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樊登讲论语:套装全2册

尧曰第二十

樊登讲论语:套装全2册 樊登 9505 2021-04-19 19:16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樊登讲论语:套装全2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尧曰第二十

  《尧曰》一共只有三节,但是文字比较晦涩难懂。另外,有人认为这几节不是孔子说的话,所以常常忽视此篇,一般人读《论语》,到这儿虎头蛇尾就结束了。

  《樊登讲论语》应该有始有终,把每一篇、每一节都讲明白。

  接下来我们读这最后一篇。

  允执其中:团队运转依靠制度保障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所重:民、食、丧、祭。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这段《尧曰》是从不同的书里摘录内容而拼凑在一起的,肯定不是孔子说的,也不是孔子的学生说的。

  “尧曰”就是尧说。尧说的话不可能有人记录,历史上没有找到证据。尧说“咨”,这是象声词,音为“zī”。“尔舜”,这是尧传位给舜时说的话。大家知道“尧舜禹禅让”的故事。

  “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天命按照次序排列,现在轮到你继承,你要真诚公允地执守中正之道。“尔躬”就是在你身上。“允执其中”,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天平的形象,拿着中间、两头摆平。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如果你统治之下,天下的百姓过不上好日子,灾难降临,天命赋予你的禄位也将会终结。

  “舜亦以命禹”:舜跟禹也这样交代。

  接下来的一段话是商汤说的。“曰”后边说“予小子履”,商汤的名字叫履。

  这一段来自《汤誓》,就是商汤发表讲话。

  “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玄牡”是黑色的公牛,用黑色的公牛祭祀,肃穆而庄严;“皇皇”,光明、伟大的样子。商汤说,我小子履,用玄牡庄严地祭祀,光明正大地昭告天帝。

  “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对于有罪的人,不敢要求赦免。在上天面前,无以遮掩逃避,我不能欺瞒您,您心里一清二楚。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我自己做错事,跟其他人没有关系,不要影响黎民百姓,您就责怪于我。只要是我治下的臣民犯的错,都是我的错。这句经常出现在历代皇帝的“罪己诏”中。皇帝看到日食,或者看到洪水泛滥,可能就会写个“罪己诏”,意思是一切都是他的过失,与黎民百姓无关。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周朝有大量的封赏,善人逐渐变得大富大贵。这说的是周朝的事情,显然继商汤之后,下面是周武王的话,它来自《尚书·武成》。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就算是周文王、周武王的亲戚,也不如仁人重要。我们能看得出来,贤明的君主不任人唯亲,而是希望任人唯贤。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如果百姓有过错,都在我一个人身上。

  以上分别是尧、舜、禹、商汤,还有周武王的言语,表现的是三位圣王以及夏商周时代的治国思想。中国文化自古以来的薪火相传,从这一节里可管中窥豹,从尧、舜、禹、汤到文、武、周公,思想理念就这样传下来。

  以上结束,后面就变成了孔子时代的文风。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君王要想把国家治理好,需要谨慎地去研究、制定度量衡,比如称重、度长、计时;需要有严格、审慎的法律;还需要完善组织制度,处理好任命与罢免官员等工作。这些都做好后,国家的政权才能够运转顺畅。

  做这些依然不够,还需要做什么呢?“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兴灭国,继绝世”:周亡商以后,并不会把前朝贵族遗民灭绝。古人讲究“兴灭国,继绝世”,虽然取得了政权,但也需要好好地安置前朝遗族。

  有些观点认为,商朝灭亡后,很多失去封地的人为了获取资源,在社会生活中进行交换贸易,这是把做生意的人称商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举逸民”:把隐居的贤能之人选拔出来,为国家做事情。

  “天下之民归心焉”:(把那些事情做好了)自然民心所向,四海臣服,国泰民安。

  接下来,又讲到国君治理国家比较核心的事情:“民、食、丧、祭”。

  重“民”,得重视人口,重视民生,国家才会兴盛。重“食”,民以食为天,社会的粮食安全与否,人民是否能吃饱穿暖,这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基础。重“丧”,对待丧礼是否认真,人死了以后有没有人安葬。重“祭”,要重视祭祀的礼制与要求,其代表着对上天与鬼神的态度。

  除了这些,国家治理还应该“宽、信、敏、公”。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这是从孔子说过的话里摘出来的。孔子跟子张说仁,“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子张问仁,是个人角度,这里的立足点是国家仁政,所以又有所区别。“宽则得众”,国君待臣民宽厚,就能够得到臣民拥戴;“信则民任”,国君与臣民相互信任,臣民就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敏则有功”,国君政令得当,臣民就容易做出成绩;“公则说”,国君赏罚分明,分配公允,臣民便会心悦诚服。

  《尧曰》很长。孔子学生编撰《论语》的目的,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就是为了教化贵族与士子,让贵族、士大夫、诸侯或者国君知道,怎样去治理国家。

  五美四恶: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本篇第一节是讲君王治国之道,第二节则讲臣民从政之方。为官者应该怎么做事情,在这《尧曰》第二节,用子张的问话开启。

  子张问孔子说,怎么做才能够从政,当一个合格的官员?

