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回明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这是在另一个时空中已经被大多数中国人遗忘的王朝,曾经的中国三亲藩之一,被皇帝们表彰为“守礼之邦”、“辑瑞球阳”、“海表藩屏”,中华对这个藩属国的表彰一次胜过一次,但是现在是什么一个情况呢?
琉球,这个在另一个时空已经消失的国度,在三十年前,大明的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一上台就一概蒙元的作风,召令天下,设其为“永不征伐之国”。当时的琉球又是个什么情况呢?
琉球国内正处于三国分裂的状态,山南、中山、山北三国的势力主要集中在琉球大岛周边。三国当中的中山国国王察度看准这个机会,率先遣其弟泰期带贡品,渡海来中国,朱元璋大喜,当即赏赐《大统历》及文绮、纱罗给使者,因为琉球当时的社会经济比较落后,大明皇帝除了赏赐钱财之类的东西之外,还大笔一挥把福建的一些人赏赐了一些给琉球。这些人当中有善于驾船的人,因为当时琉球的航海技术落后,许多朝贡船只很小,在海上经常遇到风暴,所以往来明朝不是很方便。还有工匠以及一些读书人,这些人到琉球以后,促进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些人甚至做到了琉球的大官。
紧接着剩下的山南、山北也相继进见,与大明建立关系。在老朱眼里,这些都是琉球人,但是在琉球人眼里,他们自己却不这样想,除了步调一致的给大明天朝朝贡之外,山南、中山、山北三国在海外依旧为着那片小群岛,高喊着统一琉球,而拼的你死我活。
一切的一切,都随着张定边的到来而改变,这个已经出家多年的猛将,凭借自己对水战的独特运用,或者是凭借和朱允炆之间的协议,带着那些依旧不肯投降大明的旧部,强势的介入三国的纠纷之中,并且所向披靡。
在张定边的努力和武力压迫下,可怜山南、中山、山北三国加在一起也凑不出一万军队的群岛国家,很快的就逐步走向稳定,但是张定边并没有在此做海中霸王的打算,虽然见识广博,但张定边毕竟是受过儒家教育的人物,虽然擅长水战,但对于陆地情有独钟,所以他并没有在海外安家乐户的打算。
更何况,琉球群岛由当地人统治,大明还可以将其看成藩属,但如果有张定边统治,估计朱元璋再禁海,也非要出兵将其灭掉不行,因为张定边的身份毕竟与别人不同。在朱允炆派遣杨杰、王弼等人赶到时,张定边和傅友德正准备从琉球那里寻一个傀儡做国王,杨杰带去了朱允炆的建议,将三国的国王召集在一起开会,制定了一个规矩,三国王族轮流当国王,而让张定边做国师。实际操纵琉球的事务。
因为琉球有朱允炆想要的硫磺矿产,那是造火药必须的,而琉球三国在其王族的领导下,肯定能为开发矿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于是一个很现代的联邦国家就这样形成了,不过这个国家的实际统治者却是昔日陈友谅的大将张定边。
有了朱允炆的指导,张定边控制了琉球诸岛之后,又领着水师相继去了钓鱼岛和东番(也就是台湾)、澎湖屿等地,在那里招募水军,特别按照朱允炆的意思,大力开发东番的利用性。
虽然动作很大,但是在朱元璋禁海的前提下,倒没有在大明引起很大的波动,不过也算是当时东海之上的霸主,特别是开发了东番之后,利用上面雄厚的原始森林资源,在鸡笼山一带建立了自己的造船基地,所造之船不但可以满足自己,而且多卖给海商和大明、日本之地,算是聚拢了很大的一批财富。
如今,朱元璋的洪武时代过去,朱允炆的建文天下开始,随着皇帝强烈开海禁的心思,不可避免的,双方产生了一些隔阂。
首先,张定边清晰的看出了形势,在南京朝廷没有开口的情况下,借助调拨日本与朝鲜之间关系的机会,将陈理、明升接了出来,而小维当时的离开,无不让朱允炆摸不透张定边的心思,张定边做的还不过分,至少他去日本大内氏的期间,将琉球交与了王弼去管理,这也是间接向朝廷表示着他无二心,但为什么要放出风声说明升之子与小维的婚约?
