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咪咕公版·读史札记

(八五)左右史

咪咕公版·读史札记 吕思勉 3845 2021-04-09 13:3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咪咕公版·读史札记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八五)左右史

  《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注》:“其书,《春秋》《尚书》其存者。”《疏》:“《春秋》是动作之事,故以《春秋》当左史所书。左阳,阳主动,故记动。《尚书》记言语之事,故以《尚书》当右史所书。右是阴,阴主静故也。《周礼》有五史:有内史、外史、大史、小史、御史。无左史、右史之名者,熊氏云:按《周礼》大史之职云:大师,抱天时,与太师同车;又襄二十五年《传》曰: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是大史记动作之事,在君左厢记事,则大史为左史也。按《周礼》内史,掌王之八枋。其职云: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僖二十八年《左传》曰:王命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是皆言诰之事。是内史所掌,在君之右,故为右史。是以《酒诰》云:矧大史友内史友。郑《注》:大史、内史,掌记言记行,是内史记言,大史记行也。此论正法。若其有阙,则得交相摄代。故《洛诰》史佚命周公伯禽。服虔《注》文十五年《传》云:史佚,周成王大史。襄三十年,郑使大史命伯石为卿。皆大史主爵命,以内史阙故也。以此言之,若大史有阙,则内史亦摄之。按《觐礼》赐诸公奉箧服,大史是右者,彼亦宣行王命,故居右也。此论正法。若《春秋》之时,则特置左右史官。故襄十四年左史谓魏庄子,昭十二年楚左史倚相。《艺文志》及《六艺论》云:右史记事,左史记言。与此正反,于传记不合,其义非也。”《左氏序疏》亦曰:“左是阳道,阳气施生,故令之记动;右是阴道,阴气安静,故使之记言。《艺文志》称左史记言,右史记动,误耳。”《后汉书·荀淑传》:孙悦,奏所著《申鉴》曰:“古者天子诸侯有事,必告于庙。朝有二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与《艺文志》同。案《周书·史记》:“维正月,王在成周。昧爽,召三公左史戎夫曰:今夕朕寤,遂事惊予。乃取遂事之要戒,俾戎夫主之,朔望以闻。”下文历述皮氏、华氏等所以亡,盖皆《春秋》之记。此左史记动,《春秋》为其书之征。《礼记·祭统》:“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禄有功,必赐爵禄于大庙,示不敢专也。故祭之日,一献,君降,立于阼阶之南,南乡。所命者北面。史由君右,执策命之。再拜稽首受书以归,而舍奠于其庙。”此右史记言,《尚书》为其书之征也。史官之职,原出明堂,盖朝夕侍王。其后典籍日多,主其事者,出外别为一官,是为大史氏。其居中者,则别之曰内史。然亦多不别者。盖属官之所为,皆得统于其长;且列国容有不别者也。《疏》以为“相摄代”,恐非。

  曷言乎史官之职,原出明堂也?案《礼运》曰:“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王前巫而后史;卜筮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无为也,以守至正。”此所述者,盖王居明堂之礼。《大戴记·保傅》曰:“明堂之位曰:笃仁而好学,多闻而道慎,天子疑则问,应而不穷者,谓之道。道者,导天子以道者也,常立于前,是周公也。诚立而敢断,辅善而相义者,谓之充。充者,充天子之志者也,常立于左,是太公也。洁廉而切直,匡过而谏邪者,谓之弼。弼者,弼天子之过者也,常立于右,是召公也。博闻而强记,接给而善对者,谓之承。承者,承天子之遗忘者也,常立于后,是史佚也。”承即所谓后史。合前后左右言之,则所谓四辅也,《内则》养老有惇史,养老亦明堂中事。皆史官原出明堂之证。

  曷言乎典籍日多,掌其事者遂别居于外也?史官为典籍之府,见于古书者甚多。《左氏》昭公二年,韩宣子适鲁,“观书于大史氏”,此大史盖以官为氏者。襄公二十三年,“将盟臧氏,季孙召外史掌恶臣而问盟首焉”。外史,《左氏序疏》谓以其居于外而名之,固近于凿。然亦必不在殿内。昭公十五年,王谓籍谈曰:“昔而高祖孙伯黡,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晋于是乎有董史。女,司典之后也,何故忘之?”盖典籍之司,成为专职久矣。此终古、向挚、屠黍之流,所以能载图法以出亡;见《吕氏春秋·先识览》。屠黍事亦见《说苑·权谋》,作屠余。而王子朝之败,亦奉周之典籍以奔楚也。《左氏》昭公二十六年。《周官》大史,“大迁国,抱法以前”。所谓法者,盖所该甚广,郑《注》偏举司空营国之法以当之,固矣!

