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六节 谨防人体高温
体温高于正常称为发热,37.5~38%:为低热,38~39℃为中度发热,39~40℃为高热,40度以上为超高热。人体温度相对恒定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如体温高于41度或低于25度时将严重影响各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机能活动,甚至危害生命。
人体对热感的反应不但与温度有关,还与湿度有关。人对高温的耐力,在相当干燥的空气中,健康人能在50℃的高温中呆上两个小时,在70℃的高温中能呆上15分钟,在100℃的高温中呆上1分钟,而不受任何损害。但如果人在气温45%:的高湿环境中呆上1小时,就会发生中暑性昏迷。由此可见,湿度是影响人体舒适度的重要因素。
所谓“湿度”,指的是空气的潮湿程度,它表示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距离饱和的程度,用相对湿度百分比来表示。潮湿的空气对人体都是不利的,尤其在夏季炎热的环境中,相对湿度越大人体越感到不舒服。当气温高于28℃,相对湿度大于80%时,因体内的汗液不能迅速蒸发散热,使人体感到不舒服。若出现连续几天的闷热天气,就会出现憋闷烦躁、头晕乏力等症状。现代医疗气象研究表明,对人比较适宜的相对湿度和温度,夏季室温为25℃,相对湿度在40~50%比较舒适。
医学研究表明,环境温度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人体最舒适的环境温度在20~28℃之间,最理想的温度是15~20℃,此环境中人的记忆力强,工作效率高;温度在4~10℃时,发病率较高,在0℃以下时,易生冻疮,发病率更高。环境温度高于28℃时,人们就会有不舒适感;温度再高就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人体在30℃以上就会部分启动汗腺以排出体热,35%:时身体汗腺会全部投入工作:气温高于34℃,并伴有频繁的热浪冲击,还可引发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37℃以上的高温对人体的蛋白质有一定的破坏。若人体温度达到40℃以上,生命中枢就会直接受到威胁。
这是因为人体是经过大脑的中枢神经来指挥正常活动的,体内产生的热量和散发的热量基本上相等,体温一般保持在36.5~37℃之间,人体的散热,除了通过呼吸、大小便外,主要通过皮肤层散发热量。由于高温天气的出现,导致人体的热平衡被破坏而产生中暑和其他疾病。所以气象上就把当日最高气温≥32℃时定为高温天气。高温天气分高温炎热天气和高温闷热天气两种。当日最高气温≥35℃,相对湿度在60%以下称为高温炎热天气;当日最高气温≥32℃达不到35℃,相对湿度在60%以上时称为高温闷热天气。在这样的天气情况下,人体的汗水来不及从皮肤中排泄出去,热量难以放散,感觉非常难受。这是自然界高温对人体造成的直接影响。
自然界高温对人体健康还有着间接影响。一是自然界的高温为蚊子、苍蝇提供了更好的孳生条件,为病原体提供了更佳的传播环境,有利于传染病的流行;二是高温可加快光化学反应速率,从而提高大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进一步伤害人体健康。
关于“冷”,你知道多少
寒冬腊月,在冰天雪地的北方,人们常会说“冷得能把鼻子冻掉”,以此来形容天气的寒冷。严寒真的能把人的鼻子冻掉吗?这种情况是可能有的。登山运动员和极地探险家在遇到雪暴天气时,把耳朵、鼻子冻掉的事情并不少见。
为什么鼻尖和耳朵最怕冷呢?
人是恒温动物,当外界气温太低时,身体热量就会散发到空气中,人就会感觉冷。如果温度在0℃以下而又不加保温,血液柱会凝固,身体上的组织就会冻坏。
人的身体会有棉衣、棉裤、鞋、袜子、帽子等来保暖。而头部的眼、鼻、口、耳是裸露的,人需要它们接受外界信息,因而保温是比较困难的。而且耳朵和鼻子突出在头部的表面,它的体积小,而接触空气的面积大,所以热量很容易散发。尤其是耳朵,它只是薄薄的一片,两面都是皮肤。与空气接触后,耳朵本来就很少的热量很快就被散失了。
另外,耳朵、鼻子处于血管末梢地位,本来温度就较低,加上热量容易失散,保暖又较困难,所以耳朵和鼻尖最怕冷。
你知道吗?在冬天,躺着要比站着冷。这是因为人体的热量是来自营养物质的氧化作用。在寒冷的天气吃点东西,身体就会觉得暖和些,这就是食物氧化作用产生了热。人在做剧烈运动之后,浑身会觉得很热。这是因为肌肉收缩运动加强的缘故。
肌肉活动加强,新陈代谢快,血液循环就加速,产生的热量就多;如果肌肉活动减弱,新陈代谢慢,血液循环就缓慢,产生的热量就少。大冷天要使身体暖和,就要加强运动,以增加热量的产生。
人站着的时候之所以能不倒,是因为肌肉收缩的张力能维持人的姿势。躺着时,用不着维持姿势,所以,肌肉处于松驰状态。肌肉的张力是从肌肉的收缩来的,肌肉的收缩会产生热。既然人在躺着时肌肉是在松驰状态,而站着的时候肌肉是处在紧张收缩状态。那么,躺着当然要比站着冷一些。同时,人在躺着时肌肉松驰,皮肤的毛孔也是张开的,这样冷空气容易侵入体内而造成着凉。因而人在躺着时总要盖上被子或毯子。
那么,为什么人在发高烧前会浑身发冷呢?
