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阿瑟·克拉克科幻短篇全集(全3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阿瑟·克拉克科幻短篇全集(全3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残酷的天空

  1967年7月首次发表于《童子军生活》(Boy's Life)

  收录于《来自太阳的风》

  一个预兆?我不确定。不过,如今的我因为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被困在了轮椅上,倒是真的可以试一下反重力装置。

  到了半夜,离珠穆朗玛的峰顶只有一百多码远了,金字塔般的积雪在月光下反射着苍白阴森的光芒。空中万里无云,刮了好几天的风也终于停了。地球上的最高点变得如此平静和安宁,肯定异常罕见。他们的时机选得不错。

  是不是好过头了,乔治·哈珀想着。简单得都令人有些失望。唯一的困难在于溜出宾馆,不要引起别人的注意。管理人员反对未经授权的午夜登山,因为可能会发生事故,从而影响到生意。

  但是,艾尔温博士铁了心要在半夜爬,而且他这么做有充分的理由,尽管他从未明着说过。一个世界上最出名的科学家——当然也是世界上最出名的瘸子——在旅游高峰季节出现在珠穆朗玛宾馆,已经引起了不必要的注意。通过暗示他们在做某种重力方面的测试,哈珀已经转移了一部分的好奇心。他倒是没完全在撒谎,但其中真实的部分微乎其微。

  朱尔斯·艾尔温肩扛着五十磅重的设备,沉稳地朝着两万九千英尺的高度走去,任何一个能在此刻看到他的人肯定猜不到他的腿几乎是废的。他是一九六一年出生的一名酞胺哌啶酮灾难 的受害者,该灾难在地球表面各处留下了超过一万名的畸形儿童。艾尔温是其中的幸运儿。他的胳膊十分正常,而且还通过锻炼使得它们比普通男人的远为强壮。然而,他的双腿就只是两根皮包骨的芦柴棒。在拐杖的支撑下,他可以站起来,甚至还能歪歪扭扭地走上几步,但要想正常走路是绝无可能的。

  然而,他现在离珠穆朗玛峰顶只有两百英尺了……

  ***

  一切都是由三年多以前的一张旅游海报引起的。作为应用物理处的一名低级电脑程序员,乔治·哈珀只是听说过艾尔温博士的名气,最多也只是远远地见到过他。即便对那些直接在他手下工作的人而言,这位航天科技的研究部主任也显得有些疏离,他的身体和头脑令他和普通人之间产生了隔阂。大家既谈不上喜欢他,也谈不上讨厌他,而且尽管大家都尊敬他外加可怜他,但没人羡慕他。

  哈珀刚从大学毕业没几个月,他觉得博士可能都不会注意到自己的存在,自己只是组织架构表上的一个名字。处里还有十个程序员,都比他的资历高,他们中的多数人跟研究部主任都没说过几句话。当哈珀被安排了一份送信的差事,给艾尔温博士的办公室送一份保密文件时,他还以为只要客套两句就能出来了。

  实际情况几乎就跟他的预料一样。但正当要离开时,他被一张壮观的、占满了半面墙的喜马拉雅山全景照片吸引住了脚步。它被放置的这个位置,艾尔温博士无论何时从桌子旁抬头都能看到它。哈珀对照片上展示的风景非常熟悉,因为照片就是他照的,作为一个心怀敬畏的、略有些喘不上气的游客,他站在了珠穆朗玛皇冠那片满是脚印的积雪之上。

  能看到照片里有干城章嘉峰,高耸在近一百英里外的云层之中。几乎跟它平行但更近一些的是马卡鲁的双峰。再往近处,占据了整个前景的,是洛子峰雄伟的身躯,它是珠穆朗玛峰的邻居和对手。往西边稍远的地方去,沿着山谷倾泻而下的是坤布冰川和绒布冰川那杂乱无章的巨型冰河,大到人眼无法欣赏它们的全貌。在这个高度上,它们那冰封的涟漪看上去就像是耕地里的犁沟,但是这些犁沟、这些铁一般坚硬的冰上疤痕,其深度能达好几百英尺。

  听到艾尔温博士的声音在背后响起时,哈珀仍然沉浸在壮美的风景之中,回味着从前的记忆。

  “你看上去很感兴趣啊。你去过那里吗?”

