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江山一统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圣旨到了颖阳县的时候,许康还在跟着魏和练兵,半个月的时间自然不可能战阵兵法全都融会贯通,不过一些最常见的战阵以及谋略还是多少知道一些。周仓和许褚也被许康拉着天天呆在军营里,不过对于这两位战争狂人来说不但不觉得受累反而兴致勃勃。
听到皇帝封自己为长社县令,许康并没有嫌官小,要知道长社城所属加起来至少十来万人是没有问题的,从白身一跃成为县令已经是天恩浩荡了。而且灵帝居然有心思给自己赐了个表字,要知道在古时候表字一般都是父亲师父或者是族中有名望的长者赐下,灵帝肯赐字就表示对自己很是看重。这就说明只要灵帝还活着,基本上颖川郡的官方势力已经没人敢惹自己了,就算是太守朱丹也要客客气气。
长社城前段时间一直是张曼成的大本营,城中大多数老百姓要么逃出去了要么就是从了黄巾贼,不过皇甫嵩下令只要黄巾贼缴械投降就放归田里,自己虽然是长社县令不过很明显不能秋后算账。而且许康准备到任之后就开始募兵,兵从哪里来?当然是长社治下的青壮了。如果自己要揪那些黄巾军的小辫子很容易,不过想要他们掉头给自己卖命就要多施恩惠了。
辞别了颖阳县的一众同僚,许康带着周仓许褚还有刘辟上任去了。本来许员外要把府上的十几个家将要许康带着,不过许康更放心不下许老员外,于是还是让那些家将不得同行。
许康觉得自己说来也真够可怜的,治下十几万人的大城,居然跟班只有三个人,而且刘辟只能算半个文职,也就是说等自己到任之后那些卷宗政务都要自己处理。想到这些,许康忽然觉得前途似乎也不像自己想像的那么美好。
不过升官的同时肯定还是有不少好处的,最最明显的就是可以光明正大的发展自己势力,在汉末,一般只要不搞得天怒人怨,基本上在自己的治地里是没人管你的。
许褚跟许康一起上路的时候问道:“主公,现在我们有自己的封地了,等到了长社我回去把兄弟们都带来?”
许康想了想道:“事不宜迟,你还是现在就回去把他们带来吧,等我到了任上就开始训练,另外咱们再招募些
新兵,数量上就以三千为准吧,眼下招的太多会引起京城那帮大佬们的猜疑反而不美。”
许褚道:“主公,还是等咱们到了长社城我再回去吧,不然这一路上万一出了事怎么办?毕竟黄巾新破,难免有些贼心不死的欲行不轨,就怕他们在路上对主公下手不得不防啊。”
周仓也劝道:“主公,属下以为仲康所言甚是,毕竟张梁张宝还在颖川呢。”
许康想到张梁张宝就来气:“这两个王八蛋倒是舒服,跑到颖川郡躲起来逍遥快活,我们却要万般防备疲于奔命。不过他们也蹦跶不几天了,且不说张角老道败亡在即,等我们招募的新兵练成之后就拿他们俩开刀。”
一切商议而定,众人先来到长社再作计较。
长社城的县衙许康已经熟门熟路了,毕竟上次破了张曼成之后诸将议事都是在这里。长社城之前的县令还有大多数官吏已经被张曼成一刀砍了,剩下的基本上都是逃命去了不知所踪。这样一来许康忽然觉得自己的境地太尴尬了,那就是有官没人做。
还是刘辟想了想道:“主公,不若我们张榜安民的同时发布一则招贤令,长社城十几万人世家子弟不在少数,这些人在张曼成手下自然无法启用,不过主公现在是朝廷钦封的县令,想要用人肯定会有来投奔的。”
刘辟说世家子弟可以启用并不是看不起贫民书生,不过这个时代基本上能够读书的大多数都要有世家的财力,一般穷人家的孩子根本就读不起书,真正的世家一直到唐朝开科取士稳定下来才算是慢慢衰落,在汉末,世家大族的势力是不容忽视的。
许康点了点头道:“这个想法不错,张榜安民以及招贤令就由你来起草吧,咱们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长社城稳定下来。”
刘辟接着道:“其实想要快速稳定长社城还有一个办法,不知主公愿不愿意用了。”
“有什么愿不愿意的,你先说来听听。”
“主公,我们不妨向朱太守求助,毕竟颖阳县安稳了好些年,官吏肯定不少,我们是不是可以借调一些过来?”
“朱太守那里你就不用想了,咱们只是治理一个长社城就已经觉得人手不够了,你别忘了昆阳舞阳以及那些之前被张曼成占领的地方现在可都是归他管,他不找我要人我已经烧高香了。”
刘辟想了想道:“是属下疏忽了。”
许康挥了挥手道:“这些先不说,现在虽然陛下春秋鼎盛,不过从黄巾之乱不难看出一二,这天下恐怕是又要乱起来了。长社城被张曼成打下来之后城墙加固了不少,明显是用作战略要地打造的,这一次如果不是郭嘉使计让何曼献城,我们五万大军打上一个月也未必能攻进来。所以说,长社其实很适合作为一个后方基地。”
刘辟问道:“主公您的意思是?”