人在生病时体温就会大大高于正常体温,这就是发烧了。人若是得了传染病时,还会发高烧。传染病的发烧是由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在人体内释放毒素,毒素刺激大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中枢的调节发生异常变化的缘故,当然发高烧的原因还是很多的。
发生变化的开始是使体表散热减少,而产生的热量又增加。人在发高烧之前总会觉得浑身发冷,这就是散热减少的结果。由于皮肤中微细血管的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不出汗,皮肤温度降低,所以我们就感觉到冷。
等到产生的热量与发散的热量达到平衡时,皮肤血管扩张,全身肌肉松驰以及大量出汗,热量才能发散出去,热度退掉,体温才能恢复正常。
骨骼――人体的坚牢支架
人之所以能像模像样地站在大地上,或者走来走去,或者爬山涉水,全赖于体内有一个支撑全身的支架――骨骼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共有206块骨头,其中头骨,脊椎骨和肋骨占80块,形成骨骼的中轴,也是这个系统的主干;其余的则是附属骨骼,包括肩、臂、手、髋、足等部位。头骨共有23块,起着保护脑部的作用。颅底有一个大洞,当中是脊柱的顶端。肩膀包括肩胛骨和锁骨。24块肋骨左右对称,成对地固定在脊柱上,与胸骨一起保护心、肺。下身的骨头从骨盆开始,最下面的是脚踝和足部的26块骨头。
人体所有的骨骼,从形状和大小上各不相同,有的较大,如胫骨、肱骨等,有的则很小,如趾骨等。从形状上大致可分为5种: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和含气骨。扁平状的骨起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比如颅骨保护大脑等;棒状骨负责人体运动,例如四肢的骨骼等。
根据骨的形态可以把骨头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大腿骨、上臂骨都是长骨;短骨则分布在灵活运动又承受压力的部位,如手腕骨;肋骨则属于扁骨;不规则骨如椎骨。它们都是由骨膜、骨质和骨髓构成的。
骨膜覆盖在骨表面,是一层致密结缔组织。骨膜分内外两层。内层有许多细胞,通过它的分裂繁殖,使骨加粗变长,并帮助骨在折伤后再生恢复。通过骨膜进入骨内的血管,供给骨所需要的营养。
骨质是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分为骨松质和骨密质。骨密质致密坚硬,位于骨的表面,在长骨中主要集中在骨干;骨松质主要位于短骨的内部与长骨的两端,结构疏松,像蜂窝一样。
骨质由脆硬的无机物和柔韧的有机物组成。有机物主要是骨胶原蛋白,使骨具有韧性和弹性;无机物主要是钙、磷等,使骨有硬度与脆性。成年人的骨头有机物约1/3,无机物约2,3,这样骨既坚硬,又有弹性。儿童、少年时期的骨,有机物含量超过1/3,骨柔韧,弹性大,不易骨折,但硬度小,容易发生变形,因此青少年应注意保持坐、立、行的正确姿势。到了老年,骨内无机物相对增多,骨硬而脆,弹性小,因此老年人应注意预防骨折。
骨髓存在于长骨的空腔里,成人的骨髓约占体重的5%。
成年人骨骼的重量大约只有9千克左右,就其所占的体重来说,似乎无足轻重。但是骨头不仅使人能够站立和行走,而且保护着体内的器官。例如颅骨保护脑子,肋骨保护心脏和肺脏。
有些骨头里的骨髓能生产红细胞,用来向体内各部分传输氧气和养料;另一些骨头的骨髓则生产千千万万的白细胞,以消灭有害的细菌。骨头受伤之后,能自行修补,折断之外可自行愈合。所以,骨骼并不单单是一个机械式的框架,而且还是很重要的生命细胞制造基地。 人人必知的生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