  “是的,博士。我高中毕业的时候,父母带我去过一次。我们在宾馆住了一个星期,还以为在我们回家之前,天气好不了了。但到了最后一天,风停了,我们大概有二十个人登上了峰顶。我们在那里待了有一个小时,还相互拍了照片。”

  艾尔温博士似乎花了太长的时间来消化他提供的信息。随后,他开口说道,不再是刚才那种冷冰冰的语气,而是在竭力掩饰自己的激动:“坐下,哈——哈珀先生。再跟我说说吧。”

  乔治·哈珀走向了那把椅子,椅子面对着主任那张整齐的大办公桌,他心里有些疑惑。他的事迹也算不上稀奇,每年都有好几千人来到珠穆朗玛宾馆,他们中大概有四分之一会登顶。事实上,去年就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宣传,说的是第一万个人登上了世界屋脊。一些愤世嫉俗者还评论了一个异常的巧合,第一万个登顶的人恰好是一个非常出名的女明星。

  哈珀跟艾尔温博士所说的,其实都能轻易地从其他十几个信息渠道里获取——例如旅游手册。然而,没有哪个野心勃勃的年轻科学家会放弃一个这么好的机会,给一个能在职业生涯上大力提携他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哈珀不是那种精于算计的人,也不想参与办公室政治,但机会摆在面前时,他知道该如何抓住。

  “好吧,博士,”他开口说道,刚开始说得很慢,因为他想组织好自己的想法和记忆,“飞机会把你带到一个叫纳姆奇的小镇,那里离山大概有二十英里。然后汽车会带上你沿着一条风景优美的路一直到宾馆。宾馆的脚下就是昆布冰川。它的海拔有一万八千英尺,里面有为呼吸困难的人准备的加压房间。当然,那里也有医务人员,管理层也不会接待身体不合适的人。在你能去往海拔更高的地区之前,你必须在宾馆里至少住两天,吃特殊的配餐。

  “在宾馆里你其实看不到峰顶,因为你离山太近了,它就像压在你头顶似的。但是风景很壮观。你能看到洛子峰和其他十几座山峰。而且,那地方还是挺可怕的——尤其是在晚上。风通常在高处刮个不停,还有冰移动时发出的奇怪声音。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山里隐藏着魔鬼……

  “在宾馆里能做的事不多,只能放松心情,欣赏风景,等着医生首肯你可以出发了。以前,你需要好几个星期才能习惯稀薄的空气,现在他们能在四十八小时内将你的红血球升高到合适的水平。即便如此,仍有半数的访客——多数是老年人——会认为这个高度对他们来说已经到顶了。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取决于你本人的经验,以及你愿意付多高的价钱。有些登山专家会雇向导自己登顶,使用标准的登山设备。现在要这么做已经不难了,而且多个关键节点上都建有营地。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会成功。但你总是要和天气对赌,每年都会死上几个人。

  “普通的游客会采取一种简单的方式。飞机不允许降落在珠穆朗玛峰上,除非出现了紧急情况。但是接近努布策山顶有个营地,有直升机提供从宾馆飞到那里的服务。从营地到峰顶只有三英里,走南坳——这条路线在天气良好时对任何人来说都相对简单,无需太多的登山经验。有些人不带氧气,但我不推荐这种做法。我在登顶之前一直戴着面罩。到了之后,我摘下了面罩,发现呼吸其实并不算困难。”

  “你用的是过滤器还是氧气瓶?”

  “哦,分子过滤器——它们现在已经很可靠了,能够提高氧气含量到超过百分之一百。它们让高海拔攀登变得简单多了。没人带压缩气瓶了。”

  “登顶需要多长时间?”

  “一整天。我们是在黎明时出发的,回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这足以让从前的人吃惊了。当然,我们出发时都体力充沛,而且也没带重装备。从营地出发,一路上没遇到过什么麻烦,在困难的地方都挖出了阶梯。跟我说过的一样,身体正常的话就没问题。”

  这句话刚一出口,哈珀差点把自己的舌头咬下来。他忘了自己的谈话对象,这似乎显得不可思议,但那次登上世界屋脊的美妙和激动如此生动地出现在他眼前,以至于有那么一瞬间他仿佛再次站上了那个孤独的、狂风呼啸的峰顶。一个艾尔温博士永远都没法企及的地点……

  但科学家似乎并没有注意到——又或者他习惯了这种唐突,不再觉得受到了冒犯。为什么,哈珀暗自想着,他对珠穆朗玛峰如此感兴趣?可能是因为它无法被触及?它代表了因为出生时的不幸而被剥夺的一切?

