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节 为什么吃饱饭后会感到困
我们大家都有过这种感觉吧,就是吃饱饭以后感觉特别困,老是打瞌睡。吃饱了反而没精神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和人体的血液供应有关系。血液循环主要功能在于为体内各组织器官提供代谢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运走代谢的废弃产物,而整个心血管系统不可能同时都充满血液,否则血液循环就将停止。所以任何时刻,全身的血管中必有一部分处于收缩状态,另一部分处于舒张状态。
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能够随机体内各组织器官活动状态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活动状态。
人吃饱饭后,进入胃内的食物要被胃及其消化液来消化,然后被送到十二指肠,再进入小肠,被充分地消化和吸收。在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的过程中,胃肠的蠕动加强,消化腺的分泌增强,这样,体内的血液就要向胃、肠部位集中,来帮助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由于胃、肠部的血液需求量增加,就必然会导致流向头部和四肢的血液量减少,大脑供血不足,自然就会感到困,而想睡觉了。饭后打个盹,对身体还是有所裨益的。
同样的,如果腿和臀部、胳膊受到长时间压迫,身体局部的血液循环受到影响,无论是动脉还是静脉血都不能顺利通过,各器官所需要的氧气送不过去,组织要缺氧;同时器官排泄的废料,也送不出去,越积越多,堆积在一起。无论是组织缺氧还是废料堆积都会刺激神经末梢,使它们有麻的感觉。
我们都有过这种体会:当蹲的时间长了,突然站起来时,就会觉得一阵头昏眼花,眼前冒金星。其中的罪魁祸首一样源于血液循环。这都是因为突然站起来时,头部发生暂时性贫血的结果,眼睛视网膜的血液供应减少,视细胞受到刺激。
原来,人在蹲着的时候,腿上血液大大减少,而头部的血液特别多。而当人突然站起来时。大部血液都要流向双腿,头部的血液供应量少而且慢。同时,由于重力的作用,原来在头部的血液也大量地下移,这就造成了暂时性的脑部贫血现象,因而就出现了头昏、眼前冒金星的症状。
但是这仅是短暂瞬间的事。由于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腹部血管马上收缩,很快地又有充沛的血液流向头部,脑贫血的现象立刻解除,头昏和眼前冒金星的现象也就很快地消失了。
这种脑贫血的现象因人而异,这和各人的神经系统活动情况以及是否经过锻炼有关系,经过锻炼的人,这种现象就会减轻一些。
生命的物质交换站――人体微循环
人体的血管是输送血液的管道,它如同一条大河一样,逐渐分支,灌溉着四周的土地,也营养着血管周围的组织细胞。当血液经过大血管到达微小的细动脉时,它流经分布广泛的毛细血管网,再汇合流入细静脉。由于这部分血管口径很小,肉眼看不到,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因此称它为微循环。
微循环的基本功能就是供给细胞血、能量和营养物质,同时带走对人体有害的乳酸、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保持良好的内环境和生命活动。此外,微循环还起着“第二心脏”的作用,因为机体仅靠心脏的收缩力是不可能将心脏内的血液送到组织细胞的,必须有微血管进行调节,才能将血液灌注到细胞内。
微循环的组成随器官而异。典型的微循环一般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一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等七个部分组成,微循环的血液可通过三条途径由微动脉流向微静脉。
第一条路径是迂回通路。血流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前毛细血管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最后汇流至微静脉。由于真毛细血管交织成网,迂回曲折,穿行于细胞之间,血流缓慢,加之真毛细血管管壁薄,通透性又高。因此,此条通路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故又称为营养通路。真毛细血管是交替开放的。安静时,骨骼肌中真毛细血管网大约只有20%处于开放状态;运动时,真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增加,提高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为组织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
第二条是直捷通路。血流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至微静脉。这条通路较直,流速较快,加之通血毛细血管管壁较厚,又承受较大的血流压力,故经常处于开放状态。因此这条通路的作用不是在于物质交换,而是使一部分血液通过微循环快速返回心脏。
第三条是动一静脉短路。血流经动脉通过动一静脉吻合支直接回到微静脉。动静脉吻合支的管壁厚,有完整的平滑肌层。多分布在皮肤、手掌、足底和耳廓,其口径变化与体温调节有关。当环境温度升高时,吻合支开放,上述组织的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散发热量;环境温度降低,吻合支关闭,有利于保存体内的热量。 人人必知的生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