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降临,如果能够站在空中鸟瞰银川城的话,点点灯火必定如同星空般美丽!
凉州州府,位于银川城主轴线上,全城的最中央。而此时点点灯火之中最密集最光亮的一片,却是紧邻着州府,位于州府东南的张府大院。
张家在凉州百多年以来,一直以银川为张家根本所在,绝大多数的张家族人,都在银川。凉州的另一个中心金城,张家自然也有些产业,房产,地产,也有些族人和仆下在那里打理。可是,张家在金城的房子,这百多年以来,只有也仅有的那么几次,住进了银川城张家的族人,这些族人,大多是些少年……
每当张家从银川城向金城转移族人的时候,就意味着凉州,意味着银川城,意味着张家,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匈奴必定已经兵临银川城下,形势危急到了极点。凉州不保,银川破城,张家族灭,就在眼前!张家主事之人已经考虑到,为张家留些承继香火之人这个层面。但是,这几次,凉州,银川,张家,都在这么危险的境地之中,坚持了下来。凉州未失,银川未破,张家可保!
百年来,张家在银川城落地生根,繁衍子孙。
在古代,多子多孙,本就是值得高兴甚至炫耀之事。乡村勉强温饱之家,甚至食不果腹之户,都要将养三两个孩子。何况那些富贵之家!一对夫妻,五七个儿女的大有人在。如果再加上妾侍所生庶子,就更多了。再说,治理诺大的凉州,控制诺大的凉州,紧握诺大的凉州,最可靠的,能依靠的,还是张家自家族人。
张家本身自然可以称得上富贵之家,养育子孙没有贫苦人家那么艰难。再加上管理凉州内在的需要,张家的人口在持续增加着。从最开始的开枝散叶,到如今的枝繁叶茂,张家人口已经过千。
凉州郡城,县城,甚至凉州每个乡、里、亭,都有张家之人。乡官之中掌教化的三老,掌一乡之行政兼收赋税的蔷夫,捕盗贼管治安的游缴,其中至少有一人和张家有直接的关系。要么就是张家族人,或者是张家姻亲家族之人,再或者是张家义学之中学成归乡之人。张家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凉州每一个角落,不论是阳光普照的角落,还是阳光照不到的潮湿阴暗的角落!
张家这么多族人,除了已经出仕在外为官之人,全部住在这个大院子中。张家除了金城的那个鲜为人知的院落,只有银川这一个大院,张家的族人就在这里,全凉州的民众都知道并且坚信这一点。
夜幕既然降临,张家自然就会掌灯!危急时刻,张家晚间的灯火,就是银川城民众的希望。而在白天,大院之中,张家那老老少少的族人,就是银川城乃至凉州最后的防线。
张家门风清正,自然和豪华奢侈不沾边。但是,每到晚间,张家那最密集最亮的灯火,总会点燃起来,已经点燃了数十年了。银川城阖城百姓,只要抬头,就能望见那一片灯火,仍然在亮着,并且会一直亮下去!
数十年前,当时的张家的族长还是张文正公,而张无波却还是少年一枚。那一次,匈奴围攻银川城。那一次,也使得张家不得不将部分晚辈转移到金城。可是,张无波未曾离开,就因为他是张家张房长孙,他爷爷是张家族长张文正公,他父亲是凉州牧。当叔族叔伯劝他起身去金城之时,他坚决不离去。嘴中只是说:“谁都可以走,爷爷不能走,父亲不能走,我也不能走!”
张文正公听到这几句话之后,大笑几声:“张家有后,吾心安矣!”随即带着张家还在银川城的子孙,登上凉州城墙,说出了那个张家著名的“灭匈驱匈约”!
张无波当时之言,铭刻于每一个张家人内心深处:“匈奴虎狼,人性泯灭,自秦以来,屡犯华夏,烧杀我民众不可计数!如今一旦入我疆界,则庶民如在水火之中!我张氏一族,誓死保凉州黎庶!今后尔等有谁灭了匈奴一族或将之赶至极北之地,使之不敢南视,张家子弟悉听钧命,奉之为族长,后世子孙,亦记此言,代代相传!”
当时的形势,已然危急到了几乎不可挽回的地步!匈奴犯境,本来是将重兵布置于并州一带。匈奴虎视眈眈,并州岌岌可危,凉州势必不能坐视。否则,一旦并州有失,不止长安城暴露于匈奴兵锋之下,凉州也会因为独特的地理形势而数面受敌。并州之危,不可不救,却不知此次匈奴就是冲着凉州来的!
张家从留侯张良以后,入主凉州。自此,匈奴再未能侵入凉州一步。因为楚汉之争对于汉廷的拖累,在汉廷边界,匈奴屡屡侵入抢掠,无往而不利!对于凶蛮而又自大的匈奴,在凉州的失败,使他们受到了莫大的羞辱。所以,这次抖了这个机灵。形势使然,张家必然入彀!当数万匈奴精骑,来到银川城五十里外的时候,银川城中方始察觉。急促间,转移走一部分各家少年之后,就关闭城门,抵御匈奴!
此时,银川城中因为支援并州抽调一部军马,只有六千余不善远袭的步兵,其中还有部分即将退伍回乡之老兵。而城外却是数万匈奴精选骑兵,力量对比,一目了然!而当时凉州各郡兵马抽调去并州之后,防御力量还不如银川城,已然相当薄弱。一旦分兵来援,匈奴数万骑兵,即刻便可奔至,破城只在瞬间。张文正公深明此种诀窍,主动权在匈奴手中。故此,他明令离银川城最近的北地郡,不可救援银川,只待凉州在并州的精兵回援!
那时凉州的援兵已经到了五原郡,抵御匈奴最前沿。张家领兵之人,却从匈奴攻城气势之中,看出端倪,心中有些疑窦。加上原来与银川城约定的三天一封快马信件,并未按时到达。此人立觉中计,当机立断,赶回银川。但是,五原郡与银川城相隔千里之遥,快马也得三日夜,可是银川城却很难支撑了!
银川城中,全民皆兵。青年少壮,全部登上城墙,在兵士指挥之下,参加防御。老弱妇孺,在城中分拣箭支,生火造饭,拆房筑墙,做些辅助性的工作……
后勤上的优越固然可以弥补些许军事上的短板,士气的高昂,保护家园的悲壮也令的银川军民众志成城。但是,数千残兵总是抵挡不住数万虎狼。奋力抵抗两日之后,兵士仅余不足两千,城中无屋可拆,银川城城门还是失守了! 新汉