若有所思,一会儿慧黠地笑笑,像一个患了多动症的孩子。

  辰时三刻,下朝后,康熙专门把熊赐履,索额图和明珠召进宫来,想听听他们的看法,商讨出一个撤藩的对策来。不料,刚开了一个头,他们三人就闹翻了脸。

  原在大清开国之初,平定南方的战争中,因为战功煊赫,被封了异姓王爷的本来是四个人,就是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还有定南王孔有德。因为孔有德在与明军的最后一战中死去,他又没有儿子继承王位,部下将领交由孙延龄节制。而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便被当时的孝庄太后收养在宫中,待为亲女,恩宠倍加。

  现存的三藩蠢蠢欲动、密谋叛乱。广西的孔有德旧部军心不稳,将校不和。两个重要的将领中,马雄在暗地勾结吴三桂。王永年呢,忠于朝廷却又与孙廷龄不和。为了保留广西这支重要的军事力量不被三藩拉过去,康熙才下旨封孙廷龄为上柱国将军。并在康熙九年,由太皇太后出面,指他为四格格和硕公主孔四贞的额驸,意在宠络孙延龄并替他树威。

  不料近日来,广西都统王永年和御史马大士先后上疏参劾,控告将军孙延龄违国家之成例,用本旗之私人,擅杀封疆大臣,诸多不法事。

  乾清宫内,两位朝廷重臣冷眼正对,唇枪舌剑。

  索额图率先发难:“万岁,记得康熙九年,明珠奉旨去广西,回来后曾夸耀孙延龄如何忠贞,如今他竞擅自杀戮朝廷大臣,举兵叛变,这件事明珠应该向皇上说清楚。”

  明珠头上冒出汗珠,但他很快便定住了神,淡淡一笑道:“不用我说,这件事皇上从头到尾都是知道的。”

  熊赐履却冷冷说道:“未必吧!有你这等臣子,万岁还有个知道的事呢。”

  “啊!熊大人此言,是要置明珠于死地了,你是有名的理学大臣,如此说话,恐怕算不得正人君子吧。既然康熙九年我便有罪,何以今日才参劾?既是参劾,在万岁面前,你就该明白直陈,又为何这样藏头露尾呢?也不知你和索大人私下是怎样商定的——是来欺我呢,还是欺君?要是欺我,请到我私邸,明珠甘愿受欺,要是欺君,那又该当何罪?”

  康熙杵在一旁,见一开头便跑了题,心中焦燥,怒目而视:“你们三人都住口,朕召你们来,是议论大事的,不想听你们互相攻讦!要吵,出去吵去,朕听了心烦!”说着,拿起御案上的宣纸“啪”地一拍,手臂向外一挥。

  三个大臣惊得浑身一颤,相顾失色。连守护在殿外的曹子清都吓了一跳。

  本书由潇湘书院首发,请勿转载!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