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内部探究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企鹅科普(第一辑)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原子内部探究
1909年,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与欧内斯特·马斯登(Ernest Marsden)、汉斯·盖革(Hans Geiger)一起在曼彻斯特进行了著名的原子结构实验。
他们发现,当一束阿尔法粒子(以阿尔法射线形式发射出的微小原子核碎片)射向薄金箔时,大多数粒子都能轻易通过金箔,这表明原子结构中的大部分区域是空的。不过,也有少数粒子反弹回来。卢瑟福惊呼道:“这就好像我向一张纸发射了一枚连钢铁都能打穿的炮弹,结果炮弹反弹回来打到了我自己身上。”
只有一个解释说得通:原子的几乎全部质量和正电荷都集中在原子中心一个很小的区域,即“原子核”中,其大小只是原子大小的十万分之一。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原子是一个足球场,那么原子核就只有球场中心一颗豌豆那么大。
但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所有正电荷都集中在这个小小的原子核里,而带负电荷的电子像行星一样绕着它们旋转,那么为什么这些被正电荷吸引的电子没有进入原子核中与正电荷中和呢?这些带电粒子与稳定围绕太阳运行的地球不同,在被迫做圆周运动时,它们还会释放出辐射,渐渐失去能量。假若它们遵循牛顿力学,那此时应该会迅速沿螺旋形轨迹接近原子核。但实际上这一切却没有发生——原子一直是稳定的,否则这个世界早就不存在了。
卢瑟福通过显微镜观察荧光屏发现,阿尔法粒子通过金箔发生偏转时,屏幕上出现了微小的光斑。 企鹅科普(第一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