张定边将会以什么样子的身份归顺大明?这都是未知数,朱允炆在等待着。
琉球祈请使和王弼所派出的信使陆续到达杭州,不过给朱允炆带来的喜悦竟是那么短暂。杨蝶去找过小维了,没有结果,可能小维知道什么,也可能张定边给小维说过什么,所以造成了小维的犹豫。以至于皇上亲临杭州,她都没有想过要见一见。
琉球祈请使的到来,是朱允炆早就知道的,琉球在张定边的操作下,已经几次向大明表示要内附的决心,但是出于不同的目的,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允炆都没有答应。这次,应不应该答应呢?朱允炆正在想。
王弼派来的信使,只是例行向朝廷输送着琉球国发展的近况,随着朱允炆的帝位逐渐稳固,近几年来,通过各种渠道,大明已经往张定边的旧部里面参杂了许多忠于大明的人,渗透只是一个步骤。
朱允炆正在葛岭行宫那条绿树掩映的小溪边散步,他喜欢常来这儿走走。小溪的水流向西湖,这里林木的幽静和流水的鲜活,很适合他动中求静的需要。他改变了历史,但改变后的历史更需要他沉稳、冷静。
他常常来这里冷静地思考一些问题。一来到这里,他就不由不想到当初他初回大明,那个叫做无暇的和尚,给予他的帮助和信任。张定边给他的太多了,包括张士诚的藏宝,和早就从海上发展的事业等等,虽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但都是当初朱允炆建立自信的底牌。还有小维,为什么他正思谋着给小维一个名分时,出现了这种情况。
朱允炆就这样想着,四周无人,连刘超也被他赶到远处去了。面向着赤日高照、没有一丝云彩的碧空挺了挺身子。这表情是复杂难解的。
是小事一桩,还是大事降临?说不清楚。
在很多皇帝看来只是小事一桩,而在朱允炆内心里却是大事降临。虽然他一手导演了北平的靖难,但是他还是不愿意将精力全部操心在内耗上面,在他的潜意识中,琉球以及张定边的旧部应该和平的回归,但是这种回归好像不是张定边愿意看到的一样。
张定边已经从日本回到琉球了,王弼的信使传来的奏折中说明,但是张定边却没有想来杭州的意思,而这次琉球祈请使也未说国师的动向,只是受国王之命前来。
朱允炆询问过杨杰,也询问过冯胜等老将,关于张定边的心思不难猜出,他不愿意回归大明,他的身份也不允许他回归大明,要降早就降了,何必要等到朱允炆当皇帝,而且从小维当初离开京师的举动可以看出,张定边也曾经想过就在琉球度过余生,只是被方明谦水军的介入而打断了行程。
锦衣卫在朝鲜有内线,监视着陈理和明升的举动,方明谦随时听锦衣卫的传讯拦截,也就是说,如果小维不回归,明升和陈理根本离不开朝鲜,就算是离开了,方明谦也会将他们带回大明。所以张定边只得让小维回杭州。
而只有这样,明升和陈理才能到达琉球。
但是也拉开了两方的隔阂,虽然张定边还是按照既定的方针去对待日本和朝鲜的事情。朝鲜和大内氏的结盟,日本足利幕府和大内氏重启的南北之战,都是他精心设计的,原指望琉球的祈请使一来,琉球内附,再利用张定边的威名去做好海盗和陈友谅旧部的招降,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以武力的征服,这样,就可早早让全国安定,早早开始发展海洋事业。未来琉球州的建立,和未来朝鲜、日本的平定,意味着海上力量的加强,也意味着朱允炆控制力的加强,而张定边所造成影响的比率也微不足道,最好成为一个抬不上桌面的事情。那么他将重新安排海上发展的事。
朱允炆的这一打算,也就决定了张定边淡然出局的结果,但张定边估计还是不放心将陈理等人交给大明,还放不下自己终于陈友谅的名誉,甚至想着有更多的筹码和大明交涉。
因为他们不得不担心没有利用价值之后,将得的冷遇是什么模样。洪武年间,郁郁不得志的人太多了,方明谦就是其中一个,无人过问,战战兢兢的度过余生。张定边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旧部的下场着想。
但是既然准备开海禁,朝廷自然是不能容忍在自己身侧还有强大的水上武装存在的。要么归顺,要么灭亡,这已经是朱允炆的心理底限了,日本和朝鲜在被灭亡之列,对于张定边的琉球力量,他想和平的收回。但他明白,要和平的收回,那就要给予足够的诚意。
所以他从大局着眼,同样是恩威并用,首先亲自来杭州,向琉球发出内附的信号,同时对在杭州操练的水军进行检阅,以给予张定边一定的压力,因为张定边虽然这几年发展的比较顺利,但是却少不了在朱允炆暗示下,朝廷给予的援助。琉球的人口基数太少了,就算加上张定边的旧部,对于开发琉球群岛也是十分困难,特别加上宝岛东番,也就是另一个时空的台湾,他们更是没有那个能力。
果然,朱允炆的杭州之行很快见出了成效。张定边回到了琉球,琉球派出了祈请使,但是对于今后的动作,却没有做出太多的说明,在等什么?朱允炆能给他们什么?
在此期间,朱允炆陆续接到京师中传来的奏折,以及内厂通过特种手段发来的消息,大明上下正在朝着一股好的势头上发展,朱允炆本来没有寄望太深的临时内阁发挥了很大作用,也可能是想证明文治的好处吧,基本上能把国事处理的井井有条,并且尽可能多的调动出官员们的潜力。
只是内厂的消息表明,朱允炆预想到的派系已经慢慢的出现了,用品级低的官员组成内阁,限制正一品的六部尚书行事,本来就有一定程度的限制其中出现派系,三司六部处理日常事务,而需要报于内阁审批备案,内阁则需要请示皇帝进行御批,这本来是一个十分完美的事情,是哪个环节出现问题,竟然会出现派系呢?
