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都是男同惹的祸:谁是凶手(3)]
第19节019不只一人(3)
019不只一人(3)
宣诗雯深情地看着孙刘杨,说道:“宝贝,在走之前,我想了解下季莫林为什么会到这里来的原因。”
“呵,大侦探,可以。最少咱们到郊区休闲,打的也是为人民服务的招牌嘛。”孙刘杨笑着说道。
“呵,为老婆服务吧,嘻嘻……”宣诗雯笑道。
宣诗雯招手叫来了女服务员周佳清,说道:“周小姐,这儿附近是不是有一家汽车修理厂呀,就在迎宾大道附近。”
宣诗雯凭借季莫林的修车发票,估摸着问道。
“哦,是有一家,沿着天天周末往前走约500米就到了。哪儿附近有一家茶楼,叫‘德运庄’,以唱传统剧目为主,去哪儿的人,多半是年纪比较大的,或者传统剧目爱好者。”周佳清说道,“过去我就在那儿干过,工资和这儿倒也差不多;不过在天天周末干小费多,尤其是周末晚上。”
宣诗雯接着问道:“这里工作好找吗?”
“唉,这里是A市新建的开发区,农民土地都征用了,就是没活干。有工作的,也是一些像我这样给别人端端盘子、扫扫地的闲活。”周佳清回答道,“像我妹妹能够在和平基金生命科学研究所谋份职业,那可是天大的缘分。至于其他人,大多数都到外面打工去了。”
“这地方有一个研究所?”宣诗雯诧异道。
“对呀,还可以给人治病呢,好像是治生孩子的病,都是为有钱人开的。”周佳清看着旁边还在讲笑话的小平头,用嘴努努,小声说:“那就是和平基金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头儿,叫赵耀宗;好像是负责医院保安的,挺厉害的。”
周佳清觉得自己在这儿耽搁得太久了,害怕老板说闲话,于是说道:“对不起,我得走了。”
“谢谢你!周小姐。”宣诗雯边说边掏出二十元钱作为小费给了她。周佳清毫不客气地收了起来,然后甜美地一笑。
德运庄坐落在开发区的最西端,一对大红灯笼映照着门前的一对雄狮,昭显着德运庄企业的品牌主旨: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没进门就能够听到庄中几位戏曲发烧友正在演唱京剧《借东风》:“设坛台祭东风相助周郎。曹孟德占天时兵多将广,领人马下江南兵扎在长江。孙仲谋无决策难以抵挡,东吴的臣武将要战文官要降……”
宣诗雯和孙刘杨跨进门一看,发现这里才是真正喝茶、听戏的地方。一方简陋、但却大方、得体的舞台,坐落在进门的正中间;舞台的前方是清一色的方桌和长条凳,穿着民族服装的服务员在方桌中间游走,使人不得不想起七十年代的样板戏《沙家浜》来。
“两位,这便请。”开门的男服务生唱着、报着,引领着他们到指定的座位。
“先生,你们需要什么?”一位女服务员走过来问道。
“怎么消费?”孙刘杨问道。
“最低消费,每人100元。一壶茶,两盘点心。”女服务员介绍道。
孙刘杨与宣诗雯协商了一下说:“那就来两位吧,最低消费。”
“好,你们稍等。”女服务员正准备离开时,宣诗雯叫住了她,问道:“据说你们这儿有一家研究所?”
“对,是有一家,还可以治病。不过哪儿收费特高的,像我们这样的人都不敢去。”女服务员一指旁边的一位正听得入迷的老头,说:“你可以问何大爷,他是哪儿的花匠。”
何大爷穿着一身干净、整洁的工作服,听有人问起和平基金生命科学研究所,不免有点骄傲:“我在那儿做花匠,已经七八年了。当时这儿开发区还刚刚建立起来。”老人没完没了地唠叨没完。
最后他问道:“噢,你们一定是问和平基金生命科学研究所里的妇产科吧?那都是有钱人生孩子的地方。”
“你怎么知道她们是有钱人呀?”宣诗雯问道。
“她们呀,进出坐的都是高级轿车,产房就像别墅一样。我们这里的人哪,没有到哪里生孩子的,特贵。”他喝了一口茶继续说道:“有钱人呀,就是穷讲究;以前我们这些人在家里找个接生婆一样生。”
“在哪儿工作的男人多不多呀?”
“多呀,保安员都是男的。还有我,老花匠。”何大爷边喝着茶边笑着说道,“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大夫,他们都叫他教授,叫……叫屈哲。以前还有一个年轻人在图书馆干过一阵子。”
“哦,大爷,你在和平基金生命科学研究所见过像我朋友这样的年轻人吗?30岁的。”宣诗雯问道。
“30岁的,哦,见过。他们来呀,一般都在周末。”何大爷说道,“不过,现在有很长一段时间没见着他们了。”
“谢谢你,大爷。”宣诗雯说完与孙刘杨走出了德运庄。这时依然能够听见庄内京剧爱好者《借东风》的唱腔:“我这里持法剑把七星台上,诸葛亮上坛台观看四方。望江北锁战船连环排上,叹只叹、东风起、火烧战船、曹营的兵将、无处躲藏……”
宣诗雯想,季莫林肯定来过这个地方,而且不止一次。想到此,宣诗雯也哼起了《借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