  孔子说,“尊五美,屏四恶”——你要尽力做到五美,远离四恶。“尊”就是尊重、遵守,“屏”是摒弃。

  子张问什么是“五美”。

  孔子说,“君子惠而不费”。“惠”是给社会带去效益,君子能够给社会带来很多好处,又不浪费、损害社会资源。

  有些人可能不能理解,给大家带来好处,不是发放财物吗,怎么能没有花费呢?

  孔子后面具体解释了,“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给民众宽松的政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改善社会治安,让民众安心工作;兴修水利,减少赋税,激发民众的工作积极性等,做这些有利于民众的事情。民众生活改善,社会繁荣,国家财政便会丰盈起来。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共赢的社会发展体系,国富民强,便是惠而不费。比如现在,我们国家发展迅速,日新月异,靠的不就是政通人和吗?可不是靠给民众发钱来实现的。

  “劳而不怨”,让民众努力工作,但他们并不抱怨。秦王朝为什么那么快被推翻?因为其修长城、修陵墓,劳民伤财,而且根本不顾民众耕种事宜,不管民众死活,导致他们怨气冲天,揭竿而起。

  让民众做事而心无抱怨,非常不容易。那么怎么能做到劳而不怨?孔子说,“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就是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里就讲过“使民以时”,让民众去干活要选择恰当的时间,让他们做该做的事情,这样才能劳而不怨。

  “欲而不贪”,有欲望、有追求,想要得到一些东西,但不贪心。

  那怎么做到“欲而不贪”?“欲仁而得仁,又焉贪”。这个问题,要看一个人在追求什么。一个人如果追求奢华的物质享受,比如盯着谁家有跑车,谁的钱多,谁穿的什么名牌衣服,他一定会变得贪婪。若是控制不了贪婪的欲望,做事就可能会罔顾法律道德,铤而走险。“欲而不贪”的核心是“求仁”。当人们追求的是精神财富,追求的是做于社会有意义的事情时,又怕什么贪呢?人越重视精神方面的追求,境界就越高。

  “泰而不骄”,就是待人随和自然,不怠慢轻视他人。孔子讲“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怎么才能够做到“泰而不骄”?“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不管人多人少、男女老幼,或者势力大还是势力小,都不要怠慢,这就是“泰而不骄”的表现。如果看人下菜碟,遇到强势的人恭敬,遇到老实的人就轻慢,这是小人行径,必然不能公平公正地做事。

  怎么做到“威而不猛”?夫子解释,“君子正其衣冠”,穿衣戴帽要端正,仪表堂堂;“尊其瞻视”,目不斜视。孔子驾车时,站立于车上,手扶着车前的杆,双眼从不往两边看。这就是“尊其瞻视”的样子。“俨然人望而畏之”,庄严的样子令别人看到就会敬畏三分。这样的形态气质,不就是“威而不猛”的状态吗?

  孔子通过这些解释,生动形象地为子张讲解何为“五美”。

  我个人觉得,“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的理念对当今最有影响力。社会倡导什么,人民追求什么,如何使民众踏实工作,依然需要不停地探索。

  子张又问,什么是“四恶”。

  第一恶,“不教而杀谓之虐”。有很多公司创业之初,都急于挖人,而不培养人。觉得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觉得别的公司的员工很好,就费尽心思挖过来。挖来人后也不做好培训沟通工作,直接就安排干活,最后发现挖来的人并不适合,转头就开除了。公司根本没教过他,挖来觉得不是自己想要的就开除,这不是害人吗?这就是“不教而杀”。今天“不教而杀”的例子多出现在职场,而在孔子那个时代多出现在战场。没有训练的新兵,直接就安排其上战场,那就是将其当弃子用。

  “不教而杀谓之虐”,还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没有机会得到教化,结果犯了罪,就把他抓来砍头。不管他有没有得过教化,惩治罪犯都是符合法律的,但可以归类为虐杀。因为没有给民众提供足够的教育资源,没有让他们明理知法。法律都没有普及,无意触犯而被杀,这难道不叫作虐吗?

  《阿Q正传》中,阿Q在被砍头之前,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别人让他干吗他就干吗。签字画押的时候,他不认识字,就让他画一个圆圈。他还觉得圈画得不够圆,后来就稀里糊涂地掉了脑袋。这难道不是虐杀吗?

