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宋权臣

第342章 不打算长久

大宋权臣 王风 4303 2021-04-07 01:48

  如果王璇知道刘娥的想法,必然大惊之下,因为生平知己。当赵恒与刘娥说话时,他在府邸正与上官秋浅饮。

  “子暮兄,考虑如何?”王璇浅呡一口玉液酒,似在回味。

  上官秋眉头紧锁,半响,才道:“大人,何时能对契丹用兵?”

  王璇一怔,稍加沉吟,知上官秋之意,道:“最迟十年。”

  上官秋直视王璇眼睛,又问道:“何种方式?”

  “契丹南下。”王璇淡淡一笑。

  上官秋沉吟半响,目光犀利,沉声道:“难道大人忍心?”

  王璇一阵沉默,反问道:“子暮兄,换做你,当如何?”

  上官秋一怔,毫不犹豫点了点头。

  王璇心下暗叹,上官秋是为正统士人,心怀天下苍生,便是此等睿智之士,牺牲百姓时,亦是毫不眨眼。

  压下心思后,又道:“我已向官家奏请,重回机速司。”

  “大人,贪多嚼不烂,十年并不太长,要做的太多,该放手给他人,就该放下。”上官秋并不赞成王璇抓权,情报固然重要,国力的提升更为重要,他并不奢望天下大同,却希望有生之年,看到小康之世。

  王璇摇了摇头,道:“机速司尚不完善,必需抓在手中。至于朝廷各项制度,本就很完善,所需修改不过旁枝末节。”

  嘴上虽说,但他心中明白,所为旁枝末节,才是最关键、最敏感的,如简化官僚体系、厘定军事指挥系统,培养托拉斯模式。哪一项都不是用以做到的,牵连到朝野上下,很多人的利益,一步错、全盘错,步步维艰。

  上官秋知王璇表面和善,甚至谦恭低调,内心却非常孤傲,较他有过之而无不及,既然回答他所问,也不再多说。

  筹措半响后,道:“看来不接受赵官家好意,是不行了!”

  王璇无奈翻个白眼,道:“你啊!别人削尖脑袋钻,你却嗤之以鼻,若非你我相知,我倒觉得你是那终南隐士。”

  “终南隐士,大人到会抬举我,我乃沽名钓誉之徒。”上官秋一阵大笑,又道:“官家泰山封禅,倒是吃了几次憋。”

  王璇不禁莞尔,东封泰山,倒是顺心,就是极为名士不愿折腰,赵恒也无可奈何。

  丢大人的是西祀汾阴,应该是明年的历史,赵恒频频传召隐士李渎、刘巽、郑隐、李宁见驾,李渎不愿逢迎,推说腿脚不方便,没有来,郑隐和李宁虽然来了,吃了一顿素餐后,又回山中隐居去了,唯刘巽愿意做官,赵恒封他为大理评事。

  刘巽为官后,到处找道教中人下山做官,可惜隐世高人多对功名不感兴趣,不给皇帝面子。

  然而,这样折腾来,折腾去的,耗费的人力、财力难以计算。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只要国家经济搞上去,那点财帛还不算多。

  他不想介入这段历史,已打算去顺应他。不过是一场闹剧,何不趁机捞取利益。

  “别的不说,我看大人一位谦让,并非良法,十年之功,还需进入两府才行。”上官秋脸色一正,口气严肃。

  王璇沉吟半响,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大人想得几年清闲,照料子午书院?”

  王璇没有否认,也不想否认,他的确想往子午书院上靠,人才的培养,才是第一位。

  上官秋一笑,道:“大人,子午书院授课,多是你编写的学问,学子受影响之深,自不必说。”

  “时不我待,大人介入过深反而不美,拔苗助长、不如顺其自然,大浪淘沙之后,必有真金留下。”

  上官秋侃侃而言,道:“如今,天子沉迷升平,朝内风气渐变,老大人诚实君子,独木难支,其他君子资历尚浅,不堪大用。大人持灭国奇功,风头正盛,已无需韬光养晦,积攒资历,但需把握方寸,必能助老大人一臂之力。”

  王璇却未想到这层,他之所以考虑低调,还在于避嫌。虽军功甚伟,却无甚可怕,伯父王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修国史,他一旦进入两府,必有一人请辞。

  为避免尴尬,连翰林学士承旨也推辞不就。

  “老大人那,大人尽管放心,大人外奏二十八条,密陈九条,相信老大人看后,必有所悟。”上官秋不依不饶。

  王璇苦笑,问道:“子暮兄劝我,那你当如何?”

