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曹操的追问,杨修答道:“伏典与他二人不同,其无大谋,却有小智,只是这智全用在了不该用的地方。换言之,此人工于心计,不仅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更好栽赃嫁祸。”
接着杨修列举了两个昔日伏典栽赃嫁祸的例子,虽然不是伤天害理之事,但也可见伏典很容易就为求自保出卖朋友。
曹操听完杨修的长篇大论,面露喜色,他说:“杨修,此案查明之后若果然如你所说,那你便是大功一件。”曹操说完后便将那“证物”收了起来,接着又问杨修“你现居何职?”
杨修内心激动,他所做的这一切等的就是这样一句话,他答道:“学生于建安元年被举为孝廉,尚无官职。”
曹操深思之后,对杨修说:“这样吧,我三子曹植现年五岁,天资聪颖,也好词赋。我正打算为其寻一先生,你才气纵横,我意请你入幕,教导犬子,不知你意下如何?”
杨修一听大喜,当场答应,曹操也心情大好,他对杨修说:“如此甚好,不过今日我还有要事,待闲时,我再亲自让植儿当面拜师。”
杨修的目的已经达到,在拜谢曹操之后就离开了。而曹操则派人急召程昱、郭嘉,这边去请郭嘉的人刚出去,郭嘉派人的人又刚到司空府。
卫士拦住了郭嘉的使者,那使者道:“我奉军师之命送来万急书简,请立即呈与司空!”
卫士见使者的确一副急忙赶来的样子,当下不敢怠慢,取了书简送到了曹操手里,曹操看罢将书简收了起来,而后叫来了内侍说:“你即刻传命百官上朝议事,另外别忘了天子。”
本来今天曹操一早就要去上朝的,但他昨天看兵书直到半夜,本想就寝时没想到头风犯了,头痛欲裂,以至于将近一宿没睡。直到快日出的时候才睡下,然而并没有睡多久就又醒了,但这期间他错过了早朝的时间。百官和汉献帝见曹操没有来,不敢退朝,于是派人来询问,当时曹操睡眠不足,不但没什么精神,而且脾气大得很,直接就说不去上朝,于是朝会就解散了。
半个时辰之后,献帝与百官同时出现在宣武殿,这是许都新建皇城还有早朝的地方,曹操为其取名宣武殿,意在以武力一统江山。曹操紧随百官之后到来,站于百官之前,天子之下。
一番朝礼之后,献帝问曹操道:“爱卿急召百官所为何事啊?”
曹操答道:“今日早朝臣身体不适,故而未至。然朝廷之事岂能因我一人而废之,现在臣已无大恙,自然要上朝,协陛下处理军国大事。”
汉献帝心中暗暗叹气,表面上则是一副高兴的样子,他夸赞曹操说:“爱卿真是一心为国,当为百官楷模。”
百官听到献帝这么一说赶紧附和:“司空大忠,我等汗颜。”
总之,一番不痛不痒的废话之后,总算进入了正题。在汉献帝问完“众卿家有何事启奏”之后,管拜卫将军的国丈董承出班奏道,与其说他是来上奏的,不如说是问曹操的。他说:“禀陛下,臣来时见执金吾曹仁率甲士在城内大肆搜捕,弄得满城风雨、人心惶惶。曹仁乃司空部将,不知此事是否为司空下令,若是却是为何?”
献帝听完后问曹操说:“爱卿,国丈所言是否属实?”
曹操应道:“回陛下,确有此事。是我下令曹仁关闭城门,挨家挨户搜查。其原因,是城内出现了一个刺客,于昨夜行凶杀人,今晨尸首被发现。事发突然,臣料想刺客定尚未出城,故封城搜捕。臣未得陛下准许便先斩后奏,请陛下降罪。”
当然,曹操也就是说着玩的,就算他让献帝降罪献帝也不敢,献帝心想:“降罪?我若降罪,你手下那群如狼似虎的将士还不把我生吞活剥了?”
从某种方面上来讲,曹操和汉献帝之间也存在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默契。
这边百官听到刺客这两个字便议论纷纷,董承则趁机向汉献帝进言:“陛下,执金吾掌管许都上至陛下、下至黎民的安全,如今却有刺客混入,还行凶杀人,臣恳请陛下治曹仁渎职之罪!”
