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第二十三章:八十一元五角五分买入的某某啤酒股票跌到了二十元一角六分(二)
[第2章第一卷]
第97节第二十三章:八十一元五角五分买入的某某啤酒股票跌到了二十元一角六分(二)
(二)
大小非压制A股股市大盘上升,这是不争的事实。不知是什么原因,很少有人真正的把“大小非”这只股市的最大猛兽进行透明的剖析。
大小非是我国股票市场难于治愈的顽症,是股权分置时留下的结果。我们国家国有股、法人股长期禁固,不能在市场上自由流通交易,只有百分之三十三的公众股可流通上市交易。造就了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股市,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无奈的情况下造成的。
我国上市公司成立之时,就出现了国有股、法人股,(国有股为大非,私有法力股为小非,是非流通的意思。)大股东侵犯中小股东和股民的权益了。国有股、法人股作为发起人,用一元至一元几角一股的成本股票成立公司,向社会招股。而面向社会个人股票的价格定得很高,一般都是十元至四十元之间,有的高到五六十元一股。国有股、法人股在股票发行上市的当初是不能上市交易的,当这些股票锁定期满后就能上市交易。
当这些一元或一元多一点的股票,锁定期满可以上市交易时,该公司股票在市场上的交易价格往往是十几元、几十元甚至上百元。除了部分国有股和极少数有发展前途、负责任的上市公司,为了控股不出售自己的法人股外,大部分上市公司都会用手中一元或一元多一点的股票,甚至是几角钱或不出钱的干股,在市场上卖十几元或几十元,疯狂地套现抛售!
试想一下,公司发起人高于流通股票数量的股票,一元或一元稍多一点的这些大小非股票,经过一年或三年、也许再稍长的时间锁定禁固后,获得了几十倍上百倍利差的收益,他们哪有不卖之理。就是按规定每年只可减持卖出百分之九点九的股票,有些人卖两年或再稍长的时间,百分之二十左右的股票数量的收入,就可收回全部原始投资的本钱,还白得了一家上市公司。
因为上市公司在上市后往往用转增或送股的方式,把上市公司的总股票数量扩大了几倍。法人大股东手上的股票数量也随着翻了几番,他们原来一元左右的股票成本也随之变成几角钱,有的甚至只有几分都未尝不可,他们随便卖出百分之二十左右的股票也不改他们控股上市公司的地位,也不改他们在该上市公司大股东的绝对优势。董事长照做,公司照样他说了算,公司同样是他的。
即使卖出百分之三十或更多的股票,对控股上市公司也受不了多大影响。哪怕是大股东把自己控股的所有股票都卖了,该上市公司也会在股票市场上存在。大不了换一个法人,换一个大股东来控股罢了。反正他赚的钱就算把所有家庭成员的脚手都砍了,躺在床上吃十辈子也够了。或者在他的有生之年每餐饭吃一万元,也足够他开支的了。
有人拿一家叫某某软件的上市公司打过比方,这家公司成立上市时,法人股为一元一角七分,社会个人股则是三十六元六角八分。社会公众股二千五百万股出资九亿一千七百万元,法人股仅出资八千八百万元,却得七千五百万股股票。出资九亿多的社社公众是小股东,而只出资八千多万元的公司发起人却成了大股东。公司一组建,法人股就从公众个人股中合法却不合理地占有了六亿六千二百万元,社会个人股从九亿一仟七百万元净资产下降到了二亿五千五百万元。这可不是个例,而是整个市场上几千家上市公司都是这样的情况。
据一位叫谢百三的财经人士报道,大股东股票在被囚禁不能流通时,大股东和小股东利益不一致。因此股票价格涨跌就与大股东无关,因为他们的法人股还不能在市场上出售。他们就经常做出一些只对国有股、法人股有利而不利于社会公众股的不良事情来。比如,高价配股、高价增发新股,而国有股、法人股却放弃配股、增发等不负责任的举措。中国开始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后,国有股、法人股就开始逐步、分批、大量地以市场高价卖出兑现原来不能流通的、一元左右的、低价的“大小非”股票。而这些大小非占沪深上市公司的股权总量的百分之六十六左右。
如此天量的大小非压顶,股票市场的大盘指数能大幅走高才怪呢!如此巨量的大小非像倒拉圾似的高价往外倒,股票价格想大幅上涨,除少部分有题材、有亮点的股票外,简直可说是难于上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