  然而,就在三年后的今天,乔治·哈珀在离峰顶只有一百英尺的距离停住了脚步,并在博士跟上来的时候收紧了尼龙绳子。尽管他没说过什么,但哈珀知道他想成为第一个登顶的人。他应当得到这份荣誉,而这位年轻人不想从他手里夺走它。

  “没事吧?”等艾尔温博士靠近时,他问道。这问题相当多余,但哈珀急切地想打破包围他们的孤独。在这片白色的峰顶荒漠上,没什么迹象能显示人类的存在。

  艾尔温没有回答,但在经过他身边时心不在焉地点了点头,他炯炯的目光盯住了峰顶。他走路时腿是僵硬的,步态很奇怪,他的脚在雪地上几乎没留下脚印。而且,在他走路时,他肩上的大背包里传出一种轻微的但绝对不会听错的呜呜声。

  没错,那个背包正托着他——也可以说是四分之三的他。在他朝着曾经遥不可及的目标一步步坚定地前进时,艾尔温博士和他的设备加起来的重量也只有五十磅。如果连这也太重的话,他只需再调节一下旋钮,把自己的重量降到零。

  月光笼罩之下的喜马拉雅山里隐藏着二十一世纪最大的秘密。全世界也只有五套试验性的艾尔温升力器,其中两套就在此刻的珠穆朗玛峰上。

  即便他知道它们的存在已经有两年了,也懂得其中的一些基本原理,这些“小升子”——实验室里很快就给它们取了绰号——在哈珀眼里仍然像是魔术。它们的能量块里存储了足够的电量,足以把两百五十磅的重量在垂直距离上举升十英里,从而给这次任务留出了足够的安全系数。随着装置与地球的重力场相互作用,这种“上升—下降”的循环几乎可以重复无限次。在上升过程中,电池放电。在下降过程中,它被再次充电。因为没有哪种做功过程能达到百分之百的效率,所以每次循环能量都有微小的损失,但在装置损耗殆尽之前,它至少可以循环一百次。

  在大部分的重量都被中和了的情况下,登山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感觉。背包带子向上的拉力让他们觉得像被拴在了看不见的气球下面,而且气球的浮力还能随意调节。他们需要保留一定数量的重量来获取地面的摩擦力,在经过了几次尝试之后,最终定在了百分之二十五。在这种状态下,爬一个四十五度角的斜坡就如同走在平地上一样简单。

  有几次他们将重量降低到了几乎为零,为了手把手地攀过垂直的岩石表面。这种感觉最奇怪了,需要他们完全信赖自己的设备。悬在半空中,没有任何可支撑的地方,只有一个在小声呜呜叫着的电子设备,对人的意志力是个考验。但几分钟过后,力量和自由的感觉战胜了恐惧,因为在这里他们真的实现了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

  几个星期之前,一位图书馆管理员找到了一句二十一世纪早期的诗句,它完美地描述了他们的成就:自由地行走于残酷的天空。在这个维度上,甚至连鸟都没有这样的自由。只有升力器才算真正征服了天空。它可以打开世界上所有的大山和高原,就如同一代人之前的水肺打开了海洋一样。等到这装置通过测试并进入低成本的量产之后,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将发生巨变。交通运输将发生革命,太空旅行将变得如同坐普通的飞机一样便宜。整个人类将占领天空。一百多年前汽车发明所带来的变化只是个前奏,从此刻开始,社会和政治上的巨变才真正上演。

  但是,艾尔温博士在这个孤独的成功时刻应该没想那么多吧,哈珀对这个想法还是挺肯定的。今后,他将接受全世界的掌声(肯定也有咒骂),但跟此刻站在世界之巅相比,这些都算不了什么。这真的是精神战胜了物质,智慧战胜了残缺的躯体。其余的一切都是高潮之后的余晖了。

  当哈珀跟着科学家站上积雪覆盖的金字塔平顶,他们异常正式地握了握手,因为这么做显得顺理成章。但他们什么也没说。他们那伟大的成就,加上壮美的风景,那一座座山峰伸向四周目力不能及的远方,都让他们说不出话来。

  哈珀在背包带的拉力之下放松了身子,缓慢地扫视着四周。他一边辨认着各个山峰,一边在脑海里叫起了它们的名字:马卡鲁峰、洛子峰、巴鲁特斯峰、卓奥友峰、干城章嘉峰……即使到了今天,这些山峰中的很多都没人爬过。好吧,小升子将会改变这个局面。

  当然,肯定会有很多人表示反对。在二十世纪时,也有登山者认为用氧气是一种“作弊”的手段。很难相信有人曾试图在不使用人工装置的情况下爬上这些高峰,即便他们花了好几个星期来适应环境。哈珀还记得马洛里和欧文,他们的尸体埋在了离这里不到一英里的某处。

  艾尔温博士在他身后清了清嗓子。

  “我们走吧,乔治,”他轻声说道,声音在氧气过滤器的影响下变得有些含糊,“我们必须要回去了,免得他们找我们。”