许康看着刘辟道:“我的意思很明白,等长社城稳定下来之后,我们多收集一些守城用的东西,滚木擂石之类的肯定是要备齐。不过可惜的是长社附近没什么大河,不然还可以看看能不能引一条护城河,这样一来咱们的防守能力就更强了。”
数天之后,众人终于到了长社城。许褚回去把三百多名许家坞的青壮带来,刘辟则忙着张榜安民一类的事宜,而周仓则陪着许康在城内转来转去。
毕竟是穿越之后到手的第一个根据地,所以许康对长社城看得很重,生怕有哪一段城墙年久失修万一被人来攻的时候打破了就完了。
就这样又过了些日子,快要到了秋天的时候,长社城终于算是慢慢稳定下来了。那些世家子弟果然没有让许康失望,虽然不说在自己治下长社城已经蒸蒸日上,不过至少城内城外看起来倒也井井有条。
招兵的事情已经招满了,长社治下虽然久经战乱,不过现在依然还有十数万人,许康此次只是招了三千人而已。至于许褚带来的那三百兄弟,许康倒也没有全部留在身边做亲卫,毕竟史书上记载这三百人后来封侯拜将的不在少数,如果全都留在自己身边当亲卫虽然忠心肯定没问题,不过肯定会埋没人才的。在三国,没有人才谈什么天下。
在这里还是要提一下三千人的兵力配置,其中一千人是许康预备的骑兵人选。剩下的两千人有一千刀盾手,五百长矛手还有五百弓箭手。至于许褚带来的三百青壮,许康留下来一百人左右作为亲卫,剩下的两百人基本上都打散在军中作为伍长校尉之类的小头目。毕竟许褚带来的这些人且不说能力如何,至少他们大多数都姓许,所以在忠心方面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只要把他们作为大小头目分散在军中,肯定没有人能策反自己的部下,或许这也算是任人唯亲的一个好处吧。
反正目前这些人可以说是自己将来的嫡系,所以许康在待遇上不会亏待他们,不过训练起来一样不会留情。自从见识过皇甫嵩手下真正的大汉嫡系官军,许康觉得所谓百战之师也不过如此罢了,所以许康的目标是这三千三百人至少要达到大汉官军的水平。
董卓已经派人传信同意卖马,不过因为路途远了些,而且他还跟着皇甫嵩在平叛又不在西凉,所以交易的时间肯定不会太早,不过董卓许诺肯定会在秋天时候送过来。
董卓派来的信使同时还提到另外一些消息,豫州黄巾已经平定的差不多了,接下来皇甫嵩的军队会向青州转移,而卢植最近和张角对阵的时候又渐渐的扳回了局势,所以很有可能在过年前后就平定张角。而这次向董卓买马,除了许康订的一千五百匹,骑都尉曹操也向董卓订了两千匹,本来董卓不怎么想卖的,因为他自己手下虽然有些战马不过也不是太多,可是曹操出的价钱比许康高多了,董卓终于还是没有和钱过不去。
听到曹操也向董卓买马的消息,许康只能无奈的叹了口气。不愧是阿满,估计自从董卓破龚都一战就看出骑兵的重要性了,到底是真正的枭雄。
许康准备自己的亲卫也装备上战马,这样一来一千五百匹战马除了一千预备骑兵,一百多分给亲卫,还有些分给军中的小头目,剩下的三百匹左右就留着备用吧,毕竟战马这东西在将来的战争中肯定是要消耗掉一些的,如果自己只订一千匹固然可以少用很多钱,不过几仗打下来估计就凑不够一千骑兵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谍报的事情了,许康手下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秘谍,很多消息都要从朱丹手上传过来才能知道。这个问题确实苦恼,基本上出了颖川郡再有什么消息许康就很难知道了,所以募兵结束之后许康就开始打造自己的秘谍系统,不过谍报系统明显不是那么容易打造的,第一是缺人才,第二是没钱。
人的事情还好说,毕竟长社治下十几万人总能找到些,不过钱的事情就难搞了。颖川郡在黄巾之乱以前确实算得上富裕,不过被张曼城收刮了一把之后又被皇甫嵩收刮了一把,现在确实没什么钱粮了,虽然发展还行,不过过年之前肯定不会有什么余钱了。
想来想去许康还是觉得出去找山贼土匪的麻烦比较好,第一是可以加声望,第二是可以光明正大的将山寨里的东西充公,第三还可以练兵。
想到就做,已经快要到了秋天的时候,刚好是用兵的时节。许康一方面继续训练手下新军,另一方面则让周仓出去打探哪里有山贼的消息。 江山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