  第二恶,“不戒视成谓之暴”。“不戒”跟“不教”类似。没有教导劝勉,就强求别人拿出成绩来,坐享其成,这样的行为就是“暴”。比如在战争中,要求没有训练过的士兵坚守城池,最后把退败的人全部处死,这就是残暴。

  第三恶,“慢令致期谓之贼”。“慢令”就是懈怠,将不太紧急的事情一拖再拖,到最后怠慢到着急,然后又要求按期限完成,这种现象就被称为“贼”。

  这个问题多发于官僚体系。官僚主义者,不看实际情况做事,只看流程,只看上级的脸色,只看上级给的压力大不大。有官僚思想的领导,通常事情不紧迫不会处理,一旦领导关注或者事情变得紧急了,就着急催下面的人,让其做出成绩来。

  第四恶,“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有司”就是有关部门,这里可以理解为官僚思想。比如一个负责管理账务的人,在出纳工作中非常吝啬,这儿卡一下,那儿拿捏一下,这种就叫作有司,也就是官僚作风。这样的人,往往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力,为了刷存在感,而给团队带来极大的困扰,影响团队工作效率,增加运营成本。

  孔子给子张阐述分析的这四种状况,是从政者要远离的“四恶”。我觉得四恶之说最有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告诫。我就经常引用“不教而杀谓之虐”。

  总的来说,如果你要做一个好的职业经理人,想做一个好的管理者,要学会“尊五美,屏四恶”。

  君子三知:做个与世界和谐相处的人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这一句是《论语》的收官之言,说知命、知礼、知言,人们总结为“君子三知”。简简单单,没有长篇大论,也没有华丽辞藻。有人给这一节赋予了很多光环,无可无不可。

  孔子说,作为一个君子,要知道如下三点:

  第一知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知命是君子之道的根本,可以说是基本要求。有个成语叫“乐天知命”,“乐天”与“知命”并提,可见知命对一个人的快乐很重要。如果一个人不知命,意味着不知道边界,不尊重自然,不相信随机性。

  没有随机性认知的人,总觉得一切东西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坚信“我命由我不由天”。但是世界太大,社会也很复杂,一个人非常渺小,得不到的东西多了。很多东西不是靠努力就能得到的,不相信生活的随机性,就会活得特别累,无法乐天地生活。

  要想活得开心快乐,就要把人生包袱放下来,尽人事,安天命,以开放的、放松的、自然的态度来对待人和事,明悟做事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人生中,随机性往往占据很大的分量,如同“黑天鹅”的出现。人的大脑在回溯过去的时候,常常不由自主地总结经验: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

  很多人问我:“樊老师,‘樊登读书’是怎么做起来的,能不能传递一下经验?”

  这个经验存在很多的运气成分。也就是说,我创业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运气不佳,出了问题,“樊登读书”可能都做不到现在的样子。但是如果我对别人说,我创业成功主要靠运气,对方必然难以接受。

  我们就总结了很多条经验。虽然条目越来越多,让人觉得压力很大,但人们还是觉得这个答案比运气容易接受。因为很多人会觉得,只要照着做,只要努力,似乎就可以成功。如果真是这样,人人都能创业成功。

  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学会与自己和解,让内心变得不纠结,轻装上阵,做自己该做的事、快乐的事。至于最终能够得到什么,要用弹性的眼光来看待。这就是“君子居易以俟命”。而“小人行险以侥幸”。不知命者希望“行险以侥幸”,只要搏一把,铤而走险,就能够成功,忘了人人都逃不开随机性的影响。

  第二知礼,“不知礼,无以立也”。“立”就是立身处世。知命是与自己和解,知礼是与他人和解。人在社会交往中,知礼才能立身处世,不知礼则会被孤立。

  人在这个社会上,需要跟其他人合作,不是把自己搞定了,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了解他人的边界和自己的边界,需要以礼节之,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君子处世之道。

  第三知言,“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如果不能够分辨言语,不知道别人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听不懂弦外之音,那你就没法了解对方。

  与人结交,要分辨对方是好人还是坏人,是不是志同道合,值不值得交往,要通过语言沟通来实现。因为我们要学习文化知识和法理、情理、道理,不断地精进,才能够达到知言知人的这个境界,这是一种文化和人生境界上的追求。

  总的来说,《论语》这最后一节,讲了三个主题:第一个是与自己和解,第二个是与他人和解,第三个是要有文化和人生境界上的追求。内心不纠结,跟世界和谐相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这是孔子所希望达到的人生境界,这也是《论语》编撰者所提倡达到的人生境界。

  这一节放在了整部《论语》二十篇的最后,和《论语》的第一节遥相呼应。第一节有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两节一对照我们就会发现,对于孔子来说,学习永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人生当中为什么学习那么重要?无论是圣人君子之道,还是社会美德,都是无形无相的,不断变化的,不能刚性化。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没有一个终极的状态,进无止境。只有处于不断地学习和探索的状态,才是我们应该有的且需一直保持的对的状态。 樊登讲论语:套装全2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