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甲三虽然年近花甲,但是面对现在大清国的实际掌权者还是第一时间的就出去跪迎,当然身为内侄的袁保中肯定是在旁搀扶,而恭亲王奕䜣显然也不是在乎这些虚礼的人,上前主动扶起了袁甲三,一派礼贤下士的样子!
经过一番客套,两人很快的就进入了主题,袁保中一看恭亲王是找自家叔公商谈大事的就准备躬身退下,可却被恭亲王一起叫来坐在了旁边,在恭亲王看来现在还远没到他可以在朝廷内外一手遮天的程度!
先不说别人,其实就连名义上投靠他的曾、李、左、张四人他也不能完全掌控,而这四人手中的权利都非常大,而这四人之所人暂时投靠自己,其实也只是不想成为后党罢了,而真正的后党就更是对他虎视眈眈了!
所以即便他对曾李左张四人也不是完全放心,知道他们的权利太大,但一来是现在乃大清存亡之秋,风雨飘摇的大清国禁不起任何的内耗了,二来也是他知道一旦他不给曾李左张四人放权很快这四人就会投入后党的怀抱!
而在他看来现在的袁家其实算是英才辈出,而且既有战功,又有政治谋略,是拉拢作为亲信的最佳选择!
所以此刻与其说是袁家在投靠恭亲王,倒不如说是恭亲王在主动拉拢袁家,而拉拢袁家最好的示好方法就是通过袁家现在最有威望的袁甲三了,而这个袁甲三在恭亲王看来也确实真有本事,所以他这次来这副请教的态度也不完全是做戏!
而人老成精的袁甲三当然也能看懂,只不过大家都是心照不宣罢了!
其实这次恭亲王来的问题很清楚,在开始进入正题的时候恭亲王就把洋人递交的国书给袁甲三看了,当然看的是翻译以后的,而这份来自英法的国书说的很明白:
是要求大清国将割据西北的青云门实力视为与太平天国同等的反叛势力并加以清缴,并要求大清国在清缴过后向英法交出青云门内掌握的一种叫做青云飞船的图纸和实物。
开始袁甲三还不是很明白,当恭亲王鬼子六不愧是通晓洋务的王爷,很快就说明了其实朝廷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招安了青云门的事实,并说明了缅南的战事,以及之所以英国人发这么大火是因为英国人这么多年来首次在亚洲被人击败,而击败英国人的就是国书上说明的那种叫做青云飞船的东西。
其实这与其说是要求,倒不如说是威胁,因为英国和法国在国书上说的很清楚,尤其是英国,在国书的最后写的很清楚,如果大清国不能将这股敢与挑衅大英帝国的割据叛军剿灭,那么大英帝国就会自己出兵去剿灭,当然一旦大英帝国出兵肯定会途径清国领土,到时出现什么损失都有清帝国自己负担。
先是一番试探,很快袁甲三就试探出了恭亲王的态度,袁甲三是何等的老谋深算,他当然不会真的以为恭亲王此来是来向他这个老头子请教的,他想到恭亲王此来肯定是带着自己的态度来的。
之所以找到他无非是两点,一来是恭亲王显然不能自己提出方案,那样如果日后证明恭亲王提议是错误的肯定会让恭亲王的威望大大受损,所谓帝王之道其实就是裁判之道,是不能下场比赛的,只要不下场就不会输,就是永远正确的,哪怕听取了错误的建议,最后也是提建议的人错误而已!
而这第一嘛,袁甲三猜测恭亲王肯定是想让自己和自己所代表的袁家出来为恭亲王的这个想法出来站台,要是事后证明这个提议是对的,好处自不必说,要是错的自然就要日后为恭亲王背锅,但别看是背锅,能个控制朝廷的恭亲王背锅那也不是谁想背..想背就能背的!
显然也是恭亲王有意让袁家公开表明站队的方式!
而这第二点嘛,袁甲三猜测,现在的恭亲王虽然实际上控制着朝廷大权,但这一来是因为小皇帝太小,国家又在危难中所以朝廷众臣都倚重他,可这是在众臣都认为他能带领大清国这艘破船乘风破浪的基础上的,要是真的出现什么问题,说不定瞬间他就会失势,因为毕竟他只是王爷,而不是皇帝!
