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初见少昊
到少昊去是我一直的愿望,也是下一步发展的客观需要。
但还是来得比我想的早。
我原想一步一步发展到少昊去的,而不是跳跃式的直接和少昊金天氏接触――说白了,要想和少昊这样的大族沟通,我至少得挣一个有份量的话语权吧。
不然如何保证以后的文明发展方向按大元既定的轨迹前进?
但“择日不如撞日”,千挑万选,不如将就吧。
只要今年的秋收粮食入库,到少昊去的底气就有了。
大元已经建成的三城,这个时代应该是防御能力超前的工事,加上这些粮食作储备,大元不会怕任何大族的挑衅。少昊族也不例外。
由于和莱夷族的冲突,我对少昊族暗地里还是有一些戒备心的。
一切等秋收后吧!
秋收是欢乐的,秋收是完美的,大元七年的秋收大元是盛大的节日!
贸易城内,我让厨房为每一位收割者备上了招待贵宾才做的美味,也为秋收之日酿好了上百坛美酒。
秋收的十二日内,每晚大元宗庙前的广场上,都会有数堆巨大的篝火,收割者们都可以围火边畅饮“大元米酒”;也能欢乐的开怀笑声里,看到少男少女悄悄地消失夜色中。
“人口政”实行后,木驼的主动出击下,贸易城人口已经增加到近2700人,参加收割的男女劳动者达到了1600人,即便如此,也花了十二天时间,才将所有粟穗全部收割完毕。
“春播一粒种,秋收万颗籽。”
看到晒满贸易城的黄灿灿的粟穗,积年老农般的欢畅涌上我的心头。
一共收获了近500万斤粮食,或者说2500吨粟穗,将来脱粒后,也不会低于1700吨以上的粟米吧――我心里盘算。
就贸易城来说,这样的收获足够支撑两年半!再加上狩猎和畜牧所获得的食物,能支撑的时间还会长得多。
那还有我们的陶器、海盐贸易呢?
我对前途一下子开始看好起来。
但我也没忘了皋陶族这个“股东”――偃师想用羊群换粟米的行为被我阻止了,按春耕时他们投入的人力,他们应该得到一成的收获作为“红利”。
这50万斤粟穗让偃师、偃梁他们目瞪口呆,皋陶城内甚至没有这么多房子可以作为仓库,我还得让木工们紧急为皋陶人赶制木板斗仓。
呵呵!这也是我设计中的一个效果,年初我只是口头上简单地跟偃师约定了分成比例,却没有给他们说明可能的预计收入,就是想让他们对农业的效益能有一个超出意料之外的感性认识!
族中一半的劳动力不到一个月的劳动,得到的是族人大半年的食物!
这就是和终年辛苦的畜牧业相比,农业的优势所!
当然,很多后期管理的细节技术还没有被皋陶族人所普遍掌握,现就让他们全面转向农业还是有一定风险的。
前提是我们大元族没有介入的情况下。
然后皋陶族坚决地用部分粟米换了一批陶器,这可是以前从来舍不得用来作祭礼送出去的啊!
现咱皋陶族也大发了,谁怕谁啊!
偃师豪兴大发,这次的年度祭祖神,皋陶族要下血本了。
为了不抢皋陶族的风头,我派遣的代表团――当然也包括我本人――总人数为150人,其中130名是护送的骑兵,只有20名“正式代表”。
按我的打算,120名骑兵只是作为拉练用的,没想让他们进入少昊族人始祖神山所的地盘,20名大元族人代表应该看起来人畜无害吧!
希望不会让少昊族人产生不好的映象。
皋陶族代表团有53人,包括偃师和偃豹,带上了大量粟米和陶器,其中装粟米的是大元出品的麻袋。
木驼作为骑兵首领和大元代表队的“旗手”,护着墨龙旗,率77名骑兵们走前面,为代表团开道。有53名骑兵则一人马上多驼了一名皋陶族人代表,和骑马的大元族代表走后面。开道的骑兵们马背上也不只是驼着人,有的驼着两袋米,有的驼着几件陶器,有的驼着两坛酒。
但为了表示和平的诚意,我没有让任何骑兵带冲击用的长矛,连弓箭都用鹿皮袋藏得严严实实。
看得出木驼对这个决定一点意见都没有,从后面的几个月看,他压根就不重视让骑兵冲击,只关注骑射。所以听到我的命令,一副欢呼雀跃的样子,随即悄悄将骑兵们的箭从30支增加到了80支,箭囊也从一个变成了两个。
我只得由他,这小子随时都想着干仗。
但我知道,大元想要发展的顺利些,近期内好不要跟少昊族相处得太火爆。
按偃师的经验,从皋陶出发到少昊,走路至少要20天左右,这也是我为什么要让大量骑兵随行的原因,我不想路上耽误太多时间。
按骑兵们的预计,没有带这么多人和物的话,三天半就足够了,但负重大为增加的情况下,我们足足走了六天,才远远看见少昊族的始祖神山。
偃师率族人15里开外就下马跪地,先祭山。
我则让骑兵们留原地,除了我和木驼骑的马背了一些东西随行以外,其他的马都留给骑兵们。
从现开始,就是步行阶段了。
偃豹举着神鸟旗走前面,身后跟着扛上祭礼的战士们。
我亲自举上墨龙旗,带扛着礼物的大元族代表团走后面。两匹马则由木驼牵着。
接近到约5里地的时候,少昊族的卫兵们显然已经反应过来,向后面的大帐发出信号。
我也首次得以看到少昊族的概貌。
一座近150米高的山脚下,有一个洞口高达10米以上的大山洞,远看上去深不可测。
洞口外有24块大石排成两排,延伸到约500米远处,形成一个直达洞口的通道。每块石头上隐约可以看到有一些浅雕刻,但距离太远看不清。
每一块石头都差不多大,目测了一下,大约每块得有十来吨重吧,当初移动时一定比较困难吧。
洞外的草地上,散布着数个较大的帐篷区,按我的经验估算,大约有近2000族人,这个规模和我所见到的皋陶族、莒族相差并不太远,也让我对盛名之下的少昊族感觉到有一点失望。
但神山洞口的石阵布置还是让我感到一种“大气”――我喜欢这种气势!
大族就是大族,文明积淀的程度就是不一样。
从接下来的少昊族迎接仪式就可以看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