  他们对着那些在他们之前站在此处的人默默地道了声别,转身沿着平缓的坡道走下山峰。刚才还是一片澄清的夜色已变得漆黑,几朵高高的云彩划过月球的表面,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月球在明暗之间快速变换着,快到看不清路了。哈珀不喜欢此时天气的样子,并开始在脑海中重新组织计划。或许应该改去南坳的营地,而不是试图回到出发营地。但他什么也没跟博士说,他不想发出错误的警报。

  此时,他们正沿着一段崎岖的山坡前进,一侧是漆黑一片,另一侧有积雪朦胧的反光。要是在这里遭遇风暴可就太糟了,哈珀心里暗自想着。

  当狂风吹到他们身上时,他还没怎么理顺这个想法。不知从何处传来了呼啸声,如同群山一直在为此刻而积聚着力量。没时间做出反应。即使他们保持着正常的体重,也会被刮离地面。刹那间,狂风卷着他们进入了阴影中空虚的黑暗。

  要想判断脚下有多深是不可能的。哈珀逼着自己往下看,却什么也看不到。虽然风似乎在带着他水平飞行,他知道自己肯定在下坠。他剩余的重量将带着他以平常速度的四分之一往下坠落。但这已经够了。如果他们坠落了四千英尺,即便看上去像是只坠落了一千英尺,也起不了多大的安慰作用。

  但他没有时间害怕——等到他幸存了之后,他才会有时间害怕——奇怪的是,他最主要的担心竟然是升力器可能会损毁。他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同伴,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脑子里一次只能想到一件事。尼龙绳猛地被扯紧了,让他既紧张又疑惑不已。随后他看到了艾尔温博士在绳子的尽头缓慢地绕着他转,像是一颗行星围绕着太阳。

  这情景一下子让他回到了现实,并立即意识到该怎么做。他刚才的瘫痪可能只持续了不到一秒钟。他在风中大声呼喊着:“博士!快用紧急升力!”

  在说话的同时,他在控制面板上找到了密封盖,把它打开,并按下了里面的按钮。

  能量块立刻如同一窝蜜蜂一样嗡嗡地响了起来。他感觉到背包带拉紧了自己的身体,想要把他在半空中拉起,远离底下看不见的死亡。地球重力场的算术在他头脑中亮了起来,如同火焰一般。一个千瓦能以每秒一米的速度提升一百公斤的重量,能量块最快能以十个千瓦的速率转换能量——尽管他们在这种状态下最多能保持一分钟。因此,考虑到他的体重还不到一百公斤,他应该正以每秒远高于一百英尺的速度向上爬升着。

  随着他们之间的距离扩大,绳子猛地被拉紧了。艾尔温博士在按紧急按钮的时候慢了半拍,但最后他也开始上升了。这将是一场较量,一头是他们的装置所产生的力量,另一头是将他们吹往洛子峰冰封表面的狂风,现在他们离那里只有不到一千英尺的距离了。

  在月光下,积雪的岩壁如同冰封的海浪般笼罩了他们的身形。很难精确地判断他们的速度,但至少应该有每小时五十英里。即便他们在撞击中生存了下来,也极有可能身负重伤,而在此处受伤就意味着死亡。

  紧接着,正当撞击看上去不可避免时,风突然向上吹了,带着他们一起飞了起来。他们在距离令人宽慰的五十英尺高处掠过了岩石崖壁。它像是一场奇迹,但在短暂的放松之后,哈珀意识到救了他们的实际是简单的空气动力学。风必须升起才能刮过山峰。在另一面,它会再次下降。这已经无关紧要了,因为他们前方的天空里是空的。

  现在,他们安静地飞在了破碎的云层底下。尽管他们的速度没有变慢,风的呼啸声却突然变小了,因为他们跟着它一起在虚空里飞行。他们甚至还可以舒服地对话,隔着分开了他们的三十英尺距离。

  “艾尔温博士,”哈珀喊道,“你没事吧?”

  “没事,乔治,”科学家异常平静地说道,“现在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必须停止上升。要是我们再往上飞,很快就无法呼吸了——即使戴着过滤器。”

  “你说得对。我们恢复平衡吧。”

  随着他们关闭紧急线路,能量块那愤怒的嗡嗡声消失了,变成了几乎听不到的呜呜声。他们在尼龙绳上上下悠了几下——先是一个人到了最上面,然后又换成另一个人——随后他们设法抵消了作用力。当终于稳定下来之后,他们飘浮在了三万英尺不到一点的地方。除非小升子失灵——在过载之后还是相当有可能的——眼下还看不到有什么紧急的危险。