  上官秋一怔,旋即飒飒笑道:“大人,如不掌重权,我若出任官职,不过是聊尽人事,不如留在大人身边得当。”

  “子暮兄玩笑了。”王璇心底一热,毕竟得到俊杰之士的承认,都会有成功感,他无法免俗。

  上官秋玩味地一笑,道:“大人不出,在下亦不出,赵官家强求,大不了一走了之。如今,河西平靖,天下大势已变,后人迟早能把握形势,我等何必做那种树之人。”

  王璇笑了,他知上官秋是气话,想想自己做的却有点过,高调返回中枢,又能怎样,难道还真玩不了,他不相信。

  “子暮兄,教我。”

  “大人,可曾看到,如今朝廷格局?”上官秋玩味地来了句。

  王璇一怔,道:“愿听指教。”

  “不敢、不敢,班门弄斧而已。”上官秋一笑,道:“如今,南北正逐步打破,南人所思所虑,较为灵活,大人在经济上,还需多用南人,通商、海路,北人所不及。在官制上,利用南人博取宰相的渴望,或可取得成就。”

  王璇心念一动,豁然开朗,对啊!怎么未曾想到,利用南北士人的矛盾,使自己获取最大的优势。

  北人相对保守,重农轻商,男人相对开放,农商并重,虽不是绝对,却也泾渭分明。

  王旦压制王钦若,表象上是王钦若才德,不足以担当相邦重任,究其内在根本,在于北人对南人的压制。

  如今,开国数十年,东南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逐渐在政治上奋起直追,两府计相有三名南方士人,王钦若能是直逼宰相,动摇北方士人优势地位。

  北方士人虽是人才济济,却逐渐被势力更胜的南方赶上,若非太祖:南人不可任宰相的警语,恐怕王钦若早就出任宰相。

  “以子暮兄高见,如何筹划。”王璇来了兴致,他绝不认为上官秋无的放矢,作为南方士子,上官秋定然希望抬高南人地位。

  上官秋却一笑,道:“权衡之下,取之均衡,都是只可意会之物,能有何良策。”

  王璇微微一笑,均衡这东西,的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顺势利导。

  “大人,十年内,朝廷如何发展,取决于南北实力均衡,但大人所奏九条,无一不是针对时弊,所遇阻力可想而知。”

  上官秋神色严肃,道:“官制简化,改差遣为职事,辅以增加俸禄,阻力最小,最容易实现,各项经济工商法令完善,尤其大人所提取消口赋,增遗产税,不仅明显触动历代观念,又触动大户利益,若无天子信任,身后的资本,恐难实现。”

  “军制最难,剿灭党项之战,虽一举平定河西数百年乱局,却也有很大遗憾。但废除将出中御,实施行营武官定制,无能不说触动赵家根本,恐怕难以实现。”

  王璇默然,他很大程度上承认上官秋之言,他们曾不止一次讨论。官制改良最为简单,他的设想,不过是仿照历史上神宗变法,设定寄禄官,把乱七八糟、令人眼花缭乱的差遣取消,全部换成职事,形成官、职相统一的行政模式。

  如果可能,他不介意把两府改造为内阁制,难度很大,他没有经历短期内去做。

  至于经济上取消口赋,也就是人头税,有利于人口繁衍,人口增多,需求才多,不断去开拓土地。当然,有利有弊,口赋实在过份,无论如何他都要取消。

  遗产税虽有阻力,但却不是不可实行,对于朝廷有利的事,就看他使用何种手段了,南北士人的矛盾,市民与贵族的矛盾。

  相对来说,财产税能得到北方士人支持,南方士人必然反对。

  至于军制中的某些环节,必须要改变,先进的军事制度,却遭遇最不可思议的缺憾,造成拥有强悍战斗力的宋军,被严重压抑,以至于被后世所诟病。

  一切的缘由,都是赵光义所造成。

  不过,归根结底,赵光义不过是历史畸形发展中,一个必然的人物。面对五季乱世,军人造成的巨大破坏,面临周世宗、宋太祖两位光环笼罩的人物,赵光义只能选择重文轻武,将出中御,稳固他和他后代的统治。

  一旦破除将出中御的禁锢,实现真正的行营制,大宋先进的军事体制,优良的军事科技,才能得到真正发挥。说白了,军制回归到太祖时代,有可能的话,再向前迈上一小步,使之更加合理。

  “不容易,不容易,大人的路很长。”上官秋一笑。

  王璇却淡然一笑,道:“原本,我也没打算走的太长。”

  上官秋一怔,怪怪地望着王璇。

  “子暮兄,应求一要职才行。”王璇笑了。 大宋权臣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