董承说完这话后,百官想法各不相同,大至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坚决拥护汉献帝、反对曹操的人,他们听完之后心里都高兴得很,虽然弹劾的不是曹操本人,但曹仁是他的爱将更是兄弟,这也算给了曹操一击。
第二类,同样是坚决拥护汉献帝反对曹操的人,但他们更保守,没有至曹操于死地的机会他们是不会明着和曹操对立的。这样的人在听到董承弹劾曹仁时,不是摇头就是叹气,他们认为董承这是不自量力、异想天开。
第三类,自然就是站在曹操这边的了,除了他本来的麾下,还有想要归顺曹操的人,这类人此刻更多的是嘲讽董承,内容和不自量力、异想天开差不多。
至于汉献帝,他则是既恨曹操也怕曹操,要他惩办曹仁?如果汉献帝是现代人他一定会说一句“臣妾办不到啊!”
汉献帝面对董承的谏言,他说:“国丈言之有理,但曹仁将军为大汉立下了不少功勋,这次就赦免其罪吧。”
这样的结果董承一早就料到了,但该说他还是要说,这是他的原则,原则是很难放弃的。
董承灰溜溜的回到了队列之中,把舞台交给了曹操。曹操走到了大殿的正中央,开始说道:“诸位,昨日,许都城内总共发生了三桩案件。其一,便是我刚才说的,昨夜有刺客行凶杀人,这刺客杀得谁呢?是前屯骑营司马、伏国丈之幼子伏典家中的管家以及四个仆役。其二,是初任屯骑校尉的振威将军宇文宪,他家中有两个妹妹于昨日上午失踪,至今不曾找到。其三,则是宇文宪怀疑他双妹失踪是伏典所为,故强闯伏府,动用私刑。不仅将伏典鞭打得皮开肉绽,最后还一怒之下砍去了伏典左半臂。”
曹操说完之后百官哗然,他们当中几乎没有人全部知道这三起案件,多数人都只知道宇文宪砍掉伏典手臂的事。曹操看他们叽叽喳喳吵得很,大喝一声“安静”,百官这才平静下来。
曹操又接着说:“目前这起案件我都已经分别派人处理了,截止到现在,我手中已经掌握了一些物证人证。可以断定的是,宇文宪动用私刑之罪确有其事,他自己也承认了,我已将其收监。其次,伏典绑架宇文宪双妹一事,现有物证、人证,然在未找到宇文宪双妹之前尚不能定伏典之罪。至于那个刺客,现在尚未擒到,且尸首刚刚发现,故暂不议论。”
曹操重新走道百官面前,接着说:“现就宇文宪与伏典所关联的两案议论,诸位都说说,该如何处置?”
这个时候董承又出来了,他对曹操说:“曹司空,此事已然明了,何须议论。前者伏典因不曾找到失踪之人,故不能定案,后者宇文宪动用私刑确有其事,他自己也已认罪。既然认罪,便该受刑。”
曹操反问道:“那以国丈之言,宇文宪该当何罪?”
董承义愤填膺的说道:“宇文宪身为朝廷命官,自恃功高,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便随意诬陷,甚至动用私刑,险些葬送伏典性命。此等狂徒,罪无可赦,若不杀之只会助长其气焰,日后更加猖狂。”
曹操又看了一下其他大臣,问道:“你们意下如何?都赞同董国丈的建议吗?”
多数人左右为难,这时一心向汉但又一心帮曹的荀彧说话了,荀彧对董承说:“国丈所言差矣。宇文宪虽必受惩处,然此时便杀甚为不妥。”
董承反问道:“有何不妥?”
荀彧道:“若宇文宪仅仅是因为怀疑便对伏典下此狠手,那其自然该受国法处置。然,若宇文宪怀疑属实,果真是伏典绑架了其双妹,那宇文宪便属于情有可原,罪不至死,何况宇文宪一开始便承认他用了私刑,感受刑罚,这足以证明他并非那种十恶不赦之徒。故,在未查明伏典是否有行绑架之事之前,不可杀之。”
两种立场出现之后,百官便纷纷开始站队了,支持荀彧的占了多数,附议董承的只有寥寥数人。
这时,曹操发现还有一个人站在原地岿然不动,曹操问那人道:“伏国丈,你为何一言不发啊?伏典可是你的儿子啊。”
曹操这么一说,众人才都注意到最关键的人物居然到现在都一言不发,只听国丈伏完淡淡的说道:“逆子德行败坏,身受军法尚不知悔改,反施报复。因畏惧宇文将军之威,却绑架两个弱女子,老夫身为其父立于大殿之上已是羞愧万分,又有何颜面评头论足。”
伏完说着便跪在了汉献帝面前,请罪道:“老臣教子无方,请陛下降罪!” 曹营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