  麻烦在他们想要回到地面上时才会产生。

  ***

  历史上从未有人见到过如此奇特的晨曦。尽管他们又累又痛又冷,而且稀薄干燥的空气随着每一次的呼吸都刮擦着他们的喉咙,但当第一缕微光在崎岖的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时,他们还是忘记了所有的不适。星星一个接一个地消失了,在日光降临之前几分钟才最后一个消失的是最亮的太空站——太平洋三号,悬浮在夏威夷上空两万两千英里的高处。随后,太阳在无名的山峰之海上升起,喜马拉雅迎来了白天。

  这景象跟在月球上看日出差不多。最开始,只有最高的山峰被斜着射入的光线照亮了,周围的山谷仍然处于漆黑的阴影之中。但渐渐地光线开始沿着崖壁往下进发,越来越多的严酷的无人禁区进入了白昼。

  此刻,如果有人能仔细看,还是能看到人类生活的迹象。那里有几条狭窄的小路,孤独的村庄里有炊烟升起,寺院房顶反射出了点点的鳞光。下面的世界正在醒来,完全没有注意到一万五千英尺的上方神奇地飘浮着两个旁观者。

  风肯定在夜间换了好几次方向,哈珀已然搞不清他们到了什么地方。他看不到任何一个认识的地标。他们可能位于青藏高原一个五百英里长的地带上,无法确定具体位置。

  首要的问题是找一个降落地点——而且要快,因为他们正迅速朝着一堆山峰和冰川飘去,在那里可找不到什么帮助。风带着他们飘往东北方向的中国境内。如果他们飘过了那些山峰并降落到了那里,可能需要花上好几个星期才能和某个联合国的救援署联络上,然后才能踏上回家之路。要是他们从空中落下,降落到了一个只有文盲和迷信的农民居住区,他们甚至可能会遇到危险。

  “我们最好快点降落,”哈珀说道,“我不喜欢那边的山。”他的话似乎完全消失在了他们周围稀薄的空气里。虽然艾尔温博士离他只有十英尺远,但他的同伴可能并没有听到他在说什么。好在博士终于点了点头,看上去似乎不太情愿。

  “恐怕你是对的——但我怀疑我们是否能成功,风太大了。记住——我们没法像升起时那么快地下降。”

  他是对的。能量块只能以放电速度的十分之一来进行充电。如果他们下降得太快,引力能量也会以过快的速度灌入能量块,可能会让它们过热,或甚至爆炸。吓坏了的中国西藏人(也可能是尼泊尔人?)还会以为有块大陨石在他们的天空中爆炸了。也就没人能知道朱尔斯·艾尔温博士和他那位前途光明的助手到底发生了什么。

  离地面还有五千英尺时,哈珀感觉爆炸随时都会发生。他们正快速下降,但仍不够快。再过一小会儿,他们就不得不开始减速,除非他们愿意以高速撞向地面。更糟糕的是,他们完全错误地判断了地面上的风速。那个来自地狱的、不可捉摸的风再次狂吼了起来。他们能看到阵阵的雪花从山坡上被刮下,露出了下面的岩石,雪花如同魔鬼的旌旗一般在他们下方飞舞。刚才他们是在乘风飞行,所以不能体会它的威力。现在他们必须再次在坚硬的岩石和温柔的空气之间做出转换。

  气流带着他们进入了一个山谷的开口。想要翻过它是不可能了。他们下定了决心,想要找一个最佳的降落地点。

  山谷以一个可怕的速度变得越来越窄。现在,它比一个裂口大不了多少,岩壁以每小时三十到四十英里的速度在他们身旁掠过。时不时地,随机出现的旋涡会将他们甩向右边,然后又甩向左边,有很多次他们离撞击只差了几英尺。有那么一次,当他们在不到一码的上空扫过一块覆盖着厚厚积雪的大石头时,哈珀忍不住想要去拉下快卸绳将升力器抛掉。但这么做和从煎锅里跳进火里没什么区别:他们可能可以安全地回到坚实的地面,但结果只是发现自己落到了一个不知从何处能找来帮助的地方。

  然而,即便又再次陷入了险境,他却不怎么害怕。这就像是一场刺激的梦——他很快就会醒来,发现自己正安全地睡在床上。这场刺激的冒险不是真的……

  “乔治!”博士叫道,“我们的机会来了——想办法钩住那块大石头!”