  《左氏序疏》曰:“《周礼》诸史,虽皆掌书,仍不知所记《春秋》,定是何史。盖天子则内史主之,外史佐之。诸侯盖亦不异。但春秋之时,不能依礼。诸侯史官,多有废阙。或不置内史,其策命之事,多是大史,则大史主之,小史佐之。刘炫以为《尚书》周公封康叔,戒之《酒诰》。其《经》曰:大史友,内史友。如彼言之,似诸侯有大史、内史矣。但遍检记传,诸侯无内史之文。何则?《周礼》内史职曰: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僖二十八年《传》,说襄王使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是天子命臣,内史掌之。襄三十年《传》,称郑使大史命伯石为卿,是诸侯命臣,大史掌之。诸侯大史,当天子内史之职,以诸侯兼官,无内史故也。郑公孙黑强与薰隧之盟,使大史书其名;齐大史书崔杼弑其君;晋大史书赵盾弑其君;是知诸侯大史主记事也。南史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明南史是佐大史者,当是小史也。若然,襄二十三年《传》,称季孙召外史掌恶臣,言外史,则似有内史矣。必言诸侯无内史者,闵二年《传》,称史华龙滑与礼孔曰:我大史也;文十八年《传》,称鲁有大史克;哀十四年《传》,称齐有大史子余;诸国皆言大史,安得有内史也?季孙召外史者,盖史官身居在外,季孙从内召之,故曰外史。犹史居在南,谓之南史耳。南史、外史,非官名也。”案《酒诰》已有内史之名,知大史、内史,分立甚早。其遍检记传,诸侯无内史之名者,以属官所为,皆可统于其长。齐大史既死,南史执简以往,则知掌史职者非一家;昭十五年《疏》引《世本》云:“黡生司空颉,颉生南里叔子,子生叔正官伯,伯生司徒公,公生曲沃正少襄,襄生司功大伯,伯生候季子,子生籍游,游生谈,谈生秦。”以其官名观之,自颉以下,盖无复司典籍者,而辛有之后董之。盖世官之制渐替,主一事者,多非一氏矣。辛有,见僖二十二年。杜《注》云:“董狐其后。”董狐见宣二年,上距平王东迁百六十余年矣,则辛有之二子世其官亦百有余年。季氏专召外史之掌恶臣,则知一家之中,尚有分曹治事者;典籍繁而故事众,势固不得不然也。《王制》曰:“大史典礼,执简记,奉讳恶。”以《周官》之文稽之,奉讳恶当属小史,而《王制》并属诸大史,亦以属官所为,统于其长也。华龙、礼孔之自称,诸侯命臣之称大史,盖亦如此。正不必凿言诸侯兼官无内史也。又《左氏》所载公孙黑等事,正大史执简记之证,云不知《春秋》定自何史,亦似非。

  《左序疏》又曰:“《艺文志》云: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戒。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礼记·玉藻》云: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虽左右所记,二文相反,要此二者皆言左史、右史。《周礼》无左右之名,得称左右者,直是时君之意,处之左右,则史掌之事,因为立名。故《传》有左史倚相,掌记左事,谓之左史;左右非史官之名也。”案《周官》六国时书,不能以说古制。疏家附会,殊不足信。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盖其所主,实与戎夫相类,正见其一脉相承也。

  言为《尚书》,事为《春秋》,班、郑说同。《玉藻疏》云:“《春秋》虽有言,因动而言,其言少也。《尚书》虽有动,因言而称动,亦动为少也。”案《春秋》文体,见于《公羊》庄公七年及《礼记·坊记》者,皆与今《春秋》同。盖孔子修《春秋》,虽别有其义,而其文字体裁,一仍旧贯,所谓其文则史也。《四库书目提要》云:“晋史之书赵盾,齐史之书崔杼及宁殖,所谓载在诸侯之籍者,其文体皆与经合。”可为因仍旧贯之证。又云:“墨子称《周春秋》载杜伯,《燕春秋》载庄子仪,《宋春秋》载观辜,《齐春秋》载王里、国中里,核其文体,皆与《传》合。”则非《春秋》文体之朔,盖其初必如今之《春秋》者,乃谓之《春秋》;其后则凡记事之书,皆以《春秋》名之耳。《左氏》本非《春秋》之传。《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称为《左氏春秋》。吕不韦之书,多记前人行事,国家典故;今所谓《晏子春秋》者,专记晏子言行,亦皆以《春秋》名,正以此也。然则《春秋》之朔,似不容兼有记言之文。《疏》云“因动而言”,似未审谛。至谓《尚书》因言称动,而动为少,说自不误。盖记事之史,体至简严,而记言者不容不略著其事,以明其言之所由发,亦自古已然也。

  《曲礼》曰:“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大宰等官,必不容略无僚属,大史何独不然。此亦诸史当属大史,而古书所述大史之职,不必皆其所躬亲之一证也。 咪咕公版·读史札记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