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八)三王五霸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咪咕公版·读史札记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五八)三王五霸
三皇五帝,无定说也,三王五霸亦然。《白虎通义·号》篇引《春秋传》曰:“王者受命而王,必择天下之美号以自号。”释夏、殷、周皆为美称。又云:“五帝德大能禅,成于天下,无为立号。”又引或说,谓唐、虞、高辛、高阳、有熊皆号。则其所谓三王者,但指夏、殷、周言之,未尝凿指其人也。《风俗通义》引《礼号谥记》以夏禹、殷汤、周武王为三王,又有据《诗》《书》《春秋》之说,以文易武者,应氏谓“俗儒新生,不能采综,多其辨论,至于讼阋”。然应氏力辨武之为是,文之为非,亦未有以见其必然也。五霸之说,尤为纷繁。《白虎通义》第一说曰昆吾、大彭、豕韦、齐桓、晋文。《风俗通义》《吕览·先己》髙《注》、《左氏》成公二年杜《注》及服虔《诗谱序疏》主之。第二说曰齐桓、晋文、秦缪、楚庄、吴阖闾,无同之者。第三说曰齐桓、晋文、秦缪、宋襄、楚庄,《孟子·告子》赵《注》、《吕览·当务》高《注》主之。《荀子·王霸》篇曰:“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句践,是所谓信立而霸也。”则其说又异。《议兵》篇亦以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句践并举。又《成相》篇谓穆公强配五霸,亦以穆公在五霸之外。案《国语·郑语》,以昆吾为夏霸,大彭、豕韦为商霸。《谷梁》隐公八年云:“交质子不及二伯。”则第一说有据。《太史公自序》云:“幽厉之后,周室衰微,诸侯专政,五霸更盛衰。”则五霸必在东周之世,第二三说及《荀子》之说亦有据。《白虎通义》及《风俗通义》疏释辨论之语,亦皆可通而皆未有以见必然。由其本无定说,故后人以意言之,其说皆有可取也。
《史记·商君列传》曰:“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设此说者,盖谓秦之为治,又下于五霸一等也。《白虎通义》曰:“德合天地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又引《礼记·谥法》曰:“德象天地称帝,仁义所生称王。”《管子·禁藏》曰:“以情伐者帝,以事伐者王,以政伐者霸。”《霸言》曰:“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兵法》曰:“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吕览·应同》曰:“同气贤于同义,同义贤于同力,同力贤于同居。帝者同气,王者同义,霸者同力。”《先己》曰:“五帝先道而后德,故德莫盛焉。三王先德而后事,故功莫大焉。五伯先事而后兵,故兵莫强焉。”晁错曰:“五帝神圣,其臣莫能及。”“三王臣主俱贤。”“五伯不及其臣。”《汉书·晁错传》。《淮南·泰族》曰:“同气者帝,同义者王,同力者霸。”《公羊》何休曰:“德合元者称皇”,“德合天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公羊》成公八年《解诂》。桓谭《新论》曰:“三皇以道治,五帝用德化,三王由仁义,五霸以权智。其说之曰:无制令刑罚谓之皇,有制令而无刑罚谓之帝,赏善诛恶,诸侯朝事谓之王,兴兵约盟,以信义矫世谓之霸。”《御览·皇王部》引。此皆设为优劣,以明治道之升降,意本不主于人也。
《左氏》成公二年“四王之王也”,《注》曰:“禹、汤、文、武。”案三王之说,初仅混言其为夏、殷、周,逮进而凿求其人,则夏禹,殷汤,均无疑义,惟周则为文为武,皆有可通,应劭所辨,即在于此。《左氏》文字,予尝疑其多出传者之润饰,此四王,殆即主张以文、武并称者,所以调和三王为文为武之争与?然必非旧说也。《学记》曰:“三王四代惟其师。”《明堂位》曰:“四代之乐器。”注皆曰虞,夏,殷,周。皆言四代而不言四王。何则?称名必循众所习知,古固无称舜为王者也。《表记》:子曰:“虞夏之道,寡怨于民,殷周之道,不胜其敝。”又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皆以四代并论。《檀弓》:哀公问于周丰曰:“有虞氏未施信于民,而民信之,夏后氏未施敬于民,而民敬之。”丰对曰:“殷人作誓而民始畔,周人作会而民始疑。”亦以四代并论。然又曰:“子言之曰:后世虽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仍称舜为帝,不称为王也。或曰:古三、四字皆积画,《左氏》之四王,乃三王传写之误。说亦可通。然传写似误四为三者多,误三为四者少也。
《左氏》称悼公复霸,成公十八年。《国语》亦然。《晋语》。《左氏疏》曰:“郑玄云:天子衰,诸侯兴,故曰霸。夏有昆吾,商有豕韦、大彭,周有齐桓、晋文,此最强者也。故书传通谓彼五人为五霸耳。但霸是强国为之,天子既衰,诸侯无主,若有强者,即营霸业,其数无定限也。而何休以霸不过五,不许悼公为霸,以乡曲之学,足以忿人。传称文、襄之伯,襄承文后,绍继其业,以后渐弱,至悼乃强,故云复霸。”案以曾为诸侯之长言之,霸自不止于五,岂惟晋悼,楚灵、齐景,亦可称霸也。若就五霸说之,晋悼自不得与,此犹共工氏霸九州而不列于五帝也。义各有当,遽以乡曲之学,横肆诋諆,过矣。
五霸虽多异说,然推创此说者之意,必指东周后之强国言之。何则?五帝不兴于三皇之时,三王不起于五帝之世,为皇帝王霸之说者,原取明世运之递降,安得五霸之云,独错出于三王之代乎?《孟子》曰:“五霸,桓公为盛。”《告子》下。此乃与晋文以下比较言之,犹孔子言“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也。《论语·宪问》。夏殷史事,传者已略,何由知昆吾、大彭、豕韦与齐桓孰盛哉?然则《白虎通》之正说,必《左氏》既出后之说,其为元文与否,颇可疑也。《谷梁》独称二伯,《谷梁》亦古文家言也。
董子《繁露》,以王者之法,必正号,绌王谓之帝,封其后以小国,存二王之后以大国,同时称帝者五,称王者三。周人之王,尚推神农为九皇,绌虞而号舜曰帝,《三代改制质文》。此《春秋》昭五端、通三统之义。诸家之称三王,不知义同儒家以否,然曰三曰五,义必有取,则可知也。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上咸五,下登三。”《史记》本传。盖即此义。《集解》引韦昭曰:“咸同于五帝,登三王之上。”《索隐》云:“李奇曰:五帝之德,汉比为减,三王之德,汉出其上,故云减五登三。此说非也。虞喜《志林》云:相如欲减五帝之一,以汉盈之。然以汉为五帝之数,自然是登于三王之上也。今本减或作咸,是与韦昭之说符也。”其所谓今本者,盖后人依韦昭之说改之,李奇、虞喜解并误,然所据本,固皆作减也。 咪咕公版·读史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