  他们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做出行动。不约而同地,他们立刻放出了尼龙绳,直到它像个大圆圈似的垂在了他们身下,最低的部分离迅速后退的地面只有一码的距离。一块巨大的岩石,差不多有二十英尺高,就横在了他们的飞行路线上。岩石上面盖着一大层积雪,有希望能给他们一个像样的软着陆。

  绳子在大石头的下半部分滑动着,似乎要滑脱了,随后却被一个突起给绊住了。哈珀感觉到一个突然的拉力。他如同一块石头般在绳子的另一头被甩了起来。

  我从来没想到过雪也可以这么硬,他暗自想着。他眼前突然亮起一阵短暂的强光,接着一切都平静了。

  他回到了大学的教室。一个教授在讲话,声音听着很熟悉,但不知怎的,给人的感觉他并不属于这里。他在心里懒懒地回忆了一遍大学里老师的名字。没错,他肯定不是他们中的一个。可是,他就是对这个声音非常熟悉,而且无疑这个声音正在给什么人讲课。

  “……我年轻时就意识到了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里有错误。确切来说,等效原理中似乎有一个谬误。根据该原理,引力和加速度造成的效应是无法区分的。

  “但这显然是错误的。一个人可以制造均匀的加速度,但想要制造均匀的引力场却是不可能的,因为它要遵从平方反比定律,所以即便在非常短的距离里它也会产生变化。设计实验来区别两者很容易,这不禁让我怀疑……”

  轻声的话语没有再在哈珀的脑海里留下进一步的印象,仿佛它接下来是用外语说的。他隐约意识到自己其实应该是听懂了,但他懒得去理解它们。总之,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要确定自己在什么地方。

  是他的眼睛出问题了吗,还是自己处于一个全黑的环境之中?他眨了下眼睛,这动作让他产生了严重的偏头痛,他忍不住叫了出来。

  “乔治!你没事吧?”

  当然!那是艾尔温博士的声音,在黑暗之中轻声地讲述着。但他在给谁讲呢?

  “我的头很痛。还有,我想动的时候,身体的一侧也有痛感。发生什么了?怎么这么黑?”

  “你脑震荡了——我感觉你还摔断了一根肋骨。不要说话。你昏迷了一整天。天又黑了,我们在帐篷里。我在节约我们的手电。”

  艾尔温博士打开手电,亮起了夺目的灯光。哈珀看到了身边小帐篷的内壁。为了以防万一,他们带上了全套的登山装备,真是太幸运了。但这可能只是延长了他们的痛苦……

  他对这位残疾科学家在无人帮忙的情况下还能打开背包、搭好帐篷并把他拖进去而感到惊奇。一切都放置得妥妥当当:急救箱、压缩食品罐头、水壶、便携炉子用的小小的红色液化气瓶。然而,这里却没看到大个子的升力器。可能它们被留在了外面给这里腾出更多的空间。

  “我醒来的时候,你在和什么人说话吗,”哈珀说道,“还是我在做梦?”尽管在帐篷内壁反射回来的间接光线下,很难看清另外一个人脸上的表情,他还是看到了艾尔温的尴尬。刹那间他明白了是什么原因,不禁懊悔自己问了这个问题。

  科学家不相信他们能幸存下来。他在记录自己的笔记,以备有一天他们的尸体能被发现。哈珀凄惨地想着他是否已经录完了自己最后的遗愿。

  还没等艾尔温回答,他飞快地改变了话题。

  “你呼叫救援了吗?”

  “我每半个小时就会呼叫一次,但我担心这里的山把我们挡住了。我能听到他们,但他们却听不到我们。”

  艾尔温博士拿起了小小的收发机并打开了开关。它原本被习惯性地拴在了手腕位置上,他肯定是早就把它解下来了。

  “这里是四号救援员,”一个模糊不清的声音机械地说道,“正在监听。”

  在五秒钟的间隔时间内,艾尔温按下了SOS按钮,随后等待着。

  “这里是四号救援员,正在监听。”

  他们等了整整一分钟,但没人确认收到了他们的求救信号。得了,哈珀悲伤地想着,相互指责也没用了。还飘在山峰上方的时候,他们争论过几次是否要呼叫全球救援服务,但最后决定还是不用了,部分是因为还飘在空中的时候呼救也可能没什么用。往往是要等到事情过后人才会变得聪明:又有谁会想到他们会降落在一个罕有的联系不到救援的地方呢?