更不要说还有后党在虎视眈眈呢,后党现在温柔的像一只不会咬人的小猫,但袁甲三和奕䜣都知道这后党不会永远像一只温柔的小猫的,毕竟哪只温柔的小猫会敢搞这么大的政变一下杀了那么多顾命大臣的!
所以袁甲三猜测之所以恭亲王来找他,第二个目的就是虽然心里早已有了想法,但其实就连他自己都不能完全下定决心,因为这个决定的后果可能连他这个亲王都承担不起!
而此刻正在围棋棋盘上正和愁眉不展的恭亲王对弈的袁甲三却突然一个黑子落在了一处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坏的地方张口笑着说道:“拖!”
“拖!”恭亲王几乎是下意识的重复了一遍,没错,就是拖,他心里想了无数个办法,可没有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得罪英国人他是不敢的,刚刚的京城沦陷才过去几个月,那种对洋人洋枪洋炮深深的阴影还在京城笼罩久久没有散去!
而若是答应英国人就更不可能了,一来是朝廷所有大臣肯定不会同意的,别说是大臣,就是老百姓和他自己也不会答应的,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他宁愿死战,先不说英国人会不会假途伐虢,就算是英国人真的是去西北帮他们剿灭乱党,就算他能向全天下隐瞒青云门被朝廷招安的事实!
但西北可是内陆啊,那里不是像广州那样的地方,要是这次同意英国人去西北了,下次英国人要在提议去西南呢?去四川呢?
要是其他诸如法国、沙俄这些虎视眈眈的列强各个都有样学样的提出要求要仿效英国呢?而若是真的让这么多列强的军队都深入清国的内陆,那亡不亡国的也就不打紧了!
所以无论出于什么考虑他都不会同意英国人提出的要求的,但光是说说不同意容易,可解决方案呢?人家手里可是要船有船,要炮有炮的,要是一个谈不拢又打过来怎么办呢?
所以面对这种艰难选择,虽然贵为摄政亲王,可..可选择的也只有拖字一决...
而究竟怎么拖?如何拖呢?
“说来简单,可如何拖呢?还请午桥兄帮我!”
袁甲三一听恭亲王居然如此称呼自己,连忙下跪磕头道:“老臣该死,老臣岂能当得起王爷如此称呼!”
要知道袁甲三虽然之前也曾官拜过曹云总督兼江南河道总督,说来也是从一品大员,手中权力更胜普通的一品大员,可那毕竟是过去式了,这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事情多了!
而此刻奕䜣的态度却是真的有些感动到了这个老臣了,原本君王称呼臣子就没有称呼字号的道理,大多都是同等身份之间才会如此称呼,可奕䜣却一口一个午桥兄的称呼袁甲三。
真的叫袁甲三有些受宠若惊了,虽然袁甲三也知道闲杂的奕䜣不是皇上,但毕竟人家现在是朝廷的实际掌权者,能对他如此礼遇,也让他心里的最后一丝担心悄然抹去,坚定了袁家站队的决心!
而此刻被奕䜣扶起来的老臣袁甲三也不在像之前恭亲王奕䜣刚进来那般客套,竟直接对恭亲王开口询问道:
“其实这件事不难,可老臣想问亲王一事,此事可能会有大不敬之嫌,不知恭亲王可否愿意听老臣这忤逆这言?”
恭亲王一听心理也暗暗攥拳,想到经过自己的多番暗示和表态,对方这个老狐狸也总算愿意真心投靠了,不然也不会说出这样的话,他自然是愿意听的,连忙一边扶起袁甲三一边笑着说道:
“唉,袁爱卿乃国家重臣,要说的话自然也是有利于我大清的,何来忤逆一说?还请爱卿快快与小王讲来!”
爱卿...呵呵,什么时候王爷也能称呼臣子为爱卿了,还真是司马昭之心啊,不过这样也好,看来这恭亲王也不是一个胸无大志之辈!
此刻的袁甲三和奕䜣两人都是嘴角微微抬起,同时露出会心的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