三司六部倒是没有自降身份去投靠内阁,但是平时的拉拢从内厂送来的情报中可以表示出来。比如方孝孺得子、解缙纳妾等等,竟然会全京师震动,虽然方孝孺本人十分明智的闭门谢客,但是也压制不住的恭贺送礼的脚步,一切的过程,在朱允炆的眼里都是那么熟悉,看来,在杭州不能长久的呆下去,他要尽早的回到京师,进行他未完成的行政体系组建。
定国军逐渐稳定,逐渐的由李景隆取代主帅的位置,定边军的组件正在进行,主帅还没有确定,而且,全国的军队、军制都要慢慢的改变,很多的事情需要他去敲定,偏偏这个时候,朱允炆却是不能放权,也不能不操这份心思,因为他还不算一个太平皇帝。
想到这里,朱允炆转头看了看在远处的侍卫,刘超马上明白怎么回事,快速跑来站定在他的身边等待吩咐。想了一下,道:“传胡靖、李贯觐见!”
胡靖、李贯乃是去年春闱录取的士子,分别以殿试第一名和第三名进入翰林院为编修,这次朱允炆御驾亲临杭州,并未带老臣子,而是给这些新晋的士子一个机会。过了一会,胡、李二人听命来到。
“拟旨,着吏部选派能吏往琼州,调琼州知府吴雪凡为福建布政使,调王省为浙江布政使,郑华为杭州知府。”
因为琉球本是张定边开始经营的,想和平让琉球划入大明版图,就要沿海地区的官员能够体会自己的意思,这几个人本来就很早就跟着朱允炆,应该可以放心使用。看到胡靖和李贯记下之后,又说:
“宣琉球祈请使,同意琉球内附,按藩王待遇,请琉球诸王杭州听封。张定边为靖海公,经管策划琉球内附事宜。”
说完,看看二人的反应,问道:“卿有何意见没有?”
胡靖和李贯吓了一跳,他们是新晋士子,在翰林院不过呆了一年,还没有参与政事,皇上如此问,不知道是何意思,忙躬身回奏道:“皇上圣明!”
朱允炆虽然问,但纯粹是下意识的问,并没有指望能从他们嘴里得到什么意见,虽觉从眼下看,还不知道张定边到底想要什么,但是早日开海禁更为重要,何况他也急着回京师,在如今的大明,怎么封赏,封赏谁还不是他自己说了算,有何不可?便说:
“既然这样,下去拟旨发往京师吏部备案吧!”
两人受命离开后,立即去拟旨,然后朱允炆又问杨淑妃回来没有。刘超去查探后给予了否定的回答,他既然做了决定,也不在乎小维此时的态度了,张定边一定要回到内陆,哪怕在杭州把天竺山划给他修行也可以,琉球的事情不适合张定边再插手了。
这后一段张定边的活动情况,作为皇帝的他是不清楚的。只是在焦虑中觉得如果是他在主持琉球,虽然不一定会有意外发生。但是朝堂之上的争议必大,而且下一步朱允炆的行动,想要有一个统一的朝堂,既然无法回避,只能这样做了。
于是,朱允炆综合琉球祈请使和王弼信使发来的消息,做出了决定,同时并未向宗人府报备,直接册封小维为顺妃,将其接入葛岭的行宫之中,然后才昭告天下。这一点比较直接,朝廷大臣还未来得及反对,皇帝就已经将生米做成了熟饭,这是在南京的朝臣们始料未及的。
小维出奇的表现出了沉静,任由着皇帝折腾,只是眼神中充满迷惘。
当朱允炆领着淑妃杨蝶、顺妃小维以及宫人、侍卫们,在李贯、胡靖、叶孝天等人的簇拥下登上龙船,准备经由水路返回南京时,从琉球发来张定边的奏折,以自己为出家人的身份推辞了这次靖海公的封号,并为陈理、明升请封。
皇帝听到这个消息后,叹息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如今时世不同了,靖海公不必多言。”用让前来的琉球祈请使将这句话告知其国师。
这一番话,虽是轻言细语,却字字千钧。从中咀嚼其中滋味,那就是随着小维的入宫,张定边可以封,但是陈理和明升是先皇迁出去的人,无功无劳的,怎么封?你忠于故主是一回事,可是现在是大明天下,你还为故主做想,难道是想为陈理等人讨得个祸事吗?
雾越来越浓。皇帝一行是在湿漉漉的灰色气流中登上船楼的。这时,天上水面,一片蒙蒙,远处,什么也看不见。近处,朦胧可见艨艟相接,樯桅林立。耳边,但闻浪涌澎湃,冷风猎猎。此景此情,不由得使他重重叹息了一声。
站在旁边的杨蝶问:“皇上叹什么?”
朱允炆看了看在眺望的小维,摇头不语,杨蝶随即明白过来,不禁也叹息了一声。
~~~~~~~~~~~~~~~~~~~~~~~~~~~~~~~~~~~~~~
PS:其实虫子觉得这两章不好,一直想把靖难写个结尾,开始新的篇章,但是却是这样虎头蛇尾,下一卷《建文天下》将会重新开始一个情节,希望大家能够接受~~(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