  艾尔温博士关掉了收发机,小小帐篷里只剩下风吹过两边峭壁的呜咽,他们也被困在了这两堵墙里——无法逃脱,也无法与外界联系。

  “别担心,”最后他说道,“到早上我们再想办法出去。日出之前我们什么也做不了——还不如让自己舒服点。来喝点热汤吧。”

  几个小时过后,哈珀的头没那么痛了。虽然他怀疑自己有根肋骨真的裂了,他还是找到了一个舒服的姿势,只要他不动,几乎感觉不到疼。

  他已经经历了三个连续的阶段,绝望、迁怒于艾尔温博士以及为卷入了如此愚蠢的冒险而自责。此刻,他平静了下来,但他的脑海里仍在搜索着逃生的办法,难以入眠。

  帐篷外面,风几乎停了,夜晚变得异常宁静。它不再是一片漆黑,因为月亮已升了上来。虽然它的光线无法直接照进来,上面的雪地肯定将光线反射到了这里。哈珀用尽目力,勉强能看到微弱的光线渗透进了半透明的隔热帐篷。

  首先,他暗自想着,他们没有紧急的危险。食物至少能支持一个星期,这里有大量的雪,可以融化了来提供水。再过一两天,如果他的肋骨好些了,说不定他们还能再次起飞——他希望这一次能有好的结果。

  从不远处传来一阵奇怪的轻微的嗖嗖声,哈珀一开始感到奇怪,随后意识到肯定有什么地方掉下了一大堆雪。夜晚已变得异常安静,他感觉几乎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了,已入睡的同伴发出的每一声呼吸都显得不自然的响亮。

  真奇妙啊,大脑怎么会这么轻易就被琐事给分散了注意力!他将想法又集中到如何生存的问题上。即便他的身体还不能飞行,博士也可以设法自己飞出去。这里的情况就是典型的只要有一个人能逃生就相当于两个人都获救了。

  又传来一阵嗖嗖声,这次的声音更响了一些。有些奇怪,哈珀闪过一个念头,如此宁静的夜晚竟然还有雪在移动。他希望不会有雪崩的风险,因为还没来得及对降落地点做一个详细的观察,他无法评估这个风险。他犹豫要不要叫醒博士,他在搭帐篷之前肯定好好看过这个地方。随后他决定还是算了,认命吧。即使真的有雪崩,他们也做不了什么。

  回到最首要的问题。这里有一个值得好好考虑且有趣的解决办法。他们可以把收发机拴在其中一个升力器上,然后让它们一起升空。等到装置一离开山谷,信号就能传出去,救援队伍在几个小时内就能到达——或最多也用不了几天。

  当然,这么做意味着要牺牲一台升力器,万一没有效果,他们会陷入一个更加糟糕的境地。话虽如此……

  那是什么?已经不是雪堆滑落时的嗖嗖声了。那是一个微弱的、但绝对不会听错的嗒嗒声,就像是一块小石子撞到另外一块上发出的声音。小石子可不会自己动。

  这是你的幻想,哈珀告诫着自己。有什么人或有什么东西会在半夜的喜马拉雅山上走动?这想法也太荒谬了。但他的喉咙还是突然干了,并感觉到后脖子上的汗毛都竖了起来。他肯定听到了什么,这一点无法否认。

  博士那该死的呼吸声也太吵了,令他难以听清外面的声音。有这种可能性吗,尽管容易入睡,但艾尔温其实已经被他自己一直警惕的潜意识唤醒了?他又开始胡思乱想了……

  嗒嗒。

  声音可能更近了些。它肯定发自于一个不同的方向,就好像是有东西——移动起来虽然显得很神秘,却又不是完全地无声无息——在绕着帐篷缓慢地转着圈。

  此时,乔治·哈珀真的希望自己从未听说过恐怖的雪人。虽然他知道得很少,但这很少已然是太多了。

  他记得尼泊尔人口中的雪人在喜马拉雅地区已经流传了一百多年。一个比人类高大的危险怪物,从未被抓到过、拍到过,或甚至被靠谱的目击者证实过。大多数西方人都相信这只是一个幻想,完全没有被雪地里的痕迹或是荒野寺庙内保存的几片皮肤这种微弱的证据所打动。山上的部落应该更清楚吧。哈珀担心他们是对的。

  接下来挺长的一段时间里什么也没发生,他的恐惧开始逐渐消散。可能是他过于紧绷的想象力跟他开了个玩笑,在这种情况下,一点儿也不奇怪。他凭借自己的意志力将思绪再次集中到救援问题上。他思考得正深入时,有东西突然撞到了帐篷。

  他喉部的肌肉因为太恐惧而失灵了,以至于叫不出声来。他完全动弹不了。紧接着,在他身旁的黑暗之中,他听到艾尔温博士在睡梦中惊醒了。

  “怎么啦?”科学家嘟囔了一声,“你还好吧?”

  哈珀感觉到自己的同伴在翻身,知道他要找手电。他想小声提醒他:“看在上帝的分上,安静!”但是并没有声音从他的嘴唇里冒出来。

  帐篷的内壁现在朝他们拱了过来,仿佛有什么重量压在了上面。在拱起的中央有一个绝不可能看错的形状:一个不成比例的手或爪子的印记。它离开地面只有两英尺,不管什么东西在外头,它应该是跪着的,仿佛正在摸索帐篷的面料。

  灯光肯定吓了它一跳,印记一下子消失了,帐篷的内壁也弹了回去。外面传来一声低沉的嚎叫,接着又陷入长时间的寂静。

  哈珀这才又开始呼吸。他感觉帐篷随时都会被扯开,然后某种想象不到的恐惧会降临到他们身上。然而,仿佛是在跟他唱对台戏,外面只有阵风掠过高处的山峰时传来的遥远微弱的呼啸声。他感觉自己不由自主地颤抖了起来。跟温度无关,因为这个保温的小小世界里相当暖和。

  随后传来了一声熟悉的——实际上几乎是友好的——声音。那是空的金属罐头撞到石头的声音。不知怎的,它让气氛变得没那么紧张了。哈珀发现自己终于能讲话了,或至少能耳语了。

  “它找到了我们的食物罐头。或许它会就此离开。”

  几乎像是对他的回答,外面传来了一声低沉的嚎叫,听上去显得既愤怒又失望,然后又是一声打击声,罐头们咔嗒地互相撞着滚入了黑暗。哈珀突然想起所有的食物都在帐篷里,外面只有空罐头。这不是一个令人高兴的想法。他多么希望,就如同迷信的部落人一样,他们给在这山里住着的无论是神还是鬼的东西留下了贡品。

  接下来发生的事太突然了,太意想不到了,以至于在他能做出反应之前就已经结束了。外面发出了扭打的声音,像是有什么东西在撞着岩石,随后是熟悉的电子呜呜声,接着是一声惊恐的嚎叫。

  随后,令人心悸的愤怒与绝望之吼迅速变成了纯粹的恐惧哀嚎,且渐渐消失在不断加速的上升、上升之中,一直升到了空荡荡的天空。

  渐渐消失的声音触发了哈珀头脑中一个类似的记忆。他曾经看过一个二十世纪早期有关飞行历史的电影,里面有个可怕的画面展现了起飞时的情景。地面人员抓着缆绳的时间稍微久了一点,飞机拖着他们上了天,他们只能无助地吊在飞机的下面。然后,他们坚持不住了,一个接一个地摔到了地面。

  哈珀等着听远处传来的“砰”的一声,但一直没等到。随后,他注意到博士在说话,一遍遍地重复着:“我把两套装置都缠在一起了。我把两套装置都缠在一起了。”

  他仍然处于十万分的震惊之中,这个信息并没有增添他的焦虑。他反而感到一种超然的俨然是科学家式的失望。

  他再也不可能知道,那个在喜马拉雅夜晚数个与世隔绝的小时里,绕着帐篷转圈的东西是什么了。

  午后,一位满心疑虑的锡克教徒驾驶着一架山地救援直升机,压低着机鼻飞进了山谷。他仍然在怀疑整件事只是一个精心策划的玩笑。直升机刚一降落,激起的雪花尚未落下,艾尔温博士已然在激动地挥舞着一只手臂,他的另一只手臂扶在了帐篷上撑着自己。

  飞行员认出残疾的科学家后,他内心涌起了一种近乎崇拜的敬畏感。看来报告一定是真的,艾尔温不可能通过别的方式抵达此处。这也意味着从此刻起,任何曾飞行在地球上空的东西都和牛车一样过时了。

  “感谢上帝,你找到我们了,”博士发自内心地感谢道,“你怎么这么快就赶来了?”

  “你要感谢雷达跟踪网络,还有在轨道上的望远镜。其实我们还能更早赶来,但一开始我们还以为这是个玩笑。”

  “我不明白。”

  “博士,要是有人跟你报告,说有一只死透了的喜马拉雅雪豹被绳子缠在了两个箱子上——而且还维持在九万英尺的高度——你会怎么想?”

  帐篷里的乔治·哈珀笑了起来,不顾由此引起的疼痛。博士把头探入了帐篷的门帘,焦急地问道:“怎么啦?”

  “没什么——哎哟。我在想怎么才能把那头可怜的野兽弄下来,以防它对航线形成阻碍。”

  “哦,必须有人乘着另一台升力器上去按按钮。或许我们应该在所有的装置上都装上遥控……”

  艾尔温博士没有把话说完。他的思绪已经飞到了远方,沉浸在那些能改变世界面貌的美梦之中。

  再过一会儿他就要下山了,如同一位后世的摩西带来了新文明的法则。他将赠予人类一个早已失去的自由,一个在首批两栖动物离开它们在水面下的无重力之家后就失去了的自由。

  与重力相持了十亿年的战争终于结束了。

  (译者:老光) 阿瑟·克拉克科